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南部二叠纪和早白垩世构造岩浆作用与特提斯演化:新观点 被引量:136
1
作者 朱弟成 莫宣学 +4 位作者 赵志丹 牛耀龄 潘桂棠 王立全 廖忠礼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0,共20页
西藏高原前新生代时期的特提斯演化和新生代时期的高原隆升历史是西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两个长期被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但迄今对西藏高原自身的物质组成和前新生代演化历史的认知程度仍然较低,直接限制了对新生代时期西藏高原隆升历史... 西藏高原前新生代时期的特提斯演化和新生代时期的高原隆升历史是西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两个长期被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但迄今对西藏高原自身的物质组成和前新生代演化历史的认知程度仍然较低,直接限制了对新生代时期西藏高原隆升历史的更深入研究。新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显示早—中二叠世时俯冲背景和伸展背景共存于现今的冈底斯带和喜马拉雅带,中二叠世末期(大约263Ma)侵位的皮康过铝质S型花岗岩以及同期发生的松多榴辉岩的高压变质作用和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指示现今的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在那时经历了同碰撞造山事件。中生代岩浆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成分表明,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带存在以古元古代甚至太古宙物质为特征的古老基底物质,而北冈底斯带和南冈底斯则分别以中—新元古代新生地壳和显生宙新生地壳为特征。已有高质量年龄数据和锆石Hf同位素指示冈底斯带中北部地区在大约110Ma发生了带状岩浆大爆发并伴随着幔源物质显著增加。新的可靠的锆石U-Pb年龄指示喜马拉雅带东部措美(Comei)地区大面积出露的白垩纪火成岩侵位于132Ma左右,代表了新近在藏南和澳大利亚南西部识别出的经历了强烈变形和深位侵蚀的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的残余。以这些新资料为基础,讨论了西藏南部的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历史和特提斯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白垩 构造岩浆作用 特提斯演化 西藏南部
下载PDF
浙东早白垩世岩浆混合作用:新昌小将岩体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对兴 李春麟 +2 位作者 高万里 王宗秀 赵志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993-4003,共11页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发育的中生代中酸性岩浆岩中多处发现了暗色包体,被认为是大规模壳幔相互作用和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本文获得了浙东新昌地区小将岩体的花岗岩及暗色闪长质包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和地球化学新结果。锆石U-Pb定...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发育的中生代中酸性岩浆岩中多处发现了暗色包体,被认为是大规模壳幔相互作用和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本文获得了浙东新昌地区小将岩体的花岗岩及暗色闪长质包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和地球化学新结果。锆石U-Pb定年表明寄主花岗岩(121.1±0.9Ma)与暗色闪长质包体(117.6±1.0Ma)近于同期形成于早白垩纪。寄主花岗岩为高硅、富碱、富钾、准铝质或弱过铝质的钙碱性花岗岩,具有较强的铕负异常(8Eu=0.23~0.30)和Sr、Ba、P和Ti等元素的亏损,属于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暗色闪长质包体具有重稀土亏损的特征,与寄主花岗岩在主量和微量元素上呈现混合作用趋势。小将岩体的上述特征与浙东晚中生代和福建沿海同期的岩浆岩特征一致,它们可能都是在早白垩纪伸展构造背景下,起源于俯冲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基性岩浆或者演化为闪长质成分,并与壳源花岗质岩浆发生混合作用的结果。本文研究为浙东及浙闽沿海地区晚中生代壳-幔作用和岩浆混合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岩浆混合作用 白垩 浙东小将岩体
下载PDF
新特提斯演化的热点与洋脊相互作用:西藏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推论 被引量:60
3
作者 朱弟成 莫宣学 +2 位作者 王立全 赵志丹 廖忠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5-237,共13页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盆闭合的地表残余。本文在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目前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研究中取得的比较可信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数据,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区域对比分析以讨论涉及新特...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盆闭合的地表残余。