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的新叶肢介化石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思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57-966,共10页
新叶肢介化石共有3属5种,其中2属4种产自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早期的清水河组,包括Shiheziestheria pangiWang(gen.et sp.nov.),Nestoria jungarensis Wang(sp.nov.),Nestoria shawanensis Wang(sp.nov.),Nestoria donggouensis Wang(... 新叶肢介化石共有3属5种,其中2属4种产自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早期的清水河组,包括Shiheziestheria pangiWang(gen.et sp.nov.),Nestoria jungarensis Wang(sp.nov.),Nestoria shawanensis Wang(sp.nov.),Nestoria donggouensis Wang(sp.nov.);另1属1种Eosestheria yaozhanensis sp.nov.,产自冀北围场县腰站乡晚侏罗世晚期的大北沟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肢介新属种 侏罗白垩 中国北方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早白垩世晚期伸展的低温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先美 钟大赉 +3 位作者 王雪松 雷永良 龚道好 程树岐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5-638,778,共15页
沂沭断裂带(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由4条断裂组成,其西部的两条分别称郎邵一葛沟断裂和沂水一汤头断裂。横跨这两条断裂及夹持的中生代盆地,分别获得6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年龄分布在102—82Ma,封闭径迹长度集中在13.0-14μm。数据... 沂沭断裂带(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由4条断裂组成,其西部的两条分别称郎邵一葛沟断裂和沂水一汤头断裂。横跨这两条断裂及夹持的中生代盆地,分别获得6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年龄分布在102—82Ma,封闭径迹长度集中在13.0-14μm。数据反演结果显示:隆起区在距今105—100Ma及约距今85Ma时有过两次快速冷却事件;这两条断裂所夹持的断陷区经历过快速沉降,达到最大古地温后,在距今85—60Ma快速抬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以及在沂沭断裂带附近南北向玄武岩脉及北西向断层的断层泥K—Ar年龄数据综合分析,认为沂沭断裂带在早白垩世晚期经历以伸展为主的左行张剪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裂变径迹 冷却史反演 白垩晚期 白垩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蚌埠隆起带早白垩世晚期二长花岗岩成因及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11
3
作者 康丛轩 杨献忠 +4 位作者 蔡逸涛 宗雯 黄先觉 孔广林 李朝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7-703,共17页
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蚌埠隆起带随着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接,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化过程,本文选取其中早白垩世晚期的7个二长花岗岩侵入体进行野外观察和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年龄集中于114.6±3.3~121±1.0Ma;地球化学数... 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蚌埠隆起带随着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接,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化过程,本文选取其中早白垩世晚期的7个二长花岗岩侵入体进行野外观察和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年龄集中于114.6±3.3~121±1.0Ma;地球化学数据显示了其富硅、富碱的钙碱性准铝-铝弱饱特征,LREE相对富集,具弱铕负异常,铈异常不明显,K、P和Ti元素有较明显的亏损,Rb、Ta、Sr和Nd元素相对富集,具备陆壳为主的源岩深熔作用的特征。K_2O-Na_2O及SiO_2-Zr成因类型判别图上,侵入体投影点分布于Ⅰ型花岗岩区域,ε_(Hf)(t)全部为负值且相对较低(-25.2^-15.61),说明其为壳源成因,两阶段Hf模式年龄(2.17~2.76Ga),说明其物质起源主要为新太古宙陆壳物质,结合华北克拉通主体形成时间暗示其岩浆源区主要为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物质。随着地壳增厚和下地壳-岩石圈的拆沉作用而引发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增厚的下地壳底部发生部分熔融,导致地壳快速隆升和随后的伸展,古老的陆壳物质经过改造和再循环,形成区内早白垩世晚期二长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蚌埠隆起带 二长花岗岩 白垩晚期 动力学背景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浩特早白垩世晚期钾玄质火山岩成因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8
4
作者 王良玉 廖群安 +5 位作者 江云川 罗婷 胡朝斌 肖典 汤帅 刘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9-931,共13页
