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年龄女性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比较 被引量:9
1
作者 乔曼丽 冯妍 +5 位作者 王以新 马立萍 杨敏京 郭芳 高绪霞 余英 《中国医药》 2016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女性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治疗、年龄35—65岁的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年龄和生理状...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女性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治疗、年龄35—65岁的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年龄和生理状态分为青年组(35~45岁)、围绝经期组(46—55岁)和绝经后期组(56~65岁),对3组患者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家族史、高总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空腹血糖增高和高糖化血红蛋白等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360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青年组23例,围绝经期组81例,绝经后期组256例。围绝经期组、绝经后期组高血压病史比例、糖尿病病史比例、空腹血糖增高比例、高糖化血红蛋白比例均明显高于青年组[69.1%(56/81)、69.5%(178/256)比39.1%(9/23),32.1%(26/81)、41.8%(107/256)比13.0%(3/23),46.9%(38/81)、59.0%(151/256)比21.7%(5/23),40.7%(33/81)、48.8%(125/256)比17.4%(4/23)](P〈0.05)。围绝经期组和绝经后期组冠心病家族史比例明显低于青年组[27.2%(22/81)、12.5%(32/256)比52.2%(12/23)],且绝经后期组明显低于围绝经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期组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比例明显高于青年组[92.6%(237/256)比82.6%(19/23),78.1%(200/256)比60.9%(14/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其余危险因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冠状动脉病变:青年组21例,围绝经期组77例,绝经后期组239例。围绝经期组和绝经后期组0支病变、单支病变比例明显低于青年组[7.8%(6/77)、1.7%(4/239)比19.0%(4/21),24.7%(19/77)、24.3%(58/239)比47.6%(10/21)],三支及以上病变、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明显高于青年组[39.0%(30/77)、42.7%(102/239)比14.3%(3/21),53.2%(41/77)、59.0%(141/239)比14.3%(3/21),62.3%(48/77)、70.3%(168/239)比38.1%(8/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左主干及左前降支病变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还合并一些其他危险因素,如口服避孕药、甲状腺功能异常、缺血性脑血管病等。结论早发冠心病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雌激素水平降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传统危险因素比例逐渐增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逐渐加重,而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明显下降,不同阶段还合并一些少见危险因素,需根据各阶段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女性 危险因素 雌激素
下载PDF
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特点及其预测价值 被引量:50
2
作者 陈忠 马根山 +4 位作者 黄峻 雍永宏 朱铁兵 杨志健 曹克将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1-83,共3页
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特征及其对早发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应用B型超声检测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情况 ,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 ,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0 .8m... 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特征及其对早发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应用B型超声检测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情况 ,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 ,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0 .8mm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5 6 %比 11% ,P <0 .0 5 ) ;颈动脉超声阳性对预测早发冠心病的敏感性为 5 5 .7% ,特异性为 88.9% ,准确性为 87.2 % ;3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平均内膜中膜厚度高于 1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多因素分析发现 ,颈动脉超声阳性是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7.19,95 %CI:1.92~ 2 1.37,P =0 .0 0 7)。结果提示 ,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及斑块检出率升高 ,颈动脉超声阳性对诊断早发冠心病有着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冠心病的价值 超声检测 冠状动脉疾病 颈动脉 内膜中膜厚度
下载PDF
国人早发冠心病的临床、生化和冠脉造影的特点(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国良 刘立伟 +3 位作者 谢爽 刘红 刘玉清 李一石 《心脏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563-568,共6页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的临床、生化和冠脉造影特点。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347例,根据年龄分为早发冠心病组(年龄<45岁)95例和老年冠心病组252例(年龄>55岁),以及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54例,进行冠状动脉病变、临...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的临床、生化和冠脉造影特点。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347例,根据年龄分为早发冠心病组(年龄<45岁)95例和老年冠心病组252例(年龄>55岁),以及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54例,进行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及生化特点回顾分析,观察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早发冠心病组中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及糖尿病史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I明显降低,而三酰甘油、脂蛋白α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与老年冠心病组相比,早发冠心病组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病变多累及单支冠脉,而Gensin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低于老年患者组。结论:吸烟、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及糖尿病史,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I降低是我国早发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早发冠心病多累及单支冠脉,但病变的狭窄程度与老年冠心病患者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冠脉造影