本文在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目前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研究中取得的比较可信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数据,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区域对比分析以讨论涉及新特提斯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吉定洞拉村玄武岩、错拉山口北部玄武岩为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型,错拉山口南部玄武岩为洋岛玄武岩(OIB)型,萨嘎桑单林玄武岩既包括OIB型,又包括MORB型;(2)在东西延伸约1500km的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中,至少可能存在OIB、MORB(包括N-MORB、E-MORB)和岛弧玄武岩IAB三种类型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不活动的高场强元素比值(如Nb/Y,Zr/Y等)指示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中部仁布、杯玛让、吉定洞拉村和错拉山口北部地区以及中西部萨嘎地区的MORB型玄武岩中的亏损组分很可能来源于深部亏损的地幔柱源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模拟表明,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OIB型玄武岩可能主要来源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源区中等程度(10%~20%)的部分熔融,而MORB型玄武岩主要来源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中等程度(7%~25%)的部分熔融,IAB型玄武岩所代表的源区熔融深度以中部较浅而东西两端较深为特点,其中中部得几、杯玛让、吉定等地的IAB很可能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的部分熔融有关,而东部和西部达几翁IAB的熔融源区可能残留有石榴石。结合该带报道的He同位素数据和矿物学观察,以及在喜马拉雅带新获得的古地磁数据,可以认为热点与洋脊的相互作用是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新特提斯演化的一种很可能的地球动力学解释。需要强调,虽然该模式可以较好地解释目前在藏南观察到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特点和性质,但因资料有限,还需要做许多非常细致的工作来证实或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 热点与洋脊相互作用 晚侏罗-白垩玄武岩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 藏南
下载PDF
滇西腾冲-梁河地块早白垩世岩浆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再会 林仕良 +2 位作者 丛峰 邹光富 谢韬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0-598,共9页
滇西腾冲-梁河地区分布有大量的花岗岩。本文对梁河地区二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Hf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锆石具有清晰的韵律环带,其Th/U值为0.34~1.65,为典型的岩浆锆石;锆石U-Pb年龄显示,花岗岩有三个年龄峰值(139.6&... 滇西腾冲-梁河地区分布有大量的花岗岩。本文对梁河地区二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Hf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锆石具有清晰的韵律环带,其Th/U值为0.34~1.65,为典型的岩浆锆石;锆石U-Pb年龄显示,花岗岩有三个年龄峰值(139.6±2.3Ma、129.7±5.2 Ma和118.8±4.2 Ma),表明该区早白垩世经历了多期岩浆作用;εHf(t)值为-20.15~-30.65,tCDM为2458~3083Ma,暗示花岗岩源自古老地壳部分熔融。该区片麻岩中具有2503Ma的碎屑锆石年龄,据此推测可能存在新太古宙基底。上述研究说明,该区早白垩世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 岩浆作用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腾冲-梁河地块 滇西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地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时代、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辉 李舢 +2 位作者 王涛 王文志 焦永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03-2218,共16页
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地区早白垩世碎斑熔岩和钾长花岗岩代表大兴安岭南段最广泛的一次岩浆活动产物,二者LA-ICPMS锆石U-Pb年龄都为137.7±1.2Ma。该地区岩石大都具有高硅、钾,贫钙、镁,低铝的特点,体现了高度演化的高钾钙碱性-碱性... 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地区早白垩世碎斑熔岩和钾长花岗岩代表大兴安岭南段最广泛的一次岩浆活动产物,二者LA-ICPMS锆石U-Pb年龄都为137.7±1.2Ma。该地区岩石大都具有高硅、钾,贫钙、镁,低铝的特点,体现了高度演化的高钾钙碱性-碱性系列特点;铝饱和指数显示其为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岩石稀土元素总量为116.98×10-6~350.51×10-6,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Th、U等)及高场强元素(如Nd、Zr、Hf等),亏损Ba、Sr、P、Ti、Nb等强不相容元素,显示出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研究区早白垩世岩浆岩具有较高的全岩εNd(t)值(-0.8^+0.9)和正的锆石εHf(t)值(+1.9^+18.3),以及年轻的Nd模式年龄(993~855Ma)和Hf模式年龄(888~561Ma),表明其来源于新生的陆壳,可能有少量古老陆壳物质的参与。