目的利用CIK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来研究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是否会对免疫细胞产生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献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采用病毒灭活血浆和新鲜冰冻血浆培养人CIK细胞,观察2组培养体系中CIK细胞的扩增情况;...目的利用CIK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来研究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是否会对免疫细胞产生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献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采用病毒灭活血浆和新鲜冰冻血浆培养人CIK细胞,观察2组培养体系中CIK细胞的扩增情况;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CIK细胞CD3+CD56+表达;检测经白藜芦醇终浓度为0.8μmol/L诱导48 h后的CIK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含量变化;以及用乳酸脱氢酶法测定CIK细胞杀伤SGC-7901细胞活性。结果新鲜冰冻血浆与病毒灭活血浆比较培养5、10、15 d CIK细胞的增殖倍数,分别为17.62±1.88、26.31±1.95、46.05±2.86与18.10±1.73、25.97±1.55、45.82±1.15,CD3+CD56+的表达分别为(12.37±1.38)%、(17.39±2.81)%、(24.3±1.72)%与(11.46±1.35)%、(18.36±1.96)%、(24.08±2.21)%,在促进CIK细胞的增殖以及CD3+CD56+的表达上,2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白藜芦醇终浓度为0.8μmol/L诱导培养48 h后,新鲜冰冻血浆与病毒灭活血浆培养的CI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杀伤活性分别为(37.17±1.95)%、(38.79±1.91)%、(46.05±2.86)%和(32.04±1.92)%、(33.50±1.17)%、(45.82±1.15)%,2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灭活血浆对人CIK细胞的增殖、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含量变化以及体外杀伤功能均无明显影响。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有效成分及残留白细胞含量的变化,为临床应用病毒灭活血浆进行治疗提供剂量使用依据。方法对152份全血分离制备的血浆进行MB-P病毒灭活,灭活前后留样,制成...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有效成分及残留白细胞含量的变化,为临床应用病毒灭活血浆进行治疗提供剂量使用依据。方法对152份全血分离制备的血浆进行MB-P病毒灭活,灭活前后留样,制成新鲜冰冻血浆后融化,测定纤维蛋白原、因子、总蛋白及残留白细胞的含量,同时计算有效成分回收率。结果经MB-P病毒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中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总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因子回收率达到80.8%,纤维蛋白原回收率为74.9%;残留白细胞计数由(3.0±2.1)×106/L下降到(7.4±1.4)×104/L(n=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B-P病毒灭活血浆可以提高血浆输注安全性。建议临床应用MB-P病毒灭活血浆应在原使用剂量基础上增加25%的用量,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利用CIK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来研究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是否会对免疫细胞产生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献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采用病毒灭活血浆和新鲜冰冻血浆培养人CIK细胞,观察2组培养体系中CIK细胞的扩增情况;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CIK细胞CD3+CD56+表达;检测经白藜芦醇终浓度为0.8μmol/L诱导48 h后的CIK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含量变化;以及用乳酸脱氢酶法测定CIK细胞杀伤SGC-7901细胞活性。结果新鲜冰冻血浆与病毒灭活血浆比较培养5、10、15 d CIK细胞的增殖倍数,分别为17.62±1.88、26.31±1.95、46.05±2.86与18.10±1.73、25.97±1.55、45.82±1.15,CD3+CD56+的表达分别为(12.37±1.38)%、(17.39±2.81)%、(24.3±1.72)%与(11.46±1.35)%、(18.36±1.96)%、(24.08±2.21)%,在促进CIK细胞的增殖以及CD3+CD56+的表达上,2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白藜芦醇终浓度为0.8μmol/L诱导培养48 h后,新鲜冰冻血浆与病毒灭活血浆培养的CI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杀伤活性分别为(37.17±1.95)%、(38.79±1.91)%、(46.05±2.86)%和(32.04±1.92)%、(33.50±1.17)%、(45.82±1.15)%,2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灭活血浆对人CIK细胞的增殖、细胞穿孔素和颗粒酶B含量变化以及体外杀伤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文摘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有效成分及残留白细胞含量的变化,为临床应用病毒灭活血浆进行治疗提供剂量使用依据。方法对152份全血分离制备的血浆进行MB-P病毒灭活,灭活前后留样,制成新鲜冰冻血浆后融化,测定纤维蛋白原、因子、总蛋白及残留白细胞的含量,同时计算有效成分回收率。结果经MB-P病毒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中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总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因子回收率达到80.8%,纤维蛋白原回收率为74.9%;残留白细胞计数由(3.0±2.1)×106/L下降到(7.4±1.4)×104/L(n=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B-P病毒灭活血浆可以提高血浆输注安全性。建议临床应用MB-P病毒灭活血浆应在原使用剂量基础上增加25%的用量,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