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4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马克思本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兼谈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思考 被引量:2
1
作者 丁瑞媛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第1期4-9,共6页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市民社会异化本质的批判,强调“自由人联合体”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共同体。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注重回归马克思的原初语境,提出市民社会与共同体两种历史存在形式之...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市民社会异化本质的批判,强调“自由人联合体”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共同体。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注重回归马克思的原初语境,提出市民社会与共同体两种历史存在形式之间的对立是市民社会理论批判的前提,主张通过“共同体→市民社会→社会主义”的逻辑来理解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延长线上的丰富与发展。本文从马克思提出的本源共同体三种形式谈起,聚焦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解读,从而进一步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同体 市民社会 人类命运共同体 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的谱系及其理论溯源
2
作者 盛福刚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63,共13页
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肇始自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末日渐式微,其独特的理论范式一直饱受争议。文章以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第一代学者高岛善哉、内田义彦,第二代学者平田清明、望月清司的理论建构为例,力图阐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肇始自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末日渐式微,其独特的理论范式一直饱受争议。文章以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第一代学者高岛善哉、内田义彦,第二代学者平田清明、望月清司的理论建构为例,力图阐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代际传承和理论源流。“对古典的新的重建”是市民社会派区别于讲座派的理论特质。市民社会派的理论建构糅合了斯密和马克思的理论,以斯密的市民社会论为根基,结合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的重建等思想,将市民社会归结为观念论意义上的近代文明社会,并尝试让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进行对话。这一努力本身抽象掉了市民社会作为阶级社会内含的统治与被统治的二重结构,在经济领域抽象掉了私有制社会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马克思主义 市民社会 讲座 代际传承 理论源流
原文传递
“日本新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市民社会与国家暨第四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京朝 《晋阳学刊》 CSSCI 2010年第2期128-129,共2页
2009年11月7日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南京大学哲学系和南京大学中日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日本新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市民社会与国家暨第四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9年11月7日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南京大学哲学系和南京大学中日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日本新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市民社会与国家暨第四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盱眙召开。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杂志社的学者以及日本的广松涉夫人、日本中央大学的星野智、小林昌人等60多位中日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中日学者围绕广松哲学、“日本新马克思主义”与市民社会和国家理论以及市民社会与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与国家 市民社会 广松涉 研讨会综述 日本
下载PDF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白立强 《求实》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6,共3页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吸收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全部理论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关于“经济关系”、“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和真正发源地和舞台”、“物质交往关系”的论断对我们当代中国构建...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吸收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全部理论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关于“经济关系”、“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和真正发源地和舞台”、“物质交往关系”的论断对我们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更提供了一种理想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市民社会理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下载PDF
社会变革与学术流派: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渊源综论 被引量:4
5
作者 梁民愫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5-14,共10页
以霍布斯鲍姆和汤普森等人为代表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是20世纪国际史学中重要的一个史学派别。在社会变革与学术流派间相互关系的总体框架下,从学派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学派发展的国际思潮背景着眼,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以霍布斯鲍姆和汤普森等人为代表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是20世纪国际史学中重要的一个史学派别。在社会变革与学术流派间相互关系的总体框架下,从学派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学派发展的国际思潮背景着眼,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渊源的大体脉络。该学派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学术前提,在于西方新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互动机制,而学派奠立及其学术创新的背景层级,则依赖于当时国内外的社会政治、社会心理思潮和学术文化机制等重要社会环境资源。另外,英国传统史学理论与方法论体系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西方新史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 社会变革 学术流
下载PDF
市民社会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浩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3-77,共5页