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大兴安岭南段的岩浆演化特征,这些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应形成于区域性伸展的构造背景,主体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系下的后造山伸展垮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南段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岩浆演化 白垩 伸展
下载PDF
藏南冈底斯岩基东段朗县杂岩早白垩世岩浆作用:新特提斯洋二次俯冲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广旭 曾令森 +2 位作者 高利娥 高家昊 赵令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995-3034,共40页
新特提斯洋长期俯冲消减作用在早白垩世可能经历二次俯冲启动或板片俯冲几何形态的重大转换。确定西藏南部冈底斯岩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作用方式是甄别上述过程的关键,对理解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演化过程至关重要。本... 新特提斯洋长期俯冲消减作用在早白垩世可能经历二次俯冲启动或板片俯冲几何形态的重大转换。确定西藏南部冈底斯岩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作用方式是甄别上述过程的关键,对理解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演化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就冈底斯岩基东段朗县杂岩中保存的各类早白垩世岩浆岩,开展了锆石U-Pb地质年代学和Hf同位素、全岩元素和同位素(Sr-Nd)组成分析。数据结果表明:1)基性岩侵位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103.6~100.8Ma),为高钾钙碱性偏铝质岩石,锆石ε_(Hf)(t)=+0.3~+5.7,全岩ε_(Nd)(t)=-0.8和-0.3,暗示其岩浆源区具有大量俯冲沉积物或流体的混入,为沉积物熔体和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角闪石分离结晶作用;2)中性岩形成于99.8~97.6Ma,略晚于基性岩,其主量元素与基性岩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全岩ε_(Nd)(t)=+1.1,具有较多的地幔物质参与,为基性岩浆进一步演化形成;3)酸性岩(脉体)记录了多阶段岩浆作用(124.1~95.3Ma),根据同位素组成不同进一步划分为两类,第一类具有较低的全岩ε_(Nd)(t)值(-8.3~-6.0),其岩浆源区显示富集特征,t DM2=1385~1586Ma,由古老地壳物质的再熔融形成;第二类的锆石ε_(Hf)(t)值(-2.8~+3.2)变化较大,岩脉的锆石ε_(Hf)(t)=+0.4~+8.1,t DM=428~906Ma,全岩ε_(Nd)(t)=+0.1和+0.8,表明岩浆源区具有不均一性,为古老地壳物质被富流体地幔岩浆改造形成;和4)镁铁质包体的主量元素与寄主花岗岩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ε_(Hf)(t)=-9.3~+4.1),变化范围可达13个ε单位,为岩浆混合成因。寄主花岗岩和角闪辉长岩分别作为酸性和基性端元,是基性岩浆与其诱发古老地壳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经混合形成。结合冈底斯岩基早白垩世岩浆岩的研究结果,朗县杂岩在早白垩世(124~97Ma)的岩浆作用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现象,锆石Hf和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可达13个ε单位,其岩浆源区复杂且富含流体,代表了新特提斯洋在早期(240~144Ma)经历漫长的俯冲之后,在早白垩世时期(~120Ma)俯冲带发生跃迁或俯冲角度达到临界点,导致大量俯冲沉积物和流体沿俯冲带俯冲下去,与发生部分熔融的地幔楔物质混合,底侵导致上覆古老地壳物质的再熔融,形成早白垩世复杂的岩浆岩组合,很可能是新特提斯洋二次俯冲开始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基 朗县杂岩 白垩岩浆作用 岩浆混合 新特提斯洋二次俯冲
下载PDF
东北亚陆缘晚白垩世岩浆作用对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变化的制约及其气候效应
7
作者 张思文 王枫 +3 位作者 许文良 唐杰 熊帅 杨德彬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4-1131,I0002,共19页
晚白垩世是古太平洋俯冲板块运动变化的关键时期。本文总结了东北亚陆缘晚白垩世火成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火成岩地球化学数据,探讨该时期岩浆作用与古太平洋俯冲及气候变化之间的潜在联系。东北亚陆缘晚白垩世火成岩分布范围由陆内至... 晚白垩世是古太平洋俯冲板块运动变化的关键时期。本文总结了东北亚陆缘晚白垩世火成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火成岩地球化学数据,探讨该时期岩浆作用与古太平洋俯冲及气候变化之间的潜在联系。东北亚陆缘晚白垩世火成岩分布范围由陆内至陆缘明显收缩,指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过程。火成岩展布方向发生小角度偏转,可能是俯冲板块在深部地幔流影响下发生变形以及不同位置后撤速率差异所致。该时期东北亚陆缘经历了地壳减薄和岩浆初始温度上升,暗示板块后撤诱发陆缘向地幔流,引起地壳减薄并形成具有较高初始温度的岩浆。晚白垩世东北亚陆缘地区经历了由升温到降温的过程,与岩浆作用变化相对应,暗示岩浆活动与区域古气候变化具有潜在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陆缘 白垩 岩浆作用 古太平洋板块 俯冲作用变化 气候效应
