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沿海常见棘毒鱼类的毒性研究——日本鬼鱼由螫伤的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克凌 刘晓萍 +3 位作者 于业军 孙衍增 王海青 秦士德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9-23,共5页
被棘毒鱼螫伤是我国渔业工作者中常见的职业病。本研究对中国沿海40 个渔港,10 万余名渔民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日本鬼鱼由是我国沿海最常见的棘毒鱼之一,造成的危害最大,发病率在黄、渤海海域为2‰~3 ‰,东海海域为5‰~7... 被棘毒鱼螫伤是我国渔业工作者中常见的职业病。本研究对中国沿海40 个渔港,10 万余名渔民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日本鬼鱼由是我国沿海最常见的棘毒鱼之一,造成的危害最大,发病率在黄、渤海海域为2‰~3 ‰,东海海域为5‰~7 ‰,南海海域为6 ‰~8 ‰。用光、电镜方法对该棘毒鱼的毒腺结构进行了初步观察;用日本鬼鱼由毒腺粗提物肌肉注射大鼠的方法,对其螫伤的表现和发病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鬼you 流行病学 毒腺结构 棘毒鱼类 毒性
下载PDF
日本鬼鲉背鳍棘毒腺中Ⅰ、Ⅱ型毒腺细胞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晓萍 于业军 +3 位作者 张克凌 王海青 方丽华 侯颖一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21-226,共6页
日本鬼背鳍棘毒腺中有两种类型毒腺细胞———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两种细胞结构明显不同。本文用形态学方法探讨Ⅰ型与Ⅱ型细胞的关系。结果表明 :毒腺组织中Ⅰ型细胞光镜下有的胞质内可见浅染点样结构 ,并且在不同的细胞内其浅染点状... 日本鬼背鳍棘毒腺中有两种类型毒腺细胞———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两种细胞结构明显不同。本文用形态学方法探讨Ⅰ型与Ⅱ型细胞的关系。结果表明 :毒腺组织中Ⅰ型细胞光镜下有的胞质内可见浅染点样结构 ,并且在不同的细胞内其浅染点状结构的多少有差异 ;电镜下Ⅰ型细胞膜结构差异较大 ,有的Ⅰ型细胞的脂质双层膜性结构清楚 ;有的细胞膜外侧可见膜包小泡 ;有的细胞内侧面也见小泡形成、融合 ,使脂质双层膜间隙变宽 ,其内可见膜包样物质 ,其电子密度中等或较高 ,结构类似于Ⅱ型细胞的囊泡样物质。不同的Ⅱ型细胞其胞质内颗粒大小及电子密度不一 ,囊泡状物多少也不一。含较小而密集颗粒的Ⅱ型细胞胞膜的脂质双层膜的外侧面较规则 ,与Ⅰ型细胞相似 ;脂质双层膜的内侧面出现许多扩张的大囊泡 ,其内含物电子密度高或中等 ,与胞质内含的颗粒状物质相同 ;位于扩张的囊泡与胞膜之间的胞质结构有的与I型细胞的胞质内的某些结构相似。含大而稀疏颗粒的Ⅱ型细胞其颗粒数量少、电子密度差异大 ,并且囊泡样物质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鬼you 毒腺 Ⅰ型细胞 Ⅱ型细胞 棘毒鱼 职业
下载PDF
中国沿海常见棘毒鱼类的毒性研究──日本鬼鮋背鳍棘中的毒腺结构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晓萍 于业军 张克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97-603,共7页
