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构造样式的演化 被引量:64
1
作者 戴俊生 陆克政 +1 位作者 漆家福 陈书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6-20,共5页
在伸展和走滑两种活动体制下,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构造样式有五种类型。孔店—沙四期主要发育非旋转地堑、旋转半地堑、滚动半地堑和走滑地堑,沙三—沙二期以滚动半地堑和复式半地堑为主,沙一—东营期主要发育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 在伸展和走滑两种活动体制下,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构造样式有五种类型。孔店—沙四期主要发育非旋转地堑、旋转半地堑、滚动半地堑和走滑地堑,沙三—沙二期以滚动半地堑和复式半地堑为主,沙一—东营期主要发育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和走滑地堑。盆地构造样式的演化遵循着三个序列,即旋转半地堑→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序列、非旋转地堑→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序列和非旋转地堑→走滑地堑序列。演化序列本身存在差异并受断裂活动的控制。构造样式的演化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点,后两种序列沿郯庐断裂带、沧东—兰聊断裂带和太行山东麓断裂带发生,与三条岩石圈走滑带吻合。第一种序列发生在上述三条走滑带之间,构成两个伸展区。构造样式的演化与烃源岩、油气藏和含油气系统的性质和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地堑 盆地 早第三纪 油气成因
下载PDF
红河断裂两侧早第三纪古地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3
2
作者 杨振宇 孙知明 +2 位作者 马醒华 尹济云 Y.Otofuji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5-44,共10页
通过在红河两侧(大姚、景谷、江城、勐腊剖面)的早第三纪古地磁样品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红河两侧由白垩纪古地磁研究所揭示的印支地块相对于华南地块存在的左旋相对运动。这一结果说明了印度支那地块在印度板块的挤压下,于早第三纪至中... 通过在红河两侧(大姚、景谷、江城、勐腊剖面)的早第三纪古地磁样品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红河两侧由白垩纪古地磁研究所揭示的印支地块相对于华南地块存在的左旋相对运动。这一结果说明了印度支那地块在印度板块的挤压下,于早第三纪至中新世沿红河大断裂发生向南侧向滑移达1000km左右,它不仅使青藏高原的巨大构造缩短得到调整,而且在北部湾地区形成伸展构造,并引起南中国海的张开。印度支那地块北部各地区的差异性旋转和红河断裂共轭的剪切断裂系的发育,以及红河大断裂早第三纪至中新世左旋剪切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大断裂 早第三纪 古地磁 区域构造 剩磁 岩石磁学 印度板块
下载PDF
济阳坳陷早第三纪震积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98
3
作者 陈世悦 袁文芳 鄢继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7-384,T001,T002,共10页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及四段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变形构造 ,如微断层、层内小褶皱、液化砂岩脉、振动液化卷曲变形和火焰构造等。通过牛1 1 0、利 981、车古 2 0 1和义 3 7 7等井的系统观察 ,发现震积岩的垂向序...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及四段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变形构造 ,如微断层、层内小褶皱、液化砂岩脉、振动液化卷曲变形和火焰构造等。通过牛1 1 0、利 981、车古 2 0 1和义 3 7 7等井的系统观察 ,发现震积岩的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震裂岩和震塌岩层段、阶梯状正断层层段、振动卷曲变形层段、液化砂岩脉层段、碎块层段和均一层段 ,分别对应于强震期、地震衰减期和余震期。震积岩的发现不但有助于分析判断控盆边界断裂的强烈活动时期 ,震积岩自身也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油气储集体 ,因而地震事件沉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早第三纪 震积岩 地层学 地震 构造变形
