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9篇文章
< 1 2 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肝癌Ⅰ号方改善早、中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李牧婵 徐春军 +1 位作者 王玉涛 王琮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2-357,共6页
目的探究抗肝癌Ⅰ号方对早、中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纳入早、中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36例,口服抗肝癌Ⅰ号方,连续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时观察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①生活... 目的探究抗肝癌Ⅰ号方对早、中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纳入早、中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36例,口服抗肝癌Ⅰ号方,连续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时观察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①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肝癌患者在口服抗肝癌Ⅰ号方治疗期间,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健康状况、疲倦、疼痛、气促、失眠、食欲丧失、便秘、腹泻评分持续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②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中医证候量化总积分在治疗期间持续降低(P <0. 05)。肝癌患者胁痛、胸闷善太息、食少、脘闷、情绪抑郁、嗳气、腹胀、面色晦暗、大便干结、口黏不欲饮、心烦、易怒、口苦、口干咽燥、溲赤、烦渴、耳鸣、膝软、失眠症状积分在治疗期间持续降低(P <0. 05)。结论初步观察到抗肝癌Ⅰ号方能够提高早、中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生活质量、缓解临床症状,且长期服药效果较短期服药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期原发性肝细胞癌 生活质量 Ⅰ号方
下载PDF
AP因子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2
作者 林燕平 林万雄 +1 位作者 杨清梅 李自顺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2期6-9,共4页
目的探究AP因子[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厦门市第三医院门诊、住院及体检科进行AFP和PIVKA-Ⅱ检测人群,通过入组标准和筛选标准分成5组:肝... 目的探究AP因子[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厦门市第三医院门诊、住院及体检科进行AFP和PIVKA-Ⅱ检测人群,通过入组标准和筛选标准分成5组:肝细胞癌组(HCC)、肝硬化组(LC)、慢性乙型肝炎组(CHB)、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组(ASC)和健康对照组(HC),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AFP和PIVKA-Ⅱ,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计算AP因子、AFP和PIVKA-Ⅱ检测对HCC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评价不同检测模式对HCC的鉴别和诊断效能。结果HCC组AFP、PIVKA-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4组(P<0.05);LC组AFP、PIVKA-Ⅱ水平高于HC组(P<0.05);CHB组、ASC组AFP水平高于HC组(P<0.05)。AP因子阳性检测HCC的敏感度最高(87.2%),特异度最低(60.7%),提示AP因子检测HCC的误诊率高但漏诊率低。AFP阳性且PIVKA-Ⅱ阳性敏感度最低(71.2%),特异度最高(95.3%),提示AFP阳性且PIVKA-Ⅱ阳性检测HCC的漏诊率高但误诊率低。AP因子及PIVKA-Ⅱ检测HCC的敏感度相近且优于AFP,但AP因子的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均优于PIVKA-Ⅱ。AP因子与PIVKA-Ⅱ的敏感度相近,而AP因子的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均优于PIVKA-Ⅱ,同时AP因子的AUC值最高且优于AFP和PIVKA-Ⅱ。结论与AFP和PIVKA-Ⅱ单独检测相比,AP因子对HCC的诊断效能更佳,适用于HCC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针对不同疾病患者及健康体检人群,AP因子、AFP和PIVKA-Ⅱ使用不同的截断值,可提高HCC鉴别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细胞 甲胎蛋白 异常凝血酶原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聂春生 王玉峰 +2 位作者 李士杰 侯英文 刘家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2-56,62,共6页
目的观察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21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入科收治的原发性HCC患者104例临床资料,随机分为T... 目的观察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21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入科收治的原发性HCC患者104例临床资料,随机分为TACE组52例(TACE治疗)、联合组52例(TACE+微波消融治疗),评估术后1个月疗效,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亚群,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6.5%,高于TACE组的69.2%(χ^(2)/P=4.522/0.033);治疗后1个月联合组AST、ALT水平低于TACE组(t=10.473、8.602,P均<0.001);AFP水平低于TACE组(t=11.724,P<0.001);CD4^(+)、CD4^(+)/CD8^(+)高于TACE组,CD8^(+)低于TACE组(t=3.913、5.460、5.586,P均<0.001);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HCC患者接受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可显著下调其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肝功能及免疫功能,提升整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原发 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微波消融 肿瘤标志物 T淋巴亚群
下载PDF
食管静脉曲张一级预防对首诊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4
作者 罗咏萍 古代娇 +8 位作者 陈宗华 刘毅 张键 黄洁 郑学颖 杨志慧 黄亚娜 曹敏 唐欢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2期31-35,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食管静脉套扎术(EVL)作为食管静脉曲张一级预防措施,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首诊HCC患者14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4例。观察组接受EVL治疗,对照... 目的探讨内镜下食管静脉套扎术(EVL)作为食管静脉曲张一级预防措施,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首诊HCC患者14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4例。观察组接受EVL治疗,对照组未接受EVL治疗。监测2组患者食管静脉出血和静脉曲张改善情况,并记录随访期间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HCC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6、12个月食管静脉出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食管静脉曲张改善总有效率[76.00%(57/75)]显著高于对照组[59.46%(44/74)](P<0.05)。观察组总病死率[18.67%(14/75)]、因消化道出血病死率[4.00%(3/7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3.78%(25/74)、16.22%(12/74)](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观察组总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EVL是HC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HR=0.529,95%CI:0.285,0.865,P<0.05)。结论EVL能显著降低HCC患者食管静脉出血的风险,并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在临床中EVL治疗可考虑作为HCC患者食管静脉曲张一级预防的首选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食管静脉套扎术 原发细胞 食管静脉曲张 预后 一级预防 胃肠出血