于1996年6月—1997年6月,在山东青岛、日照沿海采集日本鬼,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其背鳍棘中毒腺的形态结构,研究其致毒机理。结果表明,日本鬼背鳍的毒腺呈梭形,位于背鳍棘背外侧的两纵沟内,有结缔组织包绕。在毒腺... 于1996年6月—1997年6月,在山东青岛、日照沿海采集日本鬼,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其背鳍棘中毒腺的形态结构,研究其致毒机理。结果表明,日本鬼背鳍的毒腺呈梭形,位于背鳍棘背外侧的两纵沟内,有结缔组织包绕。在毒腺内发现两种类型的细胞:Ⅰ型细胞的胞质为均质状,单核;Ⅱ型细胞胞质内充满颗粒,未见细胞核。两种毒腺细胞均呈多边棱柱体,呈辐射状排列。Ⅰ型细胞胞质电子密度中等,有均匀分布的细小颗粒,细胞内仅见少而散在分布的线粒体和线头状结构;Ⅱ型细胞颗粒为许多囊泡及电子密度不同的颗粒状物质。腺体内下方的组织内有一种小细胞,其胞质内含有溶酶体样结构,其内涵物与Ⅰ型细胞胞质类似。提示该毒腺的细胞不同于哺乳动物的分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鬼you 毒腺 结构 背鳍棘 棘毒鱼类 毒性
下载PDF
日本鬼鲉蜇伤与P物质和生长抑素的关系及其粗毒对免疫细胞活性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克凌 刘晓萍 +4 位作者 杜卫 于业军 孙衍增 王海青 秦士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8-383,共6页
1997年 6月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头附近海域收集日本鬼 ,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了注射毒腺粗提物大鼠局部肌肉组织、血浆、脊髓、延髓、中脑、下丘脑及免疫器官内P物质和生长抑素含量变化 ;用MTT法检测了毒腺粗提物在整体和离体条件下... 1997年 6月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头附近海域收集日本鬼 ,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了注射毒腺粗提物大鼠局部肌肉组织、血浆、脊髓、延髓、中脑、下丘脑及免疫器官内P物质和生长抑素含量变化 ;用MTT法检测了毒腺粗提物在整体和离体条件下对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用生化方法检测了毒腺组织中透明质酸酶活性。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大鼠相比 ,实验组大鼠局部肌肉及延髓、中脑、胸腺和脾脏中P物质含量增加 ,而下丘脑中P物质含量下降。生长抑素在中脑、延髓、脊髓、胸腺中显著增高。毒腺粗提物对胸腺细胞和脾细胞的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提示日本鬼蜇伤造成局部症状及其伴随的恶心、呕吐、心慌、胸闷等全身症状和继发感染可能与P物质和生长抑素含量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鬼you 粗毒 P物质 生长抑素 免疫细胞 中毒
下载PDF
山东沿海日本鬼鲉螫伤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于业军 刘晓萍 +5 位作者 张克凌 孙衍增 秦士德 王海青 杨桂明 方丽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08-210,共3页
