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中日语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配虑表达和敬语为例
1
作者 伍志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1期171-175,共5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翻译实践不仅要重视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准确性,更需要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细微差别。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人文、行为意识、风俗习惯等丰富的内涵,任何一种语言都...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翻译实践不仅要重视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准确性,更需要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细微差别。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人文、行为意识、风俗习惯等丰富的内涵,任何一种语言都已深深留下民族的烙印,必定有其独特性。日本的民族特性孕育出日语的暧昧性和距离性,这两大特点体现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交际活动中的配虑表达和敬语上。对于语言文化差异,翻译时稍有疏忽,便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可能。该文从配虑表达和敬语两个方面分析中日语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探讨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流 日语言 文化差异 翻译 配虑表达 敬语
下载PDF
汉日语言空缺现象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汪灵灵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20,共3页
本文从语言空缺、文化空缺等方面探讨了汉日语言之问的空缺现象,指出:汉日语言问空缺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会给汉日语言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 日语言 空缺分析
下载PDF
中日语言表达方式差异及跨文化交际 被引量:4
3
作者 高丽 刘慧云 《长沙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114-115,共2页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差异反映着本质上的文化差异。要使中日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获得成功,就必须遵守社会约定的语言规范,注重中日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理解蕴含在这两种语言当中的文化内涵以及日本人那种独特的思维心理和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差异反映着本质上的文化差异。要使中日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获得成功,就必须遵守社会约定的语言规范,注重中日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理解蕴含在这两种语言当中的文化内涵以及日本人那种独特的思维心理和语言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语言 表达 差异 跨文化交际
下载PDF
中日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及日语跨文化教学 被引量:2
4
作者 许明玲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15-116,共2页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差异反映着本质上的文化差异。要使跨文化交际获得成功,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加强语言和文化各个层面的对比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几个方面对中日文化的差异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日语言 表达 差异 跨文化
下载PDF
基于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下的日语教学探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鑫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X期15-16,共2页
日语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受汉语的影响很大,但是中日语言文化还是有很大差异,了解中日语言文化差异对日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不仅能够让我们熟练地掌握日语这门语言,更好地进行中日语言文化交流,还能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日本的文化。
关键词 日语言 文化差异 日语教学
下载PDF
从中日语言浅析隐喻产生的文化背景 被引量:1
6
作者 郭萍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55-56,共2页
文化对语言的突出影响之一表现在隐喻之中,而隐喻的使用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文化背景。通过对中日两国语言中有关隐喻的具体语言现象分析,研究其不同社会历史背景、风俗习惯背景、宗教信仰背景和神话传说背景的文化影响,以期对准确理... 文化对语言的突出影响之一表现在隐喻之中,而隐喻的使用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文化背景。通过对中日两国语言中有关隐喻的具体语言现象分析,研究其不同社会历史背景、风俗习惯背景、宗教信仰背景和神话传说背景的文化影响,以期对准确理解隐喻及其形成发挥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语言 隐喻 文化背景
下载PDF
中日语言特点及文化表现对比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朴旭兰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137-138,共2页
