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早期青铜时代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昆声 闵锐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0-105,共6页
云南早期青铜时代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其年代问题,更是聚讼未决。近年来对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大理银梭岛遗址、鲁甸野石山遗址和耿马石佛洞遗址等地进行了新的发掘,形成一批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最新C14测年数据和铜器... 云南早期青铜时代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其年代问题,更是聚讼未决。近年来对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大理银梭岛遗址、鲁甸野石山遗址和耿马石佛洞遗址等地进行了新的发掘,形成一批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最新C14测年数据和铜器金属成分分析数据,确定了一批云南早期青铜时代遗址和墓葬,并可依此对云南早期青铜时代进行断代和分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早期青铜 时代 断代 分段 最新 C14年代
下载PDF
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概论 被引量:26
2
作者 刘国祥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已经正式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7个,其中,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9 000—8 500B.P.)、兴隆洼文化(8 200—7 200B.P.)、富河文... 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已经正式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7个,其中,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9 000—8 500B.P.)、兴隆洼文化(8 200—7 200B.P.)、富河文化(7 200—7 000B.P.)、赵宝沟文化(7 000—6 400B.P.):铜石并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红山文化(6 500—5 000B.P.)、小河沿文化(5 000—4 000B.P.);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夏家店下层文化(4 000—3 500B.P.)。从西辽河流域文明进程看,距今5 500—5 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率先进入初级文明社会,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迈入高级文明社会,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流域 新石器时代 早期青铜时代 考古学文化
下载PDF
西汉水上游秦早期青铜器中的虎造型及其内在含义 被引量:4
3
作者 余永红 《古代文明》 CSSCI 2016年第1期59-67,113,共9页
西汉水上游秦早期青铜器中的虎造型,堪称春秋青铜雕塑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不仅体现出早期秦人高度发达的青铜器铸造技术,也表现出极为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数量众多、形式特别的铜虎造型系列,包含了早期秦人特殊的思想意识,且具有特定的... 西汉水上游秦早期青铜器中的虎造型,堪称春秋青铜雕塑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不仅体现出早期秦人高度发达的青铜器铸造技术,也表现出极为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数量众多、形式特别的铜虎造型系列,包含了早期秦人特殊的思想意识,且具有特定的文化渊源和基础。这些系列铜虎应是秦人崇虎习俗的集中反映,其中"群虎"是早期秦人激励民族精神、凝聚族群意志的一种氏族文化符号,"回首虎"则传达了秦人缅怀祖先、向往东方故地的族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水上游 早期青铜 造型 含义
下载PDF
论秦人早期青铜器与秦系文字的形成 被引量:1
4
作者 雍际春 周晓聪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3期92-95,共4页
近年来在天水地区新出土的秦人早期青铜器及其铭文,为准确认识秦系文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资料。将新出秦人早期青铜器与传世青铜器相结合,根据其制作年代考察其铭文的演变,则秦人早期青铜器目前所见最早的是秦庄公时的不其簋,其次是秦襄... 近年来在天水地区新出土的秦人早期青铜器及其铭文,为准确认识秦系文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资料。将新出秦人早期青铜器与传世青铜器相结合,根据其制作年代考察其铭文的演变,则秦人早期青铜器目前所见最早的是秦庄公时的不其簋,其次是秦襄公受封建国时所造秦公簋与盄和钟,再次是大堡子山秦公诸器。与之对应,不其簋铭文表明秦人已经熟练模仿和使用周文字,而秦襄公时的秦公簋与盄和钟铭文标志着秦系文字已肇其端,中经大堡子山秦公诸器铭文的进一步发展,至春秋早期秦景公钟、镈铭文,秦系文字已完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人 早期青铜 铭文 秦系文字
下载PDF
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经济形态研究综述 被引量:4
5
作者 孙永刚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0期8-11,共4页
西辽河上游地区是我国近代考古开始较早的地区之一,自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早期青铜时代,主要的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由于这一地区是从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地区,也... 西辽河上游地区是我国近代考古开始较早的地区之一,自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早期青铜时代,主要的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由于这一地区是从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地区,也是对环境变化反映敏感的生态系统过渡带,在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受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与外部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具典型性的采集、渔猎、农业、畜牧并存的经济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上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 早期青铜时代 经济形态 植物考古学
下载PDF
中国早期青铜器艺术研究的再思考:以动物纹饰为例
6