为了系统地了解常见棘毒鱼对渔民、赶海者的伤害及螫伤机理的防治方法,对山东沿海20个渔港,4万余名渔民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日本鬼是山东沿海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棘毒鱼,发病率为2‰-3‰,并对毒腺结构进行了初步观察。用日本鬼背棘... 为了系统地了解常见棘毒鱼对渔民、赶海者的伤害及螫伤机理的防治方法,对山东沿海20个渔港,4万余名渔民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日本鬼是山东沿海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棘毒鱼,发病率为2‰-3‰,并对毒腺结构进行了初步观察。用日本鬼背棘直接刺伤或毒粗液肌肉注射小白鼠、大鼠的方法,对其螫伤表现,发病机理进行了初探。提出了防治其螫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螫伤 日本鬼you 流行病学 毒性
下载PDF
日本鬼鱼由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显森 李琼珍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16-20,共5页
从北部湾沿海采捕的日本鬼鱼由 ( Inimicus japonicus)亲鱼 ,经暂养后进行催产 ,雌鱼每千克体重注射 L RH-A3 1 0μg+DOM 5mg或 HCG 60 0~ 80 0 IU +LRH-A3 3 0~ 4 0μg;雄鱼注射同样药物 ,剂量减半。共采卵 1 0 9万粒 ,平均受精率 89... 从北部湾沿海采捕的日本鬼鱼由 ( Inimicus japonicus)亲鱼 ,经暂养后进行催产 ,雌鱼每千克体重注射 L RH-A3 1 0μg+DOM 5mg或 HCG 60 0~ 80 0 IU +LRH-A3 3 0~ 4 0μg;雄鱼注射同样药物 ,剂量减半。共采卵 1 0 9万粒 ,平均受精率 89.0 % ,平均孵化率 90 .0 % ,共培育出体长 1 .8~ 2 .3 cm的幼鱼 2 6.8万尾 ,平均成活率 3 0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鬼you 亲鱼暂养 催产 人工育苗
下载PDF
中国沿海常见棘毒鱼类的毒性研究——日本鬼鱼由背鳍棘中Ⅰ型毒腺细胞形成的研究
7
作者 刘晓萍 张克凌 +4 位作者 于业军 孙衍增 王海青 方丽华 秦士德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0-23,共4页
用光、电镜方法研究了日本鬼鱼由背鳍棘中Ⅰ型毒腺细胞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 :位于背鳍棘两侧纵沟内的毒腺组织周围有较致密的结缔组织的鞘膜包绕 ,该鞘膜钝性剥离后可见内面光滑 ,有Ⅰ型和Ⅱ型毒腺细胞的痕迹。而毒腺组织内下侧与毒棘... 用光、电镜方法研究了日本鬼鱼由背鳍棘中Ⅰ型毒腺细胞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 :位于背鳍棘两侧纵沟内的毒腺组织周围有较致密的结缔组织的鞘膜包绕 ,该鞘膜钝性剥离后可见内面光滑 ,有Ⅰ型和Ⅱ型毒腺细胞的痕迹。而毒腺组织内下侧与毒棘的骨组织相连处结缔组织疏松 ,有许多小的梭形细胞 ;在梭形细胞之间及周围有新形成的幼稚腺细胞 ,其组织结构类似Ⅰ型毒腺细胞。透射电镜下可见该区域的结缔组织中除结缔组织的细胞及纤维成分以外 ,有许多大小不同的细胞 ,细胞单核 ,胞质内各种细胞器(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等 )发达。在不同的细胞内有形态和数量不同的类似溶酶体样物质 ,其内涵物类似Ⅰ型毒腺细胞胞质结构。推测毒腺组织内的毒腺细胞的发生与腺体下内侧的结缔组织内的梭形细胞有关 ,Ⅰ型细胞由幼稚细胞发育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鬼you Ⅰ型 毒腺细胞 鳍棘 棘毒鱼 毒性
下载PDF
日本鬼鱼由育苗投饵技术改进
8
作者 陈世杰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52-355,共4页
选用脊尾白虾对日本鬼鱼由亲鱼人工驯化投饵促熟 .以扇贝卵子和轮虫作为育苗开口饵料 ,以卤虫幼体和蒙古裸腹氵蚤经营养强化作为育苗饵料 ,并对投饵技术进行调整改进 .
