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督五线针法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早期退变性脊柱不稳定疗效观察
1
作者 田瑞 郝军 王宗亮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4年第3期583-585,共3页
目的:观察通督五线针法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早期退变性脊柱不稳定的疗效。方法:8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两组均用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联合组加用通督五线针法治疗。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疼痛、脊柱OD... 目的:观察通督五线针法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早期退变性脊柱不稳定的疗效。方法:8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两组均用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联合组加用通督五线针法治疗。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疼痛、脊柱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UHBE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五线针法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早期退变性脊柱不稳定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退变性脊柱不稳定 通督五线针法 核心稳定训练
下载PDF
选择性椎间融合与椎弓根螺钉置入修复退变性腰椎侧凸:脊柱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尹承慧 符臣学 +1 位作者 叶永平 徐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6期4174-4179,共6页
背景: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疾患,造成修复耐受性较差。退变性腰椎侧凸多存在"责任椎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局部减压和选择性融合,这样可以达到神经减压、脊柱稳定效果,又相对微创。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 背景: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疾患,造成修复耐受性较差。退变性腰椎侧凸多存在"责任椎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局部减压和选择性融合,这样可以达到神经减压、脊柱稳定效果,又相对微创。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椎间融合、局限神经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修复适应证和禁忌证。采用选择性椎间融合、局限神经减压和椎弓根螺钉系统置入内固定的方案治疗,分析其修复效果和并发症。随访时采用Suk标准判断植骨融合情况;分别在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推荐的下腰痛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并计算疗效优良率;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矢状位和冠状位Cobb’s角。结果与结论:患者获得12-36个月随访。根据JOA腰背痛评分,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疗效优良率为89%。采用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情况,融合率为94%。最后一次复查腰椎X射线摄片示:治疗后冠状面Cobb’s角平均(4.3±2.3)°(0°-13.5°),侧凸矫正率为56%。治疗后矢状面Cobb’s角平均(45.1±12.5)°(10.4°-65.3°),前凸矫正率为36%。修复后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2例,神经损伤2例,内固定器械失败1例,肺炎1例,症状性深静脉血栓3例。提示选择性椎间融合、局限性神经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是修复退变性腰椎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冠状面及矢状面上腰椎序列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重建,能够实现侧凸节段腰椎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退变性腰椎侧凸 选择性椎间融合 局限减压 椎弓根钉 脊柱稳定 冠状面 矢状面 随访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寅昊 袁磊 +5 位作者 曾岩 张心灵 陈仲强 李危石 郭昭庆 齐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41-449,共9页
目的: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后路长节段融合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了216例在我院行后路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术的A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6周内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早... 目的: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后路长节段融合固定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了216例在我院行后路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术的A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6周内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早期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腰腿症状时间、既往内科病病史、是否吸烟、骨质疏松T值、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麻醉风险分级等;手术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固定融合节段数、截骨分级、术中失血量等;术后资料包括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具体情况、术后引流量、患者术后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量等。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并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发现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9例患者纳入早期并发症组,127例患者纳入无并发症组。腰痛病程(P=0.034)、术后第1天红细胞计数(P=0.017)、麻醉时间(P<0.001)、手术时间(P<0.001)、固定融合节段数量(P<0.001)、术中行截骨术(P=0.027)、不同截骨级别(P=0.002)、截骨节段(P=0.049)、术中失血量(P=0.048)、术中尿量(P=0.022)、术中总输入液体量(P=0.005)、自体血回输量(P=0.022)、术后总引流量(P<0.001)、住院时间(P<0.001)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固定融合节段长、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量多、术中总输入液体量多、3级及以上截骨术、自体血回输量多、术后总引流量多、术后第1天红细胞计数较低为早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多的术后总引流量、3级及以上截骨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3级及以上截骨患者出现早期并发症的风险为进行3级以下截骨或未进行截骨患者的4.577倍(P=0.041);术后引流量每增加100ml,其出现早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12.7%(P<0.001)。