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发性脊柱侧凸合并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幼猪模型的肺发育相关分子分析
1
作者 代兴飞 李啟堂 +6 位作者 严荣爽 张清东 潘呈 费德锐 马裕俭 徐世鑫 张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49-59,共11页
目的基于已建立的早发性脊柱侧凸合并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EOS+TIS)幼猪模型及治疗模型获取组织标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影响肺发育相关的部分HUB基因。方法建立EOS+TIS及治疗动物模型,进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 目的基于已建立的早发性脊柱侧凸合并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EOS+TIS)幼猪模型及治疗模型获取组织标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影响肺发育相关的部分HUB基因。方法建立EOS+TIS及治疗动物模型,进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及纤维化程度,并对3组(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肺组织测序。利用R软件的DESeq2进行差异分析,运用DAVID数据库进行差异基因的GO/KEGG富集分析,筛选核心基因,预测相关通路,并通过PCR和免疫印迹实验进行验证。结果(1)HE染色结果:模型组肺组织体现了显著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治疗组获得明显改善;Masson染色结果:模型组肺纤维化程度较重,治疗组减轻;(2)DESeq2分析表明,正常组与模型组有170个上调和262个下调基因,而模型组与治疗组有323个上调和467个下调基因;(3)GO功能注释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外基质、质膜组成、免疫应答、炎症反应、钙离子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等功能。KEGG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4)筛选出共同基因THBS1;(5)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THBS1在模型组中下调,治疗后上调(P<0.05),使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TGF-β在3组中的表达量,模型组下降,治疗后上升(P<0.05)。结论THBS1与TGF-β参与了早发性脊柱侧凸合并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幼猪模型的肺发育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脊柱 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 生物信息分析 THBS1 TGF-Β
下载PDF
早发性脊柱侧弯合并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幼猪模型肺组织学及超微结构
2
作者 李啟堂 代兴飞 +6 位作者 张清东 严荣爽 潘呈 费德锐 马裕俭 徐世鑫 张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23-28,共6页
目的探究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合并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thoracic insufficiency syndrome,TIS)幼猪在生长友好技术治疗前后肺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方法选择6周龄幼猪,随机分为对照组(n=3)、模型组(n=5)和治疗组(... 目的探究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合并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thoracic insufficiency syndrome,TIS)幼猪在生长友好技术治疗前后肺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方法选择6周龄幼猪,随机分为对照组(n=3)、模型组(n=5)和治疗组(n=5),在6周龄时构建EOS+TIS幼猪模型。在14周龄时解除拴系的同时行矫正治疗。18周龄时对幼猪实施安乐死,取肺组织行HE染色、Masson染色,对3组肺组织的肺实质、肺血管发育进行病理学观察;通过量化放射状肺泡计数(RAC)、肺泡壁厚度(AWT)、肺泡腔面积比(ASDR)、呼吸膜厚度(RFT)、平均胶原纤维量(ACFV)、肺毛细血管密度(PCD)、肺动脉壁厚度比值(WT%)和肺动脉壁横截面积比值(WA%)指标评价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纤维化表现;同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幼猪模型肺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3组幼猪模型病理学观察: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表现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肺纤维化,治疗组上述表现获得缓解。3组幼猪RAC、AWT、ASDR、RFT、ACFV、PCD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T%、WA%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模型组细胞结构受到破坏、完整性差,治疗组细胞结构得到改善。结论EOS+TIS幼猪肺组织表现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肺纤维化的特征;运用生长友好技术治疗EOS+TIS幼猪,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肺纤维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脊柱 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肺组织病理学 透射电镜
下载PDF
生长棒联合顶椎控制技术治疗先天性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毕业疗效
3
作者 李芷仪 赵钇伟 +7 位作者 杜悠 李晨恺 张浩然 林莞锋 杨阳 叶笑寒 王升儒 仉建国 《罕见病研究》 2023年第4期529-538,共10页