作者 华夏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98-101,106,共5页
中国早期青铜器动物纹饰艺术是相关课题研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围绕研究历史中经典的命题、假设、猜想、解释和对过去的推测,即“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是否具有象征意义”,以促进对此命题的再思考,尤其在多维交叉的跨学科语境中,运用... 中国早期青铜器动物纹饰艺术是相关课题研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围绕研究历史中经典的命题、假设、猜想、解释和对过去的推测,即“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是否具有象征意义”,以促进对此命题的再思考,尤其在多维交叉的跨学科语境中,运用跨学科理论和方法,对重新思考早期中国艺术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青铜 动物纹饰 象征意义
下载PDF
下辽河流域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经济形态研究综述
7
作者 刘晓辰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9期21-24,共4页
自20世纪70年代初,新乐遗址的发现揭开了下辽河流域新石器时期文化面貌,填补了下辽河流域史前文化的空白,推动了辽河文明起源的研究。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下辽河流域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主要的考古学文化... 自20世纪70年代初,新乐遗址的发现揭开了下辽河流域新石器时期文化面貌,填补了下辽河流域史前文化的空白,推动了辽河文明起源的研究。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下辽河流域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主要的考古学文化有新乐下层文化,偏堡子文化,高台山文化,新乐上层文化。这一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受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畜牧、采集、渔猎并存的经济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辽河流域 新石器时代 早期青铜时代 经济形态
下载PDF
燕山南北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铜器试析
8
作者 燕云辉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36-40,共5页
夏商时期,北方地区存在两支较为强势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别为燕山以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燕山以南的大坨头文化,发现了数量较多的铜器,尤以小型器物为主。本文对以上两种文化的铜器资料进行了系统收集,通过器型比较与分析,认为二者... 夏商时期,北方地区存在两支较为强势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别为燕山以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燕山以南的大坨头文化,发现了数量较多的铜器,尤以小型器物为主。本文对以上两种文化的铜器资料进行了系统收集,通过器型比较与分析,认为二者铜器来源相近,存在一定的共性并保持了各自的特色,对于研究燕山南北地区早期青铜时代的文化内涵、文化交流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家店下层文化 大坨头文化 早期青铜时代
下载PDF
从夏家店下层文化看辽西地区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9
作者 戴玲玲 韩莹莹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9-74,共6页
夏家店下层文化得名于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遗址,是辽西地区第一支进入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它的发现与研究为认识华夏文明的多样性、探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着重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地缘位置、遗迹特征、出土器... 夏家店下层文化得名于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遗址,是辽西地区第一支进入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它的发现与研究为认识华夏文明的多样性、探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着重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地缘位置、遗迹特征、出土器物等方面分析其与周围文化的交流,进而探讨其所反映的青铜时代早期辽西与周边地区之间的文化融合。夏家店下层文化地处北方、中原以及蒙古高原三大文化区的交汇地带,在文化面貌上表现出与周边文化之间频繁而持续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吸收其他文化的先进技术、礼仪制度等,夏家店下层文化加快了自身的文明进程,为青铜时代早期古代中国区域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家店下层文化 青铜时代早期 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广东早期青铜时代遗存述略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岩 陈红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7-65,共9页
According to objects recently unearthed from Guangdong, the early Bronze Age in this region began from the Shang period and is represented by three cultural types, i.e. the Fubin type in eastern Guangdong, the middle ... According to objects recently unearthed from Guangdong, the early Bronze Age in this region began from the Shang period and is represented by three cultural types, i.e. the Fubin type in eastern Guangdong, the middle Shixia type in northern Guangdong, and the Cuntou type in the Zhujiang Delta and southern coastal area. The first type was developed from the complex of the transitional stage from the Neolithic to the Bronze Age in Northern Guangdong. The second type is unknown in origin for the time being as there is a distinct gap between it and the Shixia culture. The third type might have originated from the complex represented by the remains of Yinzhou Ⅱ in Sanshui and Youyugang Ⅱ in Nanhai. All of them belong to the stage characterized by early kui-hydra design pott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早期青铜时代 文化遗存 浮滨类型遗物 考古学 出土文物
