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适性的建构:新、旧剧观念论争中的西方知识状况 被引量:3
1
作者 周云龙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76,共7页
新旧剧观念论争的实质在于论争双方对西方戏剧知识阐释权的争夺。在表面的歧义背后,论争双方间存在大量的交叉地带和暧昧层面。同样的西方戏剧知识经由论争双方的挪用,伴随着论述立场的不同,其意义来回滑动并悄然获得了论争的核心地位... 新旧剧观念论争的实质在于论争双方对西方戏剧知识阐释权的争夺。在表面的歧义背后,论争双方间存在大量的交叉地带和暧昧层面。同样的西方戏剧知识经由论争双方的挪用,伴随着论述立场的不同,其意义来回滑动并悄然获得了论争的核心地位。这种西方戏剧知识状况意味着:无论论争双方对中国戏曲的优劣存废持何观点,都在西方戏剧中寻找各自的理论支持。对于作为象征资本的西方戏剧知识的权威性认同,正是论争双方共享的意识形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剧 论争 西方戏 知识状况 文化主体性
下载PDF
论张彭春20世纪30年代对新剧和旧剧关系思考的翻转 被引量:2
2
作者 邹元江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0-95,101,共7页
1935年为梅兰芳访苏撰写的《中国舞台艺术纵横谈》一文是张彭春关于新剧和旧剧观念成熟期的代表性文献,反映了张彭春从1910年代中期到此时对新剧与旧剧关系在认识上的一个翻转,即由最初以旧剧为背景、以新剧为主体而翻转为以新剧为背景... 1935年为梅兰芳访苏撰写的《中国舞台艺术纵横谈》一文是张彭春关于新剧和旧剧观念成熟期的代表性文献,反映了张彭春从1910年代中期到此时对新剧与旧剧关系在认识上的一个翻转,即由最初以旧剧为背景、以新剧为主体而翻转为以新剧为背景、以旧剧为主体的思维格局。该文对旧剧"以演员的才艺造诣为主导与中心要素"、由"抒情歌曲和对话交织而成"的叙述方式,尤其是对戏曲表演遵循由"同一种语法所控制"的一系列字母组合的"构成模式的原则"等"基本原理"的概括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张彭春 旧剧 关系 翻转
下载PDF
《逼上梁山》与延安“旧剧革命”的运行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涛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57-62,共6页
延安"旧剧革命"体现了新的意识形态对于传统戏曲借用和改造的意图与行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规模戏曲改革运动的先声。在平剧《逼上梁山》的编演过程中,这场"旧剧革命"的运行机制得到了具体呈现,它以"政治的需... 延安"旧剧革命"体现了新的意识形态对于传统戏曲借用和改造的意图与行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规模戏曲改革运动的先声。在平剧《逼上梁山》的编演过程中,这场"旧剧革命"的运行机制得到了具体呈现,它以"政治的需要"作为核心内容,同时也保留了民间审美资源的运作空间,显示出民间和政治两种话语和传统相互纠结、生成的张力关系与状态,并且对于当下的戏曲改革活动也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剧革命 《逼上梁山》 民间文化传统 运行机制
下载PDF
《十日戏剧》的旧剧保存观念
4
作者 单永军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7年第3期103-106,共4页
《十日戏剧》是20世纪前期流行于上海的戏曲刊物,它的前身是《戏剧旬刊》。《十日戏剧》集中体现了旧剧保存的观念:在其传播策略上,《十日戏剧》确立了大众化的刊物定位,推介京剧艺术,营造旧剧的舆论空间,集中探讨了戏曲危机和戏曲改良... 《十日戏剧》是20世纪前期流行于上海的戏曲刊物,它的前身是《戏剧旬刊》。《十日戏剧》集中体现了旧剧保存的观念:在其传播策略上,《十日戏剧》确立了大众化的刊物定位,推介京剧艺术,营造旧剧的舆论空间,集中探讨了戏曲危机和戏曲改良问题,提出了戏曲改良的措施。虽然在保护国剧方面贡献突出,但《十日戏剧》在戏曲的现代性问题上缺乏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日戏 旧剧 保存
下载PDF
“革命话语”与“旧剧改良”——论1930年代的新编水浒戏剧
5
作者 焦欣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118-123,共6页