目的先天性早发性脊柱侧凸(CEOS)的特征是一系列椎体形态异常,包括椎体形成障碍和分节不良,这使得CEOS与其他病因引起的早发性脊柱侧凸(EOS)在治疗结局上有所不同。迄今为止,关于传统生长棒(TGR)治疗CEOS的研究较少,更缺乏随访至“毕业... 目的先天性早发性脊柱侧凸(CEOS)的特征是一系列椎体形态异常,包括椎体形成障碍和分节不良,这使得CEOS与其他病因引起的早发性脊柱侧凸(EOS)在治疗结局上有所不同。迄今为止,关于传统生长棒(TGR)治疗CEOS的研究较少,更缺乏随访至“毕业”的研究。现有研究对于顶椎控制技术(ACT)的临床疗效报道不一。因此,本研究对比传统双生长棒与双生长棒联合ACT在CEOS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0年12月生长棒技术毕业的CEOS患者。毕业方式包括行最终融合手术或保留内固定继续观察。根据TGR是否联合ACT技术分为ACT-TGR组(全椎体切除术/半椎体切除术+短节段融合固定术联合TGR)和TGR组。分析人口统计学特征、影像学数据和并发症。结果本研究入组46例CEOS患者,其中ACT-TGR组13例,TGR组有33例。ACT-TGR组的撑开间期更长(中位数为117年vs 075年)。ACT-TGR组术前主弯度数较大[8700(6350,9800)],而在末次随访时两组残余弯度数具备可比性(P=0354)。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T1-T12和T1-S1高度相当。ACT-TGR组患者人均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数量较低(077 vs 148)。ACT-TGR组中有3例患者接受最终融合,而TGR组中有17例患者接受最终融合(P=0060)。结论ACT-TGR和传统TGR均可有效矫正畸形,同时保留CEOS患者的脊柱生长。ACT-TGR对畸形严重的患者有更好的矫形作用,且对脊柱高度无明显影响。对于矫形效果可、自发融合且无内固定失败的患者,保留内固定继续观察可作为生长棒治疗至毕业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脊柱 传统生长棒 顶椎控制技术 混合技术 毕业疗效
下载PDF
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围术期护理
4
作者 佟冰渡 陈亚萍 《罕见病研究》 2023年第4期509-515,共7页
早发性脊柱侧凸(EOS)是指10岁以下诊断的、各种原因导致的脊柱侧凸。对于进展性EOS应早期干预,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由于患儿器官结构和功能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具有年龄小、依从性差等特点,围术期护理策略与成人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早发性脊柱侧凸(EOS)是指10岁以下诊断的、各种原因导致的脊柱侧凸。对于进展性EOS应早期干预,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由于患儿器官结构和功能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具有年龄小、依从性差等特点,围术期护理策略与成人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本文针对入院及术前评估、安全管理、生命体征观察、神经功能监测、液体和电解质平衡、全麻苏醒期谵妄、疼痛管理、营养管理、管路管理、体位及早期活动、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血气胸的识别与处理、出院相关护理共13个方面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脊柱 围术期 护理
下载PDF
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杨阳 仉建国 +7 位作者 沈建雄 赵宇 于斌 邱贵兴 王以朋 王升儒 张延斌 林莞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5-500,共6页
目的:评估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5月~2014年3月于我科接受双生长棒技术治疗的8例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患者(男2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7.4±... 目的:评估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5月~2014年3月于我科接受双生长棒技术治疗的8例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患者(男2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7.4±1.4岁(5~9岁)。通过复习病历,对患者年龄、撑开次数及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侧凸主弯Cobb角、胸后凸、腰前凸、T1-S1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以及脊柱、胸廓的生长指标(Campbell′s space available for lung ratio,SAL)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6.9±13.5个月(24~64个月)。8例患者共接受41次手术,其中33次为撑开手术,平均每位患者经历4.1次撑开手术。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为75.4°±26.4°,术后矫正至31.6°±10.8°,末次随访时为30.9°±11.4°。T1-S1长度从术前的30.0±4.4cm增至术后的35.1±4.0cm,末次随访时为39.9±3.5cm,平均年增长率为1.66±0.43cm/y。术前SAL为0.92±0.10,术后改善至0.99±0.02,末次随访时为1.00±0.05。有3例患者发生了5例次并发症,主要为内固定相关并发症(4例次);无感染以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安全有效,可有效地控制脊柱畸形的进展,保留脊柱的生长潜能,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患者的胸廓畸形,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神经纤维瘤病 发性脊柱 营养不良型 双生长棒技术 非融合技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升儒 仉建国 +3 位作者 邱贵兴 郭建伟 张延斌 杨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77-682,共6页