关键词 日本鬼you 育苗 投饵技术改进 脊尾白虾 卤虫幼体 扇贝卵子 轮虫
下载PDF
日本鬼鲉毒腺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和初步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姜孝玉 涂洪斌 +4 位作者 陈慧萍 卫剑文 杨文利 吴文言 徐安龙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24-428,共5页
以海洋生物日本鬼鲉毒腺为材料 ,应用SMARTTM cDNALibraryConstruction技术 ,构建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0为基础的日本鬼鲉毒腺cDNA表达文库 .通过对文库克隆的序列测定和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 ,获得 94个日本鬼鲉毒腺新表达序列标签 (EST... 以海洋生物日本鬼鲉毒腺为材料 ,应用SMARTTM cDNALibraryConstruction技术 ,构建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0为基础的日本鬼鲉毒腺cDNA表达文库 .通过对文库克隆的序列测定和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 ,获得 94个日本鬼鲉毒腺新表达序列标签 (ESTs) ,其中已确定全长cDNA的克隆有 35个 ,包括溶细胞素基因、类短链神经毒素蛋白、C型凝集素、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致病相关基因等 ,这些基因在日本鬼鲉中绝大多数为首次发现 .日本鬼鲉毒腺cDNA表达文库的成功构建 ,为深入研究日本鬼鲉毒腺的组分及其分子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Yuo 毒腺 CDNA表达文库 刺毒鱼类
下载PDF
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脂肪及脂肪酸特性变化 被引量:21
10
作者 黄旭雄 冯隆峰 +2 位作者 温文 陈庆凯 危立坤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6-535,共10页
以野生日本鬼鲉人工催产获得的受精卵为实验材料,定量检测了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脂肪组成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的总脂肪含量为13.85%~11.66%,极性脂肪占总脂肪含量为75.39%~72.20%。总脂... 以野生日本鬼鲉人工催产获得的受精卵为实验材料,定量检测了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脂肪组成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的总脂肪含量为13.85%~11.66%,极性脂肪占总脂肪含量为75.39%~72.20%。总脂肪及极性脂肪含量在胚胎发育阶段无显著变化,在卵黄囊仔鱼阶段随发育而显著下降。中性脂肪含量在胚胎发育阶段有显著变化,在卵黄囊仔鱼阶段其含量相对稳定。野生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总脂肪的主要脂肪酸为DHA(22∶6n-3),16∶0,ARA(20∶4n-6),EPA(20∶5n-3),18∶0和18∶1n-9。总脂肪及极性脂肪的DHA,ARA,EPA含量(mg/gDW)均随胚胎和卵黄囊仔鱼的发育而显著下降,且DHA和ARA含量均在胚胎囊胚期至尾芽期大幅降低。中性脂EPA和DHA含量随发育呈先升后降,其峰值分别出现在初孵仔鱼和2日龄(2DPH)卵黄囊仔鱼。中性脂ARA含量随发育逐步升高,峰值出现在3日龄(3DPH)卵黄囊仔鱼。在胚胎发育前期,总脂肪DHA和ARA相对EPA被选择性消耗,饱和脂肪酸(SFAs)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相对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被机体选择性消耗,N-6PUFA相对N-3PUFA被选择性消耗;在胚胎发育后期及卵黄囊仔鱼阶段,总脂肪EPA相对DHA和ARA被选择性消耗。在胚胎和卵黄囊仔鱼发育过程中,SFAs中16∶0相对18∶0被选择性消耗。胚胎发育后期阶段和卵黄囊仔鱼阶段,总脂肪MUFAs中16∶1相对18∶1被选择性消耗。实验表明日本鬼鲉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阶段极性脂肪中DHA、ARA和EPA可以向中性脂肪中转移,胚胎和卵黄囊仔鱼对不同类别脂肪中的重要脂肪酸的消耗具有选择性,且其选择性与发育阶段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胚胎 卵黄囊仔鱼 总脂肪 极性脂肪 中性脂肪 脂肪酸
下载PDF
日本鬼鲉胚胎发育及仔、稚鱼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史会来 楼宝 +4 位作者 王奋芬 杨会成 毛国民 詹炜 徐冬冬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71-1080,共10页
