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背角无齿蚌幼蚌对水体铜的吸收特征研究
1
作者 刘凯 陈修报 +2 位作者 刘洪波 姜涛 杨健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4,共6页
为了探究在不同浓度铜(Cu)暴露下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水体Cu的吸收特征,选定对Cu吸收能力更强的幼蚌作为实验对象,依据Cu对幼蚌96 h-EC50和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中Cu限量设定5个浓度梯度2.0、1.0、0.1、0.01和0.00... 为了探究在不同浓度铜(Cu)暴露下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水体Cu的吸收特征,选定对Cu吸收能力更强的幼蚌作为实验对象,依据Cu对幼蚌96 h-EC50和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中Cu限量设定5个浓度梯度2.0、1.0、0.1、0.01和0.005 mg·L^(-1),进行24 h Cu暴露实验及水体Cu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随暴露浓度的升高,幼蚌Cu吸收效率迅速升高,最高值出现在2.0 mg·L^(-1)暴露组为(0.69±0.11)μg/(g·h);幼蚌Cu去除率总体呈现出降低趋势,其中0.005 mg·L^(-1)暴露组去除率最高为84.8%,1.0 mg·L^(-1)暴露组去除率最低为28.9%。综上所述,背角无齿蚌幼蚌具有较强的Cu吸收能力,表明其在淡水渔业水域环境Cu污染防控方面以及开发作为监测评价淡水渔业水域环境Cu污染的模式生物方面具有非常高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吸收效率 去除率
下载PDF
黄鹂无齿鲹胚胎及胚后发育特征
2
作者 黄炜坪 甘松永 +10 位作者 王庆 杨少森 黄锦雄 赵艳飞 邹翠云 黄培卫 张潇潇 陈永南 秦真东 吴锦辉 林蠡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35,共13页
黄鹂无齿鲹是一种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的名贵海水鱼类。本文通过人工催产方法,获取黄鹂无齿鲹受精卵并追踪观察,旨在对其胚胎及胚后发育特征进行观察记录。结果显示,受精卵孵化条件为盐度30.26±0.67、温度(24.72±0.32)°C... 黄鹂无齿鲹是一种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的名贵海水鱼类。本文通过人工催产方法,获取黄鹂无齿鲹受精卵并追踪观察,旨在对其胚胎及胚后发育特征进行观察记录。结果显示,受精卵孵化条件为盐度30.26±0.67、温度(24.72±0.32)°C、pH值(7.46±0.12)、溶解氧(5.13±0.33)mg/L、光照强度约3000 lx。黄鹂无齿鲹受精卵为透明浮性圆球形,平均卵径(764.29±14.74)μm;含单油球,油球平均直径(166.32±18.28)μm。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期、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与孵化出膜期8个阶段,再进一步细分成24个时期。受精后18 h 30 min孵化出膜,进入仔鱼阶段(含前仔鱼期和后仔鱼期)。前仔鱼期为孵化后0~3 d,卵黄囊没有完全吸收;后仔鱼期为孵化后4~20 d,卵黄囊完全吸收。初孵仔鱼全长(1520±19)μm,出膜后第6天油球储备耗尽并形成鳔。孵化后第20天,鱼体后脊索完全弯曲,各鳍和消化系统发育完善,体表大量色素沉淀且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仔鱼进入稚鱼阶段。研究表明,黄鹂无齿鲹的发育模式符合典型硬骨鱼类的规律,发育周期较其他鲹科鱼类更短,其胚胎及胚后发育特征与卵形鲳鲹比较接近。本研究为黄鹂无齿鲹苗种培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鹂无齿 受精卵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和背瘤丽蚌中20种元素的积累特征
3
作者 陈修报 姜涛 +1 位作者 刘洪波 杨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90-2197,共8页
为有效保护我国淡水贝类,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检测了资源量锐减的我国特有物种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和国家重点保护的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中必需元素(常量元素:Na、Mg、K、Ca;微量元素:Cr、Mn、Fe、Co、Ni、Cu、Zn... 为有效保护我国淡水贝类,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检测了资源量锐减的我国特有物种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和国家重点保护的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中必需元素(常量元素:Na、Mg、K、Ca;微量元素:Cr、Mn、Fe、Co、Ni、Cu、Zn、Se、Mo)和非必需/有毒元素(Al、As、Sr、Cd、Ba、Tl、Pb)的含量,进而进行元素积累相关性分析及积累评价。