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吐鲁番-哈密盆地早二叠世晚期植物群 被引量:7
1
作者 刘陆军 姚兆奇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31-643,783,共13页
首次记述了吐鲁番-哈密盆地的早二叠世晚期植物11属13种(包括4新种和4未定种),这是一个以科达类及其相关属为主的安加拉植物群。典型的安加拉植物Vojnovskya属的发现,不但在时代的判定上,而且在植物地理区划上都... 首次记述了吐鲁番-哈密盆地的早二叠世晚期植物11属13种(包括4新种和4未定种),这是一个以科达类及其相关属为主的安加拉植物群。典型的安加拉植物Vojnovskya属的发现,不但在时代的判定上,而且在植物地理区划上都具重要意义。文中还对这一植物群的特征和时代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 早二叠世晚期 吐鲁番哈密盆地
下载PDF
江西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的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钟惠 葛立刚 +1 位作者 武法东 张守良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83-289,共7页
根据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将原乐平组的官山段和下老山段划归茅口阶,编制了这一时期的沉积断面图,并对这一时期的沉积史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早二叠世晚期 二叠 地层
下载PDF
豫西宜阳地区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沉积记录及其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
3
作者 邢智峰 林佳 +3 位作者 周虎 李妲 齐永安 郑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1-411,共11页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宜阳地区位于东特提斯低纬度地区的华北板块南缘,发育一套连续且沉积特征显著的陆相碎屑岩相沉积,是研究陆相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的理想地层。本文在前人研究与野外实测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学、沉积学、...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宜阳地区位于东特提斯低纬度地区的华北板块南缘,发育一套连续且沉积特征显著的陆相碎屑岩相沉积,是研究陆相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的理想地层。本文在前人研究与野外实测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方法综合分析研究区的沉积记录,识别出宜阳地区在该时期由陆源近海的滨湖沉积环境向河流沉积环境过渡的古环境,重建了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宜阳地区的古地理面貌。沉积特征显示,此期整体气候条件为炎热半干旱,并且在长兴期末期与奥伦尼克期早期出现了极端干旱气候,可能是受到当时全球性巨型季风环流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的变化可能对二叠纪末陆地大灭绝事件起到了推动作用,并抑制了早三叠世生物复苏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晚期三叠 古环境 古气候 河湖相沉积
下载PDF
孟加拉国巴拉普库利亚煤矿早二叠世孢粉组合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延哲 卢礼昌 丁致中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21,共21页
研究的孢粉组合获自孟加拉国巴拉普库利亚煤矿CSE9号钻孔。该组合含孢子6属8种、花粉34属65种(含2新种),主要由Faunipolenites(8%-26.5%),Striatopodocarpites(3%-7... 研究的孢粉组合获自孟加拉国巴拉普库利亚煤矿CSE9号钻孔。该组合含孢子6属8种、花粉34属65种(含2新种),主要由Faunipolenites(8%-26.5%),Striatopodocarpites(3%-7.5%)与Scheuringipolenites(7.2%-9.6%)等两气囊花粉组成。该孢粉组合的特征可与印度下冈瓦纳巴拉卡尔组孢粉植物群对比,并与其上部组合最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孟加拉国 早二叠世晚期
下载PDF
环渤海湾西部石炭系—二叠系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研究
5
《中国煤炭地质》 2012年第1期6-6,共1页
本书以环渤海湾西部(河北、北京、天津)的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为例,探讨了近海型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厚煤层分布及古土壤发育特征。提出研究区在晚石炭-早二叠世早期为滨外陆棚和障壁-溩湖体系.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以三角... 本书以环渤海湾西部(河北、北京、天津)的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为例,探讨了近海型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厚煤层分布及古土壤发育特征。提出研究区在晚石炭-早二叠世早期为滨外陆棚和障壁-溩湖体系.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以三角洲体系为主,晚二叠世以河流和湖泊沉积体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格架 石炭系 渤海湾 聚煤作用 西部 二叠 早二叠世晚期 二叠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背景再认识 被引量:162
6
作者 吴孔友 查明 +2 位作者 王绪龙 曲江秀 陈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7-222,共6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关于其演化历史,至今尚存在争议。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地质结构在平面和剖面上具前陆盆地系统的结构特征。本文运用前陆盆地理论,通过压陷挠曲作用,以演化动力为背景,将准噶尔盆地分...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关于其演化历史,至今尚存在争议。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地质结构在平面和剖面上具前陆盆地系统的结构特征。本文运用前陆盆地理论,通过压陷挠曲作用,以演化动力为背景,将准噶尔盆地分为5个演化阶段:①碰撞成盆阶段;②压陷挠曲阶段;③挠曲坳陷阶段;④坳陷沉降阶段;⑤再生前陆盆地阶段。石炭纪至二叠纪,准噶尔地块周围海槽先后关闭,发生陆陆碰撞。首先是西北缘:早石炭世末期形成西北缘界山的雏形;其次是东北缘:晚石炭世中晚期,形成了克拉美丽造山带;最晚是南缘:于早二叠世晚期风城组沉积期,形成南缘界山。随着周缘界山的隆升,准噶尔盆地形成三大前陆盆地系统。三叠纪至古近纪,板块挤压作用减弱,准噶尔盆地由强烈压陷期逐渐进入坳陷沉降阶段。新近纪至第四纪,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北天山快速、大幅度隆升,准噶尔盆地南缘再次挠曲下沉,形成近EW向的再生前陆盆地。多期演化造就了盆地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和多期次成藏,为油气的富集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构造演化 动力学背景 前陆盆地系统 再生前陆盆地 准噶尔盆地南缘 地球物理资料 早二叠世晚期 喜马拉雅运动 含油气盆地 中国西部 演化历史 结构特征 地质结构 演化阶段 石炭 晚石炭 盆地形成 挤压作用 挠曲
