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后期日军战略调整与中共的应对
1
作者 姚江鸿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54,共14页
抗战后期日军进行战略调整,造成在华兵力结构的较大变化。自1943年夏开始从中国战场抽调大量精锐部队到太平洋战场,1944年又抽调大批主力部队参加一号作战。这种调整和变化,为中共的发展留出了“空隙”,提供了更多的政治空间和军事机遇... 抗战后期日军进行战略调整,造成在华兵力结构的较大变化。自1943年夏开始从中国战场抽调大量精锐部队到太平洋战场,1944年又抽调大批主力部队参加一号作战。这种调整和变化,为中共的发展留出了“空隙”,提供了更多的政治空间和军事机遇。中共准确把握机遇,进行全盘的战略布局,利用“空隙”发起反攻作战,恢复并发展自身实力,摆脱了自抗战开始后被日军和国民党压制的困境。抗战后期中共力量的发展壮大是中共凭借自身努力坚持抗战的结果,同时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大背景下日军战略调整所产生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军政力量 日军战略 一号作战 空隙 抗战后期
下载PDF
从南口战役看日军战略战术
2
作者 李明圣 周进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4年第3期99-105,共7页
南口是北平通往西北地区的门户,南口作战成为保卫察、晋、绥的关键性战役。中国守军虽然凭借有利地形进行了顽强战斗,但终归失败。就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就日军方面来讲,主要是七七事变后,对中国采用的战略战术作了相应的调整,... 南口是北平通往西北地区的门户,南口作战成为保卫察、晋、绥的关键性战役。中国守军虽然凭借有利地形进行了顽强战斗,但终归失败。就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就日军方面来讲,主要是七七事变后,对中国采用的战略战术作了相应的调整,集中使用兵力、先发制人、突然袭击、侧翼佯攻包抄、正面死战、远程合围等,在实战中得到了运用。就中国军队方面来说,主要是指挥不统一、仓促应战、战术保守、单纯防御、阵地对抗,加之武器装备落后、通讯设备不良等,因而致使日军的战略战术在中国南口能够得以贯彻并达到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口战役 日军战略战术 原因分析
下载PDF
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看日军的战略时机选择——以日方思虑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73,共6页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日本感于以抗日为主要诉求的中国国家整合取得了成效,有可能导致其侵略利益丧失,因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日本看来,南京是当时中国抗日的中心,不占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就不能"膺惩"中国,于...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日本感于以抗日为主要诉求的中国国家整合取得了成效,有可能导致其侵略利益丧失,因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日本看来,南京是当时中国抗日的中心,不占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就不能"膺惩"中国,于是扩大战争到南京。最终,日军把暴行作为战略手段,企图以此来压服中国,南京大屠杀由此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日军战略选择 山田正行理论
下载PDF
论东北抗日联军牵制日军“北进”战略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磊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0-57,共8页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14年抗日战争中,东北抗联在全国抗日战场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北抗战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第一枪,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牵制了日本关东军的"北进"战略,延迟了日本侵略者发动太平...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14年抗日战争中,东北抗联在全国抗日战场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北抗战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第一枪,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牵制了日本关东军的"北进"战略,延迟了日本侵略者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为美英同盟国的军事反攻争取了时间。本文在梳理以往学界关于此问题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东北抗日联军牵制日军"北进"战略作用进行再探讨,以期拓展中共抗日战争史及东北革命史的专题研究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抗联 牵制 日军“北进”战略 作用
下载PDF
全面侵华时期日军的对华持久战战略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展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65,159,160,共20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军开始加强对持久战、总体战战略的研究,在理论与制度上进行准备。《帝国国防方针》确定,日军战争战略以速决战为优先,同时兼顾持久战,以美苏为主要假想敌,将中国排序于其后,并据此确定了对华军事部署。卢沟桥事变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军开始加强对持久战、总体战战略的研究,在理论与制度上进行准备。《帝国国防方针》确定,日军战争战略以速决战为优先,同时兼顾持久战,以美苏为主要假想敌,将中国排序于其后,并据此确定了对华军事部署。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希冀以有限的兵力实现速决战目标,其间虽亦制定了对华持久战规划,但出于对战争前景的乐观预期,日军对自身军事进攻与政治诱降的效果做出误判,无法下定实行战略收缩以减少消耗的决心。因此日军持久战计划多次让位于其"速决"投机,在投机失败后,又不得不因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迭代,缺乏政策稳定性,其原因是日军对中国军民抗战能力与决心的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战 日军战略 抗战
原文传递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被引量:1
6
作者 韦国友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40-43,共4页
中国是二战期间进行反法西斯斗争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 14年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抗战不仅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关键 ,而且还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苏联卫国战争 在华日军人数 日军南进战略 中国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下载PDF
皖南事变善后过程中的日军因素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展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9-103,M0004,共16页
皖南事变爆发后,国共合作濒临破裂。国民党持续推进"剿共"部署,日本的中国派遣军亦有计划于1941年春季集中兵力肃清河北、江苏、山东三省。中共中央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采取政治上进攻、军事上防御的应对方针。就皖南事变一... 皖南事变爆发后,国共合作濒临破裂。国民党持续推进"剿共"部署,日本的中国派遣军亦有计划于1941年春季集中兵力肃清河北、江苏、山东三省。中共中央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采取政治上进攻、军事上防御的应对方针。就皖南事变一事,日军认为国共最终会相互妥协,不会对战局造成大的影响,参谋本部亦因"南进"方针,否决了中国派遣军的计划,要求其在"南进"之前对国民政府军事施压,以便于从中国战场脱身。中国派遣军趁汤恩伯集团为"剿共"而调动之际发起袭击,即豫南会战。中共继续在军事上保持克制。豫南会战影响了国民党军队的"剿共"部署,但未能改变其方针,国民党甚至讨论赶在日军进攻陕西之前,先出兵攻下延安。就在此际,日军开始为消灭卫立煌集团而集结兵力,并有意散播将进攻陕西的虚假情报,隐藏其作战计划。国民党在日军压力下,软化立场向中共请求支援,许诺中共"配合作战"便可谈好"根本问题"。在皖南事变善后的过程中,日军虽非有意去影响国共关系,但其军事行动打乱了国民党的部署,为国共关系的缓和提供了"转机"。抗战期间日、国、共三方互相影响的复杂关系,在皖南事变的善后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事变 华北方面军 中条山战役 日军战略 新四军
原文传递
杭州湾战役及其对抗日战局的影响
8
作者 余子道 《军事历史研究》 2009年第1期53-71,共19页
杭州湾北岸地区在军事战略上极具重要意义。抗日战争初期淞沪会战时,日军采取"两翼迂回、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会战后期,日军第10军在淞沪战场的右翼杭州湾北岸实行登陆,与从左翼迂回的日本上海派遣军合围中国淞沪守军,进攻... 杭州湾北岸地区在军事战略上极具重要意义。抗日战争初期淞沪会战时,日军采取"两翼迂回、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会战后期,日军第10军在淞沪战场的右翼杭州湾北岸实行登陆,与从左翼迂回的日本上海派遣军合围中国淞沪守军,进攻上海和南京。杭州湾北岸和太湖南走廊对日阻击战,是淞沪会战后期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中国军队未能阻敌进攻,阻击战最终陷于失败,导致淞沪战场防御阵线的完全瓦解和上海的陷落。太湖南走廊的被打通和苏浙皖边境门户洞开,造成日军从南面和西面迂回南京的态势。抗日战史上这惨痛和悲壮的一幕,给后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历史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北岸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 日军两翼迂回战略 杭州湾战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