目的:评估双生长棒技术治疗5岁以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中期疗效,分析相关并发症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2月~2012年6月于我科接受双生长棒技术治疗的14例(男4例,女10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平均年龄3.5±1.2岁(2~5岁)... 目的:评估双生长棒技术治疗5岁以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中期疗效,分析相关并发症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2月~2012年6月于我科接受双生长棒技术治疗的14例(男4例,女10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平均年龄3.5±1.2岁(2~5岁)。通过复习病历,对年龄、撑开次数以及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侧凸Cobb角、胸后凸、腰前凸、T1-S1距离以及内固定的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以及脊柱、胸廓的生长指标——坎贝尔的空间供肺比值(Campbell′s space available for lung ratio,SAL)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54.6±22.4个月(24~100个月)。14例患儿共接受99次手术,其中85次为撑开术,平均每例患者经历6.1次撑开术。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73.8°±19.1°,术后35.8°±12.8°,末次随访时34.5°±16.3°。T1-S1距离从术前23.9±4.2cm增至术后27.1±4.8cm,末次随访时为33.6±5.2cm,平均年增长率为1.61cm/y。内固定长度初次手术术后为23.1±5.3cm,末次随访时为28.0±6.2cm。SAL术前为0.90±0.10,术后改善至0.92±0.09,末次随访时为0.96±0.11。有4例患者发生8例次并发症,主要为内固定相关(7例次)并发症,均在撑开手术同时进行翻修;无感染以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双生长棒技术用于治疗5岁以下、保守治疗无效的进展性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脊柱畸形的进展,保留脊柱的生长潜能,而且对患儿胸廓畸形也具有一定的矫正作用;尽管该技术内固定失败发生率较高,但通过翻修手术仍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脊柱 双生长棒技术 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 非融合技术
下载PDF
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合并肩部失平衡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孙旭 陈忠辉 +4 位作者 邱勇 王斌 钱邦平 朱泽章 俞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89-694,共6页
目的:评估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合并肩部失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VEPTR技术治疗的8例EOS合并肩部失衡的患者... 目的:评估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合并肩部失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VEPTR技术治疗的8例EOS合并肩部失衡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初次手术年龄5.0±3.4岁(3~10岁),撑开间隔时间为6~12个月,随访3年以上。比较初次术前、初次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顶椎偏移、喙突高度差(coracoid height difference,CHD)、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锁骨倾斜角差(clavicular tilt angle difference,CTAD)和躯干偏移距离(trunk shift,TS)。结果:VEPTR术后随访56±8个月(43~70个月)。全部患者共接受手术46次,平均5.8次/例;共进行撑开延长手术38次,平均4.8次/例(3~6次),平均10个月行撑开延长一次。初次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分别为82°±19°、49°±19°和52°±18°,顶椎偏移分别为48±17mm、32±12mm和36±12mm,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胸椎高度由术前13.2±2.1cm增加到术后15.0±2.2c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18.3±2.4cm;T1-S1高度由术前24.3±3.7cm增加到术后27.8±4.8c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33.8±5.1cm。CHD初次术前为25±5mm,初次术后减至19±6mm(P=0.001),末次随访时为11±4mm(P〈0.001)。CA、CTAD初次术前分别为9°±2°和13°±4°,初次术后分别降低为6°±4°和11°±4°(P〈0.05),末次随访时则分别降低至5°±4°和9°±4°(P〈0.05)。术前的CHD与T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716,P〈0.05)。TS初次术前为31±13mm,初次术后减至14±7mm(P=0.011),末次随访时为16±7mm(P=0.007)。结论:VEPTR技术作为一种非融合性矫形技术,依靠纵向撑开力可有效控制EOS患者主弯畸形的进展,维持脊柱的生长,还可促进肩部平衡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脊柱 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 肩部平衡
下载PDF
传统双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早发性脊柱侧凸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杨阳 仉建国 +10 位作者 王升儒 沈建雄 邱贵兴 王以朋 赵宏 赵宇 李书纲 林莞锋 杜悠 粟喆 叶笑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2-407,共6页
