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白鹇日活动节律分化研究 ——以都庞岭和大围山种群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唐佳敏 杨道德 +2 位作者 曹越 李佳琦 张志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21-2631,共11页
种群行为分化是物种适应环境的基础,而同一物种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体现其生态适应的重要内容。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由生态条件和种间竞争等因素引起的,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物种活动节律的分化,有助于对种群的动态管理... 种群行为分化是物种适应环境的基础,而同一物种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体现其生态适应的重要内容。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由生态条件和种间竞争等因素引起的,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物种活动节律的分化,有助于对种群的动态管理和保护。为研究同一物种在不同分布区域的年周期行为节律,通过提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在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南浏阳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布设的60台红外相机中监测到的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雅各布斯选择指数(Jacobs Selection Index,JSI)对白鹇的日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选择进行了构建与比对,同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及T检验(T-Test)分析了两个异域分布的白鹇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趋势。结果表明:都庞岭分布的白鹇在全年和冷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单峰模式,暖季为双峰模式;大围山分布的白鹇在全年的日活动节律为连续多峰模式,冷季和暖季为单峰模式。在活动时段的选择上,都庞岭分布的白鹇在全年和暖季更偏好在上午(JSI=0.479,JSI=0.461)活动,冷季更喜欢在中午(JSI=0.593)活动,全年和不同季节对日落(-0.41<JSI<0)为消极选择;而大围山分布的白鹇在全年和冷季偏好在下午(JSI=0.454,JSI=0.673)活动最多,暖季在上午(JSI=0.423)活动最多,同时对日落为正向选择(JSI=0.082)。依据活动时间重叠系数,都庞岭和大围山分布的白鹇在暖季的活动时间重叠系数最高(Dhat=0.92);依据活动频次相关性分析,2个地理种群在暖季的活动频次分化程度最高(Cor=-0.92,P<0.01)。综合分析表明,气候适应,回避人为干扰,同域竞争者和捕食者压力等因素可能是引起白鹇不同地理种群的日活动节律分化的原因。本研究结果可为雉类日活动行为分化研究提供经验线索,并为白鹇种群有效管理与栖息地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日活动节律 种群行为分化 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南浏阳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四川山鹧鸪日活动节律的比较研究
2
作者 徐媛媛 梁灵玥 +4 位作者 万永清 陈本平 李国金 付义强 王琼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6-411,441,共7页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雉科Phasianidae鸟类。以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20—2022年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两地四川山鹧鸪种群的...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雉科Phasianidae鸟类。以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20—2022年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两地四川山鹧鸪种群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老君山种群在繁殖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多峰型,非繁殖季为双峰型;而马鞍山种群的日活动节律均为双峰型。但2个种群的活动模式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表明,四川山鹧鸪的日活动节律兼具保守性和可塑性,丰富了该物种的基础生态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山鹧鸪 日活动节律 可塑性 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梵净山花面狸日活动节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亚强 姚志诚 +3 位作者 蒙秉顺 冉景丞 黄小龙 张明明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3年第5期24-28,共5页
为了解梵净山花面狸(Paguma larvata)的日活动节律,探讨其在自然环境下的时间分配模式,本研究于2017年4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使用145台红外相机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监测,获得大量的花面狸野外数据,使用核密度分析方法(Kernel de... 为了解梵净山花面狸(Paguma larvata)的日活动节律,探讨其在自然环境下的时间分配模式,本研究于2017年4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使用145台红外相机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监测,获得大量的花面狸野外数据,使用核密度分析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研究了花面狸的日活动节律特征。结果表明:花面狸的日活动呈夜行性,一天中的日活动开始时间为18∶00,结束时间为次日7∶00,一天的活动时间约为13 h;花面狸在不同海拔段的日活动差异不显著(P>0.05);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日活动差异不显著(P>0.05);在旱季和雨季的日活动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揭示了梵净山花面狸的日活动不受海拔变化、繁殖周期和降雨周期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野生花面狸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活动节律 花面狸 红外相机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四川八月林自然保护区大灵猫日活动节律、栖息地利用及其对人类活动响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林炜明 翁悦 +3 位作者 阿家 王敏 王琦 王放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4-377,共14页
