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中有合: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基于赣中南农村的调查 被引量:3
1
作者 肖倩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10-21,53,共13页
中国的分家制度蕴涵了"合"的机制,即"分中有合"。分裂的小家庭合并之后的形式在传统时代表现为实体形态的宗族;在当代农村则表现为实践形态的家庭网络,本文称之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我们可以从家... 中国的分家制度蕴涵了"合"的机制,即"分中有合"。分裂的小家庭合并之后的形式在传统时代表现为实体形态的宗族;在当代农村则表现为实践形态的家庭网络,本文称之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我们可以从家庭的文化礼仪活动、家庭经济活动和家庭建设活动这三大家庭实践活动中清楚地看到这一家庭网络的内涵和外延。传统社会的宗族是血缘偏重的父系家族,而当代农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则扩展为血缘、姻缘并重的泛化家族,姻亲在家庭网络中地位的急剧上升与分家习俗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不过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所涵括的父系血亲范围则急剧缩小,一般是从该家庭沿父系的血缘关系向外推三代,即近亲-本家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家 宗族 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 姻亲
下载PDF
音乐如何表现日常生活——评蒂娅·德诺拉《日常生活中的音乐》
2
作者 王文卓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1-168,共8页
转向生活是当下西方音乐社会学研究中的一种理论趋势。蒂娅·德诺拉的《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即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作者首先在方法论层面对音乐社会学研究中的"大"传统进行批评,进而明确了"小"传统的理论优势,同... 转向生活是当下西方音乐社会学研究中的一种理论趋势。蒂娅·德诺拉的《日常生活中的音乐》即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作者首先在方法论层面对音乐社会学研究中的"大"传统进行批评,进而明确了"小"传统的理论优势,同时还探讨了音乐社会学研究的符号学维度。该书重视民族志式的研究策略,具体内容有3个方面:作为一种自我技术的音乐;音乐与身体;作为维持社会秩序手段的音乐。从学科历史看,德诺拉在研究方法上继承了西尔伯曼的实证主义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是没有缺陷,我们应以批判吸收的态度来对待德诺拉的音乐社会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蒂娅·德诺拉 日常生活中的音乐 音乐社会学 书评
下载PDF
《日常生活中的机械学》的课程规划及教学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少云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103-106,共4页
《日常生活中的机械学》是国内开设的一门全新的通识课。首先阐述了这门课程的开设背景、目的和意义、课程的内容、形成方法及结果。然后阐述了该课程的讲授方法,主要是视频模型演示法和问题教学法。最后说明了在该课程中所开设的四个... 《日常生活中的机械学》是国内开设的一门全新的通识课。首先阐述了这门课程的开设背景、目的和意义、课程的内容、形成方法及结果。然后阐述了该课程的讲授方法,主要是视频模型演示法和问题教学法。最后说明了在该课程中所开设的四个实验内容及其授课要领。该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为大学开设类似的通识课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中的机械学 课程规划 机械原理
下载PDF
日常生活中的法初探——以交往行动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英 《研究生法学》 2010年第4期1-29,共29页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作为社会哲学的元理论,为解释国家法之外的社会调控体系之合法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采取社会本位的法律多元主义的立场,以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交往互动行为对日常生活中的法规范之形成...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作为社会哲学的元理论,为解释国家法之外的社会调控体系之合法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采取社会本位的法律多元主义的立场,以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交往互动行为对日常生活中的法规范之形成的建构性意义。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法"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指出了"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对社会生活的基础性调控作用。并结合中国法治社会进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讨论了建构良性循环的"日常生活法体系"对形成健康平衡的社会秩序调控系统的重要意义。本文第一部分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指出交往互动行为和生活世界是哈氏理论中最为核心的两个概念。并结合案例,通过分析哈氏理论的贡献与不足,对建构交往理性基础之上的"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进行了理论铺垫。第二部分讨论了建立在交往理性之上的"日常生活中的法"之形成与发展过程。首先,通过考察日常生活中的法与"活法"的区别联系,把"日常生活中的法"定义为:在交往行动中产生,经由主体一致性同意而形成对彼此行为之稳定性预期,从而约束主体行为,具有连续性规范意义的行为准则。随后,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社会模拟理论",分析了随着交往及交往扩大化,"日常生活中的法"吸收整合其他一般行为规范而不断发展的过程。第三部分讨论了"日常生活中的法"的组成部分及其内部效力层级的划分。通过阐释"日常生活中的法"与"生活中的微观法律"、道德以及习惯法之间的关联性,将"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内部的效力层级划分及其运行、制裁机制呈现出来。同时指出,生活中的微观法律、社会道德规范和习惯法因为形成与运作方式的差别,其效力等级呈逐步递增状态。最后,本文从中国法治社会进程中遇到的困境出发,指出转型中国社会,同样遇到了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的问题。无论是国家法体系,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只有充分恢复交往理性,重视法与社会生活的良性互动,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才能建构起具有整体性意义的、健康平衡的社会调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互动行为 生活世界 日常生活中的 道德 习惯法
下载PDF
讲究策略才能胜券在握《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
5
作者 江怀 《时代经贸》 2004年第4期88-89,共2页
