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考古调查报告 被引量:19
1
作者 陈国科 丘志力 +6 位作者 蒋超年 王辉 张跃峰 郑彤彤 芦国华 孙明霞 韩飞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22,共11页
敦煌旱峡玉矿遗址面积约3平方千米,发现矿坑、矿沟、岗哨、房址等140余处,直观呈现了早期玉矿的聚落形态。该遗址为骟马文化遗存,年代约在公元前1千纪,玉矿开采与月氏人群关系密切。其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西玉东输'等问题提供... 敦煌旱峡玉矿遗址面积约3平方千米,发现矿坑、矿沟、岗哨、房址等140余处,直观呈现了早期玉矿的聚落形态。该遗址为骟马文化遗存,年代约在公元前1千纪,玉矿开采与月氏人群关系密切。其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西玉东输'等问题提供了新资料,对揭示汉代以前该区玉料工业和丝绸之路早期华夏玉石文明的形成,乃至揭示中原传统古玉供应运作体系等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旱峡玉矿 月氏 西玉东输
下载PDF
酒西盆地南缘旱峡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晓丰 张志诚 +1 位作者 郭召杰 张臣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69-577,共9页
酒西盆地旱峡和红柳峡等地有基性火山岩产出 ,它们曾一度被认为是新生代构造运动的产物。旱峡火山岩作为夹层产于早白垩世新民堡群下沟组地层中 ,火山岩气孔、杏仁构造发育 ,局部发育枕状构造 ,具明显的水下喷发特征。旱峡火山岩SiO2 ... 酒西盆地旱峡和红柳峡等地有基性火山岩产出 ,它们曾一度被认为是新生代构造运动的产物。旱峡火山岩作为夹层产于早白垩世新民堡群下沟组地层中 ,火山岩气孔、杏仁构造发育 ,局部发育枕状构造 ,具明显的水下喷发特征。旱峡火山岩SiO2 相对较低 ,K2 O +Na2 O不高 ,但钾相对较高。稀土总量为 (2 11.875~ 2 37.4 5 4)× 10 - 6 ,轻稀土富集 ,(La/Yb) N 为 12 .4 7~ 13.79;稀土配分曲线右倾、平滑 ,Ce为弱的负有异常 ,无Eu异常。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上 ,各元素均表现为相对富集 ,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程度最高 ,有Nb ,Ta槽 ,但相对于原始地幔不亏损 ;曲线表现为整体上隆的特征 ,表明其源区为富集地幔。旱峡火山岩与红柳峡粗玄质熔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的配分模式几乎完全相同 ,表明它们同源同期。运用多个玄武岩大地构造环境判别图解 ,最终确定酒西盆地早白垩世火山岩形成于大陆拉张环境。这与酒西盆地及其周围地区 (酒泉盆地群 )下白垩统构造特征和盆地群热演化特征一致。对酒西盆地火山岩形成构造背景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早白垩世 地球化学 酒西盆地 旱峡
下载PDF
祁连山北缘旱峡早白垩世下沟组—中沟组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海 旷红伟 +6 位作者 胡湘瑜 柳永清 彭楠 王西宁 徐加林 薛沛霖 陈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8-258,共11页
祁连山北缘旱峡地区发育完整的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沟组沉积序列;以陆源碎屑岩为主,发育砾岩、砂岩、钙质粉砂岩和页岩等;其中砾石分选差、磨圆一般、成分以灰白色砂岩为主,砂岩成分、结构成熟度中等—差。岩石组合、沉积序列和综合沉积... 祁连山北缘旱峡地区发育完整的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沟组沉积序列;以陆源碎屑岩为主,发育砾岩、砂岩、钙质粉砂岩和页岩等;其中砾石分选差、磨圆一般、成分以灰白色砂岩为主,砂岩成分、结构成熟度中等—差。岩石组合、沉积序列和综合沉积特征研究表明,下沟组和中沟组主要由湖泊、扇三角洲、河流等3种类型沉积相、亚相与微相类型组成,发育了一系列重力流成因的沉积类型;湖泊沉积主要发育在下沟组底部和中沟组,扇三角洲沉积分布在下沟组中—上部,中沟组发育河流沉积。研究区早白垩世中期古流向以EN向为主,早白垩世晚期以W向为主,表明沉积沉降中心也由早期的旱峡西移至研究区西南侧。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沟组沉积相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北缘 旱峡 下白垩统 下沟组—中沟组 沉积相
下载PDF
甘肃玉门旱峡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兆生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3-84,124-126,共12页
本文研究了甘肃玉门旱峡沟口剖面下沟组、中沟组的孢粉化石 ,共鉴定孢粉 37属 53种 ;藻类化石 2属 2种。根据以上孢粉化石建立了 Cicatricosisporites- Schizaeoisporites- Classopollis- Jiaohep-ollis组合 ,包括下亚组合 (下沟组 )和... 本文研究了甘肃玉门旱峡沟口剖面下沟组、中沟组的孢粉化石 ,共鉴定孢粉 37属 53种 ;藻类化石 2属 2种。根据以上孢粉化石建立了 Cicatricosisporites- Schizaeoisporites- Classopollis- Jiaohep-ollis组合 ,包括下亚组合 (下沟组 )和上亚组合 (中沟组 )。鉴定组合地质时代为 Hauterivian- Bar-remian。推测古气候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早白垩世 旱峡沟口剖面 中生代 古气候
下载PDF
敦煌旱峡玉矿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国科(领队/发掘/执笔) 杨谊时(发掘/绘图/执笔) +2 位作者 张鹏(发掘/绘图/执笔) 张奋强(发掘/绘图/执笔) 康禹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84,共11页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9年在敦煌旱峡玉矿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清理遗迹12处,其中房址6座、矿坑5处、岗哨1座。房址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类,一般由房址主体、门道、储藏坑、操作台、灶址、活动面等组成。出土有陶...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9年在敦煌旱峡玉矿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清理遗迹12处,其中房址6座、矿坑5处、岗哨1座。房址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类,一般由房址主体、门道、储藏坑、操作台、灶址、活动面等组成。出土有陶器、石器、铁器、玉料及石料、动物骨骼和木炭遗存等。聚落呈现出山顶岗哨、山体两侧矿坑、山麓底部低平处的房址和选料区的分布特征。其内涵划分为西城驿文化/齐家文化和骟马文化两期遗存,年代为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年。是目前国内已知开采年代最早的透闪石玉矿遗址,对探讨中国早期透闪石玉矿的开采利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峡玉矿 玉矿 遗迹和遗物