下载PDF
苏北盆地隐伏早第三纪玄武岩地球化学及源区特征 被引量:15
4
作者 杨祝良 陶奎元 +2 位作者 沈渭洲 王力波 杨献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早第三纪玄武岩在苏北盆地以橄榄拉斑玄武岩为主,在地表基本无出露,均为钻井揭示,呈夹层产出。对它们详细的岩相岩石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锶钕同位素研究表明,玄武岩原始岩浆源于受俯冲洋壳影响的陆下岩石圈地幔较高程度部分熔融... 早第三纪玄武岩在苏北盆地以橄榄拉斑玄武岩为主,在地表基本无出露,均为钻井揭示,呈夹层产出。对它们详细的岩相岩石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锶钕同位素研究表明,玄武岩原始岩浆源于受俯冲洋壳影响的陆下岩石圈地幔较高程度部分熔融并在源区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单斜辉石和橄榄石的结晶分异,岩浆上升至喷出地表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地壳物质的混染,其所表现出的过渡特征暗示区域在古新世时处在一个由活动大陆边缘向大陆板内裂谷转换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第三纪 隐伏玄武岩 苏北盆地 地球化学 玄武岩
下载PDF
西南天山托云地区白垩纪-早第三纪玄武岩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25
5
作者 徐学义 夏林圻 +2 位作者 夏祖春 何世平 马中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1-560,共10页
托云玄武岩主要分布于托云盆地东侧,按形成时代可分为白垩纪玄武岩和早第三纪玄武岩。白垩纪玄武岩包括早白垩世玄武岩和晚白垩世玄武岩,以碱玄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为主,碱性程度高;早第三纪玄武岩包括早第三纪玄武岩及脉岩,以碱性橄榄... 托云玄武岩主要分布于托云盆地东侧,按形成时代可分为白垩纪玄武岩和早第三纪玄武岩。白垩纪玄武岩包括早白垩世玄武岩和晚白垩世玄武岩,以碱玄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为主,碱性程度高;早第三纪玄武岩包括早第三纪玄武岩及脉岩,以碱性橄榄玄武岩、碱性橄榄辉绿岩为主,碱性程度低。所有岩石稀土元素(REE)、微量元素分布模式相似,REE均为向右陡倾型,富集不相容元素。白垩纪玄武岩的∑REE、Rb、Ba、Th、K、Sr、Nb和Ta等元素富集程度均高于早第三纪玄武岩,相容元素富集程度大体较低。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显示,玄武岩起源于与洋岛玄武岩源区相似的富集地幔源。玄武岩中赋存有交代地幔捕虏体,这表明玄武岩浆可能是交代地幔经不同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微量元素的特征同时显示,早白垩世玄武岩部分熔融程度较低,早第三纪玄武岩部分熔融程度较高,且在不断的部分熔融过程中,形成的岩浆又有结晶分异作用发生。托云玄武岩形成于大陆板内拉伸环境,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较弱的壳幔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早第三纪 玄武岩 地球化学 成因机制 交代地幔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早第三纪伸展盆地的证据 被引量:18
6
作者 何光玉 卢华复 +4 位作者 王良书 贾东 王胜利 印栋浩 李树新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0-45,共6页
库车坳陷早第三纪伸展构造的证据有三,一是盆地在早第三纪时虽然沉降范围较大,但沉降速率较低.其沉降速率与处于伸展构造环境的侏罗、白垩纪盆地相似,而与处于挤压构造环境的三叠纪前陆盆地和晚第三纪前陆盆地相去甚远;二是在盆地东部... 库车坳陷早第三纪伸展构造的证据有三,一是盆地在早第三纪时虽然沉降范围较大,但沉降速率较低.其沉降速率与处于伸展构造环境的侏罗、白垩纪盆地相似,而与处于挤压构造环境的三叠纪前陆盆地和晚第三纪前陆盆地相去甚远;二是在盆地东部吐格尔明背斜的北翼与南面塔北隆起的下第三系砾岩中发育有高角度的同生正断层;三是在盆地下第三系地层中发现的灰质砾岩、含砾灰岩等海相沉积和海相腹足类化石及膏盐层均运离古南天山造山带分布,剖面上也不具有前陆盆地沉积典型的楔状沉积的特征,由此不仅说明本区早第三纪海侵的存在,而且还说明在早第三纪发生过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地区 早第三纪 伸展构造 前陆盆地 伸展盆地 沉陷速率 沉降速率