通过锆石定年和剖面研究,将大兴安岭西南段锡林浩特地区原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重新厘定为下白垩统梅勒图组。火山岩分为上、下两段,下部主要为粗面安山岩及少量粗面岩;上部为粗面岩和流纹岩,上部粗面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18.1... 通过锆石定年和剖面研究,将大兴安岭西南段锡林浩特地区原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重新厘定为下白垩统梅勒图组。火山岩分为上、下两段,下部主要为粗面安山岩及少量粗面岩;上部为粗面岩和流纹岩,上部粗面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18.1±1.3Ma,限定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该组火山岩富碱、富钾、铝含量高但变化范围大、Fe_2O3/FeO值高(>0.5),富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Pb等),贫高场强元素(Nb、Ta、P等),在AFM图上表现出明显的贫铁演化趋势,在SiO_2-K_2O图上表现出倒钩型演化趋势,具有明显的钾玄岩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梅勒图组中酸性火山岩具同源岩浆演化的特征,岩浆源自交代的富集地幔,是伸展构造背景下的产物,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西南段 白垩晚期 梅勒图组 伸展环境 交代富集地幔
下载PDF
山东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化石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军 旷红伟 +10 位作者 柳永清 吴清资 程光锁 许克民 彭楠 许欢 刘海 徐加林 汪明伟 王宝红 章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5-516,共12页
主要记述了山东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大盛群沉积时期)、生活于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滨浅湖环境的恐龙所留下的大规模足迹化石群。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足迹以蜥脚类恐龙足迹占绝大多数,见少量鸟脚类、兽脚类和疑似甲龙类足迹(甲龙类足迹在... 主要记述了山东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大盛群沉积时期)、生活于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滨浅湖环境的恐龙所留下的大规模足迹化石群。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足迹以蜥脚类恐龙足迹占绝大多数,见少量鸟脚类、兽脚类和疑似甲龙类足迹(甲龙类足迹在中国罕见),足迹总体行进方向以向西和南西为主。通过对其中的2条蜥脚类和1条鸟脚类行迹及其行为学的分析认为其均处于慢行状态,而鸟脚类行迹的运动速度极慢,可能处于一种特殊的慢行状态。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大盛期如此大规模足迹化石群的发现,说明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白垩世普遍存在着以恐龙为代表的(包括鸟类在内)陆生脊椎动物群。足迹化石的研究将对进一步了解晚中生代陆地生物群的演化有着重要意义。对比其他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特征后认为,足迹的保存与当时的沉积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恐龙足迹的研究又能进一步为恢复古生态、古地理环境等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临沭 白垩晚期 大盛群 恐龙足迹
下载PDF
拉萨地体中北部尕尔穷晚白垩世早期高镁闪长玢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加厚下地壳的拆沉? 被引量:11
6
作者 雷鸣 陈建林 +1 位作者 许继峰 曾云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7-346,共10页
拉萨地体中北部革吉县尕尔穷矿区出露一套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的高镁闪长玢岩。野外观察表明,闪长玢岩与含矿斑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在岩性上呈渐变关系,且共同侵位于石炭纪—二叠纪变沉积岩地层,因此它们很可能为... 拉萨地体中北部革吉县尕尔穷矿区出露一套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的高镁闪长玢岩。野外观察表明,闪长玢岩与含矿斑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在岩性上呈渐变关系,且共同侵位于石炭纪—二叠纪变沉积岩地层,因此它们很可能为同一岩浆事件的产物。尕尔穷埃达克质岩高镁闪长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可能是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结果。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在晚白垩世早期(90~86Ma),拉萨地体中北部可能因地壳加厚而发生拆沉,拆沉的下地壳部分熔融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周围地幔橄榄岩发生反应,致使岩浆中的MgO、Cr及Ni含量增加,从而形成尕尔穷高镁闪长玢岩的母岩浆。尕尔穷地区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的高镁闪长玢岩的岩浆作用进一步表明,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之前青藏高原南部中北拉萨地体已经加厚并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早期 高镁闪长玢岩 埃达克质岩 拆沉 拉萨地体中北部
下载PDF
