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耕法下秸秆还田对土壤WSOC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李玉梅 王根林 +5 位作者 李承阳 刘峥宇 孟祥海 王伟 邵广忠 胡颖慧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32-1237,共6页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水溶性碳(WSOC)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连续免耕、浅翻、深翻与免耕秸秆覆盖、秸秆浅翻及深翻还田方式下,旱地草甸土WSOC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荧光特征。结果表明:0~50 cm土层, 3种耕法与相应秸秆还田方式土壤WSO...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水溶性碳(WSOC)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连续免耕、浅翻、深翻与免耕秸秆覆盖、秸秆浅翻及深翻还田方式下,旱地草甸土WSOC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荧光特征。结果表明:0~50 cm土层, 3种耕法与相应秸秆还田方式土壤WSOC均解析出2类3个荧光组分,即类腐殖质组分C1(240/400 nm)和C2(245, 400/465 nm)及类蛋白质组分C3(220, 275/325 nm);无论浅翻还是深翻, 0~20 cm表土层C1>C2>C3, 20~30 cm土层C3组分的变化与C1, C2组分呈负相关,秸秆还田增加了30~50 cm土层C3组分的含量;荧光指数分析表明,土壤WSOC组成为非生物源与生物源的混合物, 10~20 cm土层异源特征明显,免耕与免耕秸秆覆盖20~50 cm土层自生源特征较强;秸秆深翻还田40~50 cm土层腐殖质的产生和积累趋势增强, C2/C1比值高于秸秆浅翻还田和秸秆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草甸土 秸秆还田 耕法 WSOC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