大灵猫(Viverra zibetha)是灵猫科的一种小型食肉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但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其国内分布区域快速退缩,种群可能处于严重下降状态。为了填补我国大灵猫生态学研究空缺带来的保护和管理挑战,本研究在四川省八月林自然... 大灵猫(Viverra zibetha)是灵猫科的一种小型食肉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但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其国内分布区域快速退缩,种群可能处于严重下降状态。为了填补我国大灵猫生态学研究空缺带来的保护和管理挑战,本研究在四川省八月林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红外相机调查,共布设红外相机100台,获取19912个相机日的红外相机照片,在23个位点完成大灵猫的独立探测77次。本研究采用非参数核密度指数法研究了大灵猫与同域小型食肉动物的日活动节律,构建占域模型评估了大灵猫的栖息地利用,并重点分析了大灵猫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显示大灵猫日活动节律为严格夜行性,与严格夜行性的花面狸(Paguma larvata)(Δ=0.88,P=0.290)和夜行偏晨昏性的猪獾(Arctonyx collaris)(Δ=0.80,P=0.056)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最高,与夜行偏晨昏性的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Δ=0.73,P=0.002)和严格夜行性的鼬獾(Melogale moschata)(Δ=0.72,P<0.001)日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而与昼行性的中华小熊猫(Ailurus styani)(Δ=0.19,P<0.001)和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Δ=0.16,P<0.001)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低。占域模型显示大灵猫栖息地利用与坡度呈负相关,与潜在猎物相对多度呈正相关。在八月林区域大灵猫多分布于距离河流较近、乔木层较低矮的人工针叶林中,对竹林有明显的回避。同时,占域模型显示大灵猫对不同类型人类活动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多利用距离道路较近和人类活动较多的区域,但回避散养家犬的活动区域。本研究初步填补了近年对大灵猫的野外生态研究空缺,为后续大灵猫种群生态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为八月林保护区乃至更多区域的大灵猫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灵猫 占域模型 日活动节律 栖息地利用 人类活动
下载PDF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麂日活动节律和垂直迁移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郑伟成 郑子洪 +4 位作者 刘菊莲 王宇 杨晓君 黄林平 肖燕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0-296,共7页
为准确全面地了解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在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日活动节律和某些栖息地生态因子选择的季节性规律,于2017年10月—2021年2月,在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法对黑麂日活动节律和垂直迁移的季节变化进... 为准确全面地了解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在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日活动节律和某些栖息地生态因子选择的季节性规律,于2017年10月—2021年2月,在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法对黑麂日活动节律和垂直迁移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研究期间,共拍摄到352张黑麂照片,提取到243次有效探测。结果显示:黑麂是晨昏双峰型的昼行性动物。通过四季对比发现,黑麂夏季的活动强度比春季、秋季和冬季高,而各季节间的日活动高峰期时间段和数量存在差异。黑麂偏好栖息于坡度为20°~40°的栖息地,海拔选择和坡位选择存在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麂 日活动节律 垂直迁移 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小麂与毛冠鹿日活动节律研究初报
6
作者 路晋 张晓峰 王健龙 《陕西林业科技》 2023年第1期89-92,共4页
为给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制定更科学、合理、经济的动物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利用网格化监测方法布设的100多台红外相机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的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小麂和毛冠鹿日活动节律及两者之间的共存关系。结果显示:小麂和毛冠... 为给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制定更科学、合理、经济的动物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利用网格化监测方法布设的100多台红外相机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的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小麂和毛冠鹿日活动节律及两者之间的共存关系。结果显示:小麂和毛冠鹿在日活动中呈现出一定的晨昏活动特征,正午时段小麂有一个活动高峰期,而毛冠鹿选择了躲避较高的温度;小麂和毛冠鹿核密度曲线重叠系数为0.891,活动节律曲线差异显著(P<0.01),二者出现了显著分化,即同一区域内因需求相似而选择了一定程度的避让,以实现彼此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麂 毛冠鹿 日活动节律 共存 红外相机 长青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天山盘羊秋季集群习性和日活动节律初步观察 被引量:34
7
作者 郭松涛 余玉群 +3 位作者 李保国 顾正勤 吐逊江 王新军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30,共4页
