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的深度理解 被引量:3
1
作者 徐勇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共1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的表述是对“两个结合”思想的丰富和深化,在人类认识史和马克思主义认识史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从价值看,这一表述将人民群众日用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的表述是对“两个结合”思想的丰富和深化,在人类认识史和马克思主义认识史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从价值看,这一表述将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置于独特地位;从认识看,这一表述历史性地赋予人民群众以文化主体性;从实践看,这一表述强调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内在于人们生活实践的特点;从方法看,这一表述开辟了社会科学研究视域,拓展了研究方法。这四个方面四位一体,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广泛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体现在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中,才能为人民群众实践马克思主义提供行动基础;只有科学研究什么是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才能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提供事实、方法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报告 人民群众 日用而不觉 共同价值观念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的逻辑论析
2
作者 徐国亮 陈芝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7,共9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新时代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从生成基础看,在立场观点方法上内在契合构成了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新时代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从生成基础看,在立场观点方法上内在契合构成了二者融通的理论基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基础之上主体观念形态的发展脉络构成了二者得以融通的历史基础,共同利益诉求、社会文化环境等客观要素则构成了二者融通的现实基础。从价值意蕴看,二者相融通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举措,是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基础的必要途径,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有效方法,是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指南。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融入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之中,就是要在认知传导方面做到晓之以“理”,在思想共鸣方面做到动之以“情”,在常态推进方面做到持之以“恒”,在实践外化方面做到导之以“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 人民群众 日用而不觉 共同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与中庸之道
3
作者 惠小峰 杨曦杰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4-47,共4页
“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起源于《周易》,作为被高度概括和凝练的传统文化因素,与同为儒家经典之一的《中庸》有着密切而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分别代表了孔子及其后学从不同纬度对于世界、人生和生命价值的看法与启示,也是中华优秀... “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起源于《周易》,作为被高度概括和凝练的传统文化因素,与同为儒家经典之一的《中庸》有着密切而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分别代表了孔子及其后学从不同纬度对于世界、人生和生命价值的看法与启示,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性的体现。而对二者的学习和把握,对于当下推进“第二个结合”更有着积极的建设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用而不觉 中庸之道 孔子 孟子 子思
下载PDF
浅析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
4
作者 吴灿新 《岭南学刊》 2023年第4期76-82,共7页
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就是长期以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传承下来的基本道理,它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行为导向,往往是以习惯、传统、风俗等体现出来的人们之共同价值观念,具有大众性、共同性、内在性、习惯性、... 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就是长期以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传承下来的基本道理,它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行为导向,往往是以习惯、传统、风俗等体现出来的人们之共同价值观念,具有大众性、共同性、内在性、习惯性、长久性等特点。其基本内容包涵贵和谐、尚仁义、崇忠孝、讲民本、守诚信、好谦让、倡勤俭、乐敬业、求自强、重修身等。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融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提升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是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群众 日用而不觉 共同价值观念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与“日用而不觉”理念的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方绪银 林业强 +1 位作者 姚大斌 梁秀秀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10,共6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第二个结合”中所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两大要素。从他对“日用而不觉”的系列论述可以领悟到,这个古为今用、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第二个结合”中所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两大要素。从他对“日用而不觉”的系列论述可以领悟到,这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理念具有推进理论创新的方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见微知著立德树人的方法等三个方面的意义。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从“文化基因”的视角,深刻揭示了“日用而不觉”之“道”的科学内涵。这从一个侧面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的确确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相结合起来”的时代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日用而不觉 文化基因 理论创新
下载PDF
“日用而不觉”的哲学理路与价值旨归——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
6
