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3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标志性到公共性与日常性——存量语境下上海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更新 被引量:2
1
作者 支文军 王欣蕊 张懿文 《建筑师》 2023年第1期37-44,共8页
经过改革开放后城市快速扩张时期,上海已逐步进入存量更新的城市建设阶段。在全球城市竞争深化、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如何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切实改善人民日常生活体验等本质问题。聚焦公共性与日常性的... 经过改革开放后城市快速扩张时期,上海已逐步进入存量更新的城市建设阶段。在全球城市竞争深化、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如何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切实改善人民日常生活体验等本质问题。聚焦公共性与日常性的公共空间建设也成为上海城市空间转型的路径之一。近几年上海以“全球卓越城市”为愿景,在城市发展思维、空间转型、治理模式等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一批典型项目体现了上海城市在公共性、日常性公共空间建设方面思考与实践的新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志性 公共性 日常性 公共空间 空间转型 有机更新 城市治理
下载PDF
留守儿童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对学习投入的影响:日常性学业弹性和希望感的链式中介模型 被引量:5
2
作者 张萍 孟凡闫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0-716,共7页
目的:基于依恋理论和动机与投入之轮理论,探究留守儿童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以及日常性学业弹性与希望感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领悟教师情感支持问卷、日常性学业弹性量表、儿童青少年希望感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对544... 目的:基于依恋理论和动机与投入之轮理论,探究留守儿童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以及日常性学业弹性与希望感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领悟教师情感支持问卷、日常性学业弹性量表、儿童青少年希望感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对544名留守儿童进行施测。结果:(1)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学习投入、日常性学业弹性、希望感两两显著相关;(2)日常性学业弹性(β=0.39,P<0.001)和希望感(β=0.49,P<0.001)在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对学习投入影响中的单独中介作用显著;(3)日常性学业弹性和希望感在留守儿童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和学习投入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β=0.53,P<0.001)。结论:提升领悟教师情感支持有助于增强留守儿童学习投入;增强日常性学业弹性以及提升希望感有助于这一过程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领悟教师情感支持 学习投入 日常性学业弹性 希望感
下载PDF
从城市研究到驿站实践:关于日常性的思考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斌 《建筑师》 2023年第1期45-58,共14页
致正建筑工作室从田林新村到定海桥的基于上海的系列空间研究,揭示了基于日常生活的正规与非正规混杂的自发空间实践中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而从东岸望江驿到武宁路桥下驿站的系列市民服务驿站的设计和用后调研及观察,讨... 致正建筑工作室从田林新村到定海桥的基于上海的系列空间研究,揭示了基于日常生活的正规与非正规混杂的自发空间实践中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而从东岸望江驿到武宁路桥下驿站的系列市民服务驿站的设计和用后调研及观察,讨论了城市更新语境下基础设施功能复合化与空间协同化对于日常生活的支持作用和公共性提升的触媒作用。本文结合城市研究和建筑实践的关联性,将使用者基于日常生活的空间实践作为一种空间权利,探讨了其对于理解上海城市特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特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性 空间实践 使用价值 取用 城市研究 驿站 基础设施 公共空间
下载PDF
历史街区的日常性思考
4
作者 钱才云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10期1-1,共1页
历史街区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价值、风貌特色及传承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空间载体,往往也是城市更新建设中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点。随着人们在认知上,对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内容、方式的逐步转变,历史街区的“日常性”“生活性... 历史街区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价值、风貌特色及传承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空间载体,往往也是城市更新建设中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点。随着人们在认知上,对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内容、方式的逐步转变,历史街区的“日常性”“生活性”等内涵与价值被愈加重视;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理念也已超越了对物质空间的保护传承,而更关注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场所精神的营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历史街区 场所精神 风貌特色 城市更新 物质空间 人居环境 日常性 保护传承