对野外观察记录的 76群 46 0余只盘羊在 9、 10、 11月份的集群和日活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天山盘羊在发情前后从以独羊群、雄性群、雌性群和母子群为主的集群类型转变为以单一的混合群为主的集群类型。集群大小平均由发情前... 对野外观察记录的 76群 46 0余只盘羊在 9、 10、 11月份的集群和日活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天山盘羊在发情前后从以独羊群、雄性群、雌性群和母子群为主的集群类型转变为以单一的混合群为主的集群类型。集群大小平均由发情前的 8 3± 4 6只变为发情后的 15 9± 11 1只 ,差异极其显著 (P =0 0 0 3 <0 0 1)。结果还发现 ,由于发情前后集群行为的变化 ,盘羊的日活动节律也随之发生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盘羊 秋季 集群习性 日活动节律 种群结构
下载PDF
松鼠秋冬季节日活动节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俊生 马建章 宋延龄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3-37,共5页
观察了小兴安岭林区秋冬季节松鼠日活动节律。松鼠秋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双峰型 ,冬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单峰型 ,秋季日活动时间为 (9 1 0± 1 0 3 )h ,其中取食时间所占的比率为 85 5 0 % ,冬季日活动时间为 (4 62± 0 5 1 )h,... 观察了小兴安岭林区秋冬季节松鼠日活动节律。松鼠秋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双峰型 ,冬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单峰型 ,秋季日活动时间为 (9 1 0± 1 0 3 )h ,其中取食时间所占的比率为 85 5 0 % ,冬季日活动时间为 (4 62± 0 5 1 )h,取食时间所占的比率为 88 2 5 % ,两季节间的日活动时间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t=8 1 7,P <0 0 5 )。松鼠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数受日照时数、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活动节律 松鼠 秋冬季节 照时数 温度 食物 人为干扰
下载PDF
若尔盖湿地高原林蛙和岷山蟾蜍的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晋东 傅之屏 +3 位作者 李玉杰 戴强 王波 王跃招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2-315,共4页
2005年调查若尔盖湿地的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和岷山蟾蜍(Bufo minshanicus)的日活动节律,发现阳光充足时两栖类的活动性明显高于多云天气;高原林蛙成体、亚成体、岷山蟾蜍亚成体活动的最低气温为0℃、2℃、8℃;高原林蛙亚成体日活... 2005年调查若尔盖湿地的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和岷山蟾蜍(Bufo minshanicus)的日活动节律,发现阳光充足时两栖类的活动性明显高于多云天气;高原林蛙成体、亚成体、岷山蟾蜍亚成体活动的最低气温为0℃、2℃、8℃;高原林蛙亚成体日活动高峰为中午12:30左右,岷山蟾蜍亚成体日活动高峰为下午15:30左右;高原林蛙亚成体在草地、林地、河边均有一定数量个体活动,岷山蟾蜍亚成体主要集中在河边活动。在若尔盖地区,两栖类可能主要是采用晒太阳(basking)的行为来适应高海拔环境;高原林蛙成体对温度的耐受性比亚成体高,亚成体比岷山蟾蜍亚成体高;高原林蛙与岷山蟾蜍的亚成体在活动时间与活动生境上存在差异,可能是减少种间竞争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高原林蛙 岷山蟾蜍 日活动节律
下载PDF
云南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四种哺乳动物日活动节律及活动模式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宇 缪华 +7 位作者 蒋桂莲 姚冲学 王智红 王方 姜志诚 张志中 刘德军 陈明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32-839,共8页
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马关县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进行为期5个月的持续监测,共收集到哺乳动物照片2 904张,鉴定得到哺乳动物10种,隶属2目6科,以小型哺乳类动物为主;采用时间相对丰富度、日活动差异指数及昼夜指数对鼬獾(Melogale ... 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马关县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进行为期5个月的持续监测,共收集到哺乳动物照片2 904张,鉴定得到哺乳动物10种,隶属2目6科,以小型哺乳类动物为主;采用时间相对丰富度、日活动差异指数及昼夜指数对鼬獾(Melogale moschata)、果子狸(Paguma larvat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 4种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4种动物均为夜行性动物,但具有各自不同的日活动节律。同种物种在不同月份的日活动差异指数差异明显,推测与天气、猎物活动及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体现了它们对于当地环境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日活动节律 活动模式 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蜓日活动节律、食性及繁殖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晓晨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1-14,共4页
蜓白天有两个活动高峰期,第一个出现在8∶00-12∶00,第二个出现在16∶00-18∶00。雨天蜓基本不活动。蜓属肉食性种类,其食谱包括几乎所有在其栖息地分布的陆生无脊椎动物。蜓胃内容物中各类无脊椎动物的数量百分... 蜓白天有两个活动高峰期,第一个出现在8∶00-12∶00,第二个出现在16∶00-18∶00。雨天蜓基本不活动。蜓属肉食性种类,其食谱包括几乎所有在其栖息地分布的陆生无脊椎动物。蜓胃内容物中各类无脊椎动物的数量百分比与栖息地陆生无脊椎动物不同种类数量百分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蜓的食物组成依赖于周围环境中的动物组成。蜓的性比♀/(♀+♂)=078,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雌性个体胎仔数平均661±043只。蜓捕获前的自然断尾率为2414%,表明蜓承受着较大的捕食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蜓 日活动节律 食性 繁殖特征 蜥蜴亚目