别若则错地区早白垩世晚期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魏永峰 邓泽锦 +4 位作者 赵志强 曾伟 陈大健 林美英 罗巍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27-234,共8页
别若则错地区早白垩世晚期闪长岩体侵位于去申拉组、多尼组中,内部可见较多的暗色镁铁质包体。通过对闪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108.3±1.4)Ma、(107.7±1.3)Ma两个岩石结晶年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具高A... 别若则错地区早白垩世晚期闪长岩体侵位于去申拉组、多尼组中,内部可见较多的暗色镁铁质包体。通过对闪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108.3±1.4)Ma、(107.7±1.3)Ma两个岩石结晶年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岩石具高Al_2O_3、Na_2O和低TiO_2、MgO、MnO特征,为准铝质钙碱性系列岩石(ACG)。稀土元素总量为58.99×10^(-6)~84.84×10^(-6),(La/Yb)N为4.53~5.97,δEu=1.03~1.29。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上呈右倾形态,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富集Ba,K,Rb,亏损Nb,Ce,Zr,初步认为该岩石主要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岩石中表现出的轻微混染特征可能受俯部块片脱水形成的流体交代地幔楔作用控制。闪长岩形成于一种成熟度较高的俯冲火山弧环境,是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消减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带 别若则错地区 白垩晚期 LA-ICP-MS锆石U-PB测年
下载PDF
赣南-粤北地区晚白垩世早期长英质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8
作者 巫建华 徐勋胜 刘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96-1305,共10页
中国东南部晚白垩世早期广泛发育红色沉积岩系,沉积岩系底部常见玄武岩夹层,但赣南-粤北的长塘、仁居、寻乌盆地以长英质火山岩为主体,底部也夹有玄武岩层,构成"大量流纹岩-少量玄武岩"的双峰式组合。SHRIMP锆石U-Pb年龄表明... 中国东南部晚白垩世早期广泛发育红色沉积岩系,沉积岩系底部常见玄武岩夹层,但赣南-粤北的长塘、仁居、寻乌盆地以长英质火山岩为主体,底部也夹有玄武岩层,构成"大量流纹岩-少量玄武岩"的双峰式组合。SHRIMP锆石U-Pb年龄表明,长塘、仁居盆地流纹岩和寻乌盆地碎斑熔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96.8Ma±1.4Ma、95.5Ma±1.3Ma、96.7Ma±1.1Ma,属晚白垩世早期。鉴于版石盆地火山岩系为长英质火山岩组合,且中部凝灰岩和上部流纹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2.5Ma±1.3Ma和131.4Ma±1.3Ma,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早期,长塘、仁居和寻乌盆地的火山岩系不能与版石盆地的火山岩系对比。赣南-粤北长塘、仁居和寻乌盆地长英质火山岩地质时代的确认,证实余姚-丽水-政和-大浦-莲花山断裂以东和以西"大量流纹岩-少量玄武岩"构成的不对称双峰式组合具有不同的地质时代,显示出东早西晚的特征,这对于研究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岩浆活动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英质火山岩 SHRIMP锆石U-PB年龄 白垩早期 赣南-粤北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城子河组下部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晚期海相沟鞭藻类 被引量:25
9
作者 何承全 孙学坤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6-62,共17页
描述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典型的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 (包括南部条带海相层 ,即原“石河北组”)的沟鞭藻类化石 15属 19种 ,含 1新种和 1新组合种。它们可分出两个沟鞭藻组合 :Odontochitinaoperculata Muderon giatetracantha组合 (下部... 描述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典型的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 (包括南部条带海相层 ,即原“石河北组”)的沟鞭藻类化石 15属 19种 ,含 1新种和 1新组合种。它们可分出两个沟鞭藻组合 :Odontochitinaoperculata Muderon giatetracantha组合 (下部)和Vesperopsiszhaodongensis组合 (上部) ;讨论沟鞭藻组合的特征及其地质时代 ,并与国际上有关地层进行对比 ,认为典型的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的时代为Hauterivian晚期。据此 ,推测城子河组下部 ,即海相层及其下的地层时代属Valanginian晚期—Hauterivian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鞭藻类 城子河组 欧特里夫晚期 白垩
下载PDF
小兴安岭构造带早白垩世最晚期镁铁质侵入岩的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冯光英 牛晓露 +1 位作者 刘飞 杨经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224-4241,共18页