市民社会是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市民社会问题是引发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问题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社会转型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把市民社会研究(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意识,可以推进当代中... 市民社会是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市民社会问题是引发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问题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社会转型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把市民社会研究(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意识,可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和自身内在理论逻辑的变革。同时,通过对市民社会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审理,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可以发出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从而沟通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导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真正出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范式
下载PDF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启示 被引量:2
7
作者 龚昕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9,共3页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揭示了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在对近代市民社会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市民社会的最终归宿,其对我国当前"四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揭示了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在对近代市民社会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市民社会的最终归宿,其对我国当前"四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市民社会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启示
下载PDF
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从内田义彦到望月清司
8
作者 方晴岚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1-43,共3页
市民社会理论是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从内田义彦到望月清司,市民社会理论贯穿研究始终并一脉相承,他们反对将资本主义社会与市民社会混同,探寻市民社会的内在必然性,强调市民社会的积极意义,并试图在日本建立市民社会。他... 市民社会理论是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从内田义彦到望月清司,市民社会理论贯穿研究始终并一脉相承,他们反对将资本主义社会与市民社会混同,探寻市民社会的内在必然性,强调市民社会的积极意义,并试图在日本建立市民社会。他们对于市民社会的观点切实回应了时代的主题,但将市民社会与国家混为一谈,人为抽离了市民社会的阶级因素,片面强调生产力因素以及理论本身蕴含的矛盾也是其不可回避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马克思主义 内田义彦 平田清明 望月清司
下载PDF
基于“市民社会”还是“个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唯物主义基点辨正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海江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64,共4页
国内学术界通常认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初步确立起来的哲学唯物主义思想就体现在"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命题之中。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的仔细解读,可以发现"活动的个人",才是马... 国内学术界通常认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初步确立起来的哲学唯物主义思想就体现在"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命题之中。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的仔细解读,可以发现"活动的个人",才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点之所在。借助"活动的个人"这一原则的确立,马克思一方面克服了黑格尔的理性形而上学思想,另一方面直接超越了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思想,并为其后来从实践的角度展开对个人和社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命题的含义及其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这种个人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市民社会 个人 活动 唯物主义
下载PDF
“市民社会”的本质界定与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的哲学关系问题评说(之五) 被引量:1
10
作者 郝孚逸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62,共2页
有关市民社会的认识和研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包括其发展史的研究中,并不占显著的位置,但却连绵不断,直到今天仍有这方面的文章出现。是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但我觉得实际情况并非这样,而且也不应该这... 有关市民社会的认识和研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包括其发展史的研究中,并不占显著的位置,但却连绵不断,直到今天仍有这方面的文章出现。是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但我觉得实际情况并非这样,而且也不应该这样。一项理论有无价值或有多大价值,主要取决于其对人类社会实践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研究 评说 界定 本质 人类社会实践
下载PDF
构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之断想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建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2008年第2期10-18,共9页
按照马克思主义学理及其中国化的两个不容违逆的规律性依据:价值追求的顺序性与手段采用的合时性,马克思主义当下中国化的路径应该是"社会决定国家"。这具体到中国的国情,就要求首先实现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为了完成这一历... 按照马克思主义学理及其中国化的两个不容违逆的规律性依据:价值追求的顺序性与手段采用的合时性,马克思主义当下中国化的路径应该是"社会决定国家"。这具体到中国的国情,就要求首先实现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中华民族各组成部分应扮演好自己的主要历史角色。对国家来说,应主要扮演好解放与协调市民社会的角色。对社会来说,各"公民社会组织"应主要扮演好社会沟通与社会合作的角色。对个人来说,应该努力培养"公民美德"(公德)以适应现代公民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与国家 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
下载PDF
论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及其市民社会理论的共生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建津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36,共5页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早年的理论探索和创建活动始终没有离开过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问题;而他对社会历史领域问题的思索,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哲学。这两个没有离开催生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历史唯物...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早年的理论探索和创建活动始终没有离开过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问题;而他对社会历史领域问题的思索,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哲学。这两个没有离开催生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形成马克思哲学和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市民社会作为其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有明确的内涵、外延和具体表现形式。市民社会具有唯物史观其他范畴所不具有的价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市民社会 共生关系
下载PDF