结果显示:背角无齿蚌中必需元素Se和Mo含量显著高于背瘤丽蚌,而Na、K和Cr含量显著低于背瘤丽蚌(P<0.05);背角无齿蚌中非必需/有毒元素Al、As、Sr、Cd含量显著高于背瘤丽蚌(P<0.05)。背角无齿蚌和背瘤丽蚌中分别有37对和34对元素之间显著相关,其中,Mg-Mo、CaMn、Ca-Zn、Mn-Zn、Ca-Sr和Mo-Sr在两种蚌中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Mg-Al和Fe-Tl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背角无齿蚌和背瘤丽蚌的元素积累指数(EAI)分别为3.7和3.2;两种蚌中无机As、Cd和Pb的残留量指数(RI)为0.2~39.1,背角无齿蚌中Cd的RI显著高于背瘤丽蚌(P<0.05)。研究表明背角无齿蚌的元素积累能力总体强于背瘤丽蚌,它们的资源量受到Cd、Pb、As、Al和Tl等元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背瘤丽蚌 生物多样性保护 元素积累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氮的净化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端国超 阎明军 +4 位作者 陈修报 姜涛 刘洪波 侯诒然 杨健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3年第5期52-59,共8页
为探究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氮(NO-2-N)的净化效果,分析了亚硝酸盐氮(1.0 mg/L)暴露组背角无齿蚌相较于亚硝酸盐氮空白组(0 mg/L)的滤水率的影响,进而通过构建受亚硝酸盐氮(1.0 mg/L)污染的微型生态系统,比... 为探究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氮(NO-2-N)的净化效果,分析了亚硝酸盐氮(1.0 mg/L)暴露组背角无齿蚌相较于亚硝酸盐氮空白组(0 mg/L)的滤水率的影响,进而通过构建受亚硝酸盐氮(1.0 mg/L)污染的微型生态系统,比较了对照组(0只/m^(3))、低(10只/m^(3))、中(20只/m^(3))和高(30只/m^(3))养殖密度背角无齿蚌及其不同处理时间(24、48、72和96 h)交互作用下亚硝酸盐氮的含量、去除率与净化效率变化。结果显示:空白组和亚硝酸盐氮暴露组背角无齿蚌的滤水率分别为232.1±122.3 L/(h·kg)和69.0±17.7 L/(h·kg),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低养殖密度背角无齿蚌处理96 h后的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氮含量最低,为0.20±0.06 mg/L,相应的去除率和净化效率分别可达到(64.99±10.32)%和90.16±13.54 mg/(h·kg);背角无齿蚌对亚硝酸盐氮含量及去除率的影响与养殖密度和处理时间显著相关(P<0.05),与两者的交互作用关系不显著(P>0.05),而对亚硝酸盐氮的净化效率仅与养殖密度显著相关(P<0.05)。研究表明,背角无齿蚌能够有效净化养殖水体中较高含量的亚硝酸盐氮,养殖密度设定为10只/m^(3)的净化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亚硝酸盐氮 滤水率 养殖密度 处理时间 去除率 净化效率
下载PDF
利用ND1、ITS1序列研究三种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分类学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赵颖 陈修报 +1 位作者 杨健 刘洪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9-624,共6页
利用ND1、ITS1序列差异对采自太湖、在形态上被认为是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椭圆背角无齿蚌的三种个体进行鉴定,并与从NCBI中下载到的同属不同种褶纹冠蚌的ND1、ITS1序列进行对比,分析了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参数得到的遗传... 利用ND1、ITS1序列差异对采自太湖、在形态上被认为是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椭圆背角无齿蚌的三种个体进行鉴定,并与从NCBI中下载到的同属不同种褶纹冠蚌的ND1、ITS1序列进行对比,分析了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参数得到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NJ树。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有背角无齿蚌种间遗传距离变化范围ND1为0—0.0082,ITS1为0.002—0.087,远小于同褶纹冠蚌的遗传距离0.892—0.905和1.1295—1.1307,支持将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椭圆背角无齿蚌归为同种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1 ITS1 背角无齿 圆背角无齿 椭圆背角无齿 物种鉴定
下载PDF
无齿E3泛素蛋白连接酶同源物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任佳欣 程彩霞 杨彦娥 《癌症进展》 2023年第2期131-133,137,共4页