下载PDF
波环孢属(Sinulatisporites)在华北地区的时空分布及其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张锡麒 王明镇 赵秀丽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06-313,共8页
对鲁西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以及华北各地石炭、二叠系孢粉组合中已经发现的Sinulatisporites一属的时空分布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其时空分布仅限于华夏植物区的北方亚区,在时间上始于早二叠世早期(太原组),灭绝于中二叠世中、晚期,可视... 对鲁西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以及华北各地石炭、二叠系孢粉组合中已经发现的Sinulatisporites一属的时空分布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其时空分布仅限于华夏植物区的北方亚区,在时间上始于早二叠世早期(太原组),灭绝于中二叠世中、晚期,可视为鲁西乃至华北地区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早期中期华夏植物区北方亚区的典型分子。其母体植物可能为一种喜湿热的真蕨植物或种子蕨植物。该属产出层位稳定,延续时间较短,在月门沟统山西组、石盒子统下石盒子组含量丰富,又常产出于月门沟统山西组的主要含煤岩段及其上部石盒子统下石盒子组的砂、泥岩段,故可作为二叠系划分和对比煤层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华北地区 地层学 华夏植物区 下石盒子组 二叠 早二叠世晚期 二叠 含煤岩系 晚古生代 孢粉组合 真蕨植物 产出层位 延续时间 二叠 山西组 太原组 种子蕨 鲁西 北方 泥岩
下载PDF
新疆西准噶尔庙尔沟地区赞岐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段丰浩 李永军 +2 位作者 支倩 万阈 任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9-776,共18页
西准噶尔庙尔沟岩体中发育大量近南北向岩脉,脉体中可见暗色闪长质包体。脉体主要为石英闪长(玢)岩,包体主要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98.0±3.7 Ma和299.4±2.5 Ma,属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 西准噶尔庙尔沟岩体中发育大量近南北向岩脉,脉体中可见暗色闪长质包体。脉体主要为石英闪长(玢)岩,包体主要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98.0±3.7 Ma和299.4±2.5 Ma,属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岩石属钙碱性系列,具有中等的SiO_2(53.58%~57.89%)含量、较高的MgO(3.09%~4.83%)、Mg~#(44.69~54.12)、TiO_2(1.17%~1.66%)、Cr(51.24×10^(-6)~126.1×10^(-6))、Ni(35.91×10^(-6)~57.55×10^(-6))含量及K/Na值(0.35~0.7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和U)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具弱负铕异常(δEu=0.67~1.08),类似于日本中新世Setouchi火山岩带及西准噶尔哈图地区赞岐岩,其源区应为受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俯冲板片脱水所产生的流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地幔楔发生反应,导致角闪石-尖晶石橄榄岩地幔源区发生2%~5%的部分熔融而形成具赞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庙尔沟岩脉。研究认为,西准噶尔南部地区在早二叠世早期仍为与俯冲消减相关的岛弧环境,多期次俯冲增生作用可能是造成西准噶尔南北俯冲时限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赞岐岩 晚石炭晚期-二叠 岛弧 多期次俯冲增生 西准噶尔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覆盖区锅底坑组的发现及其化石证据 被引量:1
9
作者 罗正江 王睿 +2 位作者 贾克瑞 阿丽亚 廖元淇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1-206,共6页
本文对准噶尔盆地东部CS-1井1 082—1 126m井段10块样品中所含孢粉和大孢子化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共获得孢粉化石68属114种,以及少量大孢子化石,并建立Limatulasporites fossulatus-Klausipollenites schaubergeri孢粉组合,组合... 本文对准噶尔盆地东部CS-1井1 082—1 126m井段10块样品中所含孢粉和大孢子化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共获得孢粉化石68属114种,以及少量大孢子化石,并建立Limatulasporites fossulatus-Klausipollenites schaubergeri孢粉组合,组合以Limatulasporites fossulatus和Kraeuselisporites spinullous比较发育,并见有Klausipollenites schaubergeri,Lundbladispora和Welwitschipollenites clarus等为主要特征。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和大孢子化石的分布规律,详细讨论了含化石井段地层的时代及层位,认为该段地层的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至早三叠世早期,层位为锅底坑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大孢子 二叠晚期三叠 锅底坑组 CS-1井 准噶尔盆地东部 新疆
原文传递
隆凸克氏蛤(Claraia tumida)(双壳纲)足丝凹口的再研究
10
作者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2-78,共7页
简述Claraia tumida(Patte)的研究历史,依据共模标本再度描述研究其右壳的足丝凹口特征。《中国的瓣鳃类化石》一书中曾描述的本种的半轮状"足丝凹口",实际上是完全依照裂缝或破口的痕迹修剪而成,与真正的足丝凹口并无关系。... 简述Claraia tumida(Patte)的研究历史,依据共模标本再度描述研究其右壳的足丝凹口特征。《中国的瓣鳃类化石》一书中曾描述的本种的半轮状"足丝凹口",实际上是完全依照裂缝或破口的痕迹修剪而成,与真正的足丝凹口并无关系。这一虚假的"足丝凹口"近年来曾被广泛引用,企图借以证明本种和克氏蛤属也发育了Claraioides型足丝凹口。凡是由这个虚假的"足丝凹口"派生而来的观点和推论都不能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RAIA 足丝凹口 双壳类 二叠晚期-三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