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方式对早稻再生稻土壤肥力、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孔盼 马良俊 +5 位作者 郭道生 张海维 傅玺豪 周乾顺 朱建强 杨章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6-96,共11页
通过试验了解不同耕作方式下再生稻氮素吸收利用、转运及产量状况,为南方再生稻区水稻高产栽培选择合理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翻耕一次旋耕一次(T1)、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不翻耕旋耕... 通过试验了解不同耕作方式下再生稻氮素吸收利用、转运及产量状况,为南方再生稻区水稻高产栽培选择合理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翻耕一次旋耕一次(T1)、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不翻耕旋耕两次(T3)和不翻耕旋耕三次(T4)4种耕作方式,观察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在不同器官内的差异,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再生稻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随着再生稻生育进程的推进,各处理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氮吸收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不同处理表现为T2>T1>T4>T3。在生产效果上翻耕与旋耕结合优于单一旋耕,翻耕次数相同时适当增加旋耕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从耕作方式对早稻和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看,T2与T3、T4相比,早稻增产均比较显著,而再生稻的产量均无显著差异。耕作方式对早稻-再生稻产量的影响主要在早稻季,关键是T2能显著增加穗粒数。从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来看,4种耕作方式呈现T2>T1>T4>T3的趋势,其中以T2最优。综合土壤肥力增效,水稻氮素积累量和转运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考虑,建议在早稻-再生稻生产实践中采用一耕两旋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早稻-再生稻 土壤肥力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率 产量
下载PDF
莴苣—早稻再生稻—莴苣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兴明 《福建稻麦科技》 2001年第S1期14-15,共2页
本文介绍了永安市经过多年试验、示范、总结出来的一年三种四收高效模式 :莴苣—早稻再生稻—莴苣的高产栽培模式的技术要点 ,该模式具有增产、增效等优点 。
关键词 早稻再生稻 烤田 病虫害 莴苣
下载PDF
Ⅱ优航2号早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翁钰玲 《安徽农学通报》 2012年第17期68-69,共2页
概述了沙县郑湖乡郑墩村用Ⅱ优航2号杂交水稻新组合进行早稻再生稻种植示范,获得平均单产1047.2kg/667m2的显著效果,详细介绍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Ⅱ优航2号 早稻再生稻 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头季干物质积累运转特性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陈鸿飞 林瑞余 +3 位作者 梁义元 郑履端 梁康迳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29-133,共5页
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株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移栽大田后,超高产栽培模式头季稻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均比常... 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株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移栽大田后,超高产栽培模式头季稻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均比常规栽培模式的高,在生长中、后期尤其显著,分别高10.77%和63.29%;超高产栽培模式的群体干物质累积总量在头季稻整个生育期比常规栽培模式高24.83%-38.17%,茎鞘物质运转率、茎鞘物质转换率分别比常规栽培模式高10.60%和13.88%,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比常规栽培模式多21.43%,穗粒数多1.88%,产量比常规栽培模式高24.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稻-再生稻 头季稻 超高产栽培模式 常规栽培模式 干物质积累 叶面积指数 绿素含量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头季稻分蘖动态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陈鸿飞 梁义元 +3 位作者 林瑞余 郑履端 梁康迳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73-379,共7页
试验研究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分蘖动态及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头季生育期间,超高产栽培模式稻株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Ca^2+-ATPase... 试验研究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分蘖动态及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头季生育期间,超高产栽培模式稻株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分别高出20.60%~38.65%、5.16%~23.26%、18.91%~63.29%、18.22%~76.76%、34.88%~48.35%、1.25%~17.94%和4.09%~17.87%,有效分蘖期缩短5d,低节位分蘖多51.61%;不同生育期超高产栽培模式氮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43~2.44倍,磷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21~1.48倍,孕穗期后的钾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55—2.21倍,为优化群体质量,提高后期群体光合效率,实现高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稻-再生稻 头季稻 超高产栽培模式 细胞保护酶 氮磷钾累积 分蘖动态 节位产量