下载PDF
胶东泽头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成因:对区域早白垩世晚期成岩成矿作用的指示 被引量:12
8
作者 董学 李大鹏 +2 位作者 赵睿 王欣然 王庆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01-1514,共14页
胶东地区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发生于125~110Ma,具有西部早、东部晚的特点。本文选择了与金成矿作用同期的早白垩世晚期泽头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 胶东地区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发生于125~110Ma,具有西部早、东部晚的特点。本文选择了与金成矿作用同期的早白垩世晚期泽头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进行系统区域对比,探讨岩石成因和区域成矿构造动力学背景。泽头岩体锆石U-Pb年龄为115.6±1.1Ma(MSWD=1.7);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高Y(12.6×10-6~14.3×10-6)、低Sr/Y比值(36.5~44.8),具明显的稀土元素分馏(LREE/HREE=21.9~24.0,(La/Yb)N=33.4~39.1)和微弱的Eu异常(δEu=1.08~1.15)。P2O5含量0.07%~0.08%,与SiO2相关关系不明显,然A/CNK多小于1.1,显示Ⅰ型花岗岩石的特征。较晚侏罗世(165~150Ma)和早白垩世早期(140~125Ma)两期岩浆活动,泽头岩体所属的早白垩世晚期岩浆岩Y含量高,Sr/Y比值低,εNd(t)值、εHf(t)值高。与胶东地区金成矿年龄相似,早白垩世晚期岩体成岩年龄具有相同的空间变化规律,东部较西部约晚5Myr。早白垩世晚期岩体自西向东具明显的(87Sr/86Sr)j降低、εNd(t)升高特征,可能由胶东东部和西部基底物质组成差异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头岩体 胶东金矿 白垩晚期 成岩成矿 东西差异
下载PDF
福建上杭单竹坪矿床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及地质意义
9
作者 谢其锋 董云鹏 +4 位作者 蔡元峰 翟明国 肖爱芳 张红 包志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037-3051,共15页
单竹坪矿床位于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矿田的西南部,形成了Au、Cu和Mo异常,其中Au、Cu富集成矿。选取单竹坪矿床钻孔岩芯中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研究... 单竹坪矿床位于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矿田的西南部,形成了Au、Cu和Mo异常,其中Au、Cu富集成矿。选取单竹坪矿床钻孔岩芯中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05.2Ma和113.4Ma。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具有富钠(Na_(2)O/K_(2)O>1),过铝质(A/CNK=1.19~1.68),富集轻稀土(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LIEE,如Ba、K)和Th、U、Pb和Hf等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和Ti等)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系列,具有岛弧岩浆岩特征。同时具有中等的(La/Yb)_(N)值(13.6~17.4),高Mg^(#)值(45.89~48.53),以及Eu弱负异常(δEu=0.79~0.97)和Ce弱正异常(δCe=1.0~1.08)。锆石两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峰值分别处于0.95~1.0Ma和1.05~1.10Ma区间;ε_(Hf)(t)值分别介于-4.47~+2.38和-2.73~+1.47,二长花岗岩以负值为主,花岗闪长岩正负值均有。综合研究认为,二长花岗岩来源于中元古界未受幔源组分影响的古老基底地壳熔融而成,花岗闪长岩来源于新元古界地壳物质并经历了壳-幔混合作用;单竹坪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相关,其西南部或南部是成矿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作用 白垩 单竹坪矿床 紫金山矿田 福建省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 被引量:114
10
作者 朱光 牛漫兰 +2 位作者 刘国生 王道轩 宋传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5-334,共10页
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走滑糜棱岩类的^(40)Ar/^(39)Ar测年表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这一大规模的走滑运动,造成了两类走滑构造,一类为变质岩中低绿片岩相左旋韧性剪切带,另一类为中生代火成岩、沉积岩中的脆性、脆-韧性... 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走滑糜棱岩类的^(40)Ar/^(39)Ar测年表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这一大规模的走滑运动,造成了两类走滑构造,一类为变质岩中低绿片岩相左旋韧性剪切带,另一类为中生代火成岩、沉积岩中的脆性、脆-韧性左行平移断层。这反映断裂带的走滑运动从早白垩世初期持续到早白垩世后期。断裂带的走滑运动诱发了大规模的、以富钾、中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这些岩浆岩既有壳源的信息,也有幔源的贡献,反映是断裂减压、壳-幔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岩浆活动,也暗示断裂带在走滑期切入壳-幔边界。该断裂带走滑运动中,除了在莱阳盆地形成了拉分盆地外,还在合肥盆地东部造成了走滑挠曲盆地,控制下白垩统朱巷组的沉积。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是西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高速斜向俯冲的结果,属于滨太平洋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沉积事件 郯庐断裂带 走滑运动 岩浆活动 走滑盆地 白垩