1930年代的新编水浒戏剧是继晚清"戏曲改良"之后,话语与旧剧、戏剧理论与创作实践、"革命话语"与"旧剧改良"的一次划时代性结合。自晚清及"五四"肇始,"水浒"题材原本被排斥在"... 1930年代的新编水浒戏剧是继晚清"戏曲改良"之后,话语与旧剧、戏剧理论与创作实践、"革命话语"与"旧剧改良"的一次划时代性结合。自晚清及"五四"肇始,"水浒"题材原本被排斥在"革命话语"之外,但随着"九·一八"事件以及革命文学、左翼戏剧的兴起,"水浒戏"与"革命话语"在普罗戏剧之外破天荒地实现了有机融合,使侠义英雄"率领""穷苦大众"第一次以暴力革命和大众反抗的姿态登上戏剧舞台,不仅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感、时代性,而且形成了一种"侠义英雄+群体反抗"同斗共杀恶霸官绅的革命化叙事方式,甚至直接影响了以《松花江上》等为开端的延安时期京剧现代戏和新编古代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话语” 旧剧改良” 1930年代 新编水浒戏 范式及影响
下载PDF
1917年苏州新、旧剧团演出纠纷之考察
6
作者 艾立中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25-30,共6页
1917年11月苏州阊门发生了一次新、旧剧团之间的演出纠纷。纠纷产生的直接起因是旧剧团在演出中加入了时装新剧,这种新、旧剧混演的形式直接冲击了新剧团的演出市场。苏州总商会经过协商沟通,解决了此次纠纷。此次纠纷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1917年11月苏州阊门发生了一次新、旧剧团之间的演出纠纷。纠纷产生的直接起因是旧剧团在演出中加入了时装新剧,这种新、旧剧混演的形式直接冲击了新剧团的演出市场。苏州总商会经过协商沟通,解决了此次纠纷。此次纠纷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苏州演出市场不发达,有竞争力的戏园不多。新、旧剧混演是新、旧时代转变的一种特殊现象,也反映了当时不少戏剧界人士对新剧和旧剧的艺术本质缺乏深刻的体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 民国初年 旧剧 演出 纠纷 苏州总商会 现代戏 演出史
下载PDF
旧剧革新的多重可能性——欧阳予倩话剧本《桃花扇》的前世今生
7
作者 金宏宇 李玫琦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76-81,共6页
欧阳予倩在1946年改编话剧《桃花扇》之前,已经分别编导了1934年电影《新桃花扇》、1937年京剧《桃花扇》和1939年桂剧《桃花扇》,这些形式的改编都为话剧本创作奠定了基础,从情节的增删、场景的设置、人物角色的安排以及其他艺术技巧... 欧阳予倩在1946年改编话剧《桃花扇》之前,已经分别编导了1934年电影《新桃花扇》、1937年京剧《桃花扇》和1939年桂剧《桃花扇》,这些形式的改编都为话剧本创作奠定了基础,从情节的增删、场景的设置、人物角色的安排以及其他艺术技巧上为话剧本提供了借鉴和参照。而联系每个改编本的历史背景,又可反映欧阳予倩如何顺时而动地进行艺术工作,同时也可作为典例以证明旧剧革新的多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予倩 桃花扇 旧剧革新 版本变迁
下载PDF
论五四时期的旧剧批判及其对中国喜剧观念的影响
8
作者 张健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56-59,64,共5页
“五四”时期 ,新文化界人士对于中国旧剧及其观念的批判进入了新阶段 ,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总体性、彻底性和建设性。这些特征直接影响到中国喜剧观念现代转换的方向 ,不仅为其带来全新的思想质素 ,而且直接促成其在 2 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
关键词 五四时期 旧剧 观念
下载PDF
无可奈何花落去——《十日戏剧》对于旧剧保存和改良的探索
9
作者 陶静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3-67,共5页
《十日戏剧》是大型专业性戏剧刊物,其中有大量有关旧(京)剧保存和改良的文章,共计四十余篇。这些文章阐述了当时旧剧存在的状况,衰微的原因,对旧剧固有特征的阐述尤为精辟,对于存在的问题相应地提出了一些改良的意见,其中部分较为中肯... 《十日戏剧》是大型专业性戏剧刊物,其中有大量有关旧(京)剧保存和改良的文章,共计四十余篇。这些文章阐述了当时旧剧存在的状况,衰微的原因,对旧剧固有特征的阐述尤为精辟,对于存在的问题相应地提出了一些改良的意见,其中部分较为中肯,但这些改良措施在具体性、可行性方面存在欠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剧 改良 保存
下载PDF
再论“移步不换形”——不朽的旧剧改革观
10
作者 田皓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71,共3页
