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0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理论溯源、逻辑内涵和路径旨向
1
作者 张丽娟 熊念 《语言与教育研究》 2024年第4期12-19,F0002,共9页
建设一支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所在。教育家精神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植根于中华师道文化的深厚土壤,赓续于党领导人民教师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对... 建设一支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所在。教育家精神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植根于中华师道文化的深厚土壤,赓续于党领导人民教师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建设教育强国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战略价值。教育家精神涵盖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维度,是推动教育强国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时代人民教师事业崇高、使命光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其在教育界形成广泛认同、共同遵循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升专业素养能力、营造社会尊师文化、恪守师德师风底线“四位一体”方面探索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铸魂强师 理论溯源 逻辑内涵 路径旨向
下载PDF
中华武术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论意涵、内在旨向与实践向度 被引量:3
2
作者 梁勤超 李鲲 李源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3,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从理论意涵、内在旨向和实践向度3个维度,探析中华武术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现实问题。研究认为,中华武术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回归生命”与“和合共生”的理论意涵。中华武术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从理论意涵、内在旨向和实践向度3个维度,探析中华武术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现实问题。研究认为,中华武术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回归生命”与“和合共生”的理论意涵。中华武术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在“生命”维度上,具有内在一致的“生命意涵”;在“共生”思维上,具有内生的“和合共生”精神依归,二者秉承“和合共生”的和谐精神、对接“和合共生”的公平精神、追求“和合共生”的自由精神;“美好生活”是中华武术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目标旨归。中华武术更好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实践,需要进一步彰显中华武术促进生命健康的公共价值,构建生命利益共同体;讲好中华武术“和合共生”的故事,构建和谐社会共同体;提升中华武术国际传播话语权,增进武术文化认同,构建武术情感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武术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论意涵 内在旨向 实践向度
下载PDF
数智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向、问题审思及实践进路
3
作者 张晋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104,共8页
数智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正深刻改变着教育方式与学习体验,重塑着未来劳动者的能力构成,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主要表现为:肢解的课程体系,缩限着劳动教育发展;非主流价值观的裹挟,混沌着劳动认知空间;浅表化的劳动教育内... 数智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正深刻改变着教育方式与学习体验,重塑着未来劳动者的能力构成,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主要表现为:肢解的课程体系,缩限着劳动教育发展;非主流价值观的裹挟,混沌着劳动认知空间;浅表化的劳动教育内容,掣肘着时代性发展需要;困顿的劳动理实关系,宰制着劳动教育效力;离身式的劳动教育形式,疏离了丰富的劳动世界;散裂的劳动支持体系,熔断了劳动教育协同而进。高校劳动教育必须从容应对时代变革带来的新挑战,积极回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深入探究数智技术、劳动实践与劳动教育之间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模式。通过强化整体设计理念,打造“大劳动教育课程”融通体系;让主流价值观充盈数字空间,引领积极的劳动观;融入新质生产力元素,深化劳动教育内容;倡导“实践劳育”理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劳动教育具身转向,实现知行统合;着力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发挥协同育人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劳动教育 价值旨向 实践进路
下载PDF
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旨向
4
作者 闫昭宁 王振杰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6,共8页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的鲜明标识,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长远意义的价值旨向。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的“连续性”赋予深厚根基,“创新性”赋予不竭动力,“统一性”赋予重要保障,“包容性”赋予精神特质...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的鲜明标识,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长远意义的价值旨向。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的“连续性”赋予深厚根基,“创新性”赋予不竭动力,“统一性”赋予重要保障,“包容性”赋予精神特质,“和平性”赋予基本底色。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以中华民族为载体,中华民族的建设与发展亦需要中华文明的内化和引导。在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滋养下,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成熟、自信的姿态创造历史、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好发展打牢文明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特性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价值旨向