无齿E3泛素蛋白连接酶同源物(DTL)是E3泛素连接酶中重要的底物适配器,主要通过介导染色质许可和DNA复制因子1(CDT1)、SET结构域赖氨酸甲基转移酶8(SET8)和p21参与蛋白质的泛素化和降解,并调控细胞周期和基因组的稳定性。目前的研究发现,... 无齿E3泛素蛋白连接酶同源物(DTL)是E3泛素连接酶中重要的底物适配器,主要通过介导染色质许可和DNA复制因子1(CDT1)、SET结构域赖氨酸甲基转移酶8(SET8)和p21参与蛋白质的泛素化和降解,并调控细胞周期和基因组的稳定性。目前的研究发现,DTL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乳腺癌、肝细胞癌和宫颈癌等,且与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本文就DTL的基本功能及在乳腺癌、肝细胞癌、宫颈癌和恶性黑色素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齿E3泛素蛋白连接酶同源物 恶性肿瘤 预后
下载PDF
无齿E3泛素蛋白连接酶同源物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7
作者 杨彦娥 任佳欣 程彩霞 《癌症进展》 2023年第8期833-836,共4页
目的探讨无齿E3泛素蛋白连接酶同源物(DTL)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TIMER2数据库资料,分析DTL在食管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95例ES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DTL的蛋白表达情况,分... 目的探讨无齿E3泛素蛋白连接酶同源物(DTL)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TIMER2数据库资料,分析DTL在食管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95例ES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DTL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DTL表达情况与ESC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并分析ES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TIMER2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癌组织中DTL 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食管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CC组织中DTL阳性表达率为56.8%(54/95),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35.8%(3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灶数目及组织学分级ESCC患者的ESCC组织中DTL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TL阳性表达的ESCC患者总生存期明显短于DTL阴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TL阳性表达是E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DTL在ESCC中高表达,且与E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ESCC潜在的预后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无齿E3泛素蛋白连接酶同源物 预后 免疫组化
下载PDF
溶解氧和体重对背角无齿蚌耗氧率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李丽萍 蔡露 +1 位作者 涂志英 黄应平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65,共5页
采用自制耗氧率测定装置,研究了不同溶解氧(DO)与体重(W)对椭圆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和圆背角无齿蚌(Anodanta woodiana pacifica)耗氧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RO)的影响。结果表明,椭圆背角无齿蚌和圆背角无... 采用自制耗氧率测定装置,研究了不同溶解氧(DO)与体重(W)对椭圆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和圆背角无齿蚌(Anodanta woodiana pacifica)耗氧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RO)的影响。结果表明,椭圆背角无齿蚌和圆背角无齿蚌耗氧率均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呈负相关关系,非线性拟合方程:RO椭圆=0.58W-0.48(R2=0.963,P<0.05);RO圆=26.65W-1.01(R2=0.916,P<0.05);2种蚌的耗氧率均随水中溶解氧降低而降低,用双曲线模型RO=DO/(K1+K2×RO)评估其在低溶氧条件的适应能力,结果显示2种蚌的耐低氧能力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强,且椭圆背角无齿蚌对低氧环境的调节能力比圆背角无齿蚌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圆背角无齿 圆背角无齿 溶解氧 体重 耗氧率
下载PDF