丰丽镁铁质侵入岩位于小兴安岭构造带北缘,其岩石组成主要为角闪辉长岩和辉长岩。其中角闪辉长岩中含有较大的角闪石斑晶,并可见单斜辉石和斜长石包含其中。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岩体侵位年代为107±1.0Ma。丰丽岩体具有基本... 丰丽镁铁质侵入岩位于小兴安岭构造带北缘,其岩石组成主要为角闪辉长岩和辉长岩。其中角闪辉长岩中含有较大的角闪石斑晶,并可见单斜辉石和斜长石包含其中。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岩体侵位年代为107±1.0Ma。丰丽岩体具有基本一致的(87Sr/86Sr)i(0.7065)和εNd(t)(-0.17~0.14)组成,表明岩浆上升过程中没有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且同早中生代镁铁质岩浆岩相比,丰丽岩体的Sr-Nd同位素组成较为富集,可能与古亚洲洋和古太平洋多期次俯冲交代导致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的富集累积有关。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揭示岩浆来源于亏损的岩石圈地幔,其源区物质组成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岩浆经历了较低程度的部分熔融(~3%),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及钛铁矿物的分离结晶。锆石氧同位素组成δ^(18)O值变化于5.0‰~6.6‰之间,平均值为5.8‰,略高于典型地幔锆石的δ^(18)O值,暗示岩浆源区曾受到洋壳上部俯冲沉积物熔流体交代作用影响,同时角闪石矿物的结晶说明原始岩浆含水量较高,也证明源区经历过丰富的流体交代作用的影响。早白垩世最晚期(110~100Ma),东北地区岩浆作用的空间分布范围集中在最东部地区,岩性上主要为碱性岩、双峰式火山岩及少量的镁铁质岩浆岩,说明此时东北地区处于古太平洋后撤导致的陆内伸展拉张环境中,岩石圈地幔发生减压部分熔融形成了研究区镁铁质岩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晚期 小兴安岭构造带 角闪辉长岩 氧同位素 岩石成因
下载PDF
浙江省东阳晚白垩世早期新的翼龙足迹(英文) 被引量:6
11
作者 吕君昌 陈荣军 +3 位作者 东洋一 郑文杰 田中郁子 金幸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46-48,共3页
本文报道了浙江东阳发现的中国第2个翼龙足迹化石点,也是亚洲发现的第8个翼龙足迹化石点。化石足迹产于晚白垩世早期方岩组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中。发现有3个手的印迹和1个右足印。手的印迹的长宽分别为6.5cm和4cm.非对称具有3个指的印... 本文报道了浙江东阳发现的中国第2个翼龙足迹化石点,也是亚洲发现的第8个翼龙足迹化石点。化石足迹产于晚白垩世早期方岩组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中。发现有3个手的印迹和1个右足印。手的印迹的长宽分别为6.5cm和4cm.非对称具有3个指的印迹。足迹9cm长和1.5cm宽。该足迹不同于以前发现的,可能代表一新的类型。除了翼龙足迹外,还发现鸟类、小型兽脚类、鸟脚类及蜥脚类脚印,形成一个丰富的动物群,它的发现为研究该地区的古生态环境及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以后在该地区发现这些造迹动物的骨骼化石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早期 翼龙 足迹化石 发现 浙江省 印迹 古生态环境 泥质粉砂岩 方岩组 蜥脚类
下载PDF
江西信江盆地早白垩世晚期轮藻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19
12
作者 巫建华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9-88,共10页
本文记述了江西信江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的轮藻化石,计8属13种(包括4个新种)。根据轮藻化石的地层分布,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两个轮藻组合,组合I以Flabellocharahangzhouensis为代表,产于周家店组。该组... 本文记述了江西信江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的轮藻化石,计8属13种(包括4个新种)。根据轮藻化石的地层分布,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两个轮藻组合,组合I以Flabellocharahangzhouensis为代表,产于周家店组。该组合属种单调,其中的Flabellocharahangzhouensis发现于湖南、浙江、四川下白垩统。因此,本组合应归属早白垩世,大致相当于Aptian期。组合Ⅱ以songliaocharajiadianensis和Peckisphaeracf.verticillata为代表,产于罗塘组。组合中的Songliaocharajiadianensis见于湖北贾店组、江苏浦口组、浙江衢江群第三段;Sphaerochararari-costata和Mecocharavoluta见于松辽盆地泉头组和青山口组。因此,本组合应归属早白垩世,大致相当于Albian期。依据地层层序和轮藻化石组合,可将罗塘组置于周家店组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藻 周家店组 罗塘组 白垩晚期 信江盆地
下载PDF
皖南早白垩世晚期新潭组新知 被引量:2
13
作者 任鑫鑫 黄建东 +1 位作者 刘佳 毕治国 《安徽地质》 2016年第3期175-178,共4页
根据钻孔资料,安徽区调队在《安徽地层志》中将黄山市新潭镇岩塘组之上,一套底部砾岩与砂岩,下部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互层,上部夹三层膨润土矿层的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定名新潭组。因当时认为地表未见其出露,故后来在岩石地层清理中未采... 根据钻孔资料,安徽区调队在《安徽地层志》中将黄山市新潭镇岩塘组之上,一套底部砾岩与砂岩,下部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互层,上部夹三层膨润土矿层的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定名新潭组。因当时认为地表未见其出露,故后来在岩石地层清理中未采用该组名,而是将其划归徽州组。笔者在屯溪-休宁地区区域地质调查中,在地表发现了该套岩层,岩性与徽州组层型剖面存在明显差异,而与原钻孔岩性相似。根据新资料,笔者认为应恢复新潭组名并对其重新厘定。厘定后的新潭组为:不整合于岩塘组之上徽州组之下的一套砾岩与灰黄、紫红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韵律互层,中上部含恐龙化石和多层膨润土层。空间上在郑家坞至岩寺线以南,屯溪三充至王村以北,原1∶5万屯溪幅划为徽州组的广大地区。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潭组新知 白垩晚期 皖南
