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仑造山带早--中泥盆世沉积特征及盆地性质探讨 被引量:7
1
作者 陈守建 李荣社 +5 位作者 计文化 赵振明 王秉璋 马华东 刘小吉 史秉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1-551,共11页
昆仑造山带基本构造—地层格架奠基于古生代,是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洋陆转换、碰撞造山的结果。早古生代末的加里东碰撞造山运动,使早古生代洋盆闭合,昆仑地区整体抬升为陆,作为造山运动的沉积响应,在结合带的山前地区形成早—中泥盆世... 昆仑造山带基本构造—地层格架奠基于古生代,是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洋陆转换、碰撞造山的结果。早古生代末的加里东碰撞造山运动,使早古生代洋盆闭合,昆仑地区整体抬升为陆,作为造山运动的沉积响应,在结合带的山前地区形成早—中泥盆世前陆盆地沉积。东昆仑下—中泥盆统分布于昆中、昆南区,北部为深海、次深海盆地沉积和浅海陆棚及海陆过渡相沉积,南部为滨浅海沉积,沉积物在三维空间上具有北厚南薄的楔状体特点。时间序列上表现为深海、次深海—浅海陆棚—海陆交互相特征,反映沉积盆地向上变浅的规律。物源主要来源于北部北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南部为次要物源区。由于其发育于志留纪末祁漫塔格洋盆闭合后的俯冲陆块之上,反映其具有周缘前陆盆地沉积的总体特征。西昆仑只在昆北区发育中泥盆统,西南部主要为深海、次深海盆地沉积,上部发育滨浅海沉积,北部及塔里木南部边缘为滨浅海沉积,沉积物在三维空间上具有西南厚东北薄的楔状体特点。时间序列上表现为深海、半深海—浅海—海陆交互—陆相沉积特点,亦表现为沉积盆地向上变浅的规律。物源主要来源于西南造山带,东北部塔里木古陆为次要物源区。结合该套地层发育于奥陶纪末库地洋盆闭合后的中昆仑岩浆弧后的昆北地区,反映其具有弧后前陆盆地沉积的总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造山带 早-中泥盆世沉积 弧后前陆 周缘前陆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东昆仑中西段布喀达坂峰地区早泥盆世地层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叶占福 王瑾 +3 位作者 王秉璋 索有贤 宋泰钟 马永寿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3-18,共6页
在东昆仑中西段布喀达坂峰地区发现了一套含早—中泥盆世生物化石的海陆交互相地层,从而确定了该地区泥盆纪地层的存在。该套地层可与东昆仑西段泥盆纪布拉克巴什组相对比。就目前研究状态而言,确定了早中泥盆世地层在东昆仑西段地区由... 在东昆仑中西段布喀达坂峰地区发现了一套含早—中泥盆世生物化石的海陆交互相地层,从而确定了该地区泥盆纪地层的存在。该套地层可与东昆仑西段泥盆纪布拉克巴什组相对比。就目前研究状态而言,确定了早中泥盆世地层在东昆仑西段地区由西往东延伸的位置。同时,该套地层的发现及其古构造沉积背景的确定对东昆仑造山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西段 早-中泥盆世 岛弧环境 地层学 生物化石
下载PDF
贵州紫云地区中-下泥盆统风暴沉积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3
作者 张晗彬 邓旭升 《贵州地质》 2018年第1期32-36,共5页
贵州紫云地区中-下泥盆统火烘组以陆棚碎屑岩沉积为主,火烘组第三段中、下部见多套风暴沉积。风暴沉积特征包括:渠铸型构造(或口袋构造)、波状侵蚀面构造、丘状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平行层理等。根据不同的沉积单元组合,划分出4个风暴... 贵州紫云地区中-下泥盆统火烘组以陆棚碎屑岩沉积为主,火烘组第三段中、下部见多套风暴沉积。风暴沉积特征包括:渠铸型构造(或口袋构造)、波状侵蚀面构造、丘状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平行层理等。根据不同的沉积单元组合,划分出4个风暴沉积序列,限定了泥盆系火烘组为陆相沉积,证实了早-中泥盆世紫云地区仍处于裂隙盆地演化的早期阶段。紫云地区风暴沉积的发现,不仅说明在早-中泥盆世研究区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还对古环境、古气候和矿产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紫云地区 早-中泥盆世 风暴岩 风暴序列
下载PDF
内蒙古固阳东部碱性侵入岩:年代学、成因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33
4
作者 王惠初 相振群 +3 位作者 赵凤清 李惠民 袁桂邦 初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843-2854,共12页
在内蒙古固阳县东部出露了两个碱性岩体,最近的年代学研究显示这两个碱性侵入体分别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和晚古生代早期,瓦窑石英正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702±32Ma,高家村角闪正长岩的SHRIMP年龄为399±7Ma,TIMS法锆石U... 在内蒙古固阳县东部出露了两个碱性岩体,最近的年代学研究显示这两个碱性侵入体分别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和晚古生代早期,瓦窑石英正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702±32Ma,高家村角闪正长岩的SHRIMP年龄为399±7Ma,TIMS法锆石U-Pb为389.9±4.7Ma。瓦窑石英正长岩相对贫Ca、贫Sr、高TiO2/MgO和FeOT/MgO、高Ga/Al,Eu负异常;岩石高87Sr/86Sr比值、低143Nd/144Nd比值、εNd(t)为-6.2~-6.5,地球化学特点显示铝质"A"型花岗岩性质,岩浆源区为大陆上部地壳,是拉张低压背景下部分熔融的产物。高家村角闪正长岩高碱(K2O+Na2O为10.92%~11.67%),Sr正异常,弱正铕异常,具有较低的87Sr/86Sr比值、适中的143Nd/144Nd比值,εNd(t)为-14.4~-14.9,具有高压型正长岩的特征,岩石应形成于大陆下部地壳,属后造山崩塌早期阶段的产物。这两个岩体的形成时代分别与冀北地区的中元古代非造山岩浆岩组合(斜长岩-正长岩-环斑花岗岩组合)和晚古生代的水泉沟正长岩相对应,有可能构成华北克拉通北缘两条延伸数百千米的碱性侵入岩带。中元古代早期的碱性侵入岩带代表着华北克拉通在古元古代末汇聚造山后的裂解事件;而早(-中)泥盆世的碱性侵入岩带则代表着华北克拉通北缘早古生代末弧-陆拼合造山后的伸展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侵入体 锆石U-PB年龄 岩石成因 元古代 (-) 内蒙古固阳
下载PDF
Coevolution of brachiopod paleobiogeography and tectonopaleogeography during the late Paleozoic in Central Asia 被引量:6
5
作者 WANG ChengWen ZHAO GuoWei +1 位作者 LI Ning ZONG P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2期2094-2106,共13页
Patterns of brachiopod paleobiogeographic regionalization in Central Asia reveal a coevolution between brachiopod paleobiogeography and tectonopaleogeography during the Early Devonian,Early Carboniferous,Late Carbonif... Patterns of brachiopod paleobiogeographic regionalization in Central Asia reveal a coevolution between brachiopod paleobiogeography and tectonopaleogeography during the Early Devonian,Early Carboniferous,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and Middle Permian.The co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reasonably accounts fo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brachiopod paleobiogeography in this region,and also provides a basis for studies on the loca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oceans and plates(blocks)during the late Paleozoic in Central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Asia late Paleozoic BRACHIOPODS BIOGEOGRAPHY tectonopaleogeography coevolu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