下载PDF
小鸊鷉冬季日活动节律和亲代育雏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乐 丁伟 李斯 《野生动物》 2012年第4期180-183,共4页
为了分析各种行为的时间预算分配以及小(辟鸟)(?)的亲代育雏行为,2010年10月11日~2011年1月11日共93 d,以曲靖师范学院南湖的所有小(辟鸟)(?)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冬季日各种行为的活动时间分配分为觅食行为、游动行为、休息... 为了分析各种行为的时间预算分配以及小(辟鸟)(?)的亲代育雏行为,2010年10月11日~2011年1月11日共93 d,以曲靖师范学院南湖的所有小(辟鸟)(?)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冬季日各种行为的活动时间分配分为觅食行为、游动行为、休息行为、理羽行为、争斗行为、振羽行为、飞行行为和起舞行为,所占比例依次为36.9%、30.2%、17.7%、9.7%、2.9%、1.3%、1.0%、0.4%,都呈明显的节律性变化,其中觅食行为与游动行为、休息行为与理羽行为的发生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起舞行为与游动行为的发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在不同育雏期的亲鸟喂雏次数是不同的,一天中12:30~13:30时段喂食活动的频次达到最高值,各个年龄组之间的喂食频次除了第1期和第3期(每1期为10 d)相比为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种行为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雏鸟的成长发育,亲鸟与雏鸟的距离变化都呈现抛物线的变化,雌性亲鸟对雏鸟的保护及警戒投入多于雄性亲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鸊鷉 日活动节律 亲代育雏行为
下载PDF
黄喉貂日活动节律及食性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9
13
作者 朱博伟 王彬 +4 位作者 冉江洪 李波 黄蜂 李晓清 古晓东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61,共10页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和粪便分析法(频率法和剩余物干重法)对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黄喉貂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及食物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黄喉貂主要在白天活动(昼间独立照片数占总独立照片数的8...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和粪便分析法(频率法和剩余物干重法)对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黄喉貂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及食物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黄喉貂主要在白天活动(昼间独立照片数占总独立照片数的85. 64%),不同季节黄喉貂日活动节律无显著差异(χ~2=126. 950,df=132,P=0. 608),但在不同季节其日活动高峰出现时间不同,春季的活动高峰在16:00~19:00(31. 65%),夏季活动高峰在15:00~18:00 (26. 32%),秋季活动高峰在13:00~16:00 (34. 31%),冬季活动高峰在11:00~14:00 (25. 00%),并且冬季夜间活动与其他季节相比明显增多;(2)黄喉貂取食食物有兽类、鸟类、昆虫类和植物类等,但兽类是黄喉貂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在一年中以兽类的出现频率最高,为95. 28%,兽类剩余物的总相对干重百分比达80. 99%,其次是植物、鸟类和昆虫;(3)黄喉貂对食物类别的利用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秋三个季节黄喉貂粪便中兽类所占比重最多,春季鸟类出现频率较高,冬季黄喉貂粪便中植物所占比重明显增多。本研究表明,黄喉貂在不同季节其日活动节律和食性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其繁殖特性和生理代谢需求有关。本研究揭示了黄喉貂的日活动节律及食性的季节性变化,充实了黄喉貂的生物、生态学资料,也为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喉貂 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日活动节律 食性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喉雉鹑的日活动节律及种群密度 被引量:5
14
作者 曹亚珍 赵联军 +4 位作者 张塔星 王灿 郑勇 许路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9-386,共8页
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是我国特有高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解其生活习性及种群参数,2020-2021年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技术、样线法和样点法对红喉雉鹑的日活动节律及其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 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是我国特有高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解其生活习性及种群参数,2020-2021年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技术、样线法和样点法对红喉雉鹑的日活动节律及其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红喉雉鹑在保护区分布海拔为2 773~3 777 m,主要活动在3 200~3 400 m,常见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未在草甸生境中记录到;核密度函数绘制的日活动节律曲线表明,红喉雉鹑为昼行性动物,全年日活动曲线整体呈单峰模式,日活动强度在06∶00后快速升高,在08∶00-10∶00达到最高,之后快速降低至12∶00,其后缓慢下降,20∶00趋近于无;繁殖季和非繁殖季的日活动节律均呈双峰模式,但差异不显著(Δ=0.79),均以早晨最为活跃,非繁殖季比繁殖季的活动高峰推迟1~2 h;红外相机拍摄的群体平均大小为2.63只/群,样线调查的为3只/群,样线法和样点法估算的种群密度分别为7.60只/km;和5.42~6.18只/km;。