中国与日本的地域性关系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字在日语中仍被保留和使用,并且在日语中,片假名是根据汉字楷书的偏旁创造出来的,平假名则是根据汉字中的草书创造的,在日语中汉字的音读是吴音的保留与体现。日本文... 中国与日本的地域性关系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字在日语中仍被保留和使用,并且在日语中,片假名是根据汉字楷书的偏旁创造出来的,平假名则是根据汉字中的草书创造的,在日语中汉字的音读是吴音的保留与体现。日本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外,中国文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日本文化的渗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语言 文化表现 差异
下载PDF
浅谈中日语言表达差异
8
作者 巩雨 《品位·经典》 2022年第20期58-60,共3页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差异在本质上反映文化差异。日本与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却有着不同于我国的文化历史背景。本文以中日两国语言作为比较对象,举例探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日语言在表达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 日语言 文化差异 表达方式
下载PDF
中日语言交流与互动的文化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路江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8-181,共4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日两国语言文字的长期互动过程,论述中国以文化输出国的历史地位,通过汉籍、汉字的对日传播,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分析近代以来日本汉词回馈汉语母语的情形,指出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 日语言 交流 互动 回馈
原文传递
日语用言词尾散谈
10
作者 王秀文 《日语知识》 2007年第2期4-4,共1页
日语用言也称活用词,包括动词、形容词和形容重词,均依其词尾变化即活用在句子中挥不同的作用。用言词尾的变化是作为“膠着语(胶着语)”的日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用言词尾是胶着在词根之后,通过其变化来表示语法含义的。
关键词 词尾 语用 形容词 语法 句子 活用 日语 词根
下载PDF
唐话音韵研究与教学——评《日本江户时代唐话的音韵研究》
11
作者 李晓鹏 《中国教育学刊》 2024年第5期I0009-I0009,共1页
唐话音韵,作为汉语语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深厚的语言学术价值。它不仅是唐代诗歌创作的基石,也是后世语言演变与发展的重要参照。因此,对唐话音韵的深入研究和有效教学,对于理解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把握汉... 唐话音韵,作为汉语语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深厚的语言学术价值。它不仅是唐代诗歌创作的基石,也是后世语言演变与发展的重要参照。因此,对唐话音韵的深入研究和有效教学,对于理解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把握汉语语音的历史变迁,乃至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日本江户时代唐话的音韵研究》一书详尽地探究了日本江户时代唐话的音韵体系,对于深入了解当时的汉语教学、中日语言交流以及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信息 有效教学 研究与教学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汉语语音 古代汉语 日语言 汉语教学
下载PDF
论大学日语课堂的语码转换 被引量:1
12
作者 卫萍萍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87-88,共2页
近年来,外语教学中使用的语码转换已引起国外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和研究。本文讨论了语码转换的概念及类型,分析了我国大学日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功能和使用目的、成因以及在使用这一教学策略时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 语码转换 日语言 大学日语课堂
下载PDF
汉日语中的从儿称谓的异同及其文化解读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波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29-132,共4页
从儿亲属称谓现象在汉语与日语中都普遍存在,但在两种语言中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及限制条件是不同的。通过比较两种语言中的从儿亲属称谓,来解读各自所代表的文化。
关键词 从儿亲属称谓 日语言 文化
下载PDF
由抗日影视剧中“太君”一词引起的语言学思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金星 《文教资料》 2012年第25期35-36,共2页
在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汉奸或翻译官等反派人物经常称日本鬼子兵为“太君”。那么,这一词是来自中国古语的沿袭,还是日语称呼的变体?是以讹传讹的散播,还是某些人“别出心裁”的发明?一直语焉不详。本... 在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汉奸或翻译官等反派人物经常称日本鬼子兵为“太君”。那么,这一词是来自中国古语的沿袭,还是日语称呼的变体?是以讹传讹的散播,还是某些人“别出心裁”的发明?一直语焉不详。本文就“太君”一词可能的出处、散播的时间这一问题,从中日语言词汇和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君” 出处 日语言 散播时间
下载PDF
信息化时代中日跨文化交际语言观测与应用——评《中日跨文化交际研究》
15
作者 陈朝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I0005-I0006,共2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的研究能够深入挖掘语言流行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社会心理、经济制度、民众心理等。随着国际化的深入,跨文化的语言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外国语言学人才的培养也随之日益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样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的研究能够深入挖掘语言流行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社会心理、经济制度、民众心理等。随着国际化的深入,跨文化的语言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外国语言学人才的培养也随之日益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样地,在中日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中,中日语言的观测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中日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中日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观测及应用研究将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日语言 中日交流 民众心理 外国语 信息化时代 历史文化特征
