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腾冲地块内早印支期构造事件的厘定:来自那邦闪长岩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6
1
作者 黄志英 戚学祥 +5 位作者 唐贯宗 刘金科 朱路华 胡兆初 赵宇浩 张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30-741,共12页
腾冲地块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与拉萨地块相对应。近年来,松多榴辉岩带的发现揭示拉萨地块内存在晚二叠—早三叠世的俯冲-碰撞事件,与其相对应的腾冲地块是否也经历了相应的构造事件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腾冲地块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与拉萨地块相对应。近年来,松多榴辉岩带的发现揭示拉萨地块内存在晚二叠—早三叠世的俯冲-碰撞事件,与其相对应的腾冲地块是否也经历了相应的构造事件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早印支期那邦闪长岩为偏铝质、富钾、钙碱性岩浆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闪长岩侵位于(245.0±2.9)Ma。锆石εHf(t)值变化于+7.8~+14.9,在εHf(t)-U-Pb年龄图解上所有样品都落在球粒陨石线和亏损地幔线之间、较小的单阶段模式年龄和地壳模式年龄,在Th/Yb-Ba/La图解上分布于俯冲板片流体区和Yb/Hf(<1.2)比值,以及较高的Mg#值和Th、U负异常,说明其来源于幔源物质部分熔融,并有部分壳源物质加入的混合岩浆。LREE和LILE强烈富集、Th、U、Nb、Ta、Ti明显负异常,以及La/Yb-Sc/Ni和La/Yb-Th/Yb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揭示其岛弧型岩浆岩的性质。形成时代与松多榴辉岩带相近、形成于俯冲-碰撞构造环境及腾冲地块内存在类似于拉萨地块内缺失晚二叠—早三叠世地层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说明腾冲地块内也存在与拉萨地块和澳大利亚陆块北部边缘发生俯冲-碰撞相对应的构造事件,早印支期那邦闪长岩是腾冲地块内对这一事件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印支期 那邦闪长岩 锆石U-PB定年 Lu—Hf同位素组成 腾冲地块
下载PDF
吉辽边界梅河口-开原地段晚海西—早印支期岩浆旋回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娟 彭玉鲸 +3 位作者 丁明广 刘大业 张宁 杨传 《地质与资源》 CAS 2012年第4期371-375,共5页
本区已获晚海西—早印支期花岗岩类6件锆石高精度测年数据和两件继承锆石年龄,确定了其活动时限305~242 Ma,主体分属早中三叠世岩石序列、晚二叠世岩石序列、中二叠世岩石序列相应的岩石单元.小四平岩体的年龄及其被晚三叠世地层不整... 本区已获晚海西—早印支期花岗岩类6件锆石高精度测年数据和两件继承锆石年龄,确定了其活动时限305~242 Ma,主体分属早中三叠世岩石序列、晚二叠世岩石序列、中二叠世岩石序列相应的岩石单元.小四平岩体的年龄及其被晚三叠世地层不整合覆盖,指明古亚洲洋构造域完成在242~228 Ma间.基于上述岩石年龄及形成构造环境和邻近地区磨拉石相发育的层位,揭示古吉黑造山带晚海西—早印支期构造运动或构造-岩浆旋回具有多幕式的递进演化模式,并受显生宙泛大陆旋回所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河口-开原 晚海西—早印支期 岩浆旋回 构造意义 吉林-辽宁
下载PDF
珲春地区早印支期I-A型花岗岩系的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成弼 靳克 +1 位作者 齐成栋 彭玉鲸 《吉林地质》 2001年第1期1-11,共11页
珲春市地域内花岗岩出露面积约达 30 0 0km2 ,占地域总面积一半以上。前人均认为以大荒沟花岗闪长岩大岩基为代表的花岗岩类主要为华力西晚期的产物 ,并成为晚华力西期地槽 (褶皱带 )存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八十年代以来 ,新的地质调... 珲春市地域内花岗岩出露面积约达 30 0 0km2 ,占地域总面积一半以上。前人均认为以大荒沟花岗闪长岩大岩基为代表的花岗岩类主要为华力西晚期的产物 ,并成为晚华力西期地槽 (褶皱带 )存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八十年代以来 ,新的地质调查逐步对大荒沟大岩体进行了岩石谱系单位划分 ,确认存在着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二长花岗岩 -钾长花岗岩 -晶洞 (文象 )钾长花岗岩呈套叠式产出的岩石序列。时代为早印支期。成因类型为I -A型花岗岩系。形成于早印支造山运动的过程之中。反映了整个陆缘造山旋回的深成岩浆作用的特点。标志兴凯地块西部陆缘活动带过渡型陆壳经历了早印支期的构造岩浆作用 ,转化为成熟陆壳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珲春地区 早印支期 I-A型花岗岩 大地构造 成因 岩浆作用
下载PDF
下扬子区印支-早燕山期的构造特征及应力场模拟 被引量:17
4
作者 庄建建 杨风丽 赵文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5-482,共8页
在深入探讨下扬子区印支—早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应用SHELLS有限元方法模拟了该时期下扬子区的构造应变率和块体位移速率。结果表明:秦岭—大别造山带与郯庐断裂相接地带为强压应力区,南黄海东部为强张应力区,而苏鲁造山带及江... 在深入探讨下扬子区印支—早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应用SHELLS有限元方法模拟了该时期下扬子区的构造应变率和块体位移速率。结果表明:秦岭—大别造山带与郯庐断裂相接地带为强压应力区,南黄海东部为强张应力区,而苏鲁造山带及江绍断裂带为压扭应力区。下扬子地块应变率大小为5.0×10-15/s~1.0×10-14/s,块体位移速率约50mm/a。在该应力场控制下,下扬子地块表现出大规模的南北"对冲"推覆构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SHELLS有限元 应变率 印支燕山 下扬子区