对日本鬼鲉的胚胎及仔稚鱼形态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日本鬼鲉的受精卵呈正圆球形,无色透明,无油球,平均卵径为(1.42±0.04)mm,呈浮性。在水温(22±0.5)℃,盐度31‰的条件下,历时约52h10min完成... 对日本鬼鲉的胚胎及仔稚鱼形态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日本鬼鲉的受精卵呈正圆球形,无色透明,无油球,平均卵径为(1.42±0.04)mm,呈浮性。在水温(22±0.5)℃,盐度31‰的条件下,历时约52h10min完成孵化。初孵仔鱼全长(3.04±0.13)mm,卵黄囊长(2.23±0.08)mm,卵黄囊高为(1.65±0.06)mm,在(21±0.5)℃水温下,仔鱼孵化后3d内营内源性营养(卵黄囊仔鱼),第4天卵黄囊完全消失,开口摄食轮虫。13d全长(7.12±0.35)mm,背鳍鳍条出现进入稚鱼早期,15d全长(7.92±0.61)mm鱼体及各鳍开始出现金黄色斑纹,25d全长(13.66±0.55)mm,整个鱼体呈黄褐色,完成变态进入幼鱼期,开始营底栖生活。同时观察了自胚胎发育至幼鱼期鱼苗体表色素分布的变化及其器官发育的形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胚胎发育 仔稚鱼形态学
下载PDF
日本鬼鲉脊柱和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 被引量:11
12
作者 崔国强 陈阿琴 吕为群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0-238,共9页
通过软骨-硬骨双染色的方法对日本鬼鲉从初孵仔鱼到35日龄的发育过程中脊柱和附肢骨骼的发育进行系统观察。结果显示,脊柱的发育以10日龄髓弓的出现和11日龄脉弓的发育为起点;其中,椎体、髓棘、脉棘在20日龄形成,至35日龄基本完成骨化... 通过软骨-硬骨双染色的方法对日本鬼鲉从初孵仔鱼到35日龄的发育过程中脊柱和附肢骨骼的发育进行系统观察。结果显示,脊柱的发育以10日龄髓弓的出现和11日龄脉弓的发育为起点;其中,椎体、髓棘、脉棘在20日龄形成,至35日龄基本完成骨化并伴随着躯椎的弯曲,并且发育和骨化顺序均为从前向后。附肢骨骼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臀鳍、背鳍和腹鳍。胸鳍的发育以3日龄胸鳍的匙骨、支鳍骨原基的出现为起点,11日龄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形成,35日龄胸鳍下端支鳍骨游离。腰带和腹鳍出现较晚,在18日龄开始发育,但发育较快。背鳍和臀鳍出现在20日龄,23日龄时出现完整背鳍和臀鳍形态,并伴随着鳍棘的发生;背鳍从身体中部出现,此后鳍棘由前向后发育,而臀鳍从身体中部向后发育。尾鳍发育以8日龄仔鱼尾下骨的发育为起点,15日龄尾鳍基本成型,尾下骨和尾鳍条分为上下两部分。35日龄尾鳍支鳍骨形成并初步完成骨化。对日本鬼鲉脊柱和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研究,为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功能适应性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脊柱 附肢骨骼 早期发育
下载PDF
日本鬼鲉(Inimicus japonicus)线粒体Cytb和COⅡ基因的克隆及形目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董徐辉 李明云 +1 位作者 陈炯 史雨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54,共8页
根据鲉形目鱼类Cytb和COⅡ上下游保守序列各自设计引物,对日本鬼鲉的线粒体DNA进行PCR扩增,克隆并测定了Cytb和COⅡ因的全序列,COⅡ基因为691bp,Cytb为1141bp。从GenBank下载28种鲉形目及外群鱼类的Cytb部分或全序列和10种鲉形目及外群... 根据鲉形目鱼类Cytb和COⅡ上下游保守序列各自设计引物,对日本鬼鲉的线粒体DNA进行PCR扩增,克隆并测定了Cytb和COⅡ因的全序列,COⅡ基因为691bp,Cytb为1141bp。从GenBank下载28种鲉形目及外群鱼类的Cytb部分或全序列和10种鲉形目及外群鱼类的COⅡ部分或全序列,然后进行比对分析,用NJ法和ML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线粒体Cytb和COⅡ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与传统分类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毒鲉科的日本鬼与科的关系最近;在飞角鱼科(Dactylopteridae)是否属于形目还是单独成豹鲂鲉目的问题上,本研究倾向支持飞角鱼科独立归成豹鲂鲉目(Dactylopteriformes)。日本鬼鲉的COⅡ与昆虫类的不同,形目的COⅡ基因比Cytb基因保守,即COⅡ基因比Cytb基因进化慢。COⅡ基因进化树相应的节点上数值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CYT b COⅡ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中国沿海常见棘毒鱼类的毒性研究──日本鬼鲉棘毒液对螫伤大鼠局部组织结构及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晓萍 张克凌 于业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0-134,共5页