下载PDF
“下流之悼”:壙誌與明清墓誌文的日常性
5
作者 龔宗傑 《中华文史论丛》 2023年第2期357-384,410,共29页
中國古代墓誌名目繁多,壙誌作爲其中一種通常由親族撰寫而不托名筆的類型,頗能體現古代墓誌文個人化和日常性的書寫特徵。自唐代韓愈《女挐壙銘》以來,經由歸有光、錢謙益等明清文家的創作,壙誌在文體學脉絡及文人書寫傳統中,逐漸獲得... 中國古代墓誌名目繁多,壙誌作爲其中一種通常由親族撰寫而不托名筆的類型,頗能體現古代墓誌文個人化和日常性的書寫特徵。自唐代韓愈《女挐壙銘》以來,經由歸有光、錢謙益等明清文家的創作,壙誌在文體學脉絡及文人書寫傳統中,逐漸獲得相對獨立的類型特性。其中以子女及族中晚輩爲施用對象的一類作品,既繼承漢魏六朝抒寫“下流之悼”的哀辭傳統,又提升明清墓誌文在描寫個人情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文學性。以壙誌爲對象,考察明清墓誌文的生活與情感表現,指向的是一個與徵史紀事、褒功述德的傳統歷史建構不同,而回歸一般生活、普遍情感的文學世界,這或可爲古代墓誌的文學研究提供某些思路,又不失爲從生活史的路徑來研究古代文學的一次嘗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壙誌 墓誌 哀辭 日常性 生活史
下载PDF
以日常性为导向的公共空间设计——合肥淝河中央智慧公园图书馆
6
作者 叶笛 邓茜菲 《建筑技艺》 2023年第7期108-109,共2页
都市化进程自19世纪席卷全球,理性至上体现出的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忽视,然而以日常性为导向的空间关系才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基础。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为支撑,围绕合肥淝河中央智慧公园图书馆的项目实践,展开对多元社群需求下公共空间... 都市化进程自19世纪席卷全球,理性至上体现出的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忽视,然而以日常性为导向的空间关系才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基础。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为支撑,围绕合肥淝河中央智慧公园图书馆的项目实践,展开对多元社群需求下公共空间的设计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日常性 社群需求 图书馆设计
下载PDF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日常性评价策略探寻
7
作者 池朱兴 《新教师》 2023年第10期62-63,共2页
本文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旨归,从三个方面探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日常性评价的策略。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日常性评价 策略
下载PDF
日常性城市遗产概念辨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马荣军 《华中建筑》 2015年第1期27-31,共5页
该文由日常生活入手抽象出"日常性"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城市遗产领域,提出了"日常性城市遗产"这一概念范畴并分析了日常性城市遗产的特点和价值:首先,日常性城市遗产是城市遗产与日常生活空间的交集,"日常性&qu... 该文由日常生活入手抽象出"日常性"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城市遗产领域,提出了"日常性城市遗产"这一概念范畴并分析了日常性城市遗产的特点和价值:首先,日常性城市遗产是城市遗产与日常生活空间的交集,"日常性"意味着空间维度上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时间维度上的频繁性和渐进性;其次,日常性城市遗产作为"遗产",具备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特征,同时作为日常生活空间,具备流变性、多元性和矛盾性的特征;第三,日常性城市遗产具备"往昔价值"和"现今价值"的双重价值体系。正因如此,"保护"已经不足以应对其在现实中的问题,该文提出将"保护"和"治理"进行结合的"日常性城市遗产管理"的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日常性 日常性城市遗产
下载PDF
中国犯罪治理模式的文化研究--运动式治罪的式微与日常性治理的兴起 被引量:38
9
作者 单勇 侯银萍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46,共8页
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的犯罪治理活动主要是在运动式治罪和日常性治理这两种犯罪治理模式的组织、设计与引导下运作和开展的。从文化视角出发、以文化的规范性为分析工具,着重对运动式治罪模式和日常性治理模式进... 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的犯罪治理活动主要是在运动式治罪和日常性治理这两种犯罪治理模式的组织、设计与引导下运作和开展的。从文化视角出发、以文化的规范性为分析工具,着重对运动式治罪模式和日常性治理模式进行文化研究,并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制度、文本或话语四个层面上对前述两种犯罪治理模式进行文化规范性反思与解读,从而开放出"运动式治罪的式微与日常性治理的兴起"这一关涉犯罪治理发展规律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治理 犯罪治理模式 运动式治罪 日常性治理 文化的规范性
下载PDF
日常性学业弹性:日常学业压力下的积极适应机制 被引量:17
10
作者 赵凤青 俞国良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54-1062,共9页