原文传递
河南龙山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六十年 被引量:5
11
作者 方燕明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7-67,I0005,I0006,共23页
河南位于中原腹地,在龙山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河南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中,对以中原为中心的趋势的形成和夏王朝的建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南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 河南位于中原腹地,在龙山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河南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中,对以中原为中心的趋势的形成和夏王朝的建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南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将有利于我们对中华文明形成的机制、动力和规律等问题作持续的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龙山时代 早期青铜时代 考古学文化 发现与研究
原文传递
试析昌平张营遗址早期青铜时代遗存 被引量:2
12
作者 豆海锋 王立新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32,共8页
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张营遗址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的初步分析,可以将该类遗存分为两期三段,推断其年代为二里头文化四期至早商文化三期。结合文化因素分析,对诸类因素的消长及其动因进行了简要概括,并且还对与张营遗存相关的李大人庄遗存及朱... 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张营遗址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的初步分析,可以将该类遗存分为两期三段,推断其年代为二里头文化四期至早商文化三期。结合文化因素分析,对诸类因素的消长及其动因进行了简要概括,并且还对与张营遗存相关的李大人庄遗存及朱开沟文化因素的东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平张营遗址 早期青铜时代遗存 文化因素分析 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辽东半岛南端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文化与周围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俊勇 《东北史地》 2008年第3期41-45,共5页
辽东半岛南端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在不同时期分别与周围文化有着不同的联系。新乐文化是小珠山一期文化的直接来源,兴隆洼文化是其渊源。从小珠山二期文化到双砣子一、二期文化,辽东半岛南端主要是受到山东半岛各考古学文化影响,... 辽东半岛南端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在不同时期分别与周围文化有着不同的联系。新乐文化是小珠山一期文化的直接来源,兴隆洼文化是其渊源。从小珠山二期文化到双砣子一、二期文化,辽东半岛南端主要是受到山东半岛各考古学文化影响,以至最终被山东龙山文化所取代。辽东半岛南端奠基的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对朝鲜半岛西北部和西部的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半岛南端 新石器时代 早期青铜时代 文化交流 关系
原文传递
山西垣曲盆地新石器时代及早期青铜时代陶器的产地分析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成小林 郝少康 +2 位作者 戴向明 崔剑峰 王金霞 《中国历史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32,共11页
本文作者对山西垣曲盆地新石器及早期青铜时代的陶器进行了主量、微量和痕量元素的测定,并采用统计学方法(主成分分析PCA)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山西垣曲盆地各个不同时期的陶器群,同一时期不同类型的陶器群均使用相... 本文作者对山西垣曲盆地新石器及早期青铜时代的陶器进行了主量、微量和痕量元素的测定,并采用统计学方法(主成分分析PCA)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山西垣曲盆地各个不同时期的陶器群,同一时期不同类型的陶器群均使用相同的原料。通过与当地窑址出土陶器标本的比较,可推断该地区古代居民烧造陶器主要是就地取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垣曲 新石器时代 早期青铜时代 陶器 产地
原文传递
新疆吐鲁番加依墓地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牙齿的磨耗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全超 张雯欣 +2 位作者 王龙 肖国强 朱泓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8-456,共19页
本文对新疆吐鲁番市加依墓地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的牙齿磨耗、口腔疾病和骨质隆起等特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结果显示,加依墓地居民的牙齿磨耗较重,但前后部牙齿的磨耗程度差异不大,臼齿偏斜式磨耗现象显著,龋齿罹患率偏低。生前脱落... 本文对新疆吐鲁番市加依墓地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的牙齿磨耗、口腔疾病和骨质隆起等特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结果显示,加依墓地居民的牙齿磨耗较重,但前后部牙齿的磨耗程度差异不大,臼齿偏斜式磨耗现象显著,龋齿罹患率偏低。生前脱落、牙结石等口腔疾病在该人群中普遍流行,部分个体的下颌存在发育显著的骨质隆起现象。本文还通过臼齿磨耗方向指数(Wear Orientation)对加依墓地居民的偏斜式磨耗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参考相关民族学调查、考古发现以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加依墓地居民复杂的牙齿磨耗形态和口腔疾病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推测加依墓地居民的食物结构应以肉类为主,谷类亦占有一定地位;此外可能是受到恶劣生活环境及特殊谷物加工技术的影响,日常食物较为坚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 加依墓地 青铜-早期铁器时代 牙齿磨耗