对潜在危险因素应用标准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值(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得出,手术时间≥244min,固定融合节段≥6个节段,术后总引流量≥1745ml对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预测具有一定准确性。结论:术后引流量多、进行3级及以上截骨与术后早期并发症密切相关,减少手术时间、选择合适的固定融合节段对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早期并发症 长节段固定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对术后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冬月 苏庆军 +2 位作者 张希诺 陶鲁铭 海涌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7-193,共7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采用UBE治疗的109例退变性腰椎疾...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采用UBE治疗的109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7例,女性62例,年龄(53.3±8.2)岁(范围:21~80岁)。手术节段为单节段80例,双节段25例,三节段4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手术并发症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手术前后行腰椎CT三维重建检查,观察并测量关节突关节保留情况和关节突关节切除内侧角(β角);术后12个月行过屈、过伸位腰椎X线片检查,观察腰椎稳定性。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广义估计方程。结果10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4.5±37.1)min(范围:56~245 min),术中透视(6.8±4.0)次(范围:4~16次),住院时间(5.3±3.7)d(范围:4~14 d)。术中出现硬膜囊撕裂4例,短暂性下肢麻木4例,硬膜外血肿2例。患者术后随访(19.6±7.2)个月(范围:12~36个月)。术后3个月、12个月随访时,患者腰部VAS、腿部VAS、JOA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依据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88.99%(97/109)。1例患者术后2个月因椎间盘再次突出行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影像学方面,采用UBE手术侧的关节突关节面积保留率均超过60%,β角均小于90°;术后12个月复查过屈、过伸位腰椎X线片,未见手术节段不稳定或滑脱。结论UBE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效果较满意,术后患者的腰椎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疾病 单侧双通道技术 退变性腰椎疾病 脊柱内镜 临床疗效 腰椎稳定
原文传递
核心稳定性训练与植入物内固定腰椎融合修复退变性腰椎滑脱:腰椎功能评价 被引量:9
5
作者 罗盛飞 张德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1期5036-5040,共5页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是脊柱外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升高。目的:通过对腰椎退变性疾病不同分期植入物内固定腰椎融合治疗及功能训练后脊柱稳定性分析,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指导。方法:1采...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是脊柱外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升高。目的:通过对腰椎退变性疾病不同分期植入物内固定腰椎融合治疗及功能训练后脊柱稳定性分析,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指导。方法:1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52例Ⅰ度、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训练,训练组给予核心稳定性训练,疗程24周。分别在治疗后6,12,24周进行数字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疗效评定。2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方法评估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修复退变性腰椎滑脱后的脊柱稳定性。结果与结论:1治疗24周后,训练组的数字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腰椎滑脱患者疼痛的缓解和恢复机体活动能力有显著效果。核心稳定性训练对退变性腰椎滑脱所致的慢性腰痛及功能改善优于传统的功能训练。2椎弓根固定并后外侧融合与后侧椎体间融合都可有效治疗Ⅱ度以内腰椎滑脱,后侧椎体间融合能更好的维持滑脱矫形及结构的稳定,后外侧融合后期易出现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等问题,但临床疗效不受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腰椎融合 退变性腰椎滑脱 核心稳定性训练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躯干肌肌力训练
下载PDF
动力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研究近况 被引量:2
6
作者 彭宝淦 《武警医学》 CAS 2011年第2期93-96,共4页
脊柱融合手术一直是治疗腰椎不稳和机械性腰痛的主要手段。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进展,包括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在脊柱融合手术中的应用,使融合率能达到90%以上,甚至100%。
关键词 动力稳定系统 腰椎退变性疾病 脊柱融合术 邻近节段病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的手术治疗
7
作者 张元豫 李坤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595-596,共2页
目的 :观察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脊柱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患者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 1997年 3月~ 2 0 0 4年 2月 31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患者... 目的 :观察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脊柱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患者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 1997年 3月~ 2 0 0 4年 2月 31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患者经椎管减压、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和X线表现。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2年 7个月 (6个月~ 5年 ) ,所有患者的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临床疗效 :优 2 3例 ,良 5例 ,可 4例 ,优良率为 87.1%。 结论 :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脊柱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的疗效肯定 ,且应把恢复该节段的稳定作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 腰椎不稳定 椎弓根钉系统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腰骶角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林敦贤 徐茂盛 +3 位作者 杨文德 陈惠枚 骆达林 陈文聪 《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2005年第10期13-14,共2页