下载PDF
PD-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5
作者 李素燕 安黎云 +1 位作者 张会峰 王缚鲲 《药学研究》 CAS 2024年第9期913-917,共5页
目的旨在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2年5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980(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接受诊治的HCC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影像学及病理学证实为HCC。术中取... 目的旨在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2年5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980(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接受诊治的HCC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影像学及病理学证实为HCC。术中取肝癌原发病灶处癌组织制作为肝癌标本,取肝癌原发病灶5 cm以外的肝组织作为癌旁正常肝组织标本,对所有标本进行切片处理,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标本组织中PD-1的表达情况;分析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不同分化程度的HCC PD-1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病理特征(年龄、性别、肿瘤大小、HBV阳性与否、是否转移、是否合并腹水)对PD-1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癌组织的PD-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型HCC PD-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高分化及低分化型HCC,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型与低分化型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阳性表达与HCC患者年龄、性别、HBV是否阳性无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是否转移以及有无腹水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6 cm、肿瘤发生转移以及合并腹水的HCC患者PD-1阳性表达率较高。另外,通过qPCR及Western blotting测定发现PD-1在Ⅲ~Ⅳ期肝癌表达高于Ⅰ~Ⅱ期肝癌。结论PD-1在癌组织中以及中分化型HCC表达水平较高;且肿瘤分期越高,直径越大,合并转移及腹水时,PD-1表达水平高。因此PD-1有望成为判断HCC分期以及预后的指标之一,为HCC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细胞 程序死亡受体-1 程序死亡配体-1 免疫抑制
下载PDF
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治疗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6
作者 许华晨 王凤玲 谢林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鉴于我国肝细胞癌的高发率和中晚期肝癌的高检出率,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癌组织的机会,而临床上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进行单一的治疗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且5年生存率低。因此,急需规范的综合治疗手段提高晚期肝癌患... 鉴于我国肝细胞癌的高发率和中晚期肝癌的高检出率,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癌组织的机会,而临床上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进行单一的治疗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且5年生存率低。因此,急需规范的综合治疗手段提高晚期肝癌患者的总生存期。通过复习国内外开展的针对中晚期肝癌患者治疗的临床实验,发现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株单抗用于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在总生存期、无病进展期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单药纳武力尤单抗和派姆单抗,同时,瑞戈非尼靶向治疗索拉菲尼耐药的肝癌患者也取得了更长时间的中位生存期。由于单独应用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不能达到晚期肝癌患者无瘤生存的要求,因此介入手术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可明显缩短患者总治疗时间,且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更低,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通过对现有临床药物试验结果的总结和分析,在提高肝癌患者药物获益率和降低不良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细胞 肿瘤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下载PDF
ISG15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7
作者 黄丽芳 宋建华 +3 位作者 韦翠容 林子芹 杨达平 粟连秀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该院经术后病理确诊的HCC患者100例,根据ISG15蛋白表达水平将其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 目的探讨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该院经术后病理确诊的HCC患者100例,根据ISG15蛋白表达水平将其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ISG15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不同ISG15蛋白表达水平患者生存情况。结果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ISG15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5.00±1.69)、(3.78±1.2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6,P<0.001)。不同肿物大小、HBV-DNA拷贝数及分化程度患者ISG15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期为40.5个月,生存率为70.83%,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期为33.0个月,生存率为24.3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80,P=0.0016)。结论ISG15蛋白在HCC癌组织中高表达,其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抵抗HBV病毒复制、抑制癌细胞分化过程中具有相关作用。ISG15蛋白表达与临床预后相关,低表达者生存期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细胞 干扰素刺激基因15 预后
下载PDF
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联合治疗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8
作者 朱生威 杨彦 +1 位作者 李章睿 梁昌富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262-268,共7页