下载PDF
粤北长塘盆地晚白垩世早期流纹岩的成因:地球化学和Sr-Nd-Pb-Hf-O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7
14
作者 劳玉军 巫建华 徐勋胜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8-567,共10页
长塘流纹岩为"大量流纹岩-少量玄武岩"构成的不对称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的酸性端元,前人对年代学研究认为是目前华南识别的燕山期最年轻的流纹岩(SHRIMP年龄96.8 Ma),但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方面尚未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全岩... 长塘流纹岩为"大量流纹岩-少量玄武岩"构成的不对称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的酸性端元,前人对年代学研究认为是目前华南识别的燕山期最年轻的流纹岩(SHRIMP年龄96.8 Ma),但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方面尚未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全岩主微量元素、Sr-Nd-Pb-O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得到:流纹岩为亚碱性弱过铝质岩石,稀土元素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负异常;具有较小的(^(87)Sr/^(86)Sr)_i、较高的εNd(t)和较低的(^(206)Pb/^(204)Pb)_i、(^(207)Pb/^(204)Pb)_i、(^(208)Pb/^(204)Pb)_i值;锆石的εHf(t)值较高且Hf模式年龄和全岩基本一致,均显示为新生下地壳岩浆;全岩的δ18O值较高。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长塘流纹岩是在晚白垩世早期拉张环境下,源于EMⅡ富集地幔的岩浆混染少量下地壳物质形成新元古代新生下地壳,发生熔融产生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结晶分异演化后喷出地表的产物。晚白垩世早期流纹岩成因对华南陆壳拉张减薄到正常厚度时间节点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纹岩 白垩早期 Sr-Nd-Pb-Hf-O同位素 新生下地壳 长塘盆地
下载PDF
胶东泽头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成因:对区域早白垩世晚期成岩成矿作用的指示 被引量:13
15
作者 董学 李大鹏 +2 位作者 赵睿 王欣然 王庆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01-1514,共14页
胶东地区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发生于125~110Ma,具有西部早、东部晚的特点。本文选择了与金成矿作用同期的早白垩世晚期泽头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 胶东地区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发生于125~110Ma,具有西部早、东部晚的特点。本文选择了与金成矿作用同期的早白垩世晚期泽头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进行系统区域对比,探讨岩石成因和区域成矿构造动力学背景。泽头岩体锆石U-Pb年龄为115.6±1.1Ma(MSWD=1.7);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高Y(12.6×10-6~14.3×10-6)、低Sr/Y比值(36.5~44.8),具明显的稀土元素分馏(LREE/HREE=21.9~24.0,(La/Yb)N=33.4~39.1)和微弱的Eu异常(δEu=1.08~1.15)。P2O5含量0.07%~0.08%,与SiO2相关关系不明显,然A/CNK多小于1.1,显示Ⅰ型花岗岩石的特征。较晚侏罗世(165~150Ma)和早白垩世早期(140~125Ma)两期岩浆活动,泽头岩体所属的早白垩世晚期岩浆岩Y含量高,Sr/Y比值低,εNd(t)值、εHf(t)值高。与胶东地区金成矿年龄相似,早白垩世晚期岩体成岩年龄具有相同的空间变化规律,东部较西部约晚5Myr。早白垩世晚期岩体自西向东具明显的(87Sr/86Sr)j降低、εNd(t)升高特征,可能由胶东东部和西部基底物质组成差异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头岩体 胶东金矿 白垩晚期 成岩成矿 东西差异
下载PDF
浙江东阳晚白垩世早期翼龙足迹(英文)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荣军 吕君昌 +5 位作者 朱杨晓 东洋一 郑文杰 金幸生 野田芳和 柴田正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93-698,共6页
根据中国浙江东阳上白垩统金华组发现的4个翼龙足迹,建立翼龙一新的遗迹种:东阳翼龙足迹。它具有以下特征:手迹的第Ⅱ和第Ⅲ指夹角为29°,第Ⅰ指和第Ⅱ指的夹角为52°;足迹的长与宽的比率为0.17,除了翼龙足迹外,在同一层位中还... 根据中国浙江东阳上白垩统金华组发现的4个翼龙足迹,建立翼龙一新的遗迹种:东阳翼龙足迹。它具有以下特征:手迹的第Ⅱ和第Ⅲ指夹角为29°,第Ⅰ指和第Ⅱ指的夹角为52°;足迹的长与宽的比率为0.17,除了翼龙足迹外,在同一层位中还发现有蜥脚类、鸟脚类、兽脚类、帯蹼和不具蹼的鸟类足迹。这些足迹化石的发现,为研究该地区的古生态环境及以后动物的骨骼化石,尤其是翼龙骨骼化石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龙足迹 白垩早期 东阳 浙江
下载PDF