下载PDF
早稻良种作再生稻利用的稳产高产技术研究
6
作者 朱尧富 白生长 +2 位作者 章柏泉 姚水根 茅宝田 《杭州农业与科技》 1996年第Z1期23-26,共4页
早稻良种作再生稻利用,这是我们近年来初步探索成功的一项"高产、省工、高效"的技术路线。早稻再生稻具有二季早熟高产的特点,就再生力特强的"再生一号"而言,早季全生育期为113天左右,4月初播种,7月中下旬可收割。... 早稻良种作再生稻利用,这是我们近年来初步探索成功的一项"高产、省工、高效"的技术路线。早稻再生稻具有二季早熟高产的特点,就再生力特强的"再生一号"而言,早季全生育期为113天左右,4月初播种,7月中下旬可收割。晚季再生期全生育期65天左右,7月25日割早稻,9月10日齐穗,10月10日左右再生稻晚季成熟。1994年,小区试种"再生一号"面积3厘,小区早季亩产为400公斤,晚季再生期亩产340公斤。1995年,在余杭云会乡示范1.31亩,早季亩产435.5公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栽培 再生能力 早稻品种 再生 高产栽培技术 留茬高度 早稻再生稻 技术路线 收割 全生育期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早稻-再生稻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孔盼 夏苏敬 +1 位作者 张海维 朱建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27-1633,共7页
为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早稻-再生稻稻田的氨挥发排放差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中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为材料,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4种耕作方式:翻耕一次旋耕一次(T1)、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不翻耕旋耕两次(T3)和不翻耕旋... 为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早稻-再生稻稻田的氨挥发排放差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中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为材料,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4种耕作方式:翻耕一次旋耕一次(T1)、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不翻耕旋耕两次(T3)和不翻耕旋耕3次(T4),观察4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氨挥发、田面水NH4+-N变化及产量,以期为早稻-再生稻稻田有效降低氨挥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19年水稻各生育期不同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分别占施氮量的6.6%—18.8%、5.6%—13.7%、9.5%—25.2%和7.9%—21.9%,其早稻和再生稻各处理氨挥发排放强度均达到显著水平,各处理氨挥发通量、累积量及排放强度大小均为T3>T4>T1>T2;耕作方式既影响氨挥发又影响早稻产量,不同耕作处理下水稻产量均呈现T2>T1>T4>T3的趋势,即氨挥发与水稻产量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T2的氨挥发损失最小而产量最高,主要原因是该耕作方式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减少了氮素损失。以上分析表明,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可减少氨挥发排放,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是值得推荐采用的适宜早稻-再生稻生产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挥发通量 氨挥发强度 耕作方式 田面水NH4+-N 早稻-再生稻 江汉平原
下载PDF
早稻—再生稻不同育秧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辉 《福建农业科技》 2007年第5期12-13,共2页
为探讨软盘抛秧和旱育秧在早稻—再生稻上的增产效果,通过田间简比试验,结果表明:早稻—再生稻应用软盘抛栽和旱育秧技术,能提高秧苗素质,插后大田分蘖力强,增加有效穗和千粒重,每667 m2全年产量分别为842.2 kg和815.2 kg,分别比水秧(... 为探讨软盘抛秧和旱育秧在早稻—再生稻上的增产效果,通过田间简比试验,结果表明:早稻—再生稻应用软盘抛栽和旱育秧技术,能提高秧苗素质,插后大田分蘖力强,增加有效穗和千粒重,每667 m2全年产量分别为842.2 kg和815.2 kg,分别比水秧(旱稻—再生稻全年产量652.1 kg)增产190.1 kg和163.1 kg,纯收入增加264.1元和234.9元,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再生稻 育秧方式 产量 经济性状
下载PDF
推广早稻-再生稻模式的成效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孙琇华 陈向阳 +1 位作者 许奕 朱新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9期10121-10122,10167,共3页