下载PDF
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脉病变特点的性别差异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学忠 王岳松 +2 位作者 汪韶君 张先林 方永华 《心脏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712-716,共5页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性别差异。方法连续入选我科2009年5月-2014年10月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98例早发冠心病患者,分为男性组(年龄〈55岁,n=135)和女性组(年龄〈65岁,n=63)。观察两组在冠...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性别差异。方法连续入选我科2009年5月-2014年10月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98例早发冠心病患者,分为男性组(年龄〈55岁,n=135)和女性组(年龄〈65岁,n=63)。观察两组在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冠脉造影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的性别特征。结果男性组吸烟(83% vs. 5%,P〈0.01)、肥胖(28% vs. 16%,P〈0.05)和饮酒的比例(39% vs. 2%,P〈0.01)显著高于女性组,而女性组高血压病患者的比例高于男性组(70% vs. 51%,P〈0.05);两组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的比例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较女性组高〔(2.0±1.4) mmol/L vs.(1.6±0.9) mmol/L,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3±0.23) mmol/L vs.(1.18±0.27) mmol/L,P〈0.01〕和载脂蛋白A水平〔(1.11±0.19) g/L vs.(1.20±0.23) g/L,P〈0.01〕和载脂蛋白A/B比值〔(1.4±0.5) vs.(1.6±0.5),P〈0.01〕则均较女性组低。男性组危险因素聚集较女性组明显〔(1.9±1.0) vs.( 1.1±0.8),P〈0.01〕;职业分布中,工人在两组所占比例均较高(50% vs. 40%),但男女组间无显著差异。与男性组比较,女性下岗或无业比例较更高(12% vs. 30%,P〈0.01);两组无胸痛比例(35% vs. 46 %)无显著差异,同时,男性患者出汗较为常见(44% vs. 29%,P〈0.05),而女性组心悸现象则较多见(7% vs. 22%,P〈0.01)。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均以单支病变为主(49% vs. 60%),病变血管均以前降支最为多见(68% vs. 54%)。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病变血管数、罪犯血管分布和累及植入支架比例之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发冠心病患者临床特征存在性别差异,但冠状动脉病变分布特征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性别差异 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早发与晚发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5
作者 刘继喜 孙钢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36-537,共2页
目的探讨起病晚于50岁的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疾病行为。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初发年龄≥50岁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约占17.1%,该组患者出现血便者明显少于早发组(P〈0.05),且全结肠病变者... 目的探讨起病晚于50岁的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疾病行为。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初发年龄≥50岁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约占17.1%,该组患者出现血便者明显少于早发组(P〈0.05),且全结肠病变者也明显少于早发组(P〈0.05)。结论早发与晚发溃疡性结肠炎二者疾病行为相近,但晚发组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相对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早发疾病 疾病
原文传递
从中国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现状谈慢病管理 被引量:5
6
作者 丁雅明 丁亚娜 +1 位作者 孙婉琴 刘建根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3803-3807,共5页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能够引起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度升高的常染色体遗传病〔1〕。其临床表现可以归结为:严重的LDL-C水平升高、跟腱/皮肤黄色素瘤及早发冠心病。目前发现至少已有三种基因的突变可导致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能够引起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度升高的常染色体遗传病〔1〕。其临床表现可以归结为:严重的LDL-C水平升高、跟腱/皮肤黄色素瘤及早发冠心病。目前发现至少已有三种基因的突变可导致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载脂蛋白(APO)B及前蛋白转换酶枯草溶菌素(PCSK9)〔2〕。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可分为杂合子型(HeFH)、纯合子型(HoFH)、复合杂合子和双重杂合子4型,但以前两种类型最为多见。由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较正常人群具有高冠心病发病率,早期药物干预可以改善该类患者的存活率,且现阶段基层医疗机构鉴别诊断及治疗能力同质性存在差距,故该病引起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及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诊疗现状进一步探索我国慢病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慢病管理
下载PDF
脂蛋白(α)水平和血管内超声检查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血管再狭窄的价值 被引量:8
7
作者 谭大伟 张建维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9年第8期743-74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α)水平[lipoprotein(α),Lp(α)]和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预测早发冠心病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2017年我院早...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α)水平[lipoprotein(α),Lp(α)]和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预测早发冠心病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2017年我院早发冠心病患者实施PCI 220例,随访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证实支架内再狭窄35例.PCI术前及随访时测定Lp(α)浓度,用血管内超声检测病变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最小管腔面积.结果无支架内再狭窄患者PCI前后Lp(α)浓度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支架内再狭窄患者Lp(α)浓度在PCI术后升高[(277.95±49.01)mg/L比(157.29±32.67)mg/L,P<0.01];支架内再狭窄组与支架内无狭窄组比较,两组外弹力膜面积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两组斑块面积分别为(6.7±2.3)mm2和(5.4±1.7)mm2(P<0.05).结论血管内超声是评价早发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的有效的手段,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有更大的斑块面积,Lp(α)浓度有可能作为预测PCI术后再狭窄的无创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清脂蛋白(Α) 血管内超声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