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起一个世界——论早期儒家诗教中的“兴”
1
作者 黄少微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4-160,共7页
“兴”是儒家诗教的重要观念。从古典诗教的视域出发,并借鉴现象学方法,可探明此观念所内含的生活经验及其独特意义。“比”“兴”都指向对物的陈述,但“兴”有更丰富的特征。古典思想以感物的方式来呈现物及其对人的意义,“兴”在陈述... “兴”是儒家诗教的重要观念。从古典诗教的视域出发,并借鉴现象学方法,可探明此观念所内含的生活经验及其独特意义。“比”“兴”都指向对物的陈述,但“兴”有更丰富的特征。古典思想以感物的方式来呈现物及其对人的意义,“兴”在陈述物时,也指向物我相关的事。借助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关于物的感知理论和存在思考,可知“比”只揭示物的一面,“兴”则敞开一个更丰富的世界,这一世界及其中的物均向我呈现其意义。由此可知,孔子所言诗教的三层意义实有内在关联:事父、事君的人伦之理多从对鸟兽草木之物的感知中获得,而这尤其是通过“兴”来实现。“兴”这种对物之意义的独特感知方式,使得“兴于诗”之诗教成为早期儒家教化谱系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感物 世界 诗教
下载PDF
略论早期儒家“性”范畴的特质
2
作者 任鹏程 《唐都学刊》 2023年第5期70-76,共7页
“性”是儒家哲学中的核心范畴。在早期儒家看来,“性”至少具有六层特质。从构字学角度看,“性”与“生”有关,指人初生的自然状态。从本原性角度看,能够生的东西,古人以为便是天,“性”乃天性。从质料性角度看,天能生又与气有关,天含... “性”是儒家哲学中的核心范畴。在早期儒家看来,“性”至少具有六层特质。从构字学角度看,“性”与“生”有关,指人初生的自然状态。从本原性角度看,能够生的东西,古人以为便是天,“性”乃天性。从质料性角度看,天能生又与气有关,天含有气并能生物,“性”含气。从物理性角度看,气具有物理属性,“性”含气,因而“性”具物理属性。从规定性的角度看,材质有质的属性,“性”即是人之为人者。同时,“性”始终与“心”“情”“欲”“命”等范畴纠缠着,这表明早期儒家人性范畴的复杂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人性 生命 材质 属性 情欲
下载PDF
《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本”理念与早期儒家“民本”政治传统的契合
3
作者 张玉晶 《哲学进展》 2023年第9期1800-1805,共6页
《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指的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人本”以消除剥削、压迫,实现人类解放为最终目的,无产阶级是推动这一过程发展的主动力;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则是从“民为邦本”出发,以期达到“以政裕民”的政治效果,进而发挥“... 《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指的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人本”以消除剥削、压迫,实现人类解放为最终目的,无产阶级是推动这一过程发展的主动力;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则是从“民为邦本”出发,以期达到“以政裕民”的政治效果,进而发挥“民”在稳定社会秩序中的基础作用。这意味着,“人本”与“民本”两个概念在中西、古今中的含义均存在差异,“人本”多侧重于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民本”则是理想政治的关键元素。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后,这两种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观念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碰撞,也逐渐凸显出相通之处,那就是以“人”为核心,此成果来之不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早期儒家 人本 民为邦本 理想政治
下载PDF
从上博楚简看早期儒家对君权合法性及相关问题的阐释 被引量:2
4
作者 丁四新 邹啸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48,160-161,共7页
从上博楚简来看,早期儒家对君权合法性及相关问题的主要看法有:君权来源于天与民,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天下为公"的德治理想,即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使人人都能安身立命、成就自我,所以君权本质上就是源于万民并为了万民的... 从上博楚简来看,早期儒家对君权合法性及相关问题的主要看法有:君权来源于天与民,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天下为公"的德治理想,即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使人人都能安身立命、成就自我,所以君权本质上就是源于万民并为了万民的公器;君权的合法性基础在于天命、民意与德能,这三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为君权的合法性奠基,其中道德因素最为根本;"仁以得之,仁以守之"是君权的获得与维系之道,执政者既须修身立德、率先垂范,又须依仁治民、导民向善,如此才能顺应天命、合乎民心,从而取得统治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楚简 早期儒家 君权 公器 合法性 仁道
下载PDF
早期儒家和犹太—基督教传统中的智慧观:比较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姚新中 刘莉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5,共7页
智慧是一切哲学与宗教传统的中心,本文是对早期儒家和犹太-基督教传统中的智慧观比较研究的一种思考,通过分析两种传统中智慧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来把握智慧的本质和价值,力图从比较的框架来审视智慧的哲学含义、伦理蕴涵和宗教层面... 智慧是一切哲学与宗教传统的中心,本文是对早期儒家和犹太-基督教传统中的智慧观比较研究的一种思考,通过分析两种传统中智慧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来把握智慧的本质和价值,力图从比较的框架来审视智慧的哲学含义、伦理蕴涵和宗教层面,进而理解早期儒家和犹太—基督教传统中智慧观在文化、政治和哲学上的分歧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 比较研究 早期儒家 犹太—基督教