近年来肝癌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突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治疗中大放异彩,ICIs联合靶向治疗及局部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和更大的希望,并不断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良好的效果,展示了医学界不断努... 近年来肝癌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突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治疗中大放异彩,ICIs联合靶向治疗及局部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和更大的希望,并不断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良好的效果,展示了医学界不断努力改善肝癌治疗的成果。这些突破不仅为肝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机会,还为未来的研究铺平了道路,但是多种治疗方法的组合如何让肝癌患者得到最好的获益,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综述了中晚期原发性HCC目前的联合治疗进展及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原发 T+A方案 双艾方案 tira+T+A方案 STRIDE方案 进展及展望
下载PDF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甲胎蛋白低表达的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意义
9
作者 云雨 史硕达 +3 位作者 李守山 姜浩 刘秀艳 位振 《包头医学》 2024年第1期6-7,64,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中的表达,探讨VEGF在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中低表...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中的表达,探讨VEGF在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中低表达的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诊断及鉴别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行肝穿刺活检并且AFP<400 ng/mL的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98例,据术后病理将其分为HCC组62例和ICC组36例为观察组,选取4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吸附法检测血清中VEGF,测定62例肝细胞癌、3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及30例健康体检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比较其VEGF水平的差异。结果:肝细胞癌组VEGF水平明显低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组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VEGF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CC组血清VEGF阳性率为37.9%,ICC组血清VEGF阳性率为50.0%,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转移组、复发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未转移组、未复发组(P<0.05)。HCC组的灵敏度为31/62=50%,ICC组的灵敏度为13/36=36.11%,HCC组的特异度为31/62=50%,ICC组的特异度为23/36=63.89%。结论:血清VEGF水平的测量可以提高HCC和ICC的阳性诊断准确率。特别是在肝内出现占位病变的患者中,尤其是当甲胎蛋白浓度低于400 ng/mL时,出现明显异常的血清VEGF水平,可能更大程度上是ICC的病理类型。因此,在肝癌类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血清VEGF水平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 内胆管细胞
下载PDF
探讨TACE为主的局部介入治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0
作者 龙晓芳 陈荣彬 +2 位作者 林成 罗丹妮 韦忠恒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6期0106-0110,共5页
探讨TACE为主的局部介入联合安罗替尼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这段时间里,我院收治了16名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这些患者均接受了至少两个周期的安罗替尼治疗。我们将这16名患者纳入了... 探讨TACE为主的局部介入联合安罗替尼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这段时间里,我院收治了16名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这些患者均接受了至少两个周期的安罗替尼治疗。我们将这16名患者纳入了一项回顾性研究。主要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是疾病控制率(DCR)和安全性。结果 16例患者中,ORR为37.50%,DCR高达93.75%。经过7.76个月的随访,这些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在这16例患者中,共有6例患者接收TACE和安罗替尼联合治疗,10例接受TACE和微波消融和安罗替尼联合治疗。两组ORR(33.33% vs 40.00%)、DCR(83.33% vs100%),93.75%的患者报告了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AE)。结论 TACE为主的局部介入治疗联合安罗替尼联合治疗在中晚期原发性癌患者中都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这表明安罗替尼可能是该患者群体的一种有前途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罗替尼 客观缓解率 原发细胞 TACE 局部介入治疗
下载PDF
hsa_circ_0082002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11
作者 王钦君 季沈杰 +1 位作者 黄楠 黄颖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0期2511-2514,2519,共5页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中hsa_circ_0082002的表达水平,探讨其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HCC患者70例为HCC组,肝硬化(LC)患者55例为LC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55例为CHB组,体检健康者50例...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中hsa_circ_0082002的表达水平,探讨其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HCC患者70例为HCC组,肝硬化(LC)患者55例为LC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55例为CHB组,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血清hsa_circ_0082002相对表达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hsa_circ_0082002和AFP对HCC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HCC组、LC组、CHB组和对照组血清hsa_circ_0082002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750(1.925,4.393)、2.199(1.416,2.850)、1.591(0.925,2.107)和1.035(0.666,1.680),HCC组血清hsa_circ_0082002相对表达水平高于LC组、CHB组和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hsa_circ_0082002、AFP鉴别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3、0.779,二者联合检测的AUC达0.871,其灵敏度为75.71%,特异度为83.13%。结论血清hsa_circ_0082002可能是HCC辅助诊断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细胞 环状RNA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双表型原发性肝细胞癌治疗效果的研究
12
作者 刘腾 曾建兴 吕嘉晖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10期116-119,共4页