再生稻生产既是柯城区粮食生产的重要增产技术,又是改善柯城区稻米品质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愈显突出。培育再生稻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是稳粮增收的有效措施之一。从品种选择、适时播种、科学灌溉... 再生稻生产既是柯城区粮食生产的重要增产技术,又是改善柯城区稻米品质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愈显突出。培育再生稻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是稳粮增收的有效措施之一。从品种选择、适时播种、科学灌溉、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合理留桩等方面介绍了早稻-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再生稻 成效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机械直播早稻蓄留低位蘖再生稻高效栽培研究简报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署华 何登骥 +2 位作者 伏军 余舞蛟 蒋次文 《作物研究》 2003年第1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再生稻 机械直播早稻蓄留低位蘖再生稻 栽培技术 播种机 品种 播种 施肥
下载PDF
天优673作早稻—再生稻示范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光林 《福建稻麦科技》 2017年第1期39-41,共3页
天优673是由中种集团福建省农嘉种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选恢复系褔恢673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天丰A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稻新品种,2010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具有株叶形态好、群体结构整齐、后期转色... 天优673是由中种集团福建省农嘉种业有限公司、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选恢复系褔恢673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天丰A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稻新品种,2010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具有株叶形态好、群体结构整齐、后期转色好、抗病性强、成穗率高、丰产性好、生育期适中等特点,适宜尤溪县低海拔稻区作早稻—再生稻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再生稻 天优673 特征特性 种植表现 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PDF
早稻—再生稻—莴苣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冬梅 《农业科技通讯》 2010年第2期116-117,共2页
近年内,早稻—再生稻—莴苣栽培模式在我市大面积示范推广,该模式茬口安排合理有效,既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又可种植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既达到水旱轮作减少病虫害的目的,又提高土壤肥力。
关键词 早稻-再生稻-莴苣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早稻—再生稻栽培技术
13
作者 陶小美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11期60-60,共1页
早稻—再生稻栽培技术不但省工、省力、节省投资,而且操作简便易行、效益显著。总结了早稻—再生稻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早稻再生稻 品种选择 培育壮苗 适时移栽 田间管理
下载PDF
依靠科技进步 实现再生稻高产高效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昌镇 《福建农业》 1999年第3期7-7,共1页
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尤溪县近年来着力开发再生稻。从1988年至1997年引进推广再生稻10年间,已累计发展再生稻36.65万亩,再生季平均亩产217.1公斤,总产达6116.1万公斤,单产由1988年的97.6公斤提高到1997年的262.7公斤,并分别在1991年、1995... 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尤溪县近年来着力开发再生稻。从1988年至1997年引进推广再生稻10年间,已累计发展再生稻36.65万亩,再生季平均亩产217.1公斤,总产达6116.1万公斤,单产由1988年的97.6公斤提高到1997年的262.7公斤,并分别在1991年、1995年两次突破世界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尤溪县 再生 依靠科技进步 高产高效 头季稻 平均亩产 促芽肥 早稻再生稻 烤田
下载PDF
再生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15
作者 吴德飞 柯淑霖 朱萍 《农业与技术》 2015年第2期31-31,共1页
再生稻种植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福建省仙游县运用天优3301作早稻种植,后留桩进行再生稻高产示范种植。本文总结了天优3301作早稻再生稻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要点。
关键词 早稻再生稻 种植表现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甬优2640早稻机收再生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邱秀花 郑钦亮 林训昌 《福建稻麦科技》 2016年第2期15-16,共2页
以甬优2640为材料,在连江作早稻机收再生栽培。表现生育熟期早、穗型大、结实率高、抗倒性强、增产潜力大、综合性状好,再生季产量高。2个示范点头季平均每667m2产量507.55 kg,比佳辐占增产27.3%。再生季平均每667m^2产量231.3 kg,比佳... 以甬优2640为材料,在连江作早稻机收再生栽培。表现生育熟期早、穗型大、结实率高、抗倒性强、增产潜力大、综合性状好,再生季产量高。2个示范点头季平均每667m2产量507.55 kg,比佳辐占增产27.3%。再生季平均每667m^2产量231.3 kg,比佳辐占增产33.24%。总结了甬优2640作早稻机收再生的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优2640 早稻再生稻 机收 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PDF
改制避害 切实可行
17
作者 吕蒲城 《福建农业》 1999年第7期17-17,共1页
稻瘿蚊由八十年代前的间歇性、区域性发生,到九十年代成为连续性、普遍性的水稻主要害虫,并在许多地方造成严重危害。而农业防治是害虫防治措施中一项古老的传统技术,根据害虫发生规律和水稻品种生育特性。
关键词 稻瘿蚊 早稻再生稻 双早 头季稻 害虫防治措施 害虫发生规律 水稻主要害虫 双季稻 早中稻 单季晚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