下载PDF
江汉盆地早第三纪玄武质岩石^(39)Ar/^(40)Ar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15
7
作者 彭头平 王岳军 +3 位作者 范蔚茗 喻晓冰 彭冰霞 徐政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17-1626,共10页
江汉盆地早第三纪火山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以及精确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表明:该火山岩形成于57.3±0.4Ma,由亚碱性的玄武岩和玄武质安山岩组成,富集LILE和HFSE,(La/Yb)cn=3.5~10.4,Eu/Eu^(?)=0.99~1.08,具... 江汉盆地早第三纪火山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以及精确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表明:该火山岩形成于57.3±0.4Ma,由亚碱性的玄武岩和玄武质安山岩组成,富集LILE和HFSE,(La/Yb)cn=3.5~10.4,Eu/Eu^(?)=0.99~1.08,具有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比值和Sr-Nd同位素组成上表明,其地球化学特征与源于EMII型富集岩石圈-软流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华北南缘早第三纪火山岩以及东南沿海新生代玄武质岩石相似。结合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玄武岩Pb同位素的资料,暗示扬子北缘新生代岩石圈地幔属性可能是其中生代属性的继承。江汉盆地早第三纪玄武质岩石是在陆内的岩石圈伸展拉张构造背景下,对流软流圈上涌导致EMII型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第三纪 玄武质岩石 陆内伸展作用 江汉盆地
下载PDF
东濮凹陷早第三纪的海侵(泛)事件 被引量:21
8
作者 任来义 林桂芳 +1 位作者 赵志清 王兴武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53-557,共5页
依据生物化石Sphenolithusciperoensis,Dictyococcitesabisectus,Coccolithuspelagicus,Reticulofenestrasp .,Sinocystaminuta ,S .subtilis,Cordosphaeridium ,Achomosphaera ,Spiniferites,Ophinomorphanodosa ,Cla dosiphoniasinens... 依据生物化石Sphenolithusciperoensis,Dictyococcitesabisectus,Coccolithuspelagicus,Reticulofenestrasp .,Sinocystaminuta ,S .subtilis,Cordosphaeridium ,Achomosphaera ,Spiniferites,Ophinomorphanodosa ,Cla dosiphoniasinensis ,Knightiasp .和石盐中的溴 (Br-)及溴氯系数 (Br-× 10 3/Cl-) ,碳酸盐岩中氧、碳同位素 (δ18O、δ13C)值 ,泥岩中的Th/U值 ,认为东濮凹陷早第三纪沙河街组三段、一段沉积期发生过海侵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沙河街组 东濮凹陷 早第三纪 海侵事件
下载PDF
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充填的沉积型式及构造背景——以囊谦和下拉秀盆地为例 被引量:31
9
作者 周江羽 王江海 +2 位作者 尹安 Spurlin M S Horton B K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5-91,共7页
一系列中小型早第三纪红色盆地出露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 ,它们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因陆壳变形和高原隆升产生的。典型早第三纪盆地的地质填图和详细的沉积学研究 ,及构造、沉积和岩浆热事件的综合分析表明 ,这些盆地具有两阶段... 一系列中小型早第三纪红色盆地出露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 ,它们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因陆壳变形和高原隆升产生的。