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坊弦索与戏文旦角表演的变迁--以《琵琶记》、《荆钗记》、《苏秦记》为例
1
作者 李舜华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26,共5页
以《琵琶记》、《荆钗记》与《苏秦记》为例,早期戏文在明前中期的变动突出了旦色的表演。所易情节或为女性种种委屈艰辛的叙述,或为祝寿、游赏、闺中思忆等场次,均涉及闺忆闺怨内涵。这一变动显然源于当时伎乐环境(尤其是弦索弹唱)的影... 以《琵琶记》、《荆钗记》与《苏秦记》为例,早期戏文在明前中期的变动突出了旦色的表演。所易情节或为女性种种委屈艰辛的叙述,或为祝寿、游赏、闺中思忆等场次,均涉及闺忆闺怨内涵。这一变动显然源于当时伎乐环境(尤其是弦索弹唱)的影响,而增益了某种情感因素。换言之,闺中的思忆与怨怼,直接书写了女性在伦理环境中命运的酸楚,而透露了人们对传统价值体系与道德体系认同与否的两难处境。对这一个体与环境、情与理的冲突,三种戏文各有表述,而典型地体现了明前中期戏文发展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戏文 旦角 闺忆(怨) 情与理
原文传递
早期南戏与民间生活伦理
2
作者 刘天振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21,共10页
早期南戏的作者为民间艺人或下层文人,其所撰剧本的曲文、念白广泛吸收了当时社会流行的谚语、俗语及格言、警语等,不仅有力增强了舞台表演效果,更向普通民众传授了他们所需的生活伦理,切实发挥了戏曲"人生教科书"的社会作用... 早期南戏的作者为民间艺人或下层文人,其所撰剧本的曲文、念白广泛吸收了当时社会流行的谚语、俗语及格言、警语等,不仅有力增强了舞台表演效果,更向普通民众传授了他们所需的生活伦理,切实发挥了戏曲"人生教科书"的社会作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作为现存早期南戏的代表性作品,其引用民间谚语、格言的现象十分引人瞩目。而这些精辟警拔的语句又见于宋元以来一些世俗道德教育读物如《增广贤文》、《事林广记》中"警世格言"等。对照考察早期南戏中谚语、格言与《增广贤文》等读物内容相同相近情况,可以从一个独特角度梳理、归结出宋元民间社会所推重的一些生活伦理价值,洞察早期南戏社会教化的实际内容,从而加深理解民间生活伦理与早期南戏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增广贤文》 《事林广记》 民间生活伦理 社会教化活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