目的探讨腰骶角与腰椎稳定性、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4例退变性脊柱滑脱患者进行腰椎动力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患者不同体位的腰骶角度和椎体滑脱程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腰骶角与前向椎间位移不稳及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 目的探讨腰骶角与腰椎稳定性、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4例退变性脊柱滑脱患者进行腰椎动力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患者不同体位的腰骶角度和椎体滑脱程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腰骶角与前向椎间位移不稳及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立位、过伸位的腰骶角度及椎体滑脱程度明显大于卧位。结论腰骶角的大小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发生及椎体滑脱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腰椎动力位摄片更有利于脊柱滑脱的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退 腰骶角 脊椎滑脱 脊柱滑脱 相关性分析 退变性 腰椎稳定 滑脱程度 X线摄片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奎刚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7年第21期4081-4082,共2页
观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选取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58例,均实施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检查比较Cobb角度及腰椎前凸角度,并对比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JOA)、Oswestry功能障... 观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选取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58例,均实施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检查比较Cobb角度及腰椎前凸角度,并对比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变化。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Cobb角度下降、腰椎前凸角度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ODI评分降低、JOA评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矫正脊椎侧弯,提高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弯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 稳定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选择性减压治疗
10
作者 王效柱 王力平 +1 位作者 杨学义 欧兆强 《实用骨科杂志》 2004年第5期469-469,共1页
关键词 治疗 减压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多节段 脊柱稳定 半椎板切除 全椎板切除 疗效 开窗 影响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发病特征及治疗
11
作者 王磊 刘长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1期796-796,共1页
随着社会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逐渐增多.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往往同时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临床表现为腰背疼痛、神经根症状、椎管狭窄及神经源性跛行,马尾神经受损者可出现马尾综合征,常表现为鞍区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 随着社会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逐渐增多.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往往同时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临床表现为腰背疼痛、神经根症状、椎管狭窄及神经源性跛行,马尾神经受损者可出现马尾综合征,常表现为鞍区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发病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椎间盘及关节突发生退变,致使病人出现脊柱不稳定和弯曲,造成冠状面的失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发病特征 腰椎管狭窄症 马尾综合征 脊柱不稳定 治疗 小便功能障碍 老年人口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腰椎滑脱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艾比不拉.吐尔逊 苏比.亚力买买提 《新疆医学》 2016年第7期873-876,共4页
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脊柱滑脱是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1]。腰椎管狭窄是椎间盘、黄韧带、关节突等发生退变的累计结果,多发生于老年患者。随着退变的进展,腰椎可能会出现滑脱,从而加重... 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脊柱滑脱是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1]。腰椎管狭窄是椎间盘、黄韧带、关节突等发生退变的累计结果,多发生于老年患者。随着退变的进展,腰椎可能会出现滑脱,从而加重椎管狭窄[2]。近期不少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腰椎管狭窄和退变性脊柱滑脱等疾病采用手术治疗较物理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及药物注射等多种保守治疗相比,得到更好的疗效,而且短期和长期随访时发现手术疗效是比较稳定的。由此可见对这类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利用价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退变性腰椎滑脱 脊柱滑脱 手术减压 关节突关节 黄韧带 内固定 神经源性跛行 脊柱稳定 椎管减压术
下载PDF