中国蚌科一新记录属种——扁平拟无齿蚌(Pilsbryoconcha compressa von Martens,1860)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铭华 谢广龙 +2 位作者 徐亮 刘月英 吴小平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99-501,共3页
记述了在广东从化发现的中国蚌科一新记录属、一新记录种,即拟无齿蚌属Pilsbryoconcha,扁平拟无齿蚌Pilsbryoconcha compressa von Martens,1860,对其贝壳形态作了详细描述.介绍了该属物种的主要鉴别特征和分布地区.结合已有资料,推测... 记述了在广东从化发现的中国蚌科一新记录属、一新记录种,即拟无齿蚌属Pilsbryoconcha,扁平拟无齿蚌Pilsbryoconcha compressa von Martens,1860,对其贝壳形态作了详细描述.介绍了该属物种的主要鉴别特征和分布地区.结合已有资料,推测本属可能在我国华南地区有更广泛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齿蚌属 扁平拟无齿 新记录 分布
下载PDF
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始无齿翼龙新材料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君昌 高春玲 +2 位作者 刘金远 孟庆金 季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5-571,共7页
根据新材料,对始无齿翼龙的特征进行了修订:中部颈椎体没有神经棘;肱骨三角嵴的长度与肱骨长度之比率约为0.25; 翼掌骨的长度与第二翼指骨的长度几乎相等;第二翼指骨与第一翼指骨的长度之比率约为0.76。始无齿翼龙的新标本与正型稍微... 根据新材料,对始无齿翼龙的特征进行了修订:中部颈椎体没有神经棘;肱骨三角嵴的长度与肱骨长度之比率约为0.25; 翼掌骨的长度与第二翼指骨的长度几乎相等;第二翼指骨与第一翼指骨的长度之比率约为0.76。始无齿翼龙的新标本与正型稍微不同,可能由个体发育所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北票地区 义县组 早白垩世 无齿翼龙 无齿翼龙科
下载PDF
多溴联苯醚-47对淡水背角无齿蚌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涵 张珊 +8 位作者 薛士鹏 宋国英 于瑞雪 刘庆春 王中晓 张庆远 刘丽 李冰洁 夏西超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9,共7页
为了探讨多溴联苯醚-47(PBDE-47)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慢性毒性效应,克隆了背角无齿蚌热休克蛋白基因(AwHSP60),分析基因全长、开放阅读框、编码、氨基酸。研究发现AwHSP60具有HSP60家族的标签序列;荧光定量PCR分析表达显示,... 为了探讨多溴联苯醚-47(PBDE-47)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慢性毒性效应,克隆了背角无齿蚌热休克蛋白基因(AwHSP60),分析基因全长、开放阅读框、编码、氨基酸。研究发现AwHSP60具有HSP60家族的标签序列;荧光定量PCR分析表达显示,AwHSP60基因广泛分布于斧足、鳃、肝胰脏、闭壳肌、心脏、血淋巴和外套膜,PBDE-47处理后肝胰脏中AwHSP60 mRNA水平在第1-15天显著性增加了89.9%,鳃中AwHSP60 mRNA水平显著性增加了2.09倍,血淋巴中AwHSP60 mRNA水平显著性增加2.13倍。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上调AwHSP60表达有助于增强动物对PBDE-47处理的耐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 ANODONTA woodiana ) 多溴联苯醚-47 ( PBDE-47) 背角无齿蚌热休克蛋白基因60(AwHSP60) 基因表达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摄食率及对水中叶绿素a清除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丁涛 李林 +2 位作者 彭亮 左艳霞 宋立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9-786,共8页
椭圆背角无齿蚌是云南滇池的一种主要贝类物种。为探索该物种应用于滇池水体生物操纵的可行性,采用半野外模拟和原位围隔的方法,文章研究了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及对水中Chla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在23—28℃的温度范围内,背角无齿蚌的摄... 椭圆背角无齿蚌是云南滇池的一种主要贝类物种。为探索该物种应用于滇池水体生物操纵的可行性,采用半野外模拟和原位围隔的方法,文章研究了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及对水中Chla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在23—28℃的温度范围内,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IR)和湿重(W)呈现显著的相关冪指数关系:IR=aWb,1龄蚌和3龄蚌符合下列关系式:IR=6.2283X0.45,(R2=0.94);IR=0.0002X2.2,(R2=0.93)。3龄蚌的摄食率高于1龄蚌,且随生物量的增加摄食率有所减少。实验同时证明,背角无齿蚌有良好的清除水体中Chla的效果,对降低CODMn、TP含量同样具有较好的效果,且3龄蚌优于1龄蚌。通过方差分析综合分析得出,在生物量为4.17只/m3时,清除水体Chla的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背角无齿 摄食率 围隔 Chla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滤食对营养盐和浮游藻类结构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31