河南汝阳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禽龙类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逸阳 吕君昌 +4 位作者 蒲含勇 徐莉 尚玉华 贾松海 张纪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44-1348,共5页
记述了产自河南汝阳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相互关联的禽龙类9个中前部尾椎椎体化石。由于化石只保存不完整的尾椎部分,其属种难以断定。但它的发现说明,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中,除了植食性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外,也存在大型鸟脚类恐龙——... 记述了产自河南汝阳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相互关联的禽龙类9个中前部尾椎椎体化石。由于化石只保存不完整的尾椎部分,其属种难以断定。但它的发现说明,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中,除了植食性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外,也存在大型鸟脚类恐龙——禽龙类。保存的尾椎椎体系列与发现于比利时的早白垩世贝尼萨尔禽龙相比,不论是大小还是形态构造上均极为相似,从而判断这9个连续的尾椎体分别为第7到第15尾椎。进而推断,河南汝阳盆地产出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化石的沉积地层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汝阳盆地 禽龙类 白垩晚期
下载PDF
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环境:火山岩约束 被引量:253
18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5 位作者 莫宣学 王立全 廖忠礼 赵志丹 董国臣 周长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4-546,共13页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笔者分析数据,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及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约束的火山活动时代以及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的性质、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和俯冲极性。冈底...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笔者分析数据,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及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约束的火山活动时代以及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的性质、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和俯冲极性。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南冈底斯、中冈底斯、北冈底斯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缘,基本同期开始于早白垩世(大约120~130 Ma)并可能延续到晚白垩世,以冈底斯中北部地区规模最大为特征。已有数据显示中冈底斯则弄群火山岩包括部分中钾钙碱性系列的中基性岩石和占优势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火山岩,不同于传统岛弧火山岩,但与中安第斯厚地壳背景下的岛弧火山岩相似,北冈底斯主要为与传统岛弧火山岩相似的中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中冈底斯则弄群中基性火山岩很可能与来自消减沉积物和/或蚀变玄武质洋壳的含水流体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并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分离结晶作用和中上部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即AFC过程),长英质火山岩很可能主要与地壳重熔有关,但并不能完全排除镁铁质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目前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数据揭示的成分变化、地壳厚度、与俯冲带的距离以及冈底斯带同期火山岩的分布特点暗示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很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向南的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极性 岛弧火山岩 休罗-白垩 冈底斯中北部 西藏
下载PDF
新特提斯演化的热点与洋脊相互作用:西藏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推论 被引量:63
19