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研究现存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3
13
作者 张英杰 刘元梅 唐树杰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期135-137,共3页
脊柱为“骨错缝、筋出槽”的好发部位。近年来,对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的研究多集中于分析其解剖学内涵、生物力学变化。然而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的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统一的疾病诊断标准;(2)“骨错缝”研究广泛开展,“筋... 脊柱为“骨错缝、筋出槽”的好发部位。近年来,对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的研究多集中于分析其解剖学内涵、生物力学变化。然而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的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统一的疾病诊断标准;(2)“骨错缝”研究广泛开展,“筋出槽”研究却相对滞后;(3)学界重“骨错缝”,轻“筋出槽”,重脊柱解剖结构位置的恢复,轻筋的功能训练;(4)重手法治标,轻中药内服治本,忽视功法治疗。针对现存问题,本文基于中医整体观念从整体功能的角度进行思考,试图认清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的内在本质,提出制定统一的疾病诊断标准、重视“筋出槽”的理论研究、强调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中药内服治本、手法治疗治标、配合中医功法、实现标本兼治,为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错缝 筋出槽 脊柱退变性疾病 核心稳定 三亚系模型 手法 功能训练
下载PDF
脊柱内固定融合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淳德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5期1734-1736,共3页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引发椎间盘功能异常,腰椎韧带松弛,关节突增生,同时可以进一步导致运动节段失稳定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上包括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退变性腰椎侧弯和退变性腰椎滑脱。目前的研究...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引发椎间盘功能异常,腰椎韧带松弛,关节突增生,同时可以进一步导致运动节段失稳定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上包括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退变性腰椎侧弯和退变性腰椎滑脱。目前的研究认为腰椎退变过程中椎间盘为首先发生变化的结构,继而引发关节突,周围韧带的变化,引起节段性不稳定。而关于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使用可以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King首先尝试应用骨皮质螺钉对脊柱进行稳定性重建。在上世纪50年代时,Hanington通过改进,在侧凸矫形手术中使用具有撑开作用的钩棒结构内固定器械,并取得了成功。20世纪80年代时将椎弓根螺钉应用于脊柱畸形和退行性疾患的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 腰椎退行性改变 脊柱内固定器械 疾病治疗 内固定融合术 节段性不稳定 腰椎退行性疾病 退变性腰椎滑脱 退变性腰椎侧弯 关节突增生
原文传递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康复护理 被引量:25
15
作者 彭玉慧 《江苏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121-122,共2页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但传统的后路开放手术对脊柱结构破坏多、损伤大,且易遗留腰背痛。近年来,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相对于传统手术,MIS-TLIF对...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但传统的后路开放手术对脊柱结构破坏多、损伤大,且易遗留腰背痛。近年来,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相对于传统手术,MIS-TLIF对软组织损伤小、后路结构破坏少,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脊柱后路结构的稳定性。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缩短,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疾病 下腰椎 腰椎体 融合术 脊柱后路 腰椎管狭窄 早期康复护理 手术入路 脊髓神经功能 体位训练
原文传递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误诊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颜艾 陈菊祥 周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381-382,共2页
关键词 硬脊膜动静脉瘘 误诊分析 脊柱退行性病变 脊髓静脉高压 脊髓血管病变 脊髓功能障碍 SDAVF 细小动脉 静脉异常 变性坏死 早期症状 神经根 椎间孔 椎管内 进行性 特异性 引流
下载PDF
《Spine》2006年5月(第31卷第10~11期)主要文献
17
《脊柱外科杂志》 2006年第3期187-192,共6页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成骨蛋白 矫形术 假关节 椎体成形术 SPINE 前路椎间融合术 脊柱融合术 脊柱稳定 椎间盘膨出 退变性 患者 融合节段 骨性融合 脊柱后凸畸形 主要文献 卷第
下载PDF
腰椎小关节固定融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姚豹 李开南 王成贵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21期6811-6814,共4页
的固定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结核及肿瘤等疾病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手段.目前采用的固定方式主要为椎弓根螺钉固定,腰椎融合的方式较多,除后外侧融合、后路椎间融合、前路椎间融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以外,还有极外侧椎间融合(... 的固定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结核及肿瘤等疾病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手段.目前采用的固定方式主要为椎弓根螺钉固定,腰椎融合的方式较多,除后外侧融合、后路椎间融合、前路椎间融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以外,还有极外侧椎间融合(XLIF).后外侧融合中的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是传统的融合方式,但存在着操作复杂、植骨量大、显露范围大等缺点[1],腰椎小关节的固定融合术操作相对简单,创伤相对较小,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随着人们对腰椎生理病理状态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的研究,对腰椎小关节固定融合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笔者对其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 植骨融合术 腰椎小关节 腰椎骨折 关节突螺钉 退变性疾病 前路椎间 横突间 脊柱稳定 关节突关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