下载PDF
徐淮地区早白垩世adakitic岩石的年代学和Pb同位素组成:对岩浆源区与华北克拉通东部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35
11
作者 杨德彬 许文良 +2 位作者 裴福萍 王清海 高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45-1758,共14页
本文报道了徐淮地区5个早白垩世 adakitic 岩体全岩的 Pb 同位素组成和其中3个岩体的锆石 LA-ICP-MS U-Pb 定年结果,并讨论了岩浆源区的性质和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早期的构造演化。结果表明,班井、丰山和蔡山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其^(20... 本文报道了徐淮地区5个早白垩世 adakitic 岩体全岩的 Pb 同位素组成和其中3个岩体的锆石 LA-ICP-MS U-Pb 定年结果,并讨论了岩浆源区的性质和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早期的构造演化。结果表明,班井、丰山和蔡山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其^(206)Pb/^(238)U 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27±1Ma、129±2Ma 和131±1Ma。利国、班井、夹沟、丰山和蔡山岩体的全岩(^(206)Pb/^(204)Pb)_t、(^(207)Pb/^(204)Pb)_t 和(^(208)Pb/^(204)Pb)_t 初始比值分别变化于17.957~18.620、15.508~15.655和38.129~38.710之间。综合早白垩世adakitic 岩石高的放射成因 Pb 同位素组成以及继承锆石年代学和其中榴辉岩类捕虏体锆石 U-Pb 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华北克拉通东部徐淮地区早白垩世 adakitic 岩石的岩浆源区以断离的扬子克拉通俯冲板片(基底物质)为主,并有拆沉的华北克拉通基底物质的参与。这与扬子克拉通沿北西方向俯冲于华北克拉通之下的构造模式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 Adakitic岩石 PB同位素 岩浆源区 徐淮地区
下载PDF
塔里木板块早—中二叠世玄武质岩浆作用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69
12
作者 陈汉林 杨树锋 +6 位作者 王清华 罗俊成 贾承造 魏国齐 厉子龙 何光玉 胡安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545-552,共8页
塔里木板块内部发育了大量由早—中二叠世板内岩浆作用所形成的、以玄武岩类为主的基性岩浆岩,包括玄武岩、辉绿岩、玄武安山岩等,残余分布面积约20万km2。而二叠纪时期是塔里木板块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从早二叠世晚期开... 塔里木板块内部发育了大量由早—中二叠世板内岩浆作用所形成的、以玄武岩类为主的基性岩浆岩,包括玄武岩、辉绿岩、玄武安山岩等,残余分布面积约20万km2。而二叠纪时期是塔里木板块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从早二叠世晚期开始塔里木板块结束了海相沉积,进入了陆相沉积阶段。通过对塔里木板块的岩浆作用特征和石炭纪—二叠纪沉积相的分析,笔者讨论了这一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对板块晚石炭世—二叠纪的沉积作用所起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塔里木板块早—中二叠世巨量玄武质岩浆作用的沉积响应过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板块 -中二叠 玄武质岩浆作用 沉积作用 沉积响应模式
下载PDF
冈底斯弧弧后早白垩世裂谷作用的沉积学证据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开均 夏斌 +4 位作者 夏邦栋 王冠民 张孟群 李永铁 叶和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7,65,共8页
冈底斯弧弧后地区早白垩世地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由下而上普遍从陆相 -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变化为海相碳酸盐岩。该地区在早白垩世中期开始了广泛的海侵 ,沉积范围由早期仅局限于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附近而扩展至羌塘地体南缘和拉萨地体 ,... 冈底斯弧弧后地区早白垩世地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由下而上普遍从陆相 -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变化为海相碳酸盐岩。该地区在早白垩世中期开始了广泛的海侵 ,沉积范围由早期仅局限于班公湖 -怒江缝合带附近而扩展至羌塘地体南缘和拉萨地体 ,沉积了巨厚的台地相灰岩 ;与塔里木南部和思茅地区同期海平面变化非常不同 ,那里在晚白垩世才出现海侵。砂岩组分研究显示 ,早白垩世早期碎屑物源主要来自北侧的造山带 ,向上则逐步受到南侧火山弧的控制。