作者 朱弟成 莫宣学 +2 位作者 王立全 赵志丹 廖忠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5-237,共13页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盆闭合的地表残余。本文在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目前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研究中取得的比较可信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数据,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区域对比分析以讨论涉及新特...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盆闭合的地表残余。本文在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目前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研究中取得的比较可信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数据,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区域对比分析以讨论涉及新特提斯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吉定洞拉村玄武岩、错拉山口北部玄武岩为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型,错拉山口南部玄武岩为洋岛玄武岩(OIB)型,萨嘎桑单林玄武岩既包括OIB型,又包括MORB型;(2)在东西延伸约1500km的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中,至少可能存在OIB、MORB(包括N-MORB、E-MORB)和岛弧玄武岩IAB三种类型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不活动的高场强元素比值(如Nb/Y,Zr/Y等)指示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中部仁布、杯玛让、吉定洞拉村和错拉山口北部地区以及中西部萨嘎地区的MORB型玄武岩中的亏损组分很可能来源于深部亏损的地幔柱源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模拟表明,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OIB型玄武岩可能主要来源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源区中等程度(10%~20%)的部分熔融,而MORB型玄武岩主要来源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中等程度(7%~25%)的部分熔融,IAB型玄武岩所代表的源区熔融深度以中部较浅而东西两端较深为特点,其中中部得几、杯玛让、吉定等地的IAB很可能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的部分熔融有关,而东部和西部达几翁IAB的熔融源区可能残留有石榴石。结合该带报道的He同位素数据和矿物学观察,以及在喜马拉雅带新获得的古地磁数据,可以认为热点与洋脊的相互作用是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新特提斯演化的一种很可能的地球动力学解释。需要强调,虽然该模式可以较好地解释目前在藏南观察到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特点和性质,但因资料有限,还需要做许多非常细致的工作来证实或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 热点与洋脊相互作用 侏罗-白垩玄武岩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 藏南
下载PDF
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沉积及其古地理和古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20
20
作者 许欢 柳永清 +7 位作者 旷红伟 刘燕学 彭楠 董超 薛沛霖 徐加林 陈军 刘海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30,共20页
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主要分布于鲁西蒙阴盆地上侏罗统三台组、辽西金—羊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冀西北尚义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后城组(原阎家窑组)、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志丹群和甘肃下白垩统河口群... 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主要分布于鲁西蒙阴盆地上侏罗统三台组、辽西金—羊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冀西北尚义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后城组(原阎家窑组)、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志丹群和甘肃下白垩统河口群。各地风成砂岩均具高角度大型—巨型板状、楔状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分选较好—好,磨圆次棱角状—次圆状等沉积特征。对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赋存层位以及风成砂岩形成时代进行了对比,将风成砂主要划分为3个时期,即基末利期—贝利阿斯期、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和欧特里夫期—阿普特期,且从鲁西到甘肃风成砂岩形成时代逐渐变新。通过上述5个地区风成砂的古风向研究发现,当时西北风盛行,古地磁研究显示风成砂岩发育于N25°—N45°之间区域。根据当前全球风带分布特征,认为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西风带上,为行星风系所控制。通过对比南半球同期风成砂岩古风向研究,提出全球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均处于西风带上。结合风成砂及相应层位沉积特征、沉积环境的研究,初步推测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华北N30°以北地区为干旱寒冷气候,而N30°以南地区则干旱炎热,华北北部整体处于海拔较高的山地环境,山间盆地发育,火山活动频发。燕辽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的演替过程与风成砂沉积相耦合,体现了古地理、古环境对生物群发展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侏罗-白垩 风成砂岩 古风带 古地理 古生态 生物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