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近现代作家与大连 被引量:4
1
作者 张蕾 《日本研究》 CSSCI 2010年第3期118-123,共6页
近代日本有40多位著名作家以自费旅行、受"满铁"之邀、从军等形式到访大连,另外还有一些是出生或成长在大连的作家,结合历史背景对他们的到访时期、方式以及文学历程等进行考察。大连的记忆刻印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从对相关... 近代日本有40多位著名作家以自费旅行、受"满铁"之邀、从军等形式到访大连,另外还有一些是出生或成长在大连的作家,结合历史背景对他们的到访时期、方式以及文学历程等进行考察。大连的记忆刻印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从对相关作品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作家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认识的多重性、矛盾性和局限性,也更能认清他们思想中本质的一面。此外通过研究还可以把独特的大连呈现出来,为进一步了解它的人文和历史提供一种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现代作家 大连体验 殖民地认识 森欧外 夏目漱石 川端康成
下载PDF
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中的杭州形象 被引量:3
2
作者 孙立春 《枣庄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4,共4页
本文以明治作家德富苏峰、大正作家芥川龙之介、昭和作家小林秀雄的访华游记为例,分析了其中的杭州形象。总的来说,来华的日本近现代作家基本上都创造出将理想杭州与现实杭州对立起来的矛盾的、分裂的杭州形象。这种对理想杭州的赞美随... 本文以明治作家德富苏峰、大正作家芥川龙之介、昭和作家小林秀雄的访华游记为例,分析了其中的杭州形象。总的来说,来华的日本近现代作家基本上都创造出将理想杭州与现实杭州对立起来的矛盾的、分裂的杭州形象。这种对理想杭州的赞美随着近现代中日关系的恶化而减弱,而对现实杭州的蔑视却越来越显著。在他们的东方主义话语中,杭州被他者化、对象化了。他们从杭州这个他者中看到了自身,他们对杭州的歪曲描写使当时的日本人获得了自我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现代作家 杭州形象 东方主义话语 他者
下载PDF
比较文学视域下日本近现代作家的中国题材作品研究——评《日本近现代作家中国题材作品研究》
3
作者 郝道合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I0008-I0008,共1页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特殊性,但也与其他国家文化有着共性。就像我们能读懂托尔斯泰、高尔基、巴尔扎克一样,外国读者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阅读了解中国。由冯裕智著,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的《日本近现代作家中国题材...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特殊性,但也与其他国家文化有着共性。就像我们能读懂托尔斯泰、高尔基、巴尔扎克一样,外国读者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阅读了解中国。由冯裕智著,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的《日本近现代作家中国题材作品研究》一书,正是利用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理论,沿着"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这条线索追根溯源,对日本近现代重要作家的中国题材作品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题材作品 日本现代作家 比较文学 巴尔扎克 外国读者 传递者 接受者 文学视域
下载PDF
《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述评
4
作者 项婉倩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7年第6期71-72,共2页
孙立春等人的《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日本近现代作家的中国之旅及其访华游记,为比较文学形象学、后殖民主义、互文性等理论提供了新的例证和视角,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 日本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形象
下载PDF
试论日本现代女作家“濑户内寂听”从纯文学到大众文学的转型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红 《作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76-76,共1页
在日本女性文学中,濑户内寂听是具有作家和僧尼双重身份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正由于其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濑户内寂听的人生可以说是经历了轰轰烈烈的爱恨情仇后,51岁时出家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生活。而她的这种人生的重大转变也直接影响... 在日本女性文学中,濑户内寂听是具有作家和僧尼双重身份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正由于其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濑户内寂听的人生可以说是经历了轰轰烈烈的爱恨情仇后,51岁时出家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生活。而她的这种人生的重大转变也直接影响到其作品风格的转变,也就是完成了从纯文学到大众文学的转型。可以说无论是濑户内寂听的人生还是作品都是从一种极端变为另一种极端的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现代作家 濑户内寂听 纯文学 大众文学 转型
原文传递
现代日本作家的中日文化认知刍议
6
作者 冯立华 《芒种(下半月)》 2018年第1期3-4,共2页
日本的知识分子和文人几乎都会对中国这个日本文化的源头怀有特殊的情结,那就是对中国古典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中国的憧憬。但是进入近代之后,这个日本曾经的老师却成为落后、软弱、谁都可以欺负的国家。这样的矛盾情形,直接或间接地... 日本的知识分子和文人几乎都会对中国这个日本文化的源头怀有特殊的情结,那就是对中国古典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中国的憧憬。但是进入近代之后,这个日本曾经的老师却成为落后、软弱、谁都可以欺负的国家。这样的矛盾情形,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明治维新以后近现代的一些日本作家的作品中,产生了不同的中国观。但是,日本文学从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到举手投足间所表达的对于文化异同认知,根植于日本文化中的大陆文化无处不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观 中日文化 现代日本作家
原文传递
横光利一在中国的译介和形象建构
7
作者 熊辉 张文晨 《长江学术》 CSSCI 2021年第4期80-88,共9页
横光利一是日本新感觉派的旗手,自1928年梁希杰首次将其作品《街之底》翻译到中国算起,横光在中国的译介已有90多年的历史。结合相关史料和研究成果来看,横光在中国的翻译接受有三个明显的分期:第一阶段横光以新感觉派作家的身份进入中... 横光利一是日本新感觉派的旗手,自1928年梁希杰首次将其作品《街之底》翻译到中国算起,横光在中国的译介已有90多年的历史。结合相关史料和研究成果来看,横光在中国的翻译接受有三个明显的分期:第一阶段横光以新感觉派作家的身份进入中国,对作家的翻译活动也很快进入高潮期,其主要小说均被翻译到中国,读者将他视为都市现实主义作家;第二阶段因中日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作家的翻译主要发生在沦陷区,且以散文和随笔居多,读者将其视为日本文学传统的继承者;第三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坛对现代派的关注,大陆对横光利一的翻译重新活跃起来,读者将其视为日本现代作家的悲剧性代表。鉴于时代语境的变迁,对横光利一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评价仍是一项值得继续探究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现代作家 新感觉派 文学翻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