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农耕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劳动能力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晓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3年第9期67-68,共2页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作为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疏远,对农耕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作为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疏远,对农耕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农作物和农具。因此,我园开展农耕活动,让幼儿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掌握更多自然、科学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劳动能力和劳作精神,充分发挥农耕活动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幼儿成长 自主劳动 知识与技能 培养幼儿 日入而息 亲近自然 融入自然
下载PDF
劳动最光荣
2
作者 张锦凯 《江淮法治》 2023年第9期62-63,共2页
勤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从“晨兴理荒移,带月荷锄归”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劳动处处都有诗意的存在。踏诗而行,吹响号角,劳动的荣光点燃奋斗激情,劳模精神、... 勤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从“晨兴理荒移,带月荷锄归”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劳动处处都有诗意的存在。踏诗而行,吹响号角,劳动的荣光点燃奋斗激情,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代代相传,这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辉煌成就的背后饱含着无数劳动者充满智慧和辛劳的奉献。正是革路蓝缕、肼手眠足的埋头苦干,托起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匠精神 劳模精神 基因密码 历史性飞跃 日入而息 充满智慧 辉煌成就 生生不息
下载PDF
低碳研发人员与大众工作生活模式对比研究
3
作者 杨李宁 付祥钊 《建设科技》 2013年第20期62-64,共3页
文章分析了中国低碳研发人员的工作与生活实态,认为它是不健康、不低碳且高能耗的。进而指出,这种生活与工作模式阻碍了低碳研发人员对大众生活需求的理解,使他们难以创造出适宜中国的低碳研究成果,影响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文章通过... 文章分析了中国低碳研发人员的工作与生活实态,认为它是不健康、不低碳且高能耗的。进而指出,这种生活与工作模式阻碍了低碳研发人员对大众生活需求的理解,使他们难以创造出适宜中国的低碳研究成果,影响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文章通过分析中国低碳研发人员与大众工作生活模式的异同,认为中国低碳研发人员必须回归平民大众的生活消费模式,才能做出切实可行的低碳城市建设成果。最后,文章介绍了中国某研发机构试行的,适宜中国现状且符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然规律的工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研发人员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下载PDF
假期的演变
4
作者 布克布克(编绘) 《奇妙博物馆》 2020年第3期16-19,共4页
说起假期,大家知道古代的假期是什么样的吗?寒假对赵小野来说好短暂!感觉才刚开始,就结束了!假期真的是永远都不嫌多呀!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人们基本都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商贩基本是"个体户",工作时... 说起假期,大家知道古代的假期是什么样的吗?寒假对赵小野来说好短暂!感觉才刚开始,就结束了!假期真的是永远都不嫌多呀!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人们基本都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商贩基本是"个体户",工作时间主要由自己决定。所以"上班""放假"等概念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政府官员的。在秦代之前,并没有法定的节假日,政府官员每天都要按时上班。秦代官员如果请假休息,叫作"告归",他们只有生病了或年纪大了,才可以"告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期 日入而息 秦代 节假日 日出而作 个体户
下载PDF
健康成长,多睡“子午觉”
5
作者 姬文君 《中医健康养生》 2020年第7期69-69,共1页
中医长期积累的经验说明,青少年只有顺应与掌握自然规律方能健康成长。青少年在七八岁的时候肾气开始盛实,到了十五岁左右身体才能形成整体自平衡状态。如果没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白日里所有的摄入不能得到有效生化、吸收以及化阳分布,那... 中医长期积累的经验说明,青少年只有顺应与掌握自然规律方能健康成长。青少年在七八岁的时候肾气开始盛实,到了十五岁左右身体才能形成整体自平衡状态。如果没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白日里所有的摄入不能得到有效生化、吸收以及化阳分布,那么身体就不会在正常的规律下延续。《庄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是青少年在生活作息当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成长 天地之间 平衡状态 自然规律 青少年 生活习惯 日入而息 生活作息
