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急性胰腺炎Ⅰ、Ⅱ级胰腺坏死特点和早期手术指征的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学诚 王延令 +5 位作者 丁巍 高海峰 黄大鹤 李森 金迪 钱占祥 《吉林医学》 CAS 2001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Ⅰ、Ⅱ级的胰腺坏死特点及早期手术指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0年1月至2000年5月SAP182例的手术病理所见、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和死亡原因。结果:SAPⅠ级中59.2%为胰腺局...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Ⅰ、Ⅱ级的胰腺坏死特点及早期手术指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0年1月至2000年5月SAP182例的手术病理所见、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和死亡原因。结果:SAPⅠ级中59.2%为胰腺局灶型坏死,其中有24.4%进展为广泛坏死,另40.8%为广泛坏死;SAPⅡ级100%为广泛坏死。广泛坏死在强化非手术治疗前提下适时早期手术能提高治愈率。结论:SAPⅡ级早期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应适时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病理 早期手术指征 胰腺坏死 治疗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手术指征的探讨 被引量:70
2
作者 袁祖荣 陈尔真 +1 位作者 瞿洪平 张圣道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538-539,共2页
目的 探讨 S A P 的早期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分析11 例采用非手术治疗 S A P Ⅱ级病例的死亡原因。结果 11 例 S A P 均死于疾病早期,并发休克、 M O F 是早期的死亡原因。结论  S A P 早期应有选择性地采用手... 目的 探讨 S A P 的早期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分析11 例采用非手术治疗 S A P Ⅱ级病例的死亡原因。结果 11 例 S A P 均死于疾病早期,并发休克、 M O F 是早期的死亡原因。结论  S A P 早期应有选择性地采用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 急性 胰腺炎 早期手术指征
原文传递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善俊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1997年第6期423-423,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外科治疗 早期手术指征 手术治疗 术后并发症 CT检查 手术时机 临床应用 保守治疗 胰腺坏死组织清除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
4
《家庭医学(上半月)》 2006年第11期61-61,共1页
急性胰腺炎是因胰酶消化胰本身所引起的炎症,起病急,进展快,尤其是急性重症胰腺炎和暴发性胰腺炎疼痛剧烈,可致休克直至死亡,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凤林教授等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研究... 急性胰腺炎是因胰酶消化胰本身所引起的炎症,起病急,进展快,尤其是急性重症胰腺炎和暴发性胰腺炎疼痛剧烈,可致休克直至死亡,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凤林教授等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研究,他们在综合国内外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规范.包括严密观察早期剖腹术的常控、松控、严控措施;对急性胰腺炎I期病人联合中药灌肠、规范化“十字疗法”、“微创腹灌”,严格控制早期手术指征;对Ⅱ期病人以独创的F=(A—P)/A×100%的公式,查明发病内因;对Ⅲ期病人治疗残留病症和疾病原因,防止复发等。他们同时开展了中药对胃、肠、胆道功能影响的研究,发现中药灌肠、“微创腹灌”及胸穿抽液等方法,可以从源头上截断肠道、腹腔及胸腔的致死性毒源,降低急性胰腺炎的死亡率。在他们治疗的1388例病人中,有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342例,暴发性胰腺炎61例。国内外重症胰腺炎和暴发性胰腺炎的死亡率为46.2%~93%,而关风林教授等人治疗的病例中.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死亡率为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胰腺炎 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 暴发性胰腺炎 早期手术指征 附属第一医院 大连医科大学 中药灌肠 临床经验 影响的研究
下载PDF
分娩性臂丛损伤创伤性神经瘤的病理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高仕长 陈亮 +1 位作者 顾玉东 胡韶楠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0-74,共5页
目的为早期神经瘤切除、臂丛修复治疗产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4例早期产瘫手术患儿,术中作臂丛上干神经电生理测定( 3 7例) ,随后切除神经瘤、行神经移植和移位修复臂丛术。对神经瘤进行如下检测大体观察、LuxolFastBlue髓鞘染色、Van... 目的为早期神经瘤切除、臂丛修复治疗产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4例早期产瘫手术患儿,术中作臂丛上干神经电生理测定( 3 7例) ,随后切除神经瘤、行神经移植和移位修复臂丛术。对神经瘤进行如下检测大体观察、LuxolFastBlue髓鞘染色、Van Gieson胶原纤维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神经丝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标记以计数轴索等。另取2 3侧新鲜婴儿尸体的臂丛上干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术中发现臂丛上干神经瘤呈梭形或“双峰骆驼”形,瘤长1.2~1.5cm ,质硬。神经瘤近端可见大量的有髓神经纤维;远端的神经外膜、束膜内胶原纤维明显增生,束内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分布不均。神经瘤和正常上干内胶原纤维相对面积分别为( 63 73 %±12 2 7, x±s ,下同)和42 .3 8%±11.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 1)。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不同髓鞘厚度的神经纤维和脱髓鞘病变分布于神经瘤远、近端和中央段。神经瘤近端和正常上干神经纤维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 ;神经瘤内再生神经纤维的通过率41.67%±8.0 0 %。根据被检肌肉(冈下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能否引出复合动作电位(CMAP)将患儿分为三组,被检肌肉波幅均有明显下降。但方差分析表明,三组再生神经纤维通过神经瘤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瘤 分娩性臂丛损伤 创伤性 病理研究 透射电镜观察 再生神经纤维 神经电生理测定 臂丛上干 胶原纤维染色 有髓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分布 复合动作电位 早期手术指征 神经丝蛋白 脱髓鞘病变 统计学 修复治疗 手术患儿 移位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