典型早第三纪盆地的地质填图和详细的沉积学研究 ,及构造、沉积和岩浆热事件的综合分析表明 ,这些盆地具有两阶段构造—沉积特征 ,即早期受控于逆冲挤压背景 ,盆地接受底部冲积扇体系的粗碎屑岩段沉积 ,局部伴有岩浆活动 ;晚期受控于走滑—拉分背景 ,盆地充填湖泊—三角洲体系的含膏砂泥岩段夹薄层灰岩 ,并伴有广泛的岩浆作用。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在盆地构造格架、沉积层序结构、沉积物组成和岩浆活动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演化。盆地古水流统计和岩浆岩4 0 Ar/ 3 9Ar定年结果表明 ,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沉积物主要形成于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 (38~ 2 9Ma)。盆地沉积型式和岩浆活动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早期逆冲挤压和走滑—拉分构造格局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型式 充填序列 逆冲-挤压 走滑-拉分 早第三纪 盆地 青藏高原 岩浆活动
下载PDF
赣中早第三纪镁铁质岩石的地质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谢桂青 毛景文 +2 位作者 胡瑞忠 李瑞玲 曹建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7-90,共14页
赣中吉安-秦和白垩纪红盆中发育有大量的镁铁质岩石,呈岩墙、岩瘤等多种产状,野外穿插关系和全岩K-Ar法年龄(为49-65Ma,相当于古新世)均表明它们形成于早第三纪,微量元素以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中度富集高场强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为特... 赣中吉安-秦和白垩纪红盆中发育有大量的镁铁质岩石,呈岩墙、岩瘤等多种产状,野外穿插关系和全岩K-Ar法年龄(为49-65Ma,相当于古新世)均表明它们形成于早第三纪,微量元素以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中度富集高场强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为特征,无明显的Nb和Ta负异常,同位素具有相对较低87Sr/86Sr(0.7041-0.7064)和较高143Nd/144Nd(εNd(T)=+0.8-+6.2)的特征。赣中古新世镁铁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与岛弧玄武岩明显不同,类似于洋岛玄武岩(OIB)。结合岩石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地质发展史,认为赣中古新世镁铁质岩石的源区是EMⅡ型富集地幔和亏损地幔(DMM)混合,暗示古新世时太平洋板块对中国东南部的影响很弱,中国东南部自古新世初期进入大陆边缘的板内岩石圈伸展环境,岩石圈伸展与软流圈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岩石 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动力学 早第三纪 江西省
下载PDF
山东济阳坳陷早第三纪海侵的讨论 被引量:27
11
作者 姚益民 徐金鲤 +1 位作者 单怀广 李经荣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9-34,共6页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局部含有一些海相起源生物的属种。他们具低分异度,强形变的特征,与典型陆相生物共生,存在于水进初期的碳酸盐-石膏沉积系列中,又随水体加深而消失。他们的出现代表了大型封闭古含盐湖生物群特色,而生物群生活的水体,...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局部含有一些海相起源生物的属种。他们具低分异度,强形变的特征,与典型陆相生物共生,存在于水进初期的碳酸盐-石膏沉积系列中,又随水体加深而消失。他们的出现代表了大型封闭古含盐湖生物群特色,而生物群生活的水体,却未见任何与海相连的通道,他们的存在不能作为海侵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第三纪 古生物学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滇西南景谷-镇沅地区早第三纪陆-陆碰撞期走滑挤压盆地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善印 钟大赉 吴根耀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8,共8页