本研究丰富了红喉雉鹑的野外生态学资料,为其保护管理和种群监测、评估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喉雉鹑 日活动节律 种群密度 雉类 红外相机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调查的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分布和日活动节律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蒋健 巨龙飞 +3 位作者 范雅倩 张洪亮 宋泽 鲍伟东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4-382,共9页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被规划建设为2022年冬季奥运会高山滑雪中心,为了解场地建设施工对野生动物产生的干扰影响,2017年借助红外相机技术对保护区主要哺乳动物分布与种群相对数量本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99个红外相机位点拍...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被规划建设为2022年冬季奥运会高山滑雪中心,为了解场地建设施工对野生动物产生的干扰影响,2017年借助红外相机技术对保护区主要哺乳动物分布与种群相对数量本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99个红外相机位点拍摄到哺乳动物3目10科14种,在新划入保护区的玉渡山区域发现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扩大了这一珍稀物种的栖息地范围。野猪Sus scrofa的分布仍以松山区域居多,与潜在食物来源丰富有关。猪獾Arctonyx collaris的分布与相对数量(RAI=6.88)高于狗獾Meles leucurus(RAI=2.48)。黄鼬Mustela sibirica和蒙古兔Lepus tolai的相对多度指数偏低,显示种群数量较少。通过与2013年的调查数据进行日活动节律叠加分析,发现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狗獾、猪獾、野猪、北花松鼠Tamias sibiricus、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的日活动节律具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冬奥会场地建设对野生动物的行为节律产生了影响。本次调查对主要哺乳动物种类进行了监测,为后续开展长期跟踪,评估冬奥会场地施工和场馆运营产生的影响提供了本底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冬季奥运会 相对多度指数 日活动节律 有蹄类动物 捕食动物
下载PDF
浙江仙霞岭五种同域分布雉类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3
16
作者 侯丹 徐基良 +6 位作者 李建强 蒋丽伟 陈卓 段洋波 王荣华 余著成 余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59,共5页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5种雉类日活动节律及其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情况,于2018年12月—2019年9月、2019年12月—2020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浙江仙霞岭地区的雉类进行监测,并使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和重叠系数对5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行分析...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5种雉类日活动节律及其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情况,于2018年12月—2019年9月、2019年12月—2020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浙江仙霞岭地区的雉类进行监测,并使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和重叠系数对5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种雉类有明显的活动高峰,其中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日活动高峰在06:00—08:00、10:00—11:00、16:00—17:00,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的在05:00—06:00,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在06:00—08:00、16:00—18:00,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的在07:00—09:00、15:00—18:00,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在06:00—10:00,存在错峰活动现象,且各物种活动强度较高位点的海拔也有不同。勺鸡与白眉山鹧鸪、灰胸竹鸡、黄腹角雉之间,灰胸竹鸡与白鹇之间的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分化。白眉山鹧鸪与灰胸竹鸡、黄腹角雉;白鹇与勺鸡、白眉山鹧鸪、黄腹角雉;灰胸竹鸡与黄腹角雉之间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较高,差异并不显著。时间生态位的改变有助于浙江仙霞岭地区同域分布的雉类减少种间竞争,而各物种活动位点海拔的差异可以进一步助力其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域分布 雉类 日活动节律 核密度估计 仙霞岭
下载PDF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超大滇金丝猴群的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沂韦 黎大勇 +4 位作者 任宝平 闫香慧 冯昊 李艳红 胡杰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3期221-227,共7页
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7°24'-27°37'N,98°22'-99°25'E)南端的响古箐(27°37'N,99°22'E),采用15分钟的扫描取样法对一群数量约480只的超大滇金丝猴(R... 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7°24'-27°37'N,98°22'-99°25'E)南端的响古箐(27°37'N,99°22'E),采用15分钟的扫描取样法对一群数量约480只的超大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日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滇金丝猴群全年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上午07∶00-11∶00和下午16∶00-18∶00各出现一个明显的取食高峰,在12∶00-14∶00期间全群进入白天的休息阶段;移动也在上午和下午各出现一个高峰;其他类型活动没有明显的起伏变化.不同季节间,日活动节律存在一定差异:春季和冬季,滇金丝猴群上午的取食高峰出现在11∶00,夏季和秋季的取食高峰出现在08∶00;春季,滇金丝猴群下午的移动高峰从15∶00-19∶00;夏季,它们下午的移动高峰出现在15∶00-16∶00;滇金丝猴群在秋季表现出两个午休高峰时段12∶00和13∶00,其他季节午休高峰仅出现在13∶00.可见,响古箐超大滇金丝猴群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取食、移动和休息高峰.它们的日活动节律受群体大小、季节性食物、消化机理和周围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日活动节律 季节性变化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三种有蹄类动物冬季日活动节律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邱宝鸿 孟庆礼 +2 位作者 金哲军 姜权 王超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1-336,共6页