目的 探讨双表型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诊治的1 15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理分型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非双表型原发性肝细胞癌,共575例)与研究组(双表型... 目的 探讨双表型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诊治的1 15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理分型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非双表型原发性肝细胞癌,共575例)与研究组(双表型原发性肝细胞癌,共576例),2组均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术或开放手术治疗。对比2组的生存情况与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研究组生存时间为(2.14±0.23)年,短于对照组的(3.96±1.02)年;研究组1、3、5年生存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高于对照组,谷氨酰转移酶(glutamyltransfer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小板(platelet,P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非双表型原发性肝细胞癌,双表型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恶性度更高,生存时间更短,预后效果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表型原发细胞 外科手术治疗 血清生化指标 生存时间 生存率 预后
下载PDF
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现状及预后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陈一帆 游华 魏丽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2期1291-1296,共6页
中国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数量多,手术难度大,单一治疗方法效果不理想,因此亟需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介入治疗、手术切除等联合治疗在中晚期HCC患者中疗效显著。预后预测模型在中晚期HCC治疗中发挥着不... 中国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数量多,手术难度大,单一治疗方法效果不理想,因此亟需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介入治疗、手术切除等联合治疗在中晚期HCC患者中疗效显著。预后预测模型在中晚期HCC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将更加依赖于这些先进技术,但需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以匹配患者个体差异。未来,将持续优化预后预测模型并结合临床需求,共同推动HCC治疗领域的发展。本文对中晚期原发性HCC现状及预后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科研与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细胞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风险因素 预测模型 预后
下载PDF
TACE联合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相关血清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14
作者 王瞻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9期3311-3314,共4页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相关血清标志物的影响,旨在为临床相关疾病治疗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7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分为对照组(39例,TACE...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相关血清标志物的影响,旨在为临床相关疾病治疗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7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分为对照组(39例,TACE治疗)与联合组(39例,TACE+RFA治疗),对比2组近期疗效、相关血清标志物[血清中E钙蛋白(EC)、甲胎蛋白(AF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谷氨酸转移酶(GGT)、糖类抗原199(CA199)]及生存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2组血清EC、VEGF、MMP-9、AFP、ALT、TBIL、CA199、GGT表达均下降,且联合组上述血清标志物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6个月、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组2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与RFA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利于提高患者近期疗效,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安全性良好,且可提高患者2年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细胞 动脉化疗栓塞 射频消融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探讨CT灌注成像参数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作用
15
作者 张书豪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12期75-78,共4页
目的探究CT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及监测术后肿瘤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23年1~12月收治的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灌注成像技术诊断,观察肝内组织与病灶的血供特点,选取感兴趣区,即... 目的探究CT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早期诊断及监测术后肿瘤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23年1~12月收治的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灌注成像技术诊断,观察肝内组织与病灶的血供特点,选取感兴趣区,即微小肝癌组(19例)、典型肝癌癌灶组(24例)、复发早期组(19例)、远处正常组(20例)。使用软件自动分析感兴趣区的灌注参数,包括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AI)、血容量(BV)和血流量(BF)。比较不同感兴趣区的灌注参数。结果典型肝癌癌灶组PVP低于微小肝癌组、复发早期组、远处正常组,HAI、BV、BF均高于微小肝癌组、复发早期组、远处正常组(P<0.05);微小肝癌组PVP、HAI、BV、BF与复发早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小肝癌组PVP低于远处正常组,HAI、BV、BF均高于远处正常组(P<0.05);复发早期组PVP低于远处正常组,HAI、BV、BF均高于远处正常组(P<0.05)。结论CT灌注成像技术能量化、客观地反映出肝细胞癌血流与血管生成情况,可用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与复发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细胞 CT灌注成像技术 期诊断 肿瘤复发
下载PDF
经肝动脉介入化疗联合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在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中的应用
16