主持人的话: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大学毕业的时候,在剑桥大学的正式舞会上参加轮盘赌游戏并且以700∶300的大比数领先。眼看大奖在望,他却鬼使神差无视已经具有的后动优势,在最后一轮大意先行,结果功败垂成。事后他回忆那天酒喝多了,忘... 主持人的话: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大学毕业的时候,在剑桥大学的正式舞会上参加轮盘赌游戏并且以700∶300的大比数领先。眼看大奖在望,他却鬼使神差无视已经具有的后动优势,在最后一轮大意先行,结果功败垂成。事后他回忆那天酒喝多了,忘记了博弈论的教导:领先的时候要采取让对手先行的保守策略。这位博弈论的高才生,就这样输在原来处于第二位并且曾经求和建议分享奖金的女士手下。奈尔伯夫和普林斯顿大学迪克西教授的这本著作,用许多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博弈论策略思维的道理。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决策过程。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打理一盘生意,该和谁结婚,怎样将孩子抚养成人,要不要竞争总裁的位置,都是这种决策的例子。你不是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做决定。相反,你身边全是和你一样的决策制订者。虽然冲突的成分很多,但是合作的因素也不少。本书将帮助你学会策略地思考,在人生博弈中扩大胜面。包括分析《指环王》在内,本书以讲故事取胜。它的学术根源,却是迪克西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开设的“策略博弈”课程。简而言之,这是关于了解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你战而胜之的艺术。怎样打赢一场网球,少数如何战胜多数,为什么要“喜爱”你最讨厌的对手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 社会 博弈论
下载PDF
日常生活中的科学
6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小学版)》 2011年第3期50-51,共2页
在日常生活中,你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许多很有趣的科学。如果你不信,就一起来看看:
关键词 日常生活中的科学》 小学生 语文学习 作文
下载PDF
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与外在激活力——日常生活方式的文化治理视角 被引量:57
7
作者 顾海燕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2-57,共6页
作为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和基本要求,乡村文化的振兴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功能主义的文化论出发,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的乡村文化,其振兴离不开文化的主体。以乡村文化振兴的村落实践为例,将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分为内... 作为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和基本要求,乡村文化的振兴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功能主义的文化论出发,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的乡村文化,其振兴离不开文化的主体。以乡村文化振兴的村落实践为例,将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分为内生动力与外在激活力,指出在当前的乡村文化实践中,农村村民作为文化的内生动力,会出现"熟悉的陌生人"和"选择性漠视"等认知困境,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社会力量作为乡村文化的外在激活力,亦面临文化认知、实施过程和体制机制矛盾等实践难题。乡村文化的振兴需以外激内,以政策供给破解内生动力的生成困局,以政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消解实践难题,为内生动力提供可持续的发展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振兴 日常生活中的文化 内生动力 外在激活力
下载PDF
基于运动生物力学方法的人体行走能量消耗评估模型的研究
8
作者 闫松华 孙世杰 张宽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3年第4期398-404,共7页
目的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建立一个基于机械功和机械效率等力学参数的能量消耗模型,实现日常生活状态下行走能量消耗的评估。方法选取32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参与试验(20名用于建模,12名用于模型验证)。受试者佩戴便携式设备,在能量代谢舱里... 目的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建立一个基于机械功和机械效率等力学参数的能量消耗模型,实现日常生活状态下行走能量消耗的评估。方法选取32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参与试验(20名用于建模,12名用于模型验证)。受试者佩戴便携式设备,在能量代谢舱里的跑台上以最自然的步速和步长行走8 min。应用建立的四肢倒钟摆力学模型,计算机械功(mechanical work,MW)和机械效率(mechanical efficiency,ME),并与代谢舱的测量值进行比较。机械效率的计算应用了两个假设。假设I:把机械效率看做是恒量;假设II:把机械效率看做是与行走速度(walking speed,WS)相关的变量。结果由角速度传感器得到的步行过程中的大腿、小腿倾角与运动捕捉系统测量值的相关系数是0.998和0.999,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16°和4.25°;步行的机械功是(0.98±0.16)J/kg·m,机械效率是0.29±0.06和ME=0.203+0.035WS;模型和试验得到的运动能量消耗没有显著差异(P=0.91,P=0.54)。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以为日常生活状态下步行的能量分析提供一种方法,步行的机械效率与行走速度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中的行走 运动生物力学 机械功 机械效率 人体能量代谢舱
下载PDF
在忏悔中呼唤良知——《小狗包弟》中“良知呼唤”的现象学分析
9
作者 张鲁宁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8年第10期53-57,共5页
《小狗包弟》是巴金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现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却往往忽视隐藏在其中的“良知呼唤”问题。借助于海德格尔的良知现象学分析,会发现作者的自责和忏悔正是来自于作者的良... 《小狗包弟》是巴金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现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却往往忽视隐藏在其中的“良知呼唤”问题。借助于海德格尔的良知现象学分析,会发现作者的自责和忏悔正是来自于作者的良知。良知告诉“我”,“我”不应该把包弟送向死亡,“我”是有罪责的。在良知呼唤中,那个被日常生活遮蔽着的、沉沦于世的“我”就被唤醒了。被良知唤醒的“我”也就是本真此在的“我”,就是开始忏悔的“我”,同样也是带着良知去生存的“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良知呼唤 忏悔 本真的我 日常生活中的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