下载PDF
西秦岭早三叠世陆缘弧环境岩浆作用:来自那扎岩体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的证据
5
作者 曾俊杰 蒲万峰 +2 位作者 刘斌 袁臻 杨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1-1012,共12页
甘肃合作那扎岩体岩性为花岗斑岩。对岩体地质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岩体的成因机制及构造意义,为该地区印支期的构造演化提供新证据。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SiO_(2)含量为69.50%~73.48%,TiO_(2)含... 甘肃合作那扎岩体岩性为花岗斑岩。对岩体地质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岩体的成因机制及构造意义,为该地区印支期的构造演化提供新证据。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SiO_(2)含量为69.50%~73.48%,TiO_(2)含量为0.008%~0.084%,CaO含量为0.22%~2.07%,Na_(2)O含量为2.96%~3.40%,K_(2)O含量为4.38%~4.84%,Al2O3含量为14.74%~16.19%,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1.49~1.91,>1.1,里特曼指数σ为1.88~2.27,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为42.82×10^(-6)~62.85×10^(-6),LREE/HREE值为16.55~24.19,轻稀土元素含量相对富集,δEu值为0.79~1.41;高场强元素P、Ti相对亏损,Nb、Ta略有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Th、Rb、K相对富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那扎岩体起源于地壳变质砂岩和变质泥岩等物质部分熔融,Mg#值高(67~77),稀土元素总量低,成岩过程中有幔源组分的加入。花岗斑岩中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9.7±1.8 Ma,形成于早印支期。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研究区所在的西秦岭夏河—合作一带,在早印支期处于地壳和岩石圈加厚的陆缘弧环境,那扎岩体就是该阶段岩浆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花岗斑岩 早印支期 那扎岩体 地质调查工程 西秦岭
下载PDF
东昆仑五龙沟金矿矿集区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特点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寇林林 张森 +1 位作者 钟康惠 田承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5-503,共9页
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分析表明,五龙沟地区经历了长期构造演化,具有多层次多期构造作用产物叠生特点。可分为早印支期(240 Ma左右)及其以前的韧性变形;晚印支—早燕山期的(235~197 Ma)的脆韧性变形;晚燕山期以来,尤其早-中喜马... 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分析表明,五龙沟地区经历了长期构造演化,具有多层次多期构造作用产物叠生特点。可分为早印支期(240 Ma左右)及其以前的韧性变形;晚印支—早燕山期的(235~197 Ma)的脆韧性变形;晚燕山期以来,尤其早-中喜马拉雅期(51~21 Ma)的脆性变形。晚印支期—早燕山期的脆-韧性变形,与造山隆升相伴,表现为先存变质核杂岩构造北东翼构造岩类的褶皱、断裂,奠定了五龙沟地区北西西向的构造主线,即形式上的数条北西西向韧剪带平行展布,从韧性变形、韧-脆性变形到脆性变形的构造运动依次为左行正滑→左行逆冲→右行正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脆韧性变形 构造运动 印支燕山 青海省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北缘鄣公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彦杰 周效华 +4 位作者 廖圣兵 余明刚 蒋仁 姜杨 朱清波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3年第2期71-79,共9页
江南造山带东端北缘皖赣相邻的鄣公山地区广泛分布一套浅变质强变形的新元古代早期火山-沉积岩系。区内自晋宁主造山期以来历经多期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本文着重对鄣公山地区陆内造山阶段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进行... 江南造山带东端北缘皖赣相邻的鄣公山地区广泛分布一套浅变质强变形的新元古代早期火山-沉积岩系。区内自晋宁主造山期以来历经多期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本文着重对鄣公山地区陆内造山阶段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进行讨论,区内北东-北东东向展布的、自北向南多层次中高角度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为最显著的构造变形,由瑶里-鄣源-江潭为主逆冲-推覆断层的北部平里-凫峰逆冲-推覆系和以清华-官坑-五城断裂为主逆冲-推覆断层的南部鄣公山-漳前逆冲-推覆系,以及它们内部次级叠瓦状逆冲断层组合而成。逆冲-推覆构造主体形成于早燕山期。逆冲-推覆体自北向南增生,具前展式扩展方式,推覆体属未脱离"母体怀抱"的短距离运移。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印支-南海板块向北强烈推挤的区域动力学背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印支-燕山 江南造山带 鄣公山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