1949年11月3日,天津《进步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移步”而不“换形”——梅兰芳谈旧剧改革》的文章。梅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京剧旧戏改革的问题,认为“京剧改革又岂是一桩轻而易举的事?!我以为,京剧艺术的思想改造和技术改... 1949年11月3日,天津《进步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移步”而不“换形”——梅兰芳谈旧剧改革》的文章。梅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京剧旧戏改革的问题,认为“京剧改革又岂是一桩轻而易举的事?!我以为,京剧艺术的思想改造和技术改革,最好不要混为一谈。后者在原则上应该让它保留下来,而前者也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和慎重的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观 旧剧 改革 记者采访 技术改革 思想改造 艺术 梅兰芳
下载PDF
创造一条新的途径:《平剧旬刊》与大后方旧剧的救赎之路
11
作者 张志全 康传梅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81-91,共11页
关于“旧剧”的论争发端于晚清的维新思潮,并伴随着社会革命的演进而不断深化,抗战局势以及特殊的文化语境,将“旧剧改革”引向更为复杂的层面。在大后方,以《平剧旬刊》为中心,形成一个由京剧票友、剧作家、剧人组成的群体。他们一方... 关于“旧剧”的论争发端于晚清的维新思潮,并伴随着社会革命的演进而不断深化,抗战局势以及特殊的文化语境,将“旧剧改革”引向更为复杂的层面。在大后方,以《平剧旬刊》为中心,形成一个由京剧票友、剧作家、剧人组成的群体。他们一方面坚守着自己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面对抗战戏剧运动的感召以及京剧“背井离乡”的尴尬遭际,不得不开始思考京剧的生存境遇,在保有京剧传统韵味的前提下,探寻京剧的现代性与大众化之路。《平剧旬刊》作者群体对于京剧革新的考察,代表了大后方旧剧界曾经被忽略的一种戏剧观念与理论探索。他们对于京剧“艺术尺度”的坚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着戏曲的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剧改革 大后方 戏曲现代化 《平旬刊》
下载PDF
“逆笔”塑造手法在怀旧剧中的运用
12
作者 冯磊 《戏剧丛刊》 2010年第1期87-89,共3页
近些年来比较流行的怀旧剧中,以《血色浪漫》、《大宅门》、《亮剑》为代表作。而其中的主要人物钟跃民、白景琦、李云龙等在塑造的过程中无一例外的使用了“逆笔”的创作手法。而所谓的“逆笔”塑造手法,就是在创作正面人物时,不完... 近些年来比较流行的怀旧剧中,以《血色浪漫》、《大宅门》、《亮剑》为代表作。而其中的主要人物钟跃民、白景琦、李云龙等在塑造的过程中无一例外的使用了“逆笔”的创作手法。而所谓的“逆笔”塑造手法,就是在创作正面人物时,不完全在正面进行人物刻画,而更多的从负面入手,正话反说,欲扬先抑。从正反两个方面同时入手,进行人物形象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手法 旧剧 《血色浪漫》 人物形象塑造 《大宅门》 《亮剑》 主要人物 正面人物
下载PDF
“西南剧展”中的旧剧
13
作者 丘振声 《学术论坛》 1983年第4期102-105,共4页
抗日战争爆发,全民性的抗日洪流,冲刷着当时旧剧(指戏曲)这个近于陈腐的领地,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旧剧改弦更张,唱出时代的新声。旧剧艺人出于爱国的热忱,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求改革旧剧,使自己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他们采取各种方法改... 抗日战争爆发,全民性的抗日洪流,冲刷着当时旧剧(指戏曲)这个近于陈腐的领地,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旧剧改弦更张,唱出时代的新声。旧剧艺人出于爱国的热忱,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求改革旧剧,使自己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他们采取各种方法改进自己的演出,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改革旧剧的要求,渴望着尽快地改变现状,加入全民抗战的伟大斗争行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剧 改革过程 国统区 太平天国 演出 地方戏曲 抗日战争 全民抗战
下载PDF