13
作者 杨东妹 陈宇炜 +1 位作者 刘正文 吴庆龙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8-234,共7页
利用微型生态系统研究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对微型生态系统水柱中不同形态氮磷浓度和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蚌的高强度滤食:(1)减少微型生态系统中悬浮态氮的含量,明显增加了水柱中的溶解性氮、磷含... 利用微型生态系统研究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对微型生态系统水柱中不同形态氮磷浓度和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蚌的高强度滤食:(1)减少微型生态系统中悬浮态氮的含量,明显增加了水柱中的溶解性氮、磷含量,但是对总氮、总磷和正磷酸盐含量没有显著影响;(2)显著减少所有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生物量,提高水体透明度,同时迅速改变微型生态系统中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降低了微囊藻等蓝藻的数量及其所占的相对百分比,而绿藻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3)导致微型生态系统的生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上行效应(Bottom-up effects)在浮游藻类与营养盐的关系方面发生了变化,实验组水柱中氮、磷含量与浮游藻类的相关关系显著降低;(4)并不能有效降低微型生态系统的富营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生态系统 背角无齿 浮游藻类 生物调控
下载PDF
圆背角无齿蚌血细胞培养 被引量:12
14
作者 石安静 邱安东 +3 位作者 唐敏 余燕萍 张洪渊 町井昭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6-122,共7页
用新设计的培养基培养了圆背角无齿蚌的血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了活体观察及扫描电镜摄影。发现培养的血细胞有无颗粒细胞、颗粒细胞、透明细胞和类淋巴细胞。前三者均能伸出长的伪足和突起,与瓶壁紧密贴附,呈体外培养的成纤... 用新设计的培养基培养了圆背角无齿蚌的血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了活体观察及扫描电镜摄影。发现培养的血细胞有无颗粒细胞、颗粒细胞、透明细胞和类淋巴细胞。前三者均能伸出长的伪足和突起,与瓶壁紧密贴附,呈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型;后者呈圆形,不与瓶壁贴附;四者的比例约为4:2:3:1。在活体内注射或在培养基上加入PHA和ConA,培养2—7d中,每天取部分供加入秋水仙素,用空气干燥法制片,作染色体观察,但未观察到转化细胞和有丝分裂相。研究结果表明,圆背角无齿蚌的颗粒细胞、无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在体外贴附玻璃表面的特征与高等动物的巨噬细胞类似。而不贴瓶的圆形细胞与高等动物的淋巴细胞类似。但在体外培养均不能繁殖,它们可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背角无齿 血细胞 培养 贝类
下载PDF
太湖五里湖背角无齿蚌体内滴滴涕和六六六的残留 被引量:9
15
作者 边学森 刘洪波 +2 位作者 甘居利 李荣 杨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2-56,共5页
作为建立淡水“贝类观察”体系的初步尝试,选定2003年3月采自太湖五里湖水域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内滴滴涕(DDT)和六六六(HCH)含量。除β型外,α型、γ型和6型HCH异构体及p,p’-DDE,o,p’-DD... 作为建立淡水“贝类观察”体系的初步尝试,选定2003年3月采自太湖五里湖水域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内滴滴涕(DDT)和六六六(HCH)含量。除β型外,α型、γ型和6型HCH异构体及p,p’-DDE,o,p’-DDT,p,p’-DDD,p,p’-DDT均在蚌样本中明显检出。∑DDTs湿重含量5.86~14.13ng·g^-1[平均(9.27±3.04)ng·g^-1],高于∑HCHs湿重含量2.45~6.46ng·g^-1[平均(4.00±1.22)ng·g^-1]。p,p’-DDE、p,p’-DDD与α型、γ型HCH异构体分别为∑DDTs和∑HCHs的优势组分,说明太湖五里湖水域目前DDT的污染源可能很少,但存在较明显的新输入HCH。各蚌样的残留水平没有超过农业部、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颁布的最大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滴滴涕 六六六 五里湖 太湖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组织中的元素分布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威 杨健 +3 位作者 陈修报 赵颖 苏彦平 刘洪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7-603,共7页