在海侵层系的下部 ,发现了丰富的双峰型火山岩和双峰式火山岩碎屑。因而推断该区在早白垩世发生了强烈的裂谷沉降作用。与此同时的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境内的 L adakh- Kohistan弧后裂谷作用还形成了具有洋壳基底的Shyok边缘海。因此 ,在早中白垩世 ,欧亚大陆南缘为西太平洋型的活动大陆边缘 ,因强烈的弧后裂谷作用产生了一系列边缘海盆地 ;在包括青藏高原南部在内的欧亚大陆南缘 ,既没有构造动力、也没有古地理和古地形证据支持在早白垩世末 ( 99Ma± )即出现强烈的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学 冈底斯岩浆 白垩 裂谷作用 欧亚大陆 构造重建 古地理 火山岩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腾冲早白垩世岩浆岩锆石SHRIMP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组成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3
14
作者 戚学祥 朱路华 +1 位作者 胡兆初 李志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409-3421,共13页
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是腾冲地块内重要的岩石类型,以含角闪石为特征,其高钠低钾和偏铝质性质展示其I型花岗岩的属性。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分别侵位于122±1.3Ma和125±1.3Ma,其锆石εH... 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是腾冲地块内重要的岩石类型,以含角闪石为特征,其高钠低钾和偏铝质性质展示其I型花岗岩的属性。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分别侵位于122±1.3Ma和125±1.3Ma,其锆石εHf(t)值分别为-9.6~-4.8(平均-6.7±0.7)和-7.8~-4.7(平均-6.3±0.6),对应的单阶段模式年龄为979~1190Ma和975~1113Ma。在εHf(t)-U-Pb年龄图解上所有样品都落在球粒陨石线和下地壳线之间区域,以及较高的Al2O3含量和Th/Hf比值揭示其壳源特征,但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较大,其绝对值远小于完全由壳源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岩,以及高Th/Yb、低Ba/La和Yb/Hf比值说明除壳源外,还有幔源组分的加入。岩石富钠贫钾、在微量元素蛛网图和稀土配分曲线图上展示出LILE(Rb、Sr、K和Ba)相对原始地幔强烈富集,Ba、Nb、Ta、Sr、P、Ti和Eu负异常,以及微量元素和常量组分判别图解都显示其形成于俯冲碰撞的构造环境。腾冲早白垩世岩浆岩的形成时代、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及其对应的单阶段模式年龄、微量元素特征与中拉萨和拉萨地块东缘的火成岩非常相似,暗示腾冲早白垩世岩浆岩带是中拉萨岩浆岩带的东南延伸部分,是对中特提斯洋壳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向拉萨-腾冲地块下俯冲碰撞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岩浆 锆石SHRIMPU-PB定年 Lu-Hf同位素组成 腾冲地块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早白垩世晚期伸展的低温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先美 钟大赉 +3 位作者 王雪松 雷永良 龚道好 程树岐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5-638,778,共15页
沂沭断裂带(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由4条断裂组成,其西部的两条分别称郎邵一葛沟断裂和沂水一汤头断裂。横跨这两条断裂及夹持的中生代盆地,分别获得6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年龄分布在102—82Ma,封闭径迹长度集中在13.0-14μm。数据... 沂沭断裂带(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由4条断裂组成,其西部的两条分别称郎邵一葛沟断裂和沂水一汤头断裂。横跨这两条断裂及夹持的中生代盆地,分别获得6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年龄分布在102—82Ma,封闭径迹长度集中在13.0-14μm。数据反演结果显示:隆起区在距今105—100Ma及约距今85Ma时有过两次快速冷却事件;这两条断裂所夹持的断陷区经历过快速沉降,达到最大古地温后,在距今85—60Ma快速抬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以及在沂沭断裂带附近南北向玄武岩脉及北西向断层的断层泥K—Ar年龄数据综合分析,认为沂沭断裂带在早白垩世晚期经历以伸展为主的左行张剪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裂变径迹 冷却史反演 白垩晚期 白垩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蚌埠隆起带早白垩世晚期二长花岗岩成因及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11
16
作者 康丛轩 杨献忠 +4 位作者 蔡逸涛 宗雯 黄先觉 孔广林 李朝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7-703,共17页