2016—2020年冬季,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兽类资源进行监测,分析了相对丰富度较高的野猪(Sus scrofa)、马鹿(Cervus canadensis)和狍(Capreolus pygargus)3种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结果显示:(1)野猪日活动节... 2016—2020年冬季,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兽类资源进行监测,分析了相对丰富度较高的野猪(Sus scrofa)、马鹿(Cervus canadensis)和狍(Capreolus pygargus)3种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结果显示:(1)野猪日活动节律为典型的昼行性,活动曲线呈单峰型,活动高峰出现在14:00—16:00;马鹿和狍日活动节律则具有一定的晨昏性,其中马鹿2个主要活动高峰出现在06:00—08:00和14:00—16:00,狍出现在06:00—08:00和16:00—18:00,且峰值出现在06:00—08:00。(2)在日活动时间分配上,野猪以移动行为最多(60.1%),其次是觅食行为(35.0%);马鹿和狍则以觅食行为最多(48.4%,50.3%),其次是移动行为(34.8%,35.1%)。(3)野猪和2种鹿科(Cervidae)动物之间的2种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有蹄类动物的行为模式和特点,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有蹄类动物的行为生态研究及物种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动物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广西弄岗北树鼩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创斌 刘志尚 +4 位作者 黄振华 姚维 林建忠 汪国海 周岐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5-50,共6页
为了解栖息地和气候变化对北树鼩(Tupaia belangeri)活动的影响,于2012年8月—2013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 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内的北树鼩进行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重叠指数及相对活动强度... 为了解栖息地和气候变化对北树鼩(Tupaia belangeri)活动的影响,于2012年8月—2013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 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内的北树鼩进行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重叠指数及相对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其日活动节律及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北树鼩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属于晨昏活动类型(日活动高峰期:07:00—08:00、16:00—17:00)。不同月份间北树鼩的活动强度指数(t=13.072,d f=11,P<0.001)和旱雨季间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Δ=0.83,P<0.01)都存在极显著差异,旱季上午的活动峰值比雨季延迟1 h出现,而下午的活动峰值却比雨季提前1 h出现。雨季的活动时间(11.24±0.68)s长于旱季(9.84±0.58)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树鼩 红外相机技术 日活动节律 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梵净山保护区同域分布5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蒙秉顺 王丞 +4 位作者 王亚强 樊涵 谢波 冉伟 张明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7-148,共12页
【目的】深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差异,探讨其在同域分布情况下的时间分配模式和共存机制。【方法】于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在61个监测位点对梵净山保护区雉类开展了长期监测,并对5... 【目的】深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差异,探讨其在同域分布情况下的时间分配模式和共存机制。【方法】于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在61个监测位点对梵净山保护区雉类开展了长期监测,并对5种同域分布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1)监测到的5种雉类(白颈长尾、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灰胸竹鸡、勺鸡)均为昼行性,日活动节律均呈双峰型,活动高峰集中在清晨和黄昏时段;2)只有红腹角雉的日活动节律与其他雉类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红腹锦鸡和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受海拔变化的影响;4)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季节性变化中,仅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呈季节性显著差异;5)在有明显雌雄异色的雉类中,雌雄个体在繁殖期的日活动重叠程度都高于非繁殖期,且日活动节律更为相似。【结论】通过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种同域分布雉类的日活动节律的研究,发现其日活动节律特征和差异是在环境因素和种间竞争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受到繁殖时间和繁殖策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域分布 雉类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梵净山保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