中始新世(45Ma),新特提斯洋闭合,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为这一事件的陆内效应,滇西南地区沿先期断裂发生北北东向的逆冲推覆,兼具右行走滑。位于澜沧江断裂、酒房断裂和无量山-营盘山断裂之间的地区发生沉降形成走滑挤... 中始新世(45Ma),新特提斯洋闭合,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为这一事件的陆内效应,滇西南地区沿先期断裂发生北北东向的逆冲推覆,兼具右行走滑。位于澜沧江断裂、酒房断裂和无量山-营盘山断裂之间的地区发生沉降形成走滑挤压盆地。盆地为冲积扇和河流相沉积物所充填。根据沉积特征分析,澜沧江断裂和酒房断裂组成上叠式逆冲系,无量山-营盘山断裂右行滑移50km。盆地的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及东亚地区的区域性构造事件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挤压盆地 陆-陆碰撞 早第三纪 盆地 断裂
下载PDF
兰州盆地早第三纪植物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3
13
作者 耿宝印 陶君容 颉光普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5-115,共11页
化石采自甘肃省兰州盆地咸水河组底部 ,经研究认为有 2 9种 ,归属 2 0属 1 2科。它们是 :樟科Lauraceae (Daphnogene) ,木通科Lardizabalaceae (Akebia) ,小檗科Berberidaceae (Berberis) ,榆科Ulmaceae(Planera ,Ulmus,Zelkova) ,桦木... 化石采自甘肃省兰州盆地咸水河组底部 ,经研究认为有 2 9种 ,归属 2 0属 1 2科。它们是 :樟科Lauraceae (Daphnogene) ,木通科Lardizabalaceae (Akebia) ,小檗科Berberidaceae (Berberis) ,榆科Ulmaceae(Planera ,Ulmus,Zelkova) ,桦木科Betulaceae (Alnus,Carpinus) ,杨梅科Myricaceae(Myrica) ,杨柳科Sali caceae (Populus,Salix) ,紫金牛科Myrsinaceae(Ardisia) ,蔷薇科Rosaceae (Prunus,Sorbus,Sorbaria ,Spi raea) ,豆科Leguminosae (Gleditsia ,Sophora) ,漆树科Anacardiaceae (Rhus) ,忍冬科Caprifoliaceae(Viburnum)等。经植物区系组成与叶相分析显示 ,该植物区系的大多数成员是落叶阔叶乔、灌木 ,少数为常绿灌木。其中特殊的分子是RhusturcomanicaKorov.exVassilvesk ,该成分是早第三纪中、晚期的标志化石植物。另一化石植物SorbariacallicomifoliaKornilova曾出现在中亚的早渐新世 ,最晚至早中新世。同一层位采集的孢粉样分析结果显示 :该组合仅约 2 0种 ,种类相对贫乏 ,并以被子植物的花粉占优势。其中出现裸子植物的麻黄粉 ,被子植物的白刺粉及蒿粉等 ,这几个类型均指示沉积时期经历干旱气候。综合植物大化石及孢粉分析研究 ,均出现一些指示气候为亚热带干旱或周期性干旱气候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盆地 早第三纪 植物 古气候 渐新世
下载PDF
广东南雄盆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非海相腹足类组合序列 被引量:19
14
作者 余汶 顾和林 张显球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60-182,263-266,共27页
一、前言南雄盆地位于粤北浈水流域,横跨粤赣两省,呈北东向展布,面积约1000km^2(插图1)。盆地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是一个地堑式断陷盆地,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沉积了厚达2000—3000m以河湖相为主的地层,其中含有极丰富的非海相腹足类化... 一、前言南雄盆地位于粤北浈水流域,横跨粤赣两省,呈北东向展布,面积约1000km^2(插图1)。盆地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是一个地堑式断陷盆地,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沉积了厚达2000—3000m以河湖相为主的地层,其中含有极丰富的非海相腹足类化石。通过近几年来资料的收集、积累并加以系统的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 早第三纪 南雄组 新华夏构造体系 地堑 层位 登记号 浓山组 口视 上湖组
下载PDF
“三江”地区与青藏高原内部早第三纪高镁钾质岩地球化学对比:地幔源区的差异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建林 许继峰 +1 位作者 王保弟 康志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56-1870,共15页