下载PDF
论“三个务必”的文化底蕴及其实践旨向
5
作者 张明志 王茸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27-134,共8页
“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在“两个务必”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历史主动、洞察现实形势以及接续历史任务的重要精神动力,有着深厚的精神文化沃土。“三个务必”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源流,秉承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志民理念、传承了传... “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在“两个务必”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历史主动、洞察现实形势以及接续历史任务的重要精神动力,有着深厚的精神文化沃土。“三个务必”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源流,秉承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志民理念、传承了传统文化所内蕴的忧患意识、延续了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斗争精神;赓续着中国革命文化的红色血脉,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站稳人民立场的文化自觉、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践行、是对老一辈革命家“两个务必”的文化传承;厚植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旨向,为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优势、筑牢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根基、助推新征程上实现党的中心任务等提供了深厚持久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务必 文化底蕴 实践旨向
下载PDF
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内涵旨向、结构功能及本质属性厘清 被引量:51
6
作者 李赞 赵慧敏 常宇伟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7-231,共5页
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内涵旨向、结构功能及本质属性和进行分析探讨。研究认为: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内涵旨向,集中体现在体能训练本身必须满足于或适应于先期期望达到的体能功能诉求;"结构功能... 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内涵旨向、结构功能及本质属性和进行分析探讨。研究认为: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内涵旨向,集中体现在体能训练本身必须满足于或适应于先期期望达到的体能功能诉求;"结构功能逻辑"体现在: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三个维度对应三大功能诉求;改进身体形态适应于"物质基础功能"诉求,强化身体机能适应于"动力控制功能"诉求,提高运动素质适应于"能力整合功能"诉求;"物质基础功能"和"动力控制功能"作为"能力整合功能"的基础和条件,服务于运动素质的整合提高;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本质属性是使训练参与者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三个方面更好地满足或适应于提高或维持运动表现或日常生活必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体能训练 内涵旨向 结构功能 本质属性
下载PDF
技术的科学基础与艺术旨向——兼论科学、技术、艺术的统一 被引量:2
7
作者 游敏惠 谷文陶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7-111,共5页
相对于科学和艺术而言,技术无疑是变革社会的直接力量。但技术的生成、演变,以及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发生的特定作用,都源于它所依赖的科学基础。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高层次需要,人类不仅追求技术(或技术载体——工具)的功用,而且追求技术(... 相对于科学和艺术而言,技术无疑是变革社会的直接力量。但技术的生成、演变,以及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发生的特定作用,都源于它所依赖的科学基础。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高层次需要,人类不仅追求技术(或技术载体——工具)的功用,而且追求技术(或技术载体——工具)的艺术美感;创造一个美的世界是人类实现其需要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人类对技术功能的本质要求;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利用技术的过程中,追求一种美的境界和美的感受;对艺术美的追求,推动着技术的完善,也决定了技术完善的方向;归根结蒂,艺术旨向是技术发展的愈益显著的特征。科学、技术与艺术,是评价人类行为的三个维度,科学维度评价的是人类行为的理论可能性;技术维度评价的是人类行为的现实可行性;艺术维度评价的是人类行为结果的理想性或美感度。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美学旨向,更体现了人的类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科学基础 艺术旨向 科学技术 艺术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理论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价值旨向的启示 被引量:8
8
作者 任贵州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6期101-107,共7页
借助互动仪式链的理论分析,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是高度仪式性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不断的仪式互动中得以确定和强化,公共文化框架下情感能量的积蓄与交换促成了乡土人对乡村共同体的认同与依赖。这种以仪式互动塑造生活记忆并形... 借助互动仪式链的理论分析,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是高度仪式性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不断的仪式互动中得以确定和强化,公共文化框架下情感能量的积蓄与交换促成了乡土人对乡村共同体的认同与依赖。这种以仪式互动塑造生活记忆并形成共同体意识的运作逻辑对现代乡村社区治理具有借鉴意义。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下,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公共文化符号塑造逻辑能否得以改造并运用到现代生活之中,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旨向与运行机制起着重要作用。对照互动仪式链理论及乡土社会的运行分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文化符号嵌入、仪式活动配套、乡民主体参与、互动仪式实效上存在旨向偏离,而在现代社会不断强化文化价值引导、情感能量积蓄、乡民文化参与和集体行动指引,进一步革新和塑造乡村共同体精神,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计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理论 乡土社会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价值旨向