日常性学业弹性是指学生积极适应并成功应对日常学习中典型学业挫折、挑战和困难的能力,其"弹性"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投入、适应性应对方式和学习坚持性三个方面的动态作用过程。测量方式主要包括Martin等人从能力角度的测量和Sk... 日常性学业弹性是指学生积极适应并成功应对日常学习中典型学业挫折、挑战和困难的能力,其"弹性"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投入、适应性应对方式和学习坚持性三个方面的动态作用过程。测量方式主要包括Martin等人从能力角度的测量和Skinner等人从过程角度的测量。对日常性学业弹性具有重要催化作用的因素主要包含积极的学习动机,适应性的情绪和人格特征,以及良好的师生和同伴关系。日常性学业弹性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日常性学业弹性的概念内涵、作用机制和神经生理基础,关注其促进因素和抑制因素的共同作用,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与提升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性学业弹性 学业浮力 动机弹性和易感性的作用模型
下载PDF
当代文学中日常性叙事的消亡 重读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鸿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6-127,共12页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是新中国建立后最早的城市题材小说,发表后即遭到批判,其文学史意义远大于其文本意义。本文试图从小说的叙事结构出发,分析其深层内涵与被批判的原因。作品从“知识分子和工农结合”这一超验意义出发,带有左翼痕...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是新中国建立后最早的城市题材小说,发表后即遭到批判,其文学史意义远大于其文本意义。本文试图从小说的叙事结构出发,分析其深层内涵与被批判的原因。作品从“知识分子和工农结合”这一超验意义出发,带有左翼痕迹,但小说中关于阶级、道德的“公共性”意义阐述不断被小说中的日常叙事原则降低到“私性领域”,甚至被后者瓦解。因此,小说没有遵循左翼与解放区文学传统,反而构成了三四十年代都市文学日常性叙事小传统的延续。其被批判的原因也在于此。经由对这篇小说的批判,日常性叙事的传统基本上从当代文坛消失,造成了当代文学格局的某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们夫妇之间》 叙事结构 当代文学 日常性 重读 消亡 文学传统 文学史意义 三四十年代 城市题材
下载PDF
建筑的日常性介入——以原作设计工作室的作品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章明 高小宇 《新建筑》 2014年第6期20-25,共6页
以原作设计工作室的部分近期作品为例,从设计态度、设计方法和建筑最终状态的呈现三个方面探讨建筑与"日常性"之间的关系。其中主要以建筑体量的消隐、空间开放度的提升与融通性、"院境"三种设计方法的论述为重点,... 以原作设计工作室的部分近期作品为例,从设计态度、设计方法和建筑最终状态的呈现三个方面探讨建筑与"日常性"之间的关系。其中主要以建筑体量的消隐、空间开放度的提升与融通性、"院境"三种设计方法的论述为重点,倡导通过设计的力量为日常状态的引入提供更大可能性,让建筑和人回归真实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性介入 设计态度 设计方法
下载PDF
大学生日常性学业韧性与学习成绩、逃课行为 被引量:13
13
作者 施春华 丁月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年第6期933-935,共3页
目的分析大学生日常性学业韧性的状况及特点,并探讨其与大学生学习成绩和逃课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日常性学业韧性问卷和大学生学习成绩、逃课行为调查表,对5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学校性质、性别、专业在大学生日常性学业韧... 目的分析大学生日常性学业韧性的状况及特点,并探讨其与大学生学习成绩和逃课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日常性学业韧性问卷和大学生学习成绩、逃课行为调查表,对5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学校性质、性别、专业在大学生日常性学业韧性总分上差异显著(t=5.402,-2.800;P<0.01;F=4.007,P<0.05);日常性学业韧性与学习成绩、逃课行为显著相关(r=0.310,-0.319;P<0.01),高分组在学习成绩和逃课行为上显著优于低分组(P<0.001)。结论大学生日常性学业韧性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受到学校类别、性别、专业类别的影响,且能够显著预测学习成绩和逃课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性学业韧性 学习成绩 逃课行为 大学生
下载PDF
论心理学的日常性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宁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3-17,共5页
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中 ,过度地张扬了心理学的科学性 ,导致心理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面对现实问题束手无策。心理学应该是科学性与日常性的有机统一。心理学的日常性就是关注个体的自我心理生活 ,关注个体的常识理解 ,把心... 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中 ,过度地张扬了心理学的科学性 ,导致心理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面对现实问题束手无策。心理学应该是科学性与日常性的有机统一。心理学的日常性就是关注个体的自我心理生活 ,关注个体的常识理解 ,把心理学理论的支点回归到现实的个体身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心理学 日常性 心理生活
下载PDF
新媒体艺术:陌生化与日常性的统一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屹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4-157,共4页
