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部分玉米自交系根际线虫群体数量与玉米早衰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段玉玺 陈立杰 +2 位作者 张万民 徐玲 赵雷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89-191,共3页
1999~2000年对10个玉米自交系早衰病与根际线虫群体变化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玉米自交系早衰病的发生和根际线虫的群体变化具有一定关系。玉米根际存在大量的线虫 ,其中重要的植物内寄生线虫______短体线虫的种群数量与... 1999~2000年对10个玉米自交系早衰病与根际线虫群体变化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玉米自交系早衰病的发生和根际线虫的群体变化具有一定关系。玉米根际存在大量的线虫 ,其中重要的植物内寄生线虫______短体线虫的种群数量与玉米早衰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其中543和嫩297两个感病自交系根际短体线虫出现的频率较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早衰病 根际 线虫 自交系 群体数量 相关性
下载PDF
巨峰葡萄早衰病的防除
2
作者 柴全喜 何新朝 《农村科技开发》 1992年第6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葡萄 巨峰葡萄 早衰病 防治
下载PDF
小麦类病斑突变体lmpa1的早衰特性研究
3
作者 夏丹阳 徐超 +2 位作者 文晓阳 康国章 王黎明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5,共8页
本研究以小麦品系KD527及其经EMS诱变创制出的类病斑型早衰突变体lmpa1和两者的杂交F1、F2群体为材料,分析其类病斑发生动态、农艺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光合指标测定与组织化学染色鉴定,以期分析lmpa1发生类病斑早衰的生理生化机制.结... 本研究以小麦品系KD527及其经EMS诱变创制出的类病斑型早衰突变体lmpa1和两者的杂交F1、F2群体为材料,分析其类病斑发生动态、农艺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光合指标测定与组织化学染色鉴定,以期分析lmpa1发生类病斑早衰的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KD527能正常完成生长成熟过程,而lmpa1在生长前期表现正常,挑旗后叶片受光诱导而发生类病斑反应,出现黄褐色类病斑,且随生育期延长,类病斑逐渐蔓延至叶鞘、茎秆和穗部,引发整株早衰直至干枯死亡,导致其产量降低;类病斑发生期间,lmpa1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低于KD527(P<0.01),胞间CO_(2)浓度显著高于KD527(P<0.01);总叶绿素量含量明显低于KD527,且二者之间的差异随类病斑发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大;类病斑发生初期,lmpa1的叶片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较KD527高,随着类病斑扩散,其CAT、SOD、POD活性急剧下降,H2O2含量急剧增加;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表明类病斑发生部位出现细胞死亡.本结论为类病斑早衰基因Lmpa1调控小麦早衰发生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斑型早衰 突变体lmpa1 生理生化 光诱导
下载PDF
玉米早衰病防治技术
4
作者 赵华忱 王金标 吴万岭 《新农业》 1999年第11期26-26,共1页
关键词 玉米早衰病 防治技术
原文传递
水稻类病斑早衰突变体lmps1的表型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5
5
作者 夏赛赛 崔玉 +4 位作者 李凤菲 谭佳 谢园华 桑贤春 凌英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6-54,共9页
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优良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水稻类病斑早衰突变体lmps1(lesion mimic and premature senescence 1)。该突变体苗期表型正常,分蘖早期出现褐色类病斑,且斑点数目随植株生长而增多,孕穗期叶... 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优良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水稻类病斑早衰突变体lmps1(lesion mimic and premature senescence 1)。该突变体苗期表型正常,分蘖早期出现褐色类病斑,且斑点数目随植株生长而增多,孕穗期叶片开始萎黄衰老。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lmps1的每穗总粒数下降8%(P<0.05),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分别下降14.3%、24.3%、27.2%、50%、45.7%与14.5%,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遮光处理表明,突变体lmps1的类病斑性状受光照诱导。孕穗期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下降且光合效率降低, H2O2含量增加,抗氧化酶SOD和CAT的活性显著降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突变体lmps1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目减少,叶绿体的类囊体片层结构损伤降解。qRT-PCR结果显示,突变体lmps1中防卫反应相关基因除POX22.3表达量降低外,POC1、PAL、PBZ1、PR1、NPR1、PR5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野生型。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lmps1的类病斑早衰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西农1A与突变体lmps1杂交所得F2群体中的突变株,将目标基因定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端粒附近约167.3 kb的物理区段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早衰突变体 (lmps1) 表型鉴定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挑战儿童早衰的父亲
6
《中国健康月刊》 2004年第6期136-136,共1页
最近,美国全国卫生研究所的专家们经过数年的研究,终于找到了导致儿童患早衰病的原因。其结论是:早衰是由于儿童身体基因突变而生成了有缺陷的蛋白质,而这种蛋白质会加速使未成熟的细胞大量死亡。
关键词 儿童 早衰病 基因突变 身体锻炼
下载PDF
甘肃省制种玉米胞囊线虫种类鉴定及其孵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徐志鹏 李惠霞 +3 位作者 李文豪 倪春辉 刘永刚 徐雪芬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6-184,共9页
为了解甘肃省玉米制种区线虫的危害,2018年采集张掖市玉米田矮小、早衰的病株及根际土样,分离获得1个胞囊线虫群体。经形态学特征鉴定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该病原为旱稻胞囊线虫(Heterodera elachista)。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线... 为了解甘肃省玉米制种区线虫的危害,2018年采集张掖市玉米田矮小、早衰的病株及根际土样,分离获得1个胞囊线虫群体。经形态学特征鉴定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该病原为旱稻胞囊线虫(Heterodera elachista)。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线虫是引起玉米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等症状的病原。测定不同温度和玉米根系分泌物、玉米根汁、土壤浸液等孵化液对线虫孵化率的影响及不同温度下初孵幼虫和2龄幼虫的存活状况。结果表明,该胞囊线虫群体孵化适宜温度为28℃。28℃下,2龄幼虫存活时间为22 d;25℃下,存活时间为24 d;5℃下,存活时间为30 d以上,且2龄幼虫死亡率最低。玉米根分泌物、土壤浸液和20倍稀释玉米根汁对旱稻胞囊线虫的孵化促进作用明显,5倍稀释玉米根汁和4 mmol/L氯化锌溶液对线虫孵化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旱稻胞囊线虫 早衰病 孵化存活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