市民社会: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浩斌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72-75,共4页
市民社会的理性化制度诉求是形成现代生态危机的制度性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批判现代市民社会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生态正义思想,在这个意义上,市民社会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形成的逻辑起点。
关键词 市民社会 马克思主义 生态正义 逻辑起点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与“市民社会”国家观的比较——从马克思到葛兰西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方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50-52,共3页
国家问题是马克思和葛兰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市民社会理论贯穿葛兰西国家观研究始终,故称其国家观为"市民社会"国家观。葛兰西"市民社会"... 国家问题是马克思和葛兰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市民社会理论贯穿葛兰西国家观研究始终,故称其国家观为"市民社会"国家观。葛兰西"市民社会"国家观是对马克思的继承和发展,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区别在于国家的概念、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权力、国家的消亡等方面。葛兰西从市民社会的角度探讨国家问题,为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有益参考,但受其理论缺陷的限制,未能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的国家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 葛兰西 市民社会”国家观 比较
下载PDF
市民社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浩斌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6-9,共4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伟大的中国革命本身不是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使命也不仅仅停留在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本身,因而,中国革命充其量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伟大的中国革命本身不是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使命也不仅仅停留在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本身,因而,中国革命充其量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起点而非逻辑起点;中国市民社会的化育要求才是中国社会普遍革命化的根本原因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逻辑起点
下载PDF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苏咏喜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3年第4期4-6,共3页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正、反、合思维模式下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黑格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并将其纳入了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对于唯物史观的探讨,就是从批判黑格尔逻辑法哲学中有关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正、反、合思维模式下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黑格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并将其纳入了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对于唯物史观的探讨,就是从批判黑格尔逻辑法哲学中有关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思想开始的,并从中得到巨大的启发,并完成了对它的改造,赋予“市民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全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市民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社会本体论视域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浩斌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7-60,共4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内蕴着丰富的社会本体论思想,这种社会本体论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思想的自然基础层次、经济基础层次和文化基础层次,内在地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三种构...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内蕴着丰富的社会本体论思想,这种社会本体论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思想的自然基础层次、经济基础层次和文化基础层次,内在地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三种构建逻辑及其相应的基本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市民社会理论 本体论视域
下载PDF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东景 《新东方》 2006年第10期43-49,共7页
关键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市民社会思想 马克思 否定之否定 演化历程 历史条件
下载PDF
诠释学视域下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四重维度
19
作者 闫超阳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17,共7页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在学术界存在颇多争议,学术界以往的研究把“市民社会”解读为一种物质关系和经济制度。借助诠释学,“作者中心论”把“市民社会”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读者中心论”对马克思的“市民社...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在学术界存在颇多争议,学术界以往的研究把“市民社会”解读为一种物质关系和经济制度。借助诠释学,“作者中心论”把“市民社会”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读者中心论”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具有四重规定,即生产关系或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资产阶级社会、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和多重含义的市民社会。“文本中心论”把“市民社会”概括为“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得出了现代“市民社会”是资本统治人的社会,其本质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结论。“视域融合”下的“市民社会”概念既指向作为经济活动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又指向作为经济组织的各种商业组织和工业组织,还指向作为经济关系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马克思主义 市民社会 人类社会
下载PDF
论人道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社会发展动力观
20
作者 郑忆石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69-73,共5页
社会发展动力是历史观中"陈旧"而绕不开的问题。人道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直接明确探讨过此,但相关理论中又不乏其见解。人道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社会发展动力论,出发点是"人"及其本性;理论基石是... 社会发展动力是历史观中"陈旧"而绕不开的问题。人道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直接明确探讨过此,但相关理论中又不乏其见解。人道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社会发展动力论,出发点是"人"及其本性;理论基石是实践一元论;理论入口是"理论批判";理论核心是"本能"、"欲望"与需要;理论路径是心理、意识、文化的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西方马克思主义 社会发展动力 主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