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晚白垩世-早古近纪碳酸盐岩显微图像数据集
1
作者 李娟 胡修棉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3期44-53,共10页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晚白垩世-早古近纪浅海碳酸盐岩沉积是印度北缘演化和东特提斯洋关闭的重要历史见证。本数据集使用偏光显微镜,对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上白垩统波林夏拉组、旧堡组、遮普热山坡组及早古近系宗浦组碳酸盐岩,进行了...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晚白垩世-早古近纪浅海碳酸盐岩沉积是印度北缘演化和东特提斯洋关闭的重要历史见证。本数据集使用偏光显微镜,对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上白垩统波林夏拉组、旧堡组、遮普热山坡组及早古近系宗浦组碳酸盐岩,进行了岩石薄片偏光显微照片采集。本岩石薄片显微图像数据集共包括5条地层剖面,465个碳酸盐岩或混积岩样品,不仅详细记录了每个样品的采集地区、采集剖面及采集位置,还描述了其地层时代、岩石名称、岩性特征等信息,以期为恢复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前的沉积环境演化、确定东特提斯洋关闭过程和时间等相关问题提供基础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光显微图像 碳酸盐岩 晚白垩世 早古近纪 特提斯喜马拉雅 藏南
下载PDF
塔里木海齐姆根剖面早古近纪极热事件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伟 胡修棉 +4 位作者 Mihaela Carmen Melinte-Dobrinescu Marcelle Kamal BouDagher-Fadel 李娟 张世杰 许艺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67-1082,共16页
早古近纪的极热事件长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塔西南齐姆根剖面齐姆根组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追踪东特提斯洋浅海环境下早古近纪极热事件的记录,在重建地层时代与古环境基础上探讨极热事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通过生物地层学... 早古近纪的极热事件长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塔西南齐姆根剖面齐姆根组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追踪东特提斯洋浅海环境下早古近纪极热事件的记录,在重建地层时代与古环境基础上探讨极热事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通过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研究,限定齐姆根组下段时代为Thanetian晚期至Ypresian早期(NP8~NP10,P4b~P6b/P7).全岩碳同位素组成显示3次碳同位素负偏移事件,负偏移值分别为-2.6‰、-4.3‰、-2.2‰.通过与全球记录对比,确定这3次CIE事件分别对应于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前负偏移事件(POE)、PETM和早始新世极热事件2(ETM2)三次事件.根据碳酸盐颗粒、基质类型和生物化石组合,齐姆根组划分出10个微相类型,整体为陆表海碳酸盐缓坡环境,可进一步分为内缓坡、中缓坡和外缓坡环境,呈现出一次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大规模海侵始于POE启动段,相应的沉积环境从内缓坡转变为中外缓坡,同时出现加强的风暴作用,海侵及加强的风暴作用贯穿PETM,一直持续到ETM2事件结束,相应的沉积环境由中外缓坡开始转变为近滨岸潮坪,代表一次大规模海退.相比于ETM2事件和POE事件,PETM事件期间可能存在海洋酸化、缺氧以及明显的钙质生物种属更替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热事件 早古近纪 塔西南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碳同位素 碳酸盐缓坡
原文传递
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微体生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谢叶彩 刘春莲 +1 位作者 商建林 周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4-117,共4页
对三水盆地SB-01钻孔下古近系地层进行了微体化石分析,共发现介形类7属10种,分布于5个层位;轮藻化石9属15种,见于3个层位。根据介形类和轮藻化石的分布、丰度和分异度变化,讨论了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的古环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对三水盆地SB-01钻孔下古近系地层进行了微体化石分析,共发现介形类7属10种,分布于5个层位;轮藻化石9属15种,见于3个层位。根据介形类和轮藻化石的分布、丰度和分异度变化,讨论了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的古环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三水盆地古近纪早期可划分为4个环境演化阶段。阶段A(89.0—75.5m):气候较干燥,水体较浅的半咸水环境;阶段B(75.5—53.5m):气候温暖潮湿为主,湖平面上升,水体盐度仍较高;阶段c(53.5—21.0m):温湿-干旱气候条件交替出现,湖平面和水体盐度波动频繁;阶段D(21.0—5.2m):气候温暖湿润为主,水体较深,湖水逐渐淡化,相应于湖盆发育盛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轮藻 古环境 三水盆地 早古近纪
下载PDF
古近纪Danian期早期热事件Dan-C2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梦迪 马明明 +2 位作者 邱煜丹 黄惠欣 刘秀铭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3-492,共10页
早古近纪是新生代典型的温室气候期,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快速短暂的、以碳同位素(δ^(13)C)负偏移为特征的增温事件(也被称为极热事件,hyperthermals),其中Danian期早期Dan-C2事件是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之后出现的第一个热事件,因而其环... 早古近纪是新生代典型的温室气候期,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快速短暂的、以碳同位素(δ^(13)C)负偏移为特征的增温事件(也被称为极热事件,hyperthermals),其中Danian期早期Dan-C2事件是白垩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之后出现的第一个热事件,因而其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Dan-C2事件的争议也不断增加。通过总结Dan-C2热事件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其全球性意义及其触发机制进行综述后发现:(1)全球性意义存在争议:海洋记录方面,Dan-C2事件期间的碳同位素负偏移目前局限在大西洋和特提斯洋局部地区的浮游有孔虫和全岩记录中,底栖有孔虫很少记录到该事件,表明其可能只是一次区域性的碳扰动事件。此外,该事件期间全岩和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δ^(18)O)指示的增温也仅局限在北大西洋部分海域的表层海水,底层海水普遍缺乏增温的证据。同时,尽管已有陆相Dan-C2事件的证据被发现,但是与海相记录相比,陆相记录在数量、年代学及地层的连续性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导致陆相记录难以与海洋记录开展深入有效的对比工作,因此该事件的全球性意义受到质疑。(2)触发机制存在争议:高精度年代框架显示Dan-C2事件发生在轨道偏心率极大值处,表明轨道驱动对该事件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该事件又与印度德干高原火山喷发的最后阶段在时间上吻合,暗示着火山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可能对Dan-C2事件期间的增温也有所贡献,但二者对该事件的相对贡献尚难以评估。未来研究要着重于以下方面:(1)不同海域Dan-C2事件记录的差异性以及海洋深层水记录缺失的原因;(2)建立更多可靠的陆相记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Dan-C2事件的全球性意义及其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近纪 Dan-C2热事件 碳同位素(δ^(13)C) 全球性意义 触发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