"三江"地区和青藏高原内部广泛分布有新生代早第三纪高镁钾质岩(MgO>6%,K2O/Na2O>1),通常认为它们应起源于地幔源区,虽然它们均有着富钾、富集LILE和亏损HFSE的共同特征,并在形成时代上有着一致性,但青藏高原这些在不... "三江"地区和青藏高原内部广泛分布有新生代早第三纪高镁钾质岩(MgO>6%,K2O/Na2O>1),通常认为它们应起源于地幔源区,虽然它们均有着富钾、富集LILE和亏损HFSE的共同特征,并在形成时代上有着一致性,但青藏高原这些在不同区域的早第三纪火山岩在地球化学特征有显著的差异。"三江"地区同高原内部高镁钾质岩相比具有明显高的εNd(t)值,指示前者起源于一个相对亏损的富集地幔源区。青藏高原早第三纪高镁钾质岩可能源于与古俯冲环境相联系的富集地幔源区,但不同地区的富集物质和地幔源区矿物组成以及形成深度却是各不同。青藏高原内部高镁钾质岩的形成可能与高原腹部始新世下地壳的拆沉有关;而"三江"地区早第三纪高镁钾质岩可能与发生在50~40Ma北向俯冲的特提斯大洋板片断离有关。同时早第三纪特提斯大洋板片的北向俯冲和断离对"三江"地区在该时期的成矿物质的富集和成矿过程有着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第三纪 高镁钾质岩 地球化学 “三江”地区 青藏高原内部
下载PDF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早第三纪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形成环境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连昌 陈志广 +2 位作者 周新华 王非 张玉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368-375,417,共9页
中新生代频繁的岩浆活动是辽河盆地重要特征之一,东部凹陷作为各时期岩浆活动的中心,下第三系火山岩基本覆盖了整个凹陷。受构造运动差异影响,东部凹陷各地区不同时期岩浆活动强度不同,房身泡组火山岩分布最广,从沙三段到东营组沉积时... 中新生代频繁的岩浆活动是辽河盆地重要特征之一,东部凹陷作为各时期岩浆活动的中心,下第三系火山岩基本覆盖了整个凹陷。受构造运动差异影响,东部凹陷各地区不同时期岩浆活动强度不同,房身泡组火山岩分布最广,从沙三段到东营组沉积时期岩浆活动具有自中部向南、北转移的特征。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主要火山熔岩类型为碱性玄武岩、粗面岩和辉绿玢岩;岩石化学组成上具有高碱、高铝和镁,较富集轻稀土元素,Eu异常不明显(δEu为0.70~1.05),弱亏损Ti、P、Sr、Ta元素的特征。岩石εNd(t)和(N(87Sr)/N(86Sr))i组成分别为-2.8~2.8和0.7046~0.7067。综合研究表明,玄武质岩浆来源于岩石圈地幔,而粗面岩和辉绿玢岩可能源于幔源玄武质岩浆的分异,但辉绿岩受地壳物质污染较重;该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反映出早第三纪辽河盆地处于拉张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第三纪 火山岩 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构造环境 辽河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库孜贡苏地区白垩—早第三纪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探讨 被引量:10
17
作者 丁孝忠 刘训 +3 位作者 傅德荣 姚建新 吴绍祖 素.爱德华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3年第3期179-191,275-276,共15页
从晚侏罗世开始,塔里木盆地西部库孜贡苏地区即已进入盆地早期发展阶段,并于早白垩世中晚期开始遭受海侵的影响,形成滨岸带沉积。晚白垩世初至早第三纪晚期,共形成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海水进退沉积旋回,即库克拜组中上部—乌依塔克组、依... 从晚侏罗世开始,塔里木盆地西部库孜贡苏地区即已进入盆地早期发展阶段,并于早白垩世中晚期开始遭受海侵的影响,形成滨岸带沉积。晚白垩世初至早第三纪晚期,共形成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海水进退沉积旋回,即库克拜组中上部—乌依塔克组、依格孜牙组—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乌拉根组。其沉积环境演化特征为早白垩世山间盆地洪积扇—近海洪泛平原沉积,晚白垩世局限台地及古—始新世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沉积环境,渐新世时期海水逐渐退出本区。总之,本区沉积环境演化受印度板块及拉萨地块向北碰撞挤压而造成的新的山脉隆升及伴随的构造活动所控制,所反映的白垩—早第三纪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基本可以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白垩—早第三纪 综合结构系数 沉积—构造