目的:观察传统双生长棒技术(traditional dual growing rods,TDGR)治疗先天性早发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early onset scoliosis,CEOS)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接受TDGR治疗的CEOS患者。所有患... 目的:观察传统双生长棒技术(traditional dual growing rods,TDGR)治疗先天性早发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early onset scoliosis,CEOS)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接受TDGR治疗的CEOS患者。所有患者至少接受2次生长棒撑开治疗且随访2年以上。统计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根据是否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撑开次数、撑开间隔、随访时间;同时对影像学资料(包括侧弯数目、主弯Cobb角度、T2-5后凸、T5-12后凸、T10-L2后凸、L1-S1前凸、T1-12长度、T1-S1长度等)进行测量。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其中23例(47.9%)患者出现了49例次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包括脱钩15例次,螺钉拔出12例次,内固定棒断裂8例次,尾帽松动2例次,近端交界性后凸12例次。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2-12后凸≥40°、术前T10-L2后凸≥10°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显著性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10-L2后凸≥10°[OR 4.12,95%CI(1.20-14.14),P=0.025]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接受TDGR治疗的CEOS患者,术前T10-L2后凸≥10°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胸腰段后凸畸形的处理,以降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发性脊柱 传统双生长棒技术 内固定相关并发症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生长棒撑开后最终融合手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9
作者 祁新禹 姚子明 +4 位作者 郭东 白云松 李承鑫 孙保胜 张学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830-834,共5页
目的评估经生长棒撑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后行最终矫形融合手术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4年6月于北京儿童医院接受生长棒撑开技术治疗并行最终融合手术的26例EOS患儿临床资料(男15例... 目的评估经生长棒撑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后行最终矫形融合手术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4年6月于北京儿童医院接受生长棒撑开技术治疗并行最终融合手术的26例EOS患儿临床资料(男15例,女11例);初次手术平均年龄(5. 2±2. 6)岁。对病因、最终融合手术年龄、撑开次数、固定节段数及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Cobb角、胸椎高度、脊柱高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26例均行最终矫形融合手术,平均年龄为(13. 2±2. 3)岁。26例患儿中,17例为先天性脊柱侧凸,6例I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凸,3例幼儿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顶椎位于胸段患儿15例,胸腰段8例,腰段3例;平均每例患儿经历8. 2次撑开术,平均撑开时间间隔为(11. 7±2. 6)个月。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为(69. 3±30. 8)°,末次撑开术后为(49. 4±22. 9)°,最终融合术后为(34. 7±14. 6)°。T1至T12距离从术前的(15. 4±2. 7)cm增至末次撑开术后的(22. 5±3. 6) cm,最终融合术后达(22. 9±3. 5) cm; T1至S1距离从术前的(24. 8±4. 2) cm增至末次撑开术后的(32. 5±4. 8) cm,最终融合术后达(33. 6±5. 2) cm。12例(46%)患儿共出现并发症14例次,主要为内固定相关并发症(12例次,85. 71%),均在撑开手术同时进行翻修;无一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利用生长棒撑开技术治疗EOS患儿可有效控制其脊柱畸形的进展,并保留脊柱及胸廓的生长潜能。最终矫形融合手术的侧凸矫正率约为30%,适用于10岁以上骨骼发育相对成熟、反复出现内固定失败及畸形难以控制的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脊柱 外科手术 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单侧与双侧生长棒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志坚 赵宇 +7 位作者 邱贵兴 王以朋 翁习生 赵宏 沈建雄 仉建国 姜宇 李晔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1年第3期237-243,共7页
目的评价单侧与双侧生长棒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计算机与手工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及相关文献书籍,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对纳入文献进行NOS评分(Newcastle-Ottawa scale),对单侧与双侧... 目的评价单侧与双侧生长棒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方法计算机与手工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及相关文献书籍,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对纳入文献进行NOS评分(Newcastle-Ottawa scale),对单侧与双侧生长棒治疗效果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共有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统计分析发现双侧组在冠状位矫形率(MD 0.26,95%CI 0.16-0.36)、初次手术前后脊柱延长高度(MD1.85cm,95%CI 0.92-2.77)、脊柱每年平均生长高度(MD 0.74cm,95%CI 0.44-1.05)方面均优于单侧组。两组总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 1.17,95%CI 0.65-2.08),随机效应模型发现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两组无明显差别(OR 0.42,95%CI 0.1-1.85),敏感性分析后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发现双侧组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单侧组(OR=0.22,95%CI 0.1-0.47)。结论双侧生长棒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在矫形效果和维持脊柱生长方面均优于单侧生长棒,而两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单侧组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可能高于双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脊柱 生长棒 生长棒 META分析