利用Agilent7500ce型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研究了18种元素(Na、Mg、K、Ca、Zn、Mn、Fe、Al、Cu、Cr、Co、Ni、As、Se、Mo、Ag、Tl、Pb)在背角无齿蚌5种组织(外套膜、闭壳肌、足、鳃和内脏团)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鳃中元素的浓... 利用Agilent7500ce型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研究了18种元素(Na、Mg、K、Ca、Zn、Mn、Fe、Al、Cu、Cr、Co、Ni、As、Se、Mo、Ag、Tl、Pb)在背角无齿蚌5种组织(外套膜、闭壳肌、足、鳃和内脏团)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鳃中元素的浓度最高,内脏团和外套膜次之,足和闭壳肌中较低。Ca、Mn、Mg、Zn、Al、Cu、Ni、As和Se9种元素浓度均在鳃中最高,Na在外套膜中浓度最高,K在足中浓度最高,Fe和Pb在内脏团中浓度最高。元素负荷量的绝大部分存在于重量较大的鳃和内脏团中,但近50%的Na却积累于外套膜、闭壳肌和足中。背角无齿蚌不同组织或器官对元素的积累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元素 组织 浓度 负荷量
下载PDF
不同污染背景生境中背角无齿蚌的重金属积累特征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修报 苏彦平 +2 位作者 孙磊 刘洪波 杨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60-1067,共8页
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基地(无明显外源污染)、太湖梅梁湾(历史上污染较为严重)以及云南茈碧湖(高原洁净湖泊)生境中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对象,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分析了蚌样软组织中15... 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基地(无明显外源污染)、太湖梅梁湾(历史上污染较为严重)以及云南茈碧湖(高原洁净湖泊)生境中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对象,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分析了蚌样软组织中15种重金属(Al、Cr、Mn、Fe、Co、Ni、Cu、Zn、As、Mo、Ag、Cd、Ba、Tl和Pb)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南泉基地养殖蚌中Al、Cr、Mn、Fe、Ni、Cu、Zn、As、Cd和Ba的含量显著低于梅梁湾野生蚌(P<0.05),茈碧湖野生蚌中Al、Mn、Ni、Cu、Zn、As、Cd、Ba和Pb的含量显著低于梅梁湾蚌样(P<0.05),但前者Mo和Tl的含量显著高于后者(P<0.05);南泉基地蚌样中Cr、Fe、Mo和Tl的含量显著低于茈碧湖蚌样(P<0.05),而Cu、As和Pb的含量显著高于后者(P<0.05)。梅梁湾、南泉基地和茈碧湖蚌的金属污染指数(MPI)分别为11.1、1.8和1.0,显示出南泉基地养殖蚌重金属总体污染水平很低,与生活于洁净水体茈碧湖中蚌的情况相近,而远低于采自太湖梅梁湾蚌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重金属 生物积累 监测 水环境
下载PDF
东湖移殖背角无齿蚌中重金属的含量变化 被引量:12
18
作者 孙磊 陈修报 +3 位作者 苏彦平 刘洪波 倪乐意 杨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3-208,共6页
贝类具有分布广泛、活动性差、对污染物耐受性强等特点被作为“生物指示物”,广泛用于监测水体中持久性污染物的背景[1],如著名的“贻贝观察[2]”(Mussel Watch)监测工作等。近年来进一步发展起来的“贝类移殖监测”的尝试由于具有将... 贝类具有分布广泛、活动性差、对污染物耐受性强等特点被作为“生物指示物”,广泛用于监测水体中持久性污染物的背景[1],如著名的“贻贝观察[2]”(Mussel Watch)监测工作等。近年来进一步发展起来的“贝类移殖监测”的尝试由于具有将贝移殖到待测地点[3]、免受水体理化(盐度等)条件的影响[4]、能够评价可控时间段内的污染情况等优点[3,5,6]逐渐受到了重视。2003年以来笔者研究室利用野生淡水背角无齿蚌系统进行了太湖重金属[7-9]的“淡水贝类观察”研究,成功证明了背角无齿蚌适于监测淡水中持久污染物的生物积累。然而由于野生背角无齿蚌有可能规格不一,污染背景的个体差异过大,甚至在某些待测水域已无法采样等不足,因此野外采样的监测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针对相关问题,笔者研究室近期应用人工繁育技术成功建立了“标准化”背角无齿蚌养殖种群。其个体具有亲本来源相同,污染背景相同且可控于低水平,大小规格相同等特点。此外,养殖的三角帆蚌个体还被移殖到太湖中进行了环境重金属监测的可行性研究[10]。本研究首次将“标准化”背角无齿蚌个体移殖到武汉市东湖水域,以期了解东湖中重金属污染的背景,以及探究重金属在背角无齿蚌体内生物积累的动态。