下载PDF
促进教学改革是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新旨向 被引量:1
9
作者 齐军 李允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8期16-19,共4页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旨向下的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偏重于均衡的物的配置,在建设过程中产生了设备配置重数量增长轻实际需要、校舍配置重基本达标轻特色发展、教师配置重人员补充轻质量提升等问题。为了深化对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理解,处...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旨向下的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偏重于均衡的物的配置,在建设过程中产生了设备配置重数量增长轻实际需要、校舍配置重基本达标轻特色发展、教师配置重人员补充轻质量提升等问题。为了深化对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理解,处理好“技术”和“教育”的关系,促使标准化建设成为深入促进教学改革的契机,促进教学改革成为标准化建设旨向的必要转变,需要在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最终目的,以强化教学环节为核心内容,以服务教学改革的效果为评估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 旨向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价值抉择视阈的高校图书馆效率旨向与构建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江艳 《图书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12,19,共4页
高校图书馆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性资源,其效率旨向的定位关乎知识传播的效度,是影响高校整体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价值的抉择则是行为倾向的前提,对"投入—产出"效率模式内涵的权衡应构成高校图书馆效率旨向的意义所在。以价值... 高校图书馆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性资源,其效率旨向的定位关乎知识传播的效度,是影响高校整体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价值的抉择则是行为倾向的前提,对"投入—产出"效率模式内涵的权衡应构成高校图书馆效率旨向的意义所在。以价值发展的脉络为起点,将价值实现效用的途径——价值信仰作为分析的视角,递进地探索和构筑效率旨向,对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更具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抉择 高校图书馆 效率旨向 路径构建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历史溯源、理论逻辑与实践旨向 被引量:2
11
作者 曾小娟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5-59,共5页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体现着中国科技创新历程的清晰足迹,反映出客观事物发展的历史脉络;它是以往所形成的关于科技创新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反映出相关理论研究和认识发展的理论逻辑;它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生,内在地包含着形成、...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体现着中国科技创新历程的清晰足迹,反映出客观事物发展的历史脉络;它是以往所形成的关于科技创新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反映出相关理论研究和认识发展的理论逻辑;它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生,内在地包含着形成、发展的实践旨向。在我国科技事业和科技创新实践发展到目前的关键时期,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既有助于人们对科技创新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解,又是对提高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历史溯源 理论逻辑 实践旨向
下载PDF
《源氏物语》创作的伦理旨向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楠 《东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27,共6页
《源氏物语》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日本民族文化有机融合的文化底蕴。整部物语故事表达的"不论善恶,都是世间真人真事"的伦理旨向,不是儒家倡导的"兼济为本,尊卑别序,致身尽"的道德说教,也不是宣传人生虚无感和追... 《源氏物语》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日本民族文化有机融合的文化底蕴。整部物语故事表达的"不论善恶,都是世间真人真事"的伦理旨向,不是儒家倡导的"兼济为本,尊卑别序,致身尽"的道德说教,也不是宣传人生虚无感和追求彼岸极乐情怀、叙说"烦恼即菩萨"的佛学真谛,而是真正领悟了道家"法天贵真"的人性论,以女性作家特有的虚静灵明之心,真实描绘出了当时都市生活中人性、人情的自然状态,使人知物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氏物语》 紫式部 伦理旨向 儒家 佛家 道家
下载PDF
论印尼华文微型小说选集《风从海上来》中的情感旨向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熹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29-35,共7页
钦鸿、闻彬主编的印华微型小说选集《风从海上来》中的作品主要呈现的是浮世风情,刻画的是人性正反,演绎的是情理纠结。文章通过对作品篇目的分类探索,总结概括出书中四个方面的情感旨向和精神规范,那就是对善爱付出的珍视,对俗恶世相... 钦鸿、闻彬主编的印华微型小说选集《风从海上来》中的作品主要呈现的是浮世风情,刻画的是人性正反,演绎的是情理纠结。文章通过对作品篇目的分类探索,总结概括出书中四个方面的情感旨向和精神规范,那就是对善爱付出的珍视,对俗恶世相的嘲讽,对人伦异化的反思,对乡村(青春)远去的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华微型小说 社会人生 人性 情感旨向
下载PDF