下载PDF
双侧生长棒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蔚 宋相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7-130,共4页
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是指5岁或5岁之前发病的具有较高侧凸进展风险的脊柱畸形。目前,对于严重EOS的治疗,非融合技术可以矫正畸形,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脊柱生长潜能。非融合技术中可延长生长棒技术包括单侧生长... 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是指5岁或5岁之前发病的具有较高侧凸进展风险的脊柱畸形。目前,对于严重EOS的治疗,非融合技术可以矫正畸形,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脊柱生长潜能。非融合技术中可延长生长棒技术包括单侧生长棒和双侧生长棒,为评价双侧生长棒治疗EOS的中长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作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棒 发性 脊柱
下载PDF
生长棒治疗1型神经纤维瘤病早发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方财 张宁 +1 位作者 陈维善 陈其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01-505,共5页
目的:观察生长棒治疗1型神经纤维瘤病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生长棒治疗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5~10岁(7.5±2.1岁)。随访时间2~10年(5.1±2.8年)。生长棒... 目的:观察生长棒治疗1型神经纤维瘤病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生长棒治疗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5~10岁(7.5±2.1岁)。随访时间2~10年(5.1±2.8年)。生长棒置入术后每6个月撑开1次。影像学测量指标包括侧凸Cobb角、后凸角、躯干高度(T1~S1),并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前侧凸Cobb角69.0°±21.2°(43°~90°),末次随访25.3°±15.0°(12°~45°),矫正率63.3%。躯干高度术前323.0±29.1mm(288~355mm),末次随访400.5±25.7mm(361~430mm),躯干高度增加77.1±18.3mm,每年继续生长11.7±3.3mm。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69.2%。共发生并发症16例次,包括内置物失败9例次(56.3%),交界区后凸5例次(31.3%),内置物外露1例次(6.2%),深部感染1例次(6.2%)。9例后凸角<50°患者中6例(66.7%)出现并发症,4例后凸角≥50°患者中3例(75%)出现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3,P=0.726)。结论:生长棒治疗1型神经纤维瘤病早发性脊柱侧凸可有效改善脊柱畸形,并且保持躯干的继续生长;伴有严重后凸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脊柱 1型神经纤维瘤病 生长棒
下载PDF
凹侧双棒撑开治疗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志明 马华松 +3 位作者 吴继功 谭荣 王晓平 赵福江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10期865-869,共5页
目的评估后路凹侧双棒撑开技术治疗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中期疗效,并分析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我中心接受凹侧双棒撑开技术治疗的52例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锚定点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通过复习... 目的评估后路凹侧双棒撑开技术治疗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中期疗效,并分析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我中心接受凹侧双棒撑开技术治疗的52例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锚定点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通过复习病例资料,对年龄、撑开次数、撑开间隔时间以及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Cobb角和T1~S1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根据患儿平均撑开间隔时间,将病例分为两组:A组有32例,男9例,女23例,初次手术年龄平均(7.4±1.1)岁(4~10岁),患儿共接受148次手术,手术间隔时间平均12.6个月(4~18个月),随访时间平均60.7个月(30~102个月),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109±23)°,术后(55±16)°,末次随访时(46±12)°;T1~S1长度平均年增长率为1.9cm/年。B组有20例,男6例,女14例,初次手术年龄平均(7.7±1.3)岁(5~10岁),患儿共接受54次手术,手术间隔时间平均26.4个月(12~72个月),随访时间平均61.5个月(29~108个月),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104±19)°,术后(51±13)°,末次随访时(62±17)°;T1~S1长度平均年增长率为1.19cm/年。末次随访时,A组在侧凸、胸椎后凸、躯干偏移矫正方面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1~S1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7例患者(21.9%)共发生9例次并发症,B组有12例患者(60%)共发生15例次并发症。