东湖位于武汉东北部,面积32 km2,平均水深2.5 m[11],刘振东等研究发现东湖周围的人类活动是最主要重金属污染源,56%污染来自工业燃烧尘埃,东湖的主体湖区沉积物污染为轻度污染[12]。本研究拟将移殖到东湖的个体和作为对照无锡市南泉养殖基地养殖的同一批次的个体进行对照,通过定时采样分析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差异来监测移殖对蚌个体重金属积累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特征,以期为今后大规模的野外移殖监测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重金属 生物积累 移殖 监测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碱性碳酸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5
19
作者 张洪渊 刘克武 +2 位作者 石安静 龚由彬 罗胜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7-62,共6页
作者对背角无齿蚌外套膜的碱性磷酸酶(AKP)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其动力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外套膜匀浆,经正丁醇抽提、盐析、SephadexG—100凝胶过滤等步骤,得到了比活力为149.6单位/mg蛋白的酶制品。通... 作者对背角无齿蚌外套膜的碱性磷酸酶(AKP)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其动力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外套膜匀浆,经正丁醇抽提、盐析、SephadexG—100凝胶过滤等步骤,得到了比活力为149.6单位/mg蛋白的酶制品。通过动力学方法测得其最适pH值为9.5,最适温度为40℃,以磷酸苯二钠作底物的Km值为0.57mmol/L。Mg2+、Ca2+对酶有激活作用,而Cu2+、Zn2+、KH2PO4、EDTA和巯基乙醇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外套膜 碱性磷酸碱 分离 动力学
下载PDF
镉对背角无齿蚌主要组织谷胱甘肽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杨惠珍 刘娜 +2 位作者 李涌泉 卫晓溪 王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1,共7页
为了进一步探明谷胱甘肽系统对镉引起的氧化损伤的防御作用,根据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96 h镉的半致死浓度,设置5个染毒组(4.22、8.43、16.86、33.72、67.45 mg·L-1)和1个对照组,处理24、48、72、96 h分别测定鳃... 为了进一步探明谷胱甘肽系统对镉引起的氧化损伤的防御作用,根据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96 h镉的半致死浓度,设置5个染毒组(4.22、8.43、16.86、33.72、67.45 mg·L-1)和1个对照组,处理24、48、72、96 h分别测定鳃与肝脏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除48 h、4.22 mg·L-1处理组鳃中GSSG含量出现显著性升高(P<0.05)外,GSH和GSSG含量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性降低(P<0.05,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GSH/GSSG比值在低浓度(4.22、8.43 mg·L-1)处理组先降后升,在高浓度(33.72、67.45 mg·L-1)处理组则逐渐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24 h鳃中GST活性呈梯度型降低(P<0.01);在48、72、96 h GST活性整体呈升高趋势,且在低浓度组升高、高浓度组降低,呈现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P<0.01)。鳃中GR活性在48 h、8.43 mg·L-1,72 h、67.45 mg·L-1和96 h、4.22 mg·L-1处理组出现显著性升高。随着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肝脏中GSH含量和GSH/GSSG比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性降低(P<0.05,P<0.01)。肝脏中GST活性整体呈升高趋势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24 h、4.22 mg·L-1处理组GST活性达到最高。同一时间,随着镉浓度的升高,肝脏中GST活性逐渐降低。肝脏中GR活性整体呈升高趋势且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P<0.01),在72 h、4.22 mg·L-1处理组浓度达到最高。研究表明,肝脏中GSH含量的变化对镉引起的损伤反应灵敏且发挥了重要作用,GST解毒酶对镉的毒性反应灵敏,且肝脏较鳃的反应迅速。GSH含量、GST活性和肝脏分别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生化指标和靶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肝脏 谷胱甘肽 含量 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