下载PDF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的龋病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全超 曹建恩 朱泓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2-378,共7页
本文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5个考古地点出土人骨的龋病患病情况做了研究,在与其他国内材料对比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类型与龋病患病率之间的关系。龋病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人群中患病率最高,在农牧兼营的人群中龋病率其次... 本文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5个考古地点出土人骨的龋病患病情况做了研究,在与其他国内材料对比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类型与龋病患病率之间的关系。龋病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人群中患病率最高,在农牧兼营的人群中龋病率其次,在以畜牧业为生的游牧人群中患病率最低。龋病是反映内蒙古地区该时段古代居民经济模式的一个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 青铜早期铁器时代 龋病
下载PDF
西汉水流域早期秦青铜器纹饰及文化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蒲向明 《河西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10,共10页
西汉水流域出土有丰富的早期秦青铜器,其纹饰表现出的文化意义,揭示了早期秦人青铜文化一个规律性的审美演进过程。自西周晚期西山遗址至春秋中晚期大堡子山、圆顶山出土所见,青铜纹饰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线条由松散到细密,纹饰主体由具... 西汉水流域出土有丰富的早期秦青铜器,其纹饰表现出的文化意义,揭示了早期秦人青铜文化一个规律性的审美演进过程。自西周晚期西山遗址至春秋中晚期大堡子山、圆顶山出土所见,青铜纹饰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线条由松散到细密,纹饰主体由具体到兼有抽象,器物装饰风格也经历了由古朴自然到华丽神秘的转变,显示出清晰地渐变轨迹。文化意义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早期秦人在西汉水流域自身的不断强大,丰富了他们对地理环境、诸侯并峙、生产力提升的新认识,同时这种认识累积和沉淀形成观念,推动着对铜器纹饰的创新与思考;二是早期秦人在西汉水流域发展的视野并不闭塞,甚至极其开阔,不仅东望关中还同时回顾西犬丘边陲,兼收并蓄戎狄和其他国邦优秀文化,纹饰不忘继承也颇多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水流域 早期青铜 纹饰 文化意义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墓制的初步研究——以内蒙古中南部和东南部的墓葬资料为中心 被引量:4
18
作者 曹建恩 孙金松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65-75,共11页
历年来,内蒙古地区考古工作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及东南部,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这两个地区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基本完善,但是在墓葬制度的系统研究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试图对内蒙古东南部及中南部青铜时代至... 历年来,内蒙古地区考古工作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及东南部,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这两个地区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基本完善,但是在墓葬制度的系统研究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试图对内蒙古东南部及中南部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形制作一综合研究,在墓葬分类基础上,对其特征、年代、文化性质、分布区域及其起源进行探讨,认为内蒙古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形制,内蒙古东南部与中南部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两个区域不同考古学文化流行的墓葬形制组合的差异,与不同的来源有着密切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南部和东南部 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 墓葬
下载PDF
试论云南早期青铜时代的几个特点
19
作者 何林珊 《长江文明》 2019年第4期27-33,共7页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省境内各古文化在各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独立发展,又在迁徙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融合;其发展模式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发掘的属云南青铜时代早期遗址的分析,总结这一时期云南...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省境内各古文化在各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独立发展,又在迁徙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融合;其发展模式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发掘的属云南青铜时代早期遗址的分析,总结这一时期云南境各古文化呈现出的特征,尝试分析它们的形成原因,提出目前该项研究的一些困境,以及对今后相关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早期青铜时代 特征
原文传递
试论青铜时代早期三足青铜酒器的祭祀内涵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唐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3-108,共6页
青铜时代早期的三足青铜酒器——爵、斝、角,是最早一批出现的青铜礼器。根据文献与出土资料可知,爵、斝、角均为祼礼时所用的祭器,而非饮酒器。三足与器底的结构又决定了三类器具备加热酒的功能,在举行祼礼时,加热器内的鬯酒,使香气挥... 青铜时代早期的三足青铜酒器——爵、斝、角,是最早一批出现的青铜礼器。根据文献与出土资料可知,爵、斝、角均为祼礼时所用的祭器,而非饮酒器。三足与器底的结构又决定了三类器具备加热酒的功能,在举行祼礼时,加热器内的鬯酒,使香气挥发上升,或将鬯酒灌于地下使香气阴达于源泉,从而达到用酒之馨香享于神的目的。西周中期之后三足酒器——爵、斝、角消失,以“鼎簋”为核心的礼器制度形成,其背后反映的是商、周两阶段祭祀观念上的转变,即由早期从酒之馨香享神到西周中期后以食物馨香享神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时代早期 三足酒器 功用 祭祀内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