结论对于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采用凹侧双棒撑开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选择。缩短撑开间隔时间,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可获得更好的脊柱畸形的矫正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脊柱 非融合技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单侧与双侧生长棒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卢朝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32期68-69,72,共3页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生长棒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28例,根据患儿采用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采用单侧生长棒治疗患儿12例为对照组,采用双侧生长棒治疗患儿16例为观察...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生长棒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28例,根据患儿采用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采用单侧生长棒治疗患儿12例为对照组,采用双侧生长棒治疗患儿16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近期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状位Cobb角和矢状位Cobb角均明显减小,观察组冠状位Cobb角和矢状位Cobb角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冠状位矫正率、矢状位矫正率、C7~S1增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0%)高于对照组(1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棒用于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具有显著的近期疗效,双侧生长棒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单侧生长棒,不仅冠状位与矢状位的矫正率较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棒 生长棒 发性脊柱 近期疗效
下载PDF
生长棒技术对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洪德 姜丽 尚静波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6期61-62,共2页
目的研究生长棒技术对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将42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21例,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冠状位Cobb角和矢状位Cobb角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和治疗前的,P<0.05;且治疗组患者矫正... 目的研究生长棒技术对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将42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21例,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冠状位Cobb角和矢状位Cobb角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和治疗前的,P<0.05;且治疗组患者矫正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双侧生长棒技术可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棒技术 发性脊柱 临床效果
下载PDF
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术后的肺功能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付美奇 赵晓东 +2 位作者 袁智锐 陈光福 邓立明 《中外医疗》 2013年第24期100-101,共2页
目的探讨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术后的肺功能变化研究。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患者20例,进行生长棒技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疗效及肺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使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后,患者脊柱侧凸... 目的探讨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术后的肺功能变化研究。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患者20例,进行生长棒技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疗效及肺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使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后,患者脊柱侧凸有较显著的改变。且经过随访18个月后,观察患儿的肺功能发现,FEV1/FVC(%)由治疗前的(43.34±10.11)上升到治疗后的(53.43±12.22)且FEV1%预计值由治疗前的(50.91±12.13)上升到治疗后的(72.13±14.21),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儿呼吸症状有着明显的改善。结论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效果较好,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性侧凸 生长棒技术 肺功能
下载PDF
生长棒治疗伴椎管内异常的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鸿儒 朱泽章 +6 位作者 夏三强 刘盾 石博 史本龙 刘臻 孙旭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4-529,共6页
