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演化及其与早印支运动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68
1
作者 邓秀芹 蔺昉晓 +4 位作者 刘显阳 庞锦莲 吕剑文 李士祥 刘鑫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59-166,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部(长8—长10油层组)沉积特征与中、上部(长1—长7油层组)存在较大的差异。延长组下部沉积时,盆地西部和西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沉积为主,碎屑岩中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组分含量较高;长...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部(长8—长10油层组)沉积特征与中、上部(长1—长7油层组)存在较大的差异。延长组下部沉积时,盆地西部和西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沉积为主,碎屑岩中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组分含量较高;长7沉积期,沉积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盆地西缘、西南缘地区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拗陷幅度急剧增大,半深湖—深湖区范围可达10×104km2以上,而且湖盆中心向西南迁移了几十公里,碎屑岩成分成熟度增高,岩矿组合具有显著的东西分异性。此外,从延长组凝灰岩的分布特征分析,长7底部沉凝灰岩分布稳定,为同期火山作用的产物,厚度由盆地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减薄至不发育。上述分析表明,长8沉积末期为湖盆沉积演化的重要转折期,盆地西缘和西南缘存在一次强烈的构造地质事件,火山活动频繁,为印支运动第一幕重要的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沉积演化 凝灰岩 早印支运动
下载PDF
从中下三叠统膏盐特征看中下扬子早印支运动 被引量:3
2
作者 胡光明 张亚金 周雁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34-744,共11页
中下扬子早-中三叠世膏盐层是对早印支运动的沉积响应,本文从膏盐的成因、中下扬子膏盐层位的差异、沉积环境的变迁、膏盐的厚度变化和产状特征、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的分布等方面,分析早印支运动的表现形式。中下扬子早-中三叠世依次出... 中下扬子早-中三叠世膏盐层是对早印支运动的沉积响应,本文从膏盐的成因、中下扬子膏盐层位的差异、沉积环境的变迁、膏盐的厚度变化和产状特征、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的分布等方面,分析早印支运动的表现形式。中下扬子早-中三叠世依次出现陆棚台地(碳酸盐岩)、潟湖—潮坪(白云岩与膏盐)和滨海(碎屑岩),这种大规模海退,正是早印支运动表现为构造抬升的结果。抬升过程中,残留海水在炎热干燥的气候条件下蒸发形成膏盐层,而中扬子的膏盐层位比下扬子低,据此推测中扬子先于下扬子与华北板块碰撞而抬升。平面上,现今构造格局(主要由中印支—早燕山运动形成复向斜、复背斜和推覆构造)的坳陷区主要为白云岩与(硬)石膏互层或石膏夹少量白云岩或云质石膏,膏盐层厚度大,现今构造的隆坳过渡区主要为石膏假晶、含膏云岩、石膏质白云岩、白云岩夹石膏等,膏盐层厚度小,而膏盐的厚度和产状与沉积时的水深和地势直接相关;另外,地层等厚图显示膏盐层主要分布于当时的沉降中心。这些沉积特征显示膏盐沉积时的地势与现今隆坳相间的构造地貌存在一定程度的吻合,说明膏盐沉积时的地层已经发生了轻微的褶皱变形(未见角度不整合和地层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下扬子 中下三叠统 膏盐 早印支运动
下载PDF
湖南省印支运动应力场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3
作者 柏道远 李彬 +1 位作者 曾广乾 杨俊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252-269,共18页
长期以来,华南中部湖南印支运动的构造表现暨上古生界盖层褶皱的形成时代备受研究者关注,但至今仍存在显著的认识分歧。鉴此,本文在作者多年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湖南省印支运动早、晚两幕褶皱相关的区域应力场特征及厘定依据进行了系统总... 长期以来,华南中部湖南印支运动的构造表现暨上古生界盖层褶皱的形成时代备受研究者关注,但至今仍存在显著的认识分歧。鉴此,本文在作者多年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湖南省印支运动早、晚两幕褶皱相关的区域应力场特征及厘定依据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释,并探讨了应力场形成的动力机制以及印支运动的其他相关问题,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印支运动早幕发生于中三叠世后期,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变化很大,省境中带,自湘西北往南东至湘中、湘东南东部,总体由NNW向—近SN向→NW向→NWW向弧形偏转;南西带,由湘西南的NW向→湘中南的EW向→湘东南西部的EW向变化;北东带,由湘东北的SN向转为湘东地区的NW向、NWW向。印支运动晚幕发生于晚三叠世,区域最大主应力为SN向,湘中局部地区为NNE向。(2)印支运动早幕区域挤压应力场主要与华北地块向南、思茅-印支地块向北以及古太平洋板块向北西的挤压有关,呈NE向—NNE向展布的各次级块体之间的继发性陆内汇聚、NW向基底隐伏断裂左行走滑以及加里东期越城岭和苗儿山花岗质岩体的阻挡等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印支运动晚幕SN向区域挤压应力场与华北地块向南的挤压、思茅-印支地块向北的挤压有关,局部NNE向最大主应力与NW向常德-安仁、郴州-邵阳基底隐伏断裂右行走滑有关。(3)古太平洋板块的NW向挤压或许是华南印支期NE向褶皱最好的动力学解释;湘中地区NE向褶皱发育程度远高于EW向褶皱,是前者早于后者的重要证据;湘中高挂山—四明山NE向构造隆起带是印支运动晚幕SN向挤压下,先期NE向构造软弱带横向压扁和垂向拉伸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运动 印支运动晚幕 区域挤压应力场 动力机制 华南地块 湖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