作者 姚红兵 吴杰松 +9 位作者 熊艺晶 蒋建晖 徐军红 赵东康 陆才进 王雪尧 郭威 吴嘉兴 孔娟 李伟峰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2期1343-1348,共6页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介入化疗[包括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和/或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50例HCC患者分为TACE和/或HAIC联合靶免治疗组(n=...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介入化疗[包括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和/或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50例HCC患者分为TACE和/或HAIC联合靶免治疗组(n=25,TACE和/或HAIC、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和标准治疗组(n=25,TACE和/或HAIC治疗)。观察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结果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评价标准下,ORR为36%,DCR为76%。在改良版RECIST评价标准下,ORR为72%,DCR为76%。TACE和/或HAIC联合靶免治疗组患者总生存情况和无进展生存情况均优于标准治疗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中,3~4级不良反应为神经病变(占4%),其他多为1~2级可管理的不良反应。结论TACE和/或HAIC联合靶免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不可切除HCC患者的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且具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细胞 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 动脉灌注化疗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安全
下载PDF
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亓睿 郑莉丽 +2 位作者 邵楠 常远大 绳超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17期115-119,共5页
目的分析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与原发性肝细胞癌(PLC)患者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AFP-L3%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安徽省颍上县中医院收治的135例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 目的分析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与原发性肝细胞癌(PLC)患者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AFP-L3%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安徽省颍上县中医院收治的135例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甲胎蛋白(AFP)与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水平检测,计算AFP-L3%,并进行超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患者AFP-L3%水平分为高水平组(AFP-L3%≥10%,86例)与低水平组(AFP-L3<10%,49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出AFP-L3%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高水平组中消化道症状、黄疸、肝硬化及Child-Pugh分级>A级、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占比均高于低水平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消化道症状、黄疸、肝硬化及淋巴结转移均为APF-L3%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OR=6.307、4.408、5.884、3.408,均P<0.05)。结论AFP-L3%水平与消化道症状、肝硬化、Child-Pugh分级、黄疸、淋巴结转移均相关,且均为PLC患者血清AFP-L3%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临床监测PLC患者的AFP-L3%水平变化有利于降低Child-Pugh分级升高、肿瘤直径增大、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细胞 甲胎蛋白异质体 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
下载PDF
中医药通过调节糖代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骆文龙 尹怡 +6 位作者 李姗 刘湘花 徐晨曦 梁帅 陈政伟 李文茜 王祥麒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40-1845,共6页
原发性肝癌(PL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现时大多数已为晚期,且治疗手段比较单一,疗效一般,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近年研究发现糖代谢与PLC的形成、进展密切相关,在多种病因所致肝癌临... 原发性肝癌(PL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现时大多数已为晚期,且治疗手段比较单一,疗效一般,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近年研究发现糖代谢与PLC的形成、进展密切相关,在多种病因所致肝癌临床病例和动物模型中均发现有糖代谢的参与,为PLC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中医药对PLC整体疗效十分确切,特别是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提升患者生命质量以及降低肿瘤复发风险等方面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 糖代谢 中医药 细胞 内胆管细胞 研究进展 病理学 综述
下载PDF
肝癌合并多原发性癌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翔宇 高建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786-1800,共5页
随着多学科管理措施的进步,肝细胞癌患者生存率较前改善。同时,肝细胞癌合并多发癌病例逐渐增多。多原发性肿瘤是影响该类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本文就肝癌患者合并多原发性癌的定义、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等方面阐述,为提高肝癌患者... 随着多学科管理措施的进步,肝细胞癌患者生存率较前改善。同时,肝细胞癌合并多发癌病例逐渐增多。多原发性肿瘤是影响该类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本文就肝癌患者合并多原发性癌的定义、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等方面阐述,为提高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原发 新发肿瘤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后早期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水兵 贺辉 +1 位作者 金诗湘 姚红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55,共5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HCC-AVF)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早期(1周内)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次TACE造影发现HCC-AVF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TACE组和T...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HCC-AVF)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早期(1周内)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次TACE造影发现HCC-AVF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TACE组和TACE+eRFA组,每组30例。TACE组患者行≥2次TACE治疗,TACE+eRFA组患者在TACE治疗后1周内行RFA治疗,联合治疗直至肝动静脉瘘(AVF)消失。分析两组临床疗效、AVF闭合情况、血清AFP水平的变化及治疗后1年和2年的生存率。结果TACE+eRFA组治疗有效率为83.3%(25/30),高于TACE组的60.0%(18/30)(P<0.05)。ACE+eRFA组CR为60.0%(18/30),高于TACE组的33.3%(10/30)(P<0.05)。TACE+eRFA组治疗后AVF闭合、血清AFP水平降低情况优于TACE组(P<0.05)。TACE+eRFA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76.7%(23/30)和46.7%(14/30),高于TACE组的50.0%(15/30)和20.0%(6/30)(P<0.05)。结论TACE治疗后1周内行eRFA治疗相比单纯TACE治疗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疗效、肿瘤坏死率、AVF闭合率和AFP转阴率,延长HCC-AVF患者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细胞 动静脉瘘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