下载PDF
家庭伦理对早期儒家共同体形成的价值及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友广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6-41,共6页
基于社会学的进路,从乡里生活(主要包括家伦理和孝文化)与礼俗传统两方面来考察早期儒家所处的伦理环境和生活场域,就能更好地观照传统资源和社会生活对于这一共同体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以及对其观察客观世界和理论创建方面所产生的深远... 基于社会学的进路,从乡里生活(主要包括家伦理和孝文化)与礼俗传统两方面来考察早期儒家所处的伦理环境和生活场域,就能更好地观照传统资源和社会生活对于这一共同体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以及对其观察客观世界和理论创建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以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的共同体理论来整体定位、考量以探究作为共同体的早期儒家的内部构成及其与家、家族基本生存共同体的关系问题及处于现代文明包围之中的乡土社会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社会 礼俗传统 共同体理论 早期儒家 现代文明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中的古代犹太教与早期儒家之孝道 被引量:1
7
作者 傅有德 王强伟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35,173,共14页
古代犹太教和早期儒家具有高度相似的孝道,例如对父母的赡养、尊敬、承志继事、礼葬与悼念、婉言劝谏等等。与此同时,古代犹太教与早期儒家的孝道伦理在行孝的程度、孝道的范围,以及孝道在各自体系中所居地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古代犹太教和早期儒家具有高度相似的孝道,例如对父母的赡养、尊敬、承志继事、礼葬与悼念、婉言劝谏等等。与此同时,古代犹太教与早期儒家的孝道伦理在行孝的程度、孝道的范围,以及孝道在各自体系中所居地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孝敬父母的周全、细致程度上,儒家胜于犹太教;而在双方孝道的范围方面则各具特色。古代犹太教与早期儒家主张的孝道之所以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主要因为二者皆以血缘亲情和报恩情感作为伦理基础;而其间的差异则主要源于犹太教的神性中心与儒学的人本特性,同时也与古代以色列和早期儒家所处时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历史有内在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道 古代犹太教 早期儒家
下载PDF
早期儒家与“民之父母” 被引量:3
8
作者 张丰乾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9-116,共8页
历代儒者引经据典,从"民之父母"的角度出发,对统治者提出了亲民、爱民、保民、富民等要求。但是,近现代以来的思想史研究者,对于古代社会君民关系的这一基本理论似乎未着笔墨。本文集中讨论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 历代儒者引经据典,从"民之父母"的角度出发,对统治者提出了亲民、爱民、保民、富民等要求。但是,近现代以来的思想史研究者,对于古代社会君民关系的这一基本理论似乎未着笔墨。本文集中讨论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早期儒家学派关于"民之父母"的思想,归纳出其中至少包含了"民之父母"需要符合"必达于礼乐之原"、"使民富且寿"、"同于民之好恶"、"顺而教之"、"有父之尊,有母之亲"等原则。孟子则借用"民之父母"的理论痛斥当政者"以政杀人"、"率兽食人"、"使老稚转乎沟壑"。荀子指出当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堕落为"民之怨贼"的地步,统治阶级内部其他符合"民之父母"标准的领袖可以以"革命"方式取而代之。在今人看来是"乌托邦"的这种构想,在儒家看来是应该而且能够实现的蓝图。儒家之外,《管子》提出,"法"才是"民之父母",在"法"的层面,即使是有所过错,也可以有办法弥补,不至于酿成大患,可以看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之父母 早期儒家 君民关系 劝勉 批判 革命
下载PDF
早期儒家的道家化 被引量:3
9
作者 陈鼓应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9-61,63-66,共7页
早期儒家的道家化陈鼓应(北京大学哲学系)儒家的道家化和道家的儒家化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儒道两家从他们的创始人开始,便有着思想上的对话。战国中期以后,在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里,稷下道家在伦理思想上吸收儒... 早期儒家的道家化陈鼓应(北京大学哲学系)儒家的道家化和道家的儒家化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儒道两家从他们的创始人开始,便有着思想上的对话。战国中期以后,在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里,稷下道家在伦理思想上吸收儒家的仁义学说及礼制文化;儒家的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稷下道家 《大学》 黄老道家 早期儒家 道家文化 “中和” “诚” 《老子》 黄帝四经
下载PDF
早期儒家婚姻观论略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衡眉 《东岳论丛》 1987年第6期51-56,89,共7页
对于早期儒家的思想,诸如政治、哲学、经济、教育、伦理道德乃至法律与军事思想,人们研究得较为广泛和深入,但对其婚姻观的研究,似尚无人问津。笔者不揣谫陋,愿芹献一得之见,意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 孔子 论略 婚姻观 礼记 左传 孟子 早期儒家 周人 春秋时期 政治意义
下载PDF