延安“旧剧改革”在新中国初期的赓续与调整
14
作者 焦欣波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8,共8页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延安的“旧剧改革”受到空前重视,“旧剧”的意识形态化与革命化得以全面体现,并直接服务于战争、生产及教育,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与创作准备。新中国初期,延安“旧剧改革”的基本态...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延安的“旧剧改革”受到空前重视,“旧剧”的意识形态化与革命化得以全面体现,并直接服务于战争、生产及教育,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与创作准备。新中国初期,延安“旧剧改革”的基本态度及其文艺策略继续得到贯彻的同时,党的领导组织及其艺术机构却已着手对其进行调整与深化,且经过一系列复杂、细微、绵密的组织性操作,对政策及策略的延续与探索、“理论经验”的赓续与筛选、“人民美学”的确立与广泛运用、经典文本的“修订”与推广等等,使得“旧剧改革”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突显出新的内容与问题,而其中所蕴含的教训与经验值得深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 旧剧改革“ 理论经验”“ 人民美学”“ 城市化”“ 反历史主义”
下载PDF
新旧剧之争背后的意识形态
15
作者 胡倩 《戏剧之家》 2019年第28期20-20,共1页
新旧剧之争是新文化运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里程碑,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的一批思想活跃青年人,对于文化、对于文学、对于戏剧戏曲都有自己独到见解,并且在看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状时,渴望借助西方知识结构对中华特有的民族文化符号进... 新旧剧之争是新文化运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里程碑,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的一批思想活跃青年人,对于文化、对于文学、对于戏剧戏曲都有自己独到见解,并且在看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状时,渴望借助西方知识结构对中华特有的民族文化符号进行重组和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剧争论 新青年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传统旧剧需要全新的改编
16
作者 翟艺兵 《魅力中国》 2014年第16期90-90,共1页
在我们中国戏曲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要么是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贫困戏剧;要么是大投人大制作、新理念新形式的奢华戏剧。作为一名普通的豫剧演员,我个人认为,还是少排一些奢华戏剧,多排一些适应演出市场需求的演出剧目。哪一些剧... 在我们中国戏曲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要么是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贫困戏剧;要么是大投人大制作、新理念新形式的奢华戏剧。作为一名普通的豫剧演员,我个人认为,还是少排一些奢华戏剧,多排一些适应演出市场需求的演出剧目。哪一些剧目深受演出市场欢迎呢?就是那些最具戏剧特质的传统剧目颇受观众的欢迎。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观众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也不能老戏老演,老演老戏。我们只能根据观众新的审美标准,对传统旧剧进行全新的改编,这样就能成为深受观众喜欢、市场欢迎的好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改编 旧剧 演出 市场需求 演员 演出市场 审美情趣
下载PDF
旧瓶与新酒 旧酒与新瓶--关于张庚“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思考
17
作者 张帆 《大舞台》 2024年第2期25-28,共4页