于1996—1997年春、秋渔汛季节,在山东青岛、日照沿海采集日本鬼鲉,分离毒腺,提取毒腺粗提液,对大鼠后肢进行肌肉注射,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放射免疫学方法观察和检测局部皮肤和肌肉的组织结构改变、注射局部肌细胞内的... 于1996—1997年春、秋渔汛季节,在山东青岛、日照沿海采集日本鬼鲉,分离毒腺,提取毒腺粗提液,对大鼠后肢进行肌肉注射,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放射免疫学方法观察和检测局部皮肤和肌肉的组织结构改变、注射局部肌细胞内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及神经肌肉连接处的已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变化以及神经肽──P物质和生长抑素含量的改变。结果表明,毒腺粗提液局部注射可造成大鼠肢体麻痹;局部皮肤和肌肉组织明显肿胀,肌细胞有损伤,其内SDH活性显著降低,肌细胞及其间质水肿、血管扩张、伴有出血现象;神经肌肉连接处AchE活性显著增强;局部肌肉组织中P物质含量显著升高,而生长抑素含量显著降低。提示毒棘螫伤造成的剧烈疼痛和肿胀可能与P物质有关,造成肢体麻痹可能与肌细胞损伤及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分解过程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乙酰胆碱酯酶 P物质 棘毒鱼类 毒性
下载PDF
日本鬼鱼由人工育苗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叶启旺 陈勇 颜阔秋 《水产科技情报》 1996年第6期251-253,245,共4页
日本鬼鱼由(Inimicusjaponicus)肉质鲜美,为海产食用鱼中的上品,可作为近海增养殖鱼类,也是出口创汇的高值水产品之一。作者于1995~1996年进行了人工育苗试验,并获得成功,共培育出体长2.3~2.6... 日本鬼鱼由(Inimicusjaponicus)肉质鲜美,为海产食用鱼中的上品,可作为近海增养殖鱼类,也是出口创汇的高值水产品之一。作者于1995~1996年进行了人工育苗试验,并获得成功,共培育出体长2.3~2.6cm的幼鱼17098尾。本文对人工育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鬼you 海水鱼 养殖 人工育苗 虎鱼 鲈形目
下载PDF
日本鬼鲉不同组织的8种同工酶谱 被引量:2
16
作者 董徐辉 李明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23,共6页
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平板电泳技术,对象山港野生日本鬼鲉(Inimicus japonicus)的9种组织器官的8种同工酶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其酶谱表型。结果表明,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dehydrogenase,简称SuDH)在所有组织中均存在,组织间差异较小;乳酸... 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平板电泳技术,对象山港野生日本鬼鲉(Inimicus japonicus)的9种组织器官的8种同工酶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其酶谱表型。结果表明,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dehydrogenase,简称SuDH)在所有组织中均存在,组织间差异较小;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简称LDH)、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简称MDH)、苹果酸酶(Malic enzyme,简称ME)、酯酶(Esterase,简称EST)、醇脱氢酶(Alcoholdehydrogenase,简称ADH)、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简称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简称SOD)则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且这些酶在表型、分布和活性上均表现出高度的组织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鲉(Inimicus japonicus) 同工酶 组织特异性表达
下载PDF
日本鬼鲉毒腺提取物对大鼠红细胞损伤及治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文丹 于业军 +3 位作者 张彩梅 闫凤霞 刘晓萍 郭菲菲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33-335,T0001,共4页