早期儒家的仁爱观与现代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 被引量:3
11
作者 魏世梅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40,共3页
早期儒家的仁爱观与现代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有着根本的区别。儒家仁爱观具有不平等性和虚幻性,而现代的以人为本具有牢固的现实基础,是切实可行的;儒家以仁爱观为基础的民本主义是从君治民出发的君本位主义,是君主主权论,现代的以人为... 早期儒家的仁爱观与现代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有着根本的区别。儒家仁爱观具有不平等性和虚幻性,而现代的以人为本具有牢固的现实基础,是切实可行的;儒家以仁爱观为基础的民本主义是从君治民出发的君本位主义,是君主主权论,现代的以人为本是人民主权论;儒家的仁爱观倡导“德治”,而现代的以人为本主张“德法兼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仁爱观 以人为本 比较
下载PDF
早期儒家人际关系论的致思倾向及其现代解读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秋升 李会富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2年第6期92-97,共6页
早期儒家人际关系论具有特定的致思倾向。它以致和谐而存不同为目标,以讲名分而求对等为原则,以正自我而推己及人人为方法,以人的积极真情为基础,形成了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和思想内涵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及其致思倾向,不仅反映了中... 早期儒家人际关系论具有特定的致思倾向。它以致和谐而存不同为目标,以讲名分而求对等为原则,以正自我而推己及人人为方法,以人的积极真情为基础,形成了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和思想内涵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及其致思倾向,不仅反映了中国先哲们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高超艺术,而且暗合了现代哲学重视"交往关系"的发展趋势。其思想内容可以弥补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问题的不足,为当今时代建立和谐社会秩序、构建良好人际关系提供智慧和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人际关系 致思倾向 现代解读
下载PDF
“魂魄”“鬼神”与早期儒家祭礼诠释的内在向度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国雨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4-72,共9页
早期儒家基于功能视角对祭祀之道德和社会功能的强调,回答了祭祀"为何必要"的问题,同时,也继承周人祭祀的理性精神,并以魂魄观念和魂气说理解鬼神,回答了祭祀"何以可能"的问题。不同于墨子"明鬼"和民间... 早期儒家基于功能视角对祭祀之道德和社会功能的强调,回答了祭祀"为何必要"的问题,同时,也继承周人祭祀的理性精神,并以魂魄观念和魂气说理解鬼神,回答了祭祀"何以可能"的问题。不同于墨子"明鬼"和民间鬼神信仰强调鬼神的实体与威灵,早期儒家对殷周祖灵观念做了进一步理性化、人文化、非实体化和去威灵化的转化,墨子对其"以鬼为不神"的批评,恰好揭示了儒家祖灵观念的特征。秉持"死而不绝"的生命观和魂魄观,早期儒家认为,祭祖礼仪中鬼神的实质是祖先之魂魄,死后被尊为鬼神,只要必诚必敬地斋戒以祭,基于"气"之感应原理,子子孙孙便可与列祖列宗感通于祭场这一神圣空间中。在祭祀态度与目的上,孔子及其儒家由强调祈福转向强调报本,由强调所信转向强调能信,强调"外则尽物,内则尽志"的祭祀主体本身的努力。在早期儒家的思想世界中,虽然"事人"优先于"事鬼",但"鬼神得其飨"始终是儒家社会治理蓝图和信仰世界的主题之一。无鬼神的儒家是不完整的,他们所追求的是"敬鬼神"与"远鬼神"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魂魄 鬼神 祭祀 早期儒家
下载PDF
试论早期儒家思想中的个体主体意识 被引量:2
14
作者 陶悦 刘春泽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年第8期30-34,共5页
人们通常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缺少个体主体意识。文章从天人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知行关系入手 ,分析了早期儒家思想中蕴涵的肯定个体主体意识的倾向 ,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急需的个体主体意识原本就潜在于早期的儒... 人们通常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缺少个体主体意识。文章从天人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知行关系入手 ,分析了早期儒家思想中蕴涵的肯定个体主体意识的倾向 ,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急需的个体主体意识原本就潜在于早期的儒家思想中 ,只不过被长期掩盖和忽略 ,才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个体主体意识
下载PDF
试论早期儒家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 被引量:1
15
作者 岳朝娟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3-56,共4页
早期儒家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是从“性”开始的,通过“性”他们得以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界定,以此为他们各自的理论学说服务。早期儒家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包括感官之欲和情。同时还认为道德构成了人的本质,用道德因素制约人的先天属性,才... 早期儒家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是从“性”开始的,通过“性”他们得以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界定,以此为他们各自的理论学说服务。早期儒家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包括感官之欲和情。同时还认为道德构成了人的本质,用道德因素制约人的先天属性,才能使人性由物性状态升华到人性状态。早期儒家既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具有客观必然性,也看到了它潜在的危险性,认为对人的自然属性要进行以节欲、养性和修心为内容的调控,才能稳固人伦秩序和向理想的人格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自然属性 调控
