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生新潮演剧的“舶来性”与“本土化”之互塑关系——以清末上海圣约翰大学早期莎剧演出(1896—1911)为中心的考察
1
作者 田妮芝 范方俊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9,共7页
在对于中国现代戏剧发生历史的叙事中,1907年留日学生艺术社团“春柳社”对外公演的五幕新剧《黑奴吁天录》,通常被视为中国现代戏剧得以确立的重要标志。然而,“春柳社”的表演仅是代表20世纪初中国学生新潮演剧,通过日本新派戏剧为中... 在对于中国现代戏剧发生历史的叙事中,1907年留日学生艺术社团“春柳社”对外公演的五幕新剧《黑奴吁天录》,通常被视为中国现代戏剧得以确立的重要标志。然而,“春柳社”的表演仅是代表20世纪初中国学生新潮演剧,通过日本新派戏剧为中介学习欧美新剧实现改良中国戏曲、创生中国现代戏剧的一条间接路径;在此之前,中国国内就已经出现了引入西方近代戏剧的直接路径,这就是清末在华西式学堂的中国学生的新潮演剧活动。上海圣约翰大学早期莎剧演出作为其中的先行者,不仅将莎士比亚以来西方近代戏剧和以对话为主的演剧方式引入中国,同样重要的是,它是近代西方文明根植于中国历史发生巨变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在上海都市生态中碰撞与融汇的产物,带有鲜明的中西跨文化属性。这种西式“舶来性”与中国“本土化”之互塑,既使西式学堂的中国学生参与近代中西跨文化戏剧的对话成为可能,也使新潮演剧从发生之时起,便成为清末中国戏曲借以参照、创生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新潮演 舶来性 本土化 上海圣约翰大学 早期莎剧演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