下载PDF
济阳坳陷早第三纪地震事件沉积序列 被引量:6
18
作者 曹国强 陈世悦 +1 位作者 鄢继华 袁文芳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52-256,共5页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砂四段上部至砂三段地层中发育有以小规模阶梯状正断层为主、阶梯状正断层与振动扭曲变形构造为主和振动液化砂岩脉为主等3种垂向序列的震积岩。它们分别出现在盆地北部陡坡带、洼陷带和中央隆起带。震积岩...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砂四段上部至砂三段地层中发育有以小规模阶梯状正断层为主、阶梯状正断层与振动扭曲变形构造为主和振动液化砂岩脉为主等3种垂向序列的震积岩。它们分别出现在盆地北部陡坡带、洼陷带和中央隆起带。震积岩的发育是控盆边界断裂强烈幕式活动导致的地震作用的直接结果,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震积序列,反映了随着距震中越来越远地震作用能量逐渐衰减的过程。根据震积岩发育的层位可以研究边界断裂强烈活动的时期,同时,震积岩在地层剖面中的重复出现表明了边界断裂活动具有周期性和幕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沉积 震积岩 沉积序列 早第三纪 济阳坳陷
下载PDF
辽东半岛早第三纪饮马湾山辉长岩体的基本特征及岩浆结晶过程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钊 韩宝福 +1 位作者 张磊 舒桂明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9-397,共9页
辽东半岛饮马湾山辉长岩体为早第三纪晚期的侵入岩体,是东北地区最年轻的镁铁质侵入体之一。对该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并采用PELE(硅酸岩熔体结晶计算软件)模拟了岩浆结晶过程。研究表明,饮马湾山辉长岩具有高的A... 辽东半岛饮马湾山辉长岩体为早第三纪晚期的侵入岩体,是东北地区最年轻的镁铁质侵入体之一。对该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并采用PELE(硅酸岩熔体结晶计算软件)模拟了岩浆结晶过程。研究表明,饮马湾山辉长岩具有高的Al2O3含量(16.28%~19.27%)和低的MgO含量(3.63%~5.57%),属于高铝玄武质。该辉长岩主要造岩矿物有橄榄石、单斜辉石、磁铁矿、钛铁矿、黑云母、斜长石和钾长石。辉长岩所具有的辉绿辉长结构、大量细长针状磷灰石、单斜辉石中较低的Al^Ⅵ/Al^Ⅳ值(0.00~0.28,平均为0.12)及橄榄石中较低的CaO含量(0.04%~0.24%,平均为0.12%),均体现出浅成侵入岩的特点。PELE硅酸岩熔体结晶模拟结果和岩石结构特征表明,辉长岩中矿物结晶顺序依次为:斜长石、橄榄石、磁铁矿、单斜辉石、钛铁矿、磷灰石、黑云母、钾长石。该辉长岩是高铝玄武质岩浆快速侵位至近地表处冷却结晶的产物,可能是该地区新生代强烈的岩浆底侵作用在浅部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半岛 早第三纪 辉长岩 结晶过程 PELE软件
下载PDF
渤海—鲁西地区白垩-早第三纪裂谷活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9
20
作者 侯贵廷 钱祥麟 蔡东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21,共9页
渤海—鲁西地区的白垩 早第三纪火山岩在渤海东部主要沿郯庐断裂带呈北北东向分布 ,在渤海西部和鲁西地区主要沿北西向断裂带分布。白垩纪火山岩以安山岩类为主 ,早第三纪以玄武岩类为主 ,玄武岩浆源于富集型地幔 ,即富集轻稀土和大离... 渤海—鲁西地区的白垩 早第三纪火山岩在渤海东部主要沿郯庐断裂带呈北北东向分布 ,在渤海西部和鲁西地区主要沿北西向断裂带分布。白垩纪火山岩以安山岩类为主 ,早第三纪以玄武岩类为主 ,玄武岩浆源于富集型地幔 ,即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但明显亏损Yb、Ni和Cr等元素。火山岩的Sr和Nd同位素初始比值结果表明白垩纪的火山岩来源于Ⅱ型富集地幔 ,而早第三纪火山岩来源于接近原始地幔的略富集型地幔。这可能由于早第三纪岩石圈大规模伸展减薄 ,致使上地幔深部的亏损型物质上涌参与岩浆活动 ,与富集型地幔混染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活动 白垩-早第三纪 火山岩 同位素地球化学 渤海-鲁西地区 岩浆活动 玄武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