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蚌埠隆起带随着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接,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化过程,本文选取其中早白垩世晚期的7个二长花岗岩侵入体进行野外观察和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年龄集中于114.6±3.3~121±1.0Ma;地球化学数... 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蚌埠隆起带随着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接,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化过程,本文选取其中早白垩世晚期的7个二长花岗岩侵入体进行野外观察和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年龄集中于114.6±3.3~121±1.0Ma;地球化学数据显示了其富硅、富碱的钙碱性准铝-铝弱饱特征,LREE相对富集,具弱铕负异常,铈异常不明显,K、P和Ti元素有较明显的亏损,Rb、Ta、Sr和Nd元素相对富集,具备陆壳为主的源岩深熔作用的特征。K_2O-Na_2O及SiO_2-Zr成因类型判别图上,侵入体投影点分布于Ⅰ型花岗岩区域,ε_(Hf)(t)全部为负值且相对较低(-25.2^-15.61),说明其为壳源成因,两阶段Hf模式年龄(2.17~2.76Ga),说明其物质起源主要为新太古宙陆壳物质,结合华北克拉通主体形成时间暗示其岩浆源区主要为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物质。随着地壳增厚和下地壳-岩石圈的拆沉作用而引发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增厚的下地壳底部发生部分熔融,导致地壳快速隆升和随后的伸展,古老的陆壳物质经过改造和再循环,形成区内早白垩世晚期二长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蚌埠隆起带 二长花岗岩 白垩晚期 动力学背景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中二叠世末—早三叠世镁铁质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来自锆石U-Pb年龄与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子进 许文良 +1 位作者 裴福萍 曹花花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4-387,共14页
根据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的3个镁铁质侵入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与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揭示研究区晚古生代晚期—早三叠世的构造属性。3个岩体中锆石的CL图像显示,它们主要呈条痕状吸收,并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22-1.99),暗示... 根据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的3个镁铁质侵入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与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揭示研究区晚古生代晚期—早三叠世的构造属性。3个岩体中锆石的CL图像显示,它们主要呈条痕状吸收,并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22-1.99),暗示其为岩浆成因。岩浆锆石的定年结果表明,它们形成于中二叠世末—早三叠世(263-246Ma),而非前人认为的燕山早期。岩相学研究表明这些岩体主要由辉长岩、角闪辉长岩和辉长闪长岩构成,部分岩石显示堆晶结构。3个岩体的SiO2含量介于46.10%-54.29%之间,MgO的含量在6.49%-13.38%之间,Mg#值介于56-72之间,Al2O3含量为10.23%-22.37%,Na2O的含量为1.22%-3.36%,K2O为0.43%-1.35%,Na2O/K2O为1.22-2.89。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显示右倾型、平坦型或上凸型,δEu=0.78-2.69;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锆石的εHf(t)值介于+9.5--3.8。上述结果表明,该区中二叠世末—早三叠世镁铁质岩浆主要来源于受俯冲物质改造的亏损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部分岩浆源区具有少量古老陆壳物质的涉入。结合研究区同时代花岗岩的存在,表明研究区晚古生代晚期—早三叠世岩浆作用显示双峰式火成岩组合,揭示该时期研究区处于一种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中二叠末-三叠 镁铁质岩浆作用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构造意义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浩特早白垩世晚期钾玄质火山岩成因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良玉 廖群安 +5 位作者 江云川 罗婷 胡朝斌 肖典 汤帅 刘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9-931,共13页
通过锆石定年和剖面研究,将大兴安岭西南段锡林浩特地区原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重新厘定为下白垩统梅勒图组。火山岩分为上、下两段,下部主要为粗面安山岩及少量粗面岩;上部为粗面岩和流纹岩,上部粗面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18.1... 通过锆石定年和剖面研究,将大兴安岭西南段锡林浩特地区原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重新厘定为下白垩统梅勒图组。火山岩分为上、下两段,下部主要为粗面安山岩及少量粗面岩;上部为粗面岩和流纹岩,上部粗面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18.1±1.3Ma,限定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该组火山岩富碱、富钾、铝含量高但变化范围大、Fe_2O3/FeO值高(>0.5),富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Pb等),贫高场强元素(Nb、Ta、P等),在AFM图上表现出明显的贫铁演化趋势,在SiO_2-K_2O图上表现出倒钩型演化趋势,具有明显的钾玄岩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梅勒图组中酸性火山岩具同源岩浆演化的特征,岩浆源自交代的富集地幔,是伸展构造背景下的产物,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西南段 白垩晚期 梅勒图组 伸展环境 交代富集地幔