新媒体艺术贵在其"新"、其"奇",具有陌生化的特性,具体表现有艺术家反常化思维及其作品中艺术手法的创新,如拼贴、仿真、拟像等数字化技术应用,这些构成了新媒体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奇观性。对此,学者们已有不少... 新媒体艺术贵在其"新"、其"奇",具有陌生化的特性,具体表现有艺术家反常化思维及其作品中艺术手法的创新,如拼贴、仿真、拟像等数字化技术应用,这些构成了新媒体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奇观性。对此,学者们已有不少论述。但对新媒体艺术的另一面——日常性品格,也就是它的现实生活根基,学术界重视不够。在全面考察新媒体艺术的存在方式时应该将其陌生化与日常性特点结合起来辩证剖析,因为二者表面看似矛盾而实则共存于新媒体艺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 美学特征 日常性 陌生化 统一
下载PDF
香烟、文学与社会——社会“日常性”的一种呈现方式(1930年前后)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兴 杨剑龙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2期22-30,共9页
1930年前后的文学史料中,频繁地出现了内涵丰富的"香烟",对"香烟"的话语功能进行梳理、分析,考察了不同文化类型的文人们在话语实践上的某些共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1930年前后中国社会的另一面真实——"... 1930年前后的文学史料中,频繁地出现了内涵丰富的"香烟",对"香烟"的话语功能进行梳理、分析,考察了不同文化类型的文人们在话语实践上的某些共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1930年前后中国社会的另一面真实——"日常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前后 香烟 文学 社会“日常性
下载PDF
日常性·戏剧性·中国故事——读陈彦长篇新作《喜剧》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义勤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49-55,174,共8页
陈彦的《喜剧》在生活与生命常态的表现中,融入戏剧性因素,形成了"不奇之奇"的风格。小说通过现实生活多层面的真实性表现,借助荒诞、魔幻手法,穿透日常经验,深入民族深层精神结构。通过时间维度上的"传统"和空间... 陈彦的《喜剧》在生活与生命常态的表现中,融入戏剧性因素,形成了"不奇之奇"的风格。小说通过现实生活多层面的真实性表现,借助荒诞、魔幻手法,穿透日常经验,深入民族深层精神结构。通过时间维度上的"传统"和空间维度上的"乡村",小说讲述不无矛盾又蕴含希望的繁复的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彦 《喜剧》 日常性 中国故事
下载PDF
从仪式性走向日常性——上海浦东世纪广场空间转型的教学实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永洁 张智文 +1 位作者 许凯 王志军 《城市设计》 2022年第3期74-83,共10页
在2022年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设计中~1,课题组选择上海浦东世纪广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空间的加密与重构,进行了一次针对当代中国新城空间从仪式性向日常性转型的教学实验。实验以形态类型学作为设计操作工具,针对世纪广场形式空洞、尺度... 在2022年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设计中~1,课题组选择上海浦东世纪广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空间的加密与重构,进行了一次针对当代中国新城空间从仪式性向日常性转型的教学实验。实验以形态类型学作为设计操作工具,针对世纪广场形式空洞、尺度失衡、活力缺失的空间问题,从宏观结构、中观街坊、微观建筑设计3种不同尺度,尝试对世纪广场及周边区域进行再城市化改造,以期营造出结构清晰、尺度宜人、功能混合的多样空间,使世纪广场从被仪式性精英建筑群控制的城市图形转型成真实的高密度、多样性、日常性的浦东城市新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纪广场 空间转型 日常性 城市核心
下载PDF
消费时代:日常性、物化与全球化表达——论90年代城市文学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鸿声 马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9-126,160,共9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重新进入作家视野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这主要表现为随着80年代大叙事的退潮,90年代城市文学向日常性世俗生活的回归,在消费和后现代文化中城市文学创作的物化倾向,以及经济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重新进入作家视野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这主要表现为随着80年代大叙事的退潮,90年代城市文学向日常性世俗生活的回归,在消费和后现代文化中城市文学创作的物化倾向,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学在坚守本土性时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年代城市文学 消费 日常性 物化 本土性 全球化
下载PDF
论生态(环境)损害的日常性预防 被引量:2
20
作者 竺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0-64,共5页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为推动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律机制提供了进一步试点的契机。我们须认识到,生态(环境)本身损害的避免须采取事先预防与事后救济并重的举措,而非为了赔偿而求偿,赔偿应以预防、遏制和修复(类似的)生...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为推动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法律机制提供了进一步试点的契机。我们须认识到,生态(环境)本身损害的避免须采取事先预防与事后救济并重的举措,而非为了赔偿而求偿,赔偿应以预防、遏制和修复(类似的)生态(环境)损害为目的。具有潜在生态(环境)损害重大致害风险的企事业单位是预防损害发生或扩大的第一位义务主体。因此,倡导尽快研究建立企事业单位预防生态(环境)损害发生的日常性预防机制,并相应建立政府主管部门的生态(环境)损害预防指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损害 环境损害 损害预防 日常性预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