“后真相”时代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旨向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锡坤 骆奎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47-52,共6页
“后真相”时代与技术赋权双重语境的叠加使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及其所蕴藏的风险不断显现。从技术赋权、情绪变化和信息变异明晰“后真相”现象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的作用机理。从价值认知、情感认知和自我构建能力厘清“后真相”... “后真相”时代与技术赋权双重语境的叠加使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及其所蕴藏的风险不断显现。从技术赋权、情绪变化和信息变异明晰“后真相”现象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的作用机理。从价值认知、情感认知和自我构建能力厘清“后真相”境遇中的教育困境。从技术干预、政治信仰和道德情感等维度探寻“后真相”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真相”时代 技术赋权 作用机理 教育旨向
下载PDF
《兰亭序》书法的传承与艺术旨向
15
作者 黄志强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3年第5期58-63,共6页
魏晋时期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自觉时期。《兰亭序》作为行书艺术的重镇,其优美的内容、多姿的形质与丰富的艺术内涵,在历代"王书热""兰亭热"中无不深深地打动每一位欣赏者的心。探析《兰亭序》书法艺术,必须着眼... 魏晋时期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自觉时期。《兰亭序》作为行书艺术的重镇,其优美的内容、多姿的形质与丰富的艺术内涵,在历代"王书热""兰亭热"中无不深深地打动每一位欣赏者的心。探析《兰亭序》书法艺术,必须着眼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及《兰亭序》书法的传承、学习状态,才能把握其学术和艺术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序》书法 王羲之 传承 学习 艺术旨向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政治旨向
16
作者 王幸平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78-81,共4页
在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上一直存在着本体论与认识论两种倾向,从而导致了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与"实证化",这种理解不自觉地陷入了传统形而上学而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通过对于物质概念的政治旨向的阐释使得... 在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上一直存在着本体论与认识论两种倾向,从而导致了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与"实证化",这种理解不自觉地陷入了传统形而上学而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通过对于物质概念的政治旨向的阐释使得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解放的理论特质得以展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政治旨向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对于资本主义批判性、现实社会的实践性以及未来社会理想的超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物质观 政治旨向 革命
下载PDF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实践旨向性——基于历届学术年会主题的分析
17
作者 何志伟 杜光强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 2011年第6期65-68,共4页
纵观历史,教育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实践旨向性的特征,特别是中国教育管理学科学术委员会在新世纪之后举行的历届学术年会,从其主题分析可以发现教育管理学在我国的研究呈现出实践旨向性更强的迹象,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一... 纵观历史,教育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实践旨向性的特征,特别是中国教育管理学科学术委员会在新世纪之后举行的历届学术年会,从其主题分析可以发现教育管理学在我国的研究呈现出实践旨向性更强的迹象,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困境,即使这样仍然不会阻碍教育管理学在我国的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管理学 实践旨向 学术年会 主题分析
下载PDF
预备知识“常用逻辑用语”的教学旨向
18
作者 黄炳锋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第4期16-18,共3页
高中数学新课程将“常用逻辑用语”纳入“预备知识”,把课程的内容定位于为数学课程学习做好“语言”和“工具”的准备,在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和知识技能等方面,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衔接.又因为删减了部分知识点、调整了知识的呈现位置,... 高中数学新课程将“常用逻辑用语”纳入“预备知识”,把课程的内容定位于为数学课程学习做好“语言”和“工具”的准备,在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和知识技能等方面,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衔接.又因为删减了部分知识点、调整了知识的呈现位置,使得课程的要求与难度发生改变,为了明确课程的设计意图,理解内容的教学要求,本文从“学思践悟”四个层面,提出课程教学的目标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用逻辑用语 预备知识 教学旨向
下载PDF
高校院系学生工作的价值旨向与内容架构
19
作者 刘志侃 《价值工程》 2010年第32期302-303,共2页
本文从"组织结构、传动机能、目标定位"等方面对高校院系学生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地分析,阐明了院系学生工作的价值旨向:促进学生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并以此对其内容架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学生工作 价值旨向 生态能力
下载PDF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支撑及其现实旨向
20
作者 梁书宏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8-22,共5页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根基和重要前提,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其现实旨向。
关键词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内生性 价值支撑 现实旨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