下载PDF
参与家庭大扫除教学设计
6
作者 靳林富 《传奇故事》 2021年第16期95-96,共2页
前言:从农业文明一路走来的中国素有“耕读传家”的传,“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简要描写了从制作工具到狩猎劳动完成的过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清晰地记載了中国人的劳动生活方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 前言:从农业文明一路走来的中国素有“耕读传家”的传,“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简要描写了从制作工具到狩猎劳动完成的过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清晰地记載了中国人的劳动生活方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表达了我国人民躬耕劳动的田园乐趣。在对天地自然共生共存的思考和不断劳动的生活实践中,先贤们逐渐产生了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智慧,中华民族也产生了具有中华特色的劳动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教学设计 制作工具 共生共存 日入而息 耕读传家 日常生活
下载PDF
在霞光和阴郁的临界处 读韩松落的小说
7
作者 何平 《上海文化》 2024年第7期4-9,共6页
谈到韩松落,一定无法回避的是他长达十八年的专栏写作经历,他将专栏写作类比为“农夫的工作方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今天种下的,明天就有反馈”(1)。他以勤恳的姿态,长时间保持着稳定的写作节奏和产量输出。在巅峰时期,韩松落曾同时在... 谈到韩松落,一定无法回避的是他长达十八年的专栏写作经历,他将专栏写作类比为“农夫的工作方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今天种下的,明天就有反馈”(1)。他以勤恳的姿态,长时间保持着稳定的写作节奏和产量输出。在巅峰时期,韩松落曾同时在三十多家报纸杂志上开设专栏,据其所言:“一般只要我醒着,我都一直在写东西,反正争取每天三千字吧”。在专栏编辑看来,韩松落更是缺稿时可以江湖救急的最佳人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纸杂志 种下的 巅峰时期 日入而息 专栏 编辑 韩松落 勤恳
原文传递
走在希望的路上
8
作者 王小凤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第2期40-43,共4页
我是一个老师,但我是个好老师吗?当我第一次在灵魂深处这样拷问自己时,竟一时范然无措。接着,思绪开始飞扬……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里,目之所及就是山。那时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小小的山村,平静而又不失热闹,人们的日子不富裕,却安... 我是一个老师,但我是个好老师吗?当我第一次在灵魂深处这样拷问自己时,竟一时范然无措。接着,思绪开始飞扬……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里,目之所及就是山。那时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小小的山村,平静而又不失热闹,人们的日子不富裕,却安稳自在。人们听过“打工”这个新鲜而又时的名词,可是没有人愿意走出大山,只是按部就班地重复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似乎每个家庭的生活都是一个模样,谁都不曾想过改变,更不知道如何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朝黄土背朝天 日入而息 按部就班 老师 日出而作
原文传递
劳动最光荣
9
作者 陈积鸣 橘兔(图) 《少先队员(成长树)》 2024年第5期6-10,共5页
5月,是属于劳动者的节日。3000年前,先民吟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而今,老师教导我们:“劳动最光荣。”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新时代青少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
关键词 热爱劳动 劳动观念 尊重劳动 日入而息 青少年 日出而作
原文传递
古人的天时观
10
作者 郭新庆 《文史春秋》 2023年第7期64-64,共1页
上古之人,顺自然,适其时事。据《帝王世纪》载,尧帝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为适应农耕生产的需要,古人通过观测天象,逐渐掌握了天文知识。
关键词 农耕生产 天文知识 八九十 击壤而歌 日入而息 日出而作 天时
原文传递
69天日不落——挪威北部索玛洛伊岛
11
作者 徐帅 《青岛画报》 2022年第7期70-73,共4页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已经是我们顺应时间而形成的作息习惯.但是,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角落都适合根据日升月落来安排生活.在挪威的最北部,有个名叫索马洛伊的岛屿,又名夏日岛.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时区",地处挪威西海岸的索玛...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已经是我们顺应时间而形成的作息习惯.但是,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角落都适合根据日升月落来安排生活.在挪威的最北部,有个名叫索马洛伊的岛屿,又名夏日岛.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时区",地处挪威西海岸的索玛洛伊岛,这里没有时间概念、太阳69天不落,已经有许许多多游客慕名而去,见证神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息习惯 洛伊 日入而息 挪威 日出而作 北部