五四运动以来,国内戏剧界关于新剧与旧剧的论争逐步深入。作为共产主义阵营的代表性戏剧理论家张庚站在新的思想维度上,重新思考现代戏剧与传统戏曲的互动关系,提出“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理论架构,并积极推动“戏剧民族形式”的... 五四运动以来,国内戏剧界关于新剧与旧剧的论争逐步深入。作为共产主义阵营的代表性戏剧理论家张庚站在新的思想维度上,重新思考现代戏剧与传统戏曲的互动关系,提出“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理论架构,并积极推动“戏剧民族形式”的实践探索。时至今日,国内话剧界在实践“话剧民族化”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诞生了《茶馆》等讲述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特色的优秀话剧作品。与此同时,作为古典艺术的戏曲也在积极探索自身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为其舞台呈现赋予新的视听感受,并不断深掘时代观念的表达、拓展当代生活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化 旧剧现代化 民族形式
原文传递
中国新旧剧论争对新马华语话剧的影响
18
作者 徐佳玥 《大舞台》 2023年第5期54-58,共5页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旧剧论争,不仅对20世纪中国话剧和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催生了东南亚的华语话剧。随着海外华人演出热情的高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新剧运动表现不俗,既积极回应了中国的话剧运动,又在戏剧演出、剧本创作、艺...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旧剧论争,不仅对20世纪中国话剧和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催生了东南亚的华语话剧。随着海外华人演出热情的高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新剧运动表现不俗,既积极回应了中国的话剧运动,又在戏剧演出、剧本创作、艺术观念等方面不断探索,为华语话剧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剧论争 华语话 新加坡 马来西亚
原文传递
伪满洲国时期的旧剧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爽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9-133,共5页
伪满洲国时期的旧剧活动及其理论,是构成伪满戏剧全貌的重要一元,并展示出独特的相貌和价值。伪满时期,东北各地剧场戏院相继建立,旧剧票房及票友活动遍布全满,推动旧剧不断发展;众多京剧名角的到东北演出,在引起东北观剧热潮的同时,也... 伪满洲国时期的旧剧活动及其理论,是构成伪满戏剧全貌的重要一元,并展示出独特的相貌和价值。伪满时期,东北各地剧场戏院相继建立,旧剧票房及票友活动遍布全满,推动旧剧不断发展;众多京剧名角的到东北演出,在引起东北观剧热潮的同时,也负载着完成日伪殖民文化宣教的最终目的。伪满旧剧的发展始终与新、旧剧的论争相伴随,呈现出多元的新、旧剧观念。旧剧应改革自身以契合时代逐渐成为此时旧剧的主流观念,并表现出由重视旧剧社会效用的改良到侧重旧剧整体艺术改良的流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满洲国 旧剧演出 论争 旧剧改良
原文传递
论余上沅“国剧运动”前后的国剧观、旧剧观 被引量:1
20
作者 向阳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3-67,共5页
余上沅始以西方现代剧场理论估评中国戏曲,思考旧戏该如何改良,而后认为应以内容来分别新旧剧,并从肯定旧戏的形式发展到服膺旧戏艺术的纯粹。他将旧戏置于世界戏剧图景中予以重新评估,却干扰了通过"国剧运动"重振中国戏剧运... 余上沅始以西方现代剧场理论估评中国戏曲,思考旧戏该如何改良,而后认为应以内容来分别新旧剧,并从肯定旧戏的形式发展到服膺旧戏艺术的纯粹。他将旧戏置于世界戏剧图景中予以重新评估,却干扰了通过"国剧运动"重振中国戏剧运动之目的,建构"国剧"与保存"旧戏"本是国剧运动相互依存的两面,但"国剧"却被人们视同为"旧戏",遭到批评。余上沅重新思考国剧与旧剧,将两者的关系限定在戏剧形式层面。余上沅变化的旧剧观影响了国剧观的形成,且两者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他的戏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上沅 运动 旧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