作者 夏芬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48-154,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多次会议讲话中使用“日用而不觉”的语言表述。从文本渊源看,“日用而不觉”批判性继承先秦《周易》“日用而不知”经典表述的语言形式;从理论渊源看,“日用而不觉”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用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多次会议讲话中使用“日用而不觉”的语言表述。从文本渊源看,“日用而不觉”批判性继承先秦《周易》“日用而不知”经典表述的语言形式;从理论渊源看,“日用而不觉”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用而不觉”科学实践观的哲理内核;继而呈现“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的典型特征。于理论内涵层面,“日用而不觉”相关表述涵养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哲思深蕴,推崇“日用”而不是“不觉”,重申实践的基础地位;推许“不觉”而不是“不知”,实现认识的第一次能动飞跃;推进由“他律”到“自律”,实现认识的第二次能动飞跃。于价值导向层面,以自醒的方式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准则、以自律方式论说党的文化建设中的慎独要求、以自信方式阐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以自奋方式叙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深意与价值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用而不觉 哲学理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日用而不觉”的理论意涵与实践要求
7
作者 房广顺 刘东泽 马洪顺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53,共7页
“日用而不觉”源于中国古代经典文本,凝结了传统心学的哲学智慧,经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其内涵和义理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焕发出新的理论意蕴。中国共产党人话语体系中的“日用而不觉”,突破了传统语义的内在局限,描绘了人... “日用而不觉”源于中国古代经典文本,凝结了传统心学的哲学智慧,经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其内涵和义理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焕发出新的理论意蕴。中国共产党人话语体系中的“日用而不觉”,突破了传统语义的内在局限,描绘了人类对于思想观念认知的最高境界,也刻画了干部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践行的最佳状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动干部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达致“日用而不觉”的状态,需要在“入耳”上深耕细作、在“入脑”上精进臻善、在“入心”上别具匠心,从而使“入行”水到渠成。深入挖掘“日用而不觉”蕴含的哲理内核并用以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彰显了党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理论资源和创新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用而不觉 理论创新 传统心学 现代转化
原文传递
日用而不觉:基础性秩序与治理资源开发
8
作者 徐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7-78,共12页
以“日用而不觉”的方法,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一个社会存在两种秩序:基础性秩序和强制性秩序。基础性秩序是社会民众在日常生产、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秩序,其基础性在于本原性、基本性和支撑性,具有大众性、日常性、内在性和稳定... 以“日用而不觉”的方法,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一个社会存在两种秩序:基础性秩序和强制性秩序。基础性秩序是社会民众在日常生产、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秩序,其基础性在于本原性、基本性和支撑性,具有大众性、日常性、内在性和稳定性特点。社会秩序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人的依赖关系形成的是身份秩序,物的依赖关系形成的是契约秩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逻辑构成基础性秩序。任何秩序都要通过治理加以实现。基础性秩序构成国家治理的重要资源。在长期历史上,传统中国的基础性秩序蕴含着丰富的治理资源,只是处于“日用而不觉”的状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运用“日用而不觉”的方法,构建基础性秩序架构,对于开发传统治理资源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用而不觉 基础性秩序 治理资源
原文传递
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 被引量:1
9
作者 田雨晴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6,共9页
“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如何界定以及应包含哪些内容,是关乎文化发展、价值弘扬的前提性问题,应当明确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是我国人民在生... “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如何界定以及应包含哪些内容,是关乎文化发展、价值弘扬的前提性问题,应当明确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是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涵盖了人们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等关系的价值取向。共同的利益追求是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生成的客观根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其生成的现实基础,集体主义的盛行是其生成的文化土壤。在新时代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使其在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融通中提高先进性,在标识性价值观念的提炼阐释中增强影响力,在与世界文明价值观交流互鉴中注入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群众 日用而不觉 价值观念
原文传递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与方法
10
作者 沈湘平 《中国德育》 2024年第1期49-54,共6页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从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要求,以及破解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我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抓住教育重点,并对教育方法进行反思...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从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要求,以及破解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我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抓住教育重点,并对教育方法进行反思。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应把握住内容重点、学段重点、学科重点和功用重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要努力以适应传统文化自身特性的方式进行教育;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方法;高度重视和领悟“日用而不觉”的意义,相信学生,为学生提供贴近日用日常的素材,创设良好的情境,留出自我澄明的足够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方法 第二个结合 日用而不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