目的:探讨生长棒治疗伴椎管内异常的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11月~2016年8月共73例EOS患儿于我院行生长棒治疗,其中伴椎管内异常的患儿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共11例,男2例,女9例,初次就诊年龄... 目的:探讨生长棒治疗伴椎管内异常的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11月~2016年8月共73例EOS患儿于我院行生长棒治疗,其中伴椎管内异常的患儿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共11例,男2例,女9例,初次就诊年龄为8.2±1.3岁(6~10岁)。先天性脊柱侧凸9例,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2例。伴单纯脊髓空洞3例,单纯脊髓拴系1例,单纯脊髓纵裂3例,脊髓空洞合并脊髓拴系2例,脊髓拴系合并脊髓纵裂1例,脊髓纵裂合并脊髓空洞、脊髓拴系1例。术前2例患儿存在神经系统症状,包括Honor综合征1例和神经源性膀胱伴会阴部麻木1例,其余患儿无神经系统损害表现。记录生长棒置入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患儿站立位主弯Cobb角和T1-S1高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差异。记录术中及随访期间的神经及内固定并发症。结果:11例患儿共进行45次手术治疗,其中包括生长棒置入11次、生长棒撑开34次。平均撑棒间隔时间为11.2±1.1个月(8~12个月),总随访时长为39.7±11.6个月(24~72个月)。11例患儿生长棒置入术前主弯Cobb角为85.2°±23.4°,生长棒置入术后为51.4°±18.9°,末次随访时为52.8°±19.4°;生长棒置入术前站立位T1-S1高度为24.6±3.9cm,初次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8.9±3.4cm和31.9±3.4cm。初次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和T1-S1高度与初次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11例患儿中,共3例患儿出现5次并发症。1例患者在第3次撑开时发现冠状面失衡伴骨盆倾斜和钉棒松动,撑开同时行翻修术;1例第3次撑开后随访中发现下端椎螺钉松动合并矢状面失衡,10个月后行终末期融合手术;1例第2次撑开后发现近端交界性后凸,随访中无明显进展。所有患儿在生长棒置入和后续多次撑开及随访过程中均未观察到新发神经并发症。结论:对于伴有椎管内异常的EOS患儿,若无明显神经损害或神经损害相对稳定,行生长棒置入及多次撑开是相对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脊柱 生长棒 椎管内异常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生长棒术后颈椎矢状力线参数的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宇翔 海涌 蔡宗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22-222,共1页
目的通过对早发性脊柱侧凸(EOS)生长棒术后颈椎矢状力线的分析,研究生长棒对颈椎矢状力线的影响,探讨失状力线与并发症的相关性,指导预防和治疗.方法纳入2009~2018年某中心接受生长棒治疗的24例EOS,测量颈椎前凸角CL、T1倾斜角T1s、颈... 目的通过对早发性脊柱侧凸(EOS)生长棒术后颈椎矢状力线的分析,研究生长棒对颈椎矢状力线的影响,探讨失状力线与并发症的相关性,指导预防和治疗.方法纳入2009~2018年某中心接受生长棒治疗的24例EOS,测量颈椎前凸角CL、T1倾斜角T1s、颈椎矢状平衡cSVA、胸椎后凸角TK、脊柱矢状平衡SVA,记录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等并发症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棒 发性脊柱 力线 颈椎 胸椎后 近端交界性后 矢状
下载PDF
生长棒不同固定术式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沛檐 裴葆青 +2 位作者 王唯 卢达 马诚浩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49-854,共6页
目的研究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过程中不同上固定节段选择对术后脊柱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有限元技术分别建立同一患者行生长棒术前以及术后T1~L4、T2~L4、T3~L4固定共4个脊柱模型(C6~S1节段),在C6上表面分别施加7 N... 目的研究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过程中不同上固定节段选择对术后脊柱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有限元技术分别建立同一患者行生长棒术前以及术后T1~L4、T2~L4、T3~L4固定共4个脊柱模型(C6~S1节段),在C6上表面分别施加7 N·m力矩载荷和1 rad角位移载荷,分析上固定椎体邻近结构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生长棒术后脊柱整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显著下降,固定T2~L4节段时,脊柱活动受限最大,邻近椎体代偿性活动显著增加,椎间盘应力增大最明显。结论生长棒上固定选择T2节段时,术后发生交界性胸椎后凸和脊柱退行性病变的风险最高,在临床手术中应加以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脊柱 生长棒 椎间盘应力
下载PDF
单双生长棒不同固定术式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诚浩 王唯 +2 位作者 卢达 何沛檐 裴葆青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68-468,共1页
目的早发性脊柱侧凸发病原因不详且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心肺功能发育。生长棒技术作为一种非融合性手术被广泛应用于严重脊柱侧凸的治疗,行生长棒术后可能会出现生长棒断裂、移位和脊柱退行性改变等系列并发症。拟研究单、双侧生... 目的早发性脊柱侧凸发病原因不详且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心肺功能发育。生长棒技术作为一种非融合性手术被广泛应用于严重脊柱侧凸的治疗,行生长棒术后可能会出现生长棒断裂、移位和脊柱退行性改变等系列并发症。拟研究单、双侧生长棒和不同固定节段影响生长棒植入后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基于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术式为单、双棒固定脊柱T1~L4/T2~L4/T3~L4节段,共在术前及术后模型基础上建立共13个C6~S1脊柱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棒 生物力学机制 发性脊柱 固定节段 退行性改变 生物力学分析 三维重建 固定术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