下载PDF
早期儒家人格建构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方立天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2期31-34,共4页
人格是近代的一个概念,在古代称为“品格”或“人品”,即人的品格,它包含了智慧、品质、道德、能力等内涵,是一个人之所以区别于他人的特质,体现了个人相对于他人的独立存在.儒家哲学的基本点是人的问题,由此也十分重视对人格问题的阐... 人格是近代的一个概念,在古代称为“品格”或“人品”,即人的品格,它包含了智慧、品质、道德、能力等内涵,是一个人之所以区别于他人的特质,体现了个人相对于他人的独立存在.儒家哲学的基本点是人的问题,由此也十分重视对人格问题的阐发构造,本文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的角度简要地述说一下早期儒家的人格观及其现代释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人格建构 人格价值 现代意义 孟子 孔子 立德 圣人 人格观 人格问题
下载PDF
早期儒家与《易》之关系述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浩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59,共7页
《周易》在中国古代被当作儒家经典之一,孔子作"十翼"之说也久已深入人心。事实上,《易》与儒家的关系向来就很复杂。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视角,考察了孔子以至秦汉儒家易学的发展,进而提出了"学术易"、"方术易&... 《周易》在中国古代被当作儒家经典之一,孔子作"十翼"之说也久已深入人心。事实上,《易》与儒家的关系向来就很复杂。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视角,考察了孔子以至秦汉儒家易学的发展,进而提出了"学术易"、"方术易"之分,或"义理易"、"象数易"、"方术易"之分,探讨了它们的内在关联及其文化意义,并且特别强调了"象数易"的独特地位。我们的考察和区分,将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早期儒家与《易》之关系乃至整个易学史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易》 汉代易学
下载PDF
天道之两维 早期儒家《诗》学与《易》学的变奏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博 《中国文化》 CSSCI 2010年第2期53-64,共12页
无论我们对於子贡“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的说法做出如何的诠释,《论语》所见孔于思想中天道角色的模糊确实是愿而易见的。除了子贡遣里的说法之外,我们看不到另外孔子和门弟子们讨论或者提到天... 无论我们对於子贡“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的说法做出如何的诠释,《论语》所见孔于思想中天道角色的模糊确实是愿而易见的。除了子贡遣里的说法之外,我们看不到另外孔子和门弟子们讨论或者提到天道的例子。如果考虑到子产“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之说所显示出来的春秋後期政治和文化精英对於天道的疏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与天道 《易》学 《诗》学 早期儒家 变奏 《论语》 文化精英 子贡
下载PDF
早期儒家文化的性别制度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付洪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23,共7页
在早期儒家文化的性别制度中公共空间为男性贵族所垄断,其形成过程与其军人身份有关。为了证明这种性别制度的合法性,男性贵族借助于非理性的原始思维发展了一套将女性排除于公共空间之外的话语体系。但由于儒家传统家国一体的文化模式... 在早期儒家文化的性别制度中公共空间为男性贵族所垄断,其形成过程与其军人身份有关。为了证明这种性别制度的合法性,男性贵族借助于非理性的原始思维发展了一套将女性排除于公共空间之外的话语体系。但由于儒家传统家国一体的文化模式使得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分界模糊,导致男性中心的性别机制在现实政治中遇到了巨大的文化阻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文化 性别制度 文化哲学
下载PDF
“人的规律”与“神的规律”——“变”视阈下早期儒家天人关系辨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光连 《社科纵横》 2016年第10期103-110,共8页
天在中国古代通常有自然之天、人格之天、道德之天等多种含义,构成了中国哲学特殊概念,其所包含的对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的探源,形成了不同思想家不同的德性思考方式。从心性儒家来看,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对天生予德的肯定,反映了春秋时期... 天在中国古代通常有自然之天、人格之天、道德之天等多种含义,构成了中国哲学特殊概念,其所包含的对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的探源,形成了不同思想家不同的德性思考方式。从心性儒家来看,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对天生予德的肯定,反映了春秋时期萌生的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思想,并且以天之道反证人之道在德性生成上的神圣性和权威性。而天性和德性是儒道两派对性的不同诠释,儒家的德性尽管也关注个体的本然之性,但最终要落实在人伦关系的实践之上,这是儒家表现出"以善释真"、"以人释天"的思维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天人合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