下载PDF
山东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化石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军 旷红伟 +10 位作者 柳永清 吴清资 程光锁 许克民 彭楠 许欢 刘海 徐加林 汪明伟 王宝红 章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5-516,共12页
主要记述了山东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大盛群沉积时期)、生活于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滨浅湖环境的恐龙所留下的大规模足迹化石群。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足迹以蜥脚类恐龙足迹占绝大多数,见少量鸟脚类、兽脚类和疑似甲龙类足迹(甲龙类足迹在... 主要记述了山东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大盛群沉积时期)、生活于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滨浅湖环境的恐龙所留下的大规模足迹化石群。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足迹以蜥脚类恐龙足迹占绝大多数,见少量鸟脚类、兽脚类和疑似甲龙类足迹(甲龙类足迹在中国罕见),足迹总体行进方向以向西和南西为主。通过对其中的2条蜥脚类和1条鸟脚类行迹及其行为学的分析认为其均处于慢行状态,而鸟脚类行迹的运动速度极慢,可能处于一种特殊的慢行状态。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大盛期如此大规模足迹化石群的发现,说明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白垩世普遍存在着以恐龙为代表的(包括鸟类在内)陆生脊椎动物群。足迹化石的研究将对进一步了解晚中生代陆地生物群的演化有着重要意义。对比其他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特征后认为,足迹的保存与当时的沉积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恐龙足迹的研究又能进一步为恢复古生态、古地理环境等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临沭 白垩晚期 大盛群 恐龙足迹
下载PDF
华南长城岭晚白垩世斜斑玄武岩的岩浆作用过程与岩石成因制约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杨帆 黄小龙 李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7-171,共15页
斜斑玄武岩能较好地记录岩浆作用过程、动力学机制和构造环境。本文对华南南岭中段晚白垩世长城岭斜斑玄武岩的斜长石环带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以制约其岩浆作用过程和岩石成因机制。长城岭斜斑玄武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具强... 斜斑玄武岩能较好地记录岩浆作用过程、动力学机制和构造环境。本文对华南南岭中段晚白垩世长城岭斜斑玄武岩的斜长石环带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以制约其岩浆作用过程和岩石成因机制。长城岭斜斑玄武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具强烈Pb正异常和轻微Ti正异常;其全岩^(87)Sr/^(86)Sr较高且较均匀(0.7088~0.7089),较低(-0.95^-0.94),而斜长石斑晶原位^(87)Sr/^(86)Sr变化相对较大(0.706~0.710)。斜长石斑晶普遍显示反环带结构,从核部到边部的An组分以及MgO、FeO、TiO_2含量明显升高而K_2O含量降低;另外,反环带结构斜长石斑晶的核部An含量不均匀,但边部成分一致,指示岩浆补给作用。总体上,斜长石斑晶的边部相对较窄,指示补给岩浆在岩浆房中的驻留时间较短,补给岩浆的加入造成了玄武岩浆的快速喷发。斜长石斑晶的^(87)Sr/^(86)Sr比值与Sr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岩浆房演化过程中存在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作用。^(39)Ar-^(40)Ar定年结果显示,由基质斜长石获得的坪年龄(83.45±0.44Ma)略老于由斜长石斑晶获得的坪年龄(79.02±0.43Ma),为驻留时间较短的补给岩浆受地壳混染作用影响而具有偏低的初始^(39)Ar/^(40)Ar的结果。长城岭斜斑玄武岩在2Nb-Zr/4-Y图解中落在板内拉斑玄武岩区域内,并具有与板内拉斑玄武岩相似的斜长石An(60~70),应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华南地区晚白垩世基性岩浆活动,包括沿海地区的永泰玄武岩(~85Ma)和内陆地区的长城岭斜斑玄武岩(~79Ma)、衡阳玄武岩(~70Ma)及禾埠玄武岩(~63Ma)等,显示逐渐从岛弧玄武岩转变为板内碱性玄武岩的趋势,其Sr-Nd同位素也显示逐渐亏损的特征;它们的时空分布特征表明,华南内陆在晚白垩世期间经历了持续的拉张作用,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后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斑玄武岩 原位Sr同位素 岩浆作用 白垩 长城岭 华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