下载PDF
中日两国语言中“虫”的含义探究
16
作者 陈婷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年第20期147-148,共2页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在日语中,"虫"都只是一个简单的汉字。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指自然界当中的一类生物。此外,"虫"除了包含有我们所熟知的这个生物界的含义以外,还被引申为其他的很多意思,被我们用于生活的各方各面。...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在日语中,"虫"都只是一个简单的汉字。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指自然界当中的一类生物。此外,"虫"除了包含有我们所熟知的这个生物界的含义以外,还被引申为其他的很多意思,被我们用于生活的各方各面。本文就将对"虫"这个字在汉语和日语中的不同含义进行探讨,并分析这些含义的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虫” 日语言 异同点
下载PDF
中日颜色词“红、白”语义内涵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傅秀娟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41-44,共4页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中日颜色词作为语言词汇中的一大类属,在交际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红"、"白"两色分别是中日文化中的崇尚色,但它们的语义内涵不尽相同。文章对比了"红"、"白"颜色词...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中日颜色词作为语言词汇中的一大类属,在交际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红"、"白"两色分别是中日文化中的崇尚色,但它们的语义内涵不尽相同。文章对比了"红"、"白"颜色词的语义内涵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以便今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语言 红白 文化内涵 语义异同
下载PDF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中日口语语体对比研究
18
作者 欧阳雅芬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13期34-37,共4页
口语语体在外语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该论文从对日汉语和日语学习角度出发,重点论述两点意义:一是中日文语言形态不同,深入认识口语语体能准确掌握各场合的用语方法;二是中日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深入认识口语语体能理解承载语言的文化,... 口语语体在外语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该论文从对日汉语和日语学习角度出发,重点论述两点意义:一是中日文语言形态不同,深入认识口语语体能准确掌握各场合的用语方法;二是中日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深入认识口语语体能理解承载语言的文化,避免因文化认知缺乏导致的沟通误解。论文具体通过口语语体中的中日文近义词、省略表达、文化背景3个方面的对比研究揭示跨文化交际视域下中日口语语体的思维规律,以期应用于外语教育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语言 语体语义 口语语体 对比语 跨文化
下载PDF
中日文化中的色彩对比——举例“红”“白”“青”
19
作者 马美军 冯莹 《纳税》 2017年第19期164-164,共1页
中日语言中,色彩词汇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那么色彩词汇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各自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历史上中国和日本有着源远流长、剪不断割不断的联系,对于色彩,固然又存在认知的共性。本文通过... 中日语言中,色彩词汇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那么色彩词汇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各自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历史上中国和日本有着源远流长、剪不断割不断的联系,对于色彩,固然又存在认知的共性。本文通过对比中日色彩词汇中"红""白""青"三种颜色语义内涵的异同,以加强中日两国对彼此文化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语言 色彩 文化内涵
下载PDF
汉日认知模式比较研究--以空间内外转换类和动作结果类事件的认知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毛伟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67-76,共10页
汉日语言对相同事件的不同编码源于语言主体对客观事件认知模式的差异。在空间内外转换类事件和动作-结果类事件中,汉语对客观事件的认知呈现顺序动态扫描的特点,语言主体对前后两个空间以及动作和结果的认知相对独立,属于离散型认知模... 汉日语言对相同事件的不同编码源于语言主体对客观事件认知模式的差异。在空间内外转换类事件和动作-结果类事件中,汉语对客观事件的认知呈现顺序动态扫描的特点,语言主体对前后两个空间以及动作和结果的认知相对独立,属于离散型认知模式。而日语对两客观事件的认知呈现总体静态扫描的特点,日语将起点空间和终点空间、动作和结果看成一个连续的整体,语言主体对两个空间以及动作与结果的认知相互关联,属于综合型认知模式。不同的认知模式导出不同的概念结构和语义结构,最终编码为不对称的语言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语言 认知模式 概念结构 语义结构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