原文传递
古人的十二时辰
12
作者 鱼皮豆 《小雪花》 2022年第11期24-25,共2页
在现代,借助钟表等设备,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知道时间,但在古时,又是如何确定时间的呢?今天雪花姐姐就带领同学们走进“古人的十二时辰”,看他们是如何查看时间的吧?最初古人对时间并没有概念,只是区分白天与黑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在现代,借助钟表等设备,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知道时间,但在古时,又是如何确定时间的呢?今天雪花姐姐就带领同学们走进“古人的十二时辰”,看他们是如何查看时间的吧?最初古人对时间并没有概念,只是区分白天与黑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也是最原始、最模糊的确定时间的方法。西周时,古人开始使用圭(guT)表与日晷(gui)用来计时。圭表由垂直于地面的石柱和平放于地面的刻板所组成,通过太阳照射在石柱上的影子长度计算时间。由于圭表的长度以寸为单位,“一寸光阴”便由此得来。日晷与圭表原理相似,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光线位置的变化,晷针投在晷面上的影子也相应改变,就好似现代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指示出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照射 太阳光线 圭表 石柱 十二时辰 日入而息 钟表
原文传递
古人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13
作者 大鱼 《初中生学习指导》 2020年第20期12-13,共2页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我们对古代生活的第一印象。古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手机,除了重要的节日之外,街市上也罕有游人,那么这漫漫长夜该如何打发?其实古人的夜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不信?有诗来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我们对古代生活的第一印象。古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手机,除了重要的节日之外,街市上也罕有游人,那么这漫漫长夜该如何打发?其实古人的夜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不信?有诗来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是宋代叶绍翁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名就是《夜书所见》。即便夜已深了,诗人叶绍翁还是没有睡觉,当然没睡觉的还不光他一个人,还有几个不爱睡觉的小朋友在"挑促织",也就是在捉蟋蟀。这里为什么要用"挑"字呢?难道小朋友们要和蟋蟀单挑吗?当然不是。因为蟋蟀都藏在草丛里,或躲在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绍翁 夜生活 第一印象 七言绝句 漫漫长夜 蟋蟀 日入而息 促织
原文传递
渐行渐远的木犁
14
作者 琴心 《唐山文学》 2020年第5期80-82,共3页
木犁,是山里人家用来翻耕田地的农具。机械化未普及的年代,乡人们种地全靠牛拉犁耕。先秦《击壤歌》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是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写照,也是山乡人家早时代的真实生活方式。豫西多丘陵山脉,土... 木犁,是山里人家用来翻耕田地的农具。机械化未普及的年代,乡人们种地全靠牛拉犁耕。先秦《击壤歌》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是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写照,也是山乡人家早时代的真实生活方式。豫西多丘陵山脉,土地贫瘠,出行不畅,直到上世纪末期,耕种,依然是居住在山里的人们获取粮食的唯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贫瘠 渐行渐远 日入而息 生活写照 日出而作 机械化 远古时代
原文传递
学会有获得感
15
作者 尤今 《学习之友》 2020年第1期4-4,共1页
那一年,到土耳其去,住在一个仿佛与世隔绝的小村庄里。我们下榻的农舍,住着一对老夫妇。两张脸像是皱缩成团的黑枣子,密密地布满纵横纹路。可是,他们腰不弯、背不驼,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活。正是麦子播种的时候,还... 那一年,到土耳其去,住在一个仿佛与世隔绝的小村庄里。我们下榻的农舍,住着一对老夫妇。两张脸像是皱缩成团的黑枣子,密密地布满纵横纹路。可是,他们腰不弯、背不驼,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活。正是麦子播种的时候,还是停留在原始落后的“点播”方式,老叟走在前面,用锄头在土壤里打洞;老妪跟在后头,把麦种轻轻地撒进洞里。一行行、一亩亩地种,神情专注而满足,好似在从事一件无比庄严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生活 日入而息 日出而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