目的探讨毒鲉科棘毒鱼日本鬼鲉毒腺提取物对大鼠红细胞的结构和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及其与氧化损伤的关系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以两种不同浓度的粗提液作用于大鼠红细胞,光、电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变化及荧光偏振实验检测红细胞的流动... 目的探讨毒鲉科棘毒鱼日本鬼鲉毒腺提取物对大鼠红细胞的结构和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及其与氧化损伤的关系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以两种不同浓度的粗提液作用于大鼠红细胞,光、电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变化及荧光偏振实验检测红细胞的流动性的变化。结果两种浓度毒素提取液均可使大鼠红细胞发生棘突样变、明显肿胀及异形性改变,出现溶血现象,并随作用时间、剂量的增加而显著;毒液组红细胞膜流动性显著降低;维生素C组可部分阻断毒素的作用。结论蜇伤局部容易感染和难愈合的原因可能与红细胞变形及其流动性下降密切相关。抗氧化剂维生素C可以减轻毒液的作用,毒鲉科棘毒鱼蜇伤的机制可能与部分氧化损伤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鲉科棘毒鱼 日本 红细胞 维生素C 大鼠
下载PDF
日本鬼鲉毒素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袁文丹 于业军 +2 位作者 刘晓萍 张彩梅 郭菲菲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1-47,共7页
实验选用大鼠腹腔巨噬细胞(PM )为细胞模型,观察日本鬼鲉(Inimicus japonicus)毒素在体外对免疫细胞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毒素对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并检测注射毒素局部组织过氧化物的含量,应用维生素C(Vc)探讨其对毒鱼蛰伤... 实验选用大鼠腹腔巨噬细胞(PM )为细胞模型,观察日本鬼鲉(Inimicus japonicus)毒素在体外对免疫细胞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毒素对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并检测注射毒素局部组织过氧化物的含量,应用维生素C(Vc)探讨其对毒鱼蛰伤有无治疗或阻断作用。结果表明,日本鬼鲉毒素可抑制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功能,MTT活性明显降低,腹腔巨噬细胞P物质(Substance P, SP)表达明显降低;通过电镜观察到毒素损伤巨噬细胞结构,Vc治疗组有部分改善;毒素注射局部皮肤组织中MDA 含量明显升高,而抗氧化GSH -Px、SOD 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 -AOC)显著降低,Vc治疗组MDA含量显著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提高。结果提示,被日本鬼鲉蛰伤后局部组织容易感染和难愈合的原因可能与免疫细胞活力下降密切相关。抗氧化剂Vc可以减轻毒素的作用,毒鲉科棘毒鱼蜇伤的机制可能部分与氧化损伤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鲉(Inimicus japonicus) 毒素 巨噬细胞 氧化损伤 VC
下载PDF
日本鬼鲉螫伤对大鼠红细胞结构和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19
作者 于业军 李政敏 +2 位作者 王玉贞 张克凌 刘晓萍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0-562,共3页
目的 : 本文探讨在离体条件下日本鬼毒腺提取物对大鼠红细胞结构和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浓度 (浓度为 1μg ml、10 μg ml、10 0 μg ml)的日本鬼毒腺提取物对大鼠红细胞结构的影响 ;MTT法测定毒腺提... 目的 : 本文探讨在离体条件下日本鬼毒腺提取物对大鼠红细胞结构和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浓度 (浓度为 1μg ml、10 μg ml、10 0 μg ml)的日本鬼毒腺提取物对大鼠红细胞结构的影响 ;MTT法测定毒腺提取液对大鼠血液单个核细胞、胸腺细胞和脾细胞活力的影响 ;用LDH释放法检测血液和脾脏中NK细胞的活性 ;用大吞噬法检测毒腺提取物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力的影响。结果 : 三种浓度的毒腺提取液均可使大鼠红细胞发生棘突样变 ,10分钟内红细胞棘变率随毒素的浓度增加而增多 ,5~ 30分钟时间内较大剂量的毒液可使 80 %的红细胞发生棘突样变 ,但未见红细胞溶血现象。毒腺提取液可明显降低血液单个核细胞、胸腺细胞、脾细胞的活力 ;明显降低NK活性 ;并且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结论 : 鬼蛰伤后造成的胸闷、憋气甚至休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鲉螫伤 大鼠 红细胞结构 免疫细胞功能 毒腺提取液
下载PDF
日本鬼鲉人工育苗试验小结
20
作者 叶启旺 陈勇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日本鬼you 育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