下载PDF
敦煌旱峡古玉矿遗址工具石锤及其岩石材料来源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杨炯 张跃峰 +4 位作者 丘志力 陈国科 王辉 张钰岩 郑昕雨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3,共13页
石器工具是石器时代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重要标志。敦煌旱峡古玉矿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玉(闪石玉)矿遗址,石器工具的矿物岩石材料学特征对于揭示当地采矿(玉)工业面貌和人群活动特点有明显的学术价值。利用偏光显微镜、XRF和ICP-M... 石器工具是石器时代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重要标志。敦煌旱峡古玉矿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玉(闪石玉)矿遗址,石器工具的矿物岩石材料学特征对于揭示当地采矿(玉)工业面貌和人群活动特点有明显的学术价值。利用偏光显微镜、XRF和ICP-MS等进行的测试显示,敦煌旱峡古玉矿遗址9件典型工具石锤的原岩分别为闪长玢岩、花岗闪长玢岩、辉绿岩、玄武岩和英安岩等岩浆岩。从宏观特征、显微结构、主微量元素特征及构造环境4个方面将石锤与附近区域出露的岩石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以玉矿遗址为中心直径100 km范围内出露的岩浆岩一致,分别形成于火山弧及板内环境。结果表明,除部分卵石石锤外,敦煌旱峡古玉矿遗址石锤主要是就地/近取材于敦煌地块三危山玉矿及附近(以遗址为中心直径100 km范围内)的岩浆岩,特别是附近较为致密坚硬的次火山岩和火山岩。根据石锤的野外分布特点及其与其它采矿遗址石锤的比较,认为目前所研究的石锤更多为选矿(玉)工具,石锤的形制特点所反映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力量的“技术表现”对探索采矿人群的意义有待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锤 旱峡古玉矿遗址 地球化学 石料来源 敦煌
下载PDF
敦煌三危山旱峡南口建筑遗址彩塑考释
7
作者 吴荣国 荣红梅 《丝绸之路》 2011年第16期42-44,共3页
本文主要对敦煌至安西境内的几条丝路古道作了简要的考证,并就三危山旱峡南口建筑遗址进行的抢救性发掘、所出土的彩塑残件作了断代叙述,以期为佛教艺术由敦煌向中原的传播提供相关资料。
关键词 敦煌 丝绸之路 旱峡南口土建遗址 北魏佛塔造像
下载PDF
瓜州境内中小型石窟寺保护管理探讨
8
作者 张硕 《东方收藏》 2022年第11期85-87,共3页
石窟寺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事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瓜州境内共有石窟寺5处,其中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石窟的西夏壁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保护管理还较为落后,窟... 石窟寺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事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瓜州境内共有石窟寺5处,其中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石窟的西夏壁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保护管理还较为落后,窟区存在多种病害,安全形势较为严峻。本文对瓜州管辖的三座中小型石窟寺的保护管理现状进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和建议,为中小型石窟寺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千佛洞石窟 碱泉子石窟 旱峡石窟 保护管理
原文传递
Modeling the impact of the viaduct on particles dispersion from vehicle exhaust in street canyons 被引量:6
9
作者 ZHANG ChuanFu WEN Mou +3 位作者 ZENG JianRong ZHANG GuiLin FANG HaiPing LI Ya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48-55,共8页
In this paper, the impact of the viaduct on flow and traffic exhausting particles dispersion within urban street canyons was numerically simulated using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model. Two-dimensional fl... In this paper, the impact of the viaduct on flow and traffic exhausting particles dispersion within urban street canyons was numerically simulated using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model. Two-dimensional flow and dispersion of particles from traffic exhausts were modeled using the standard k-e turbulence model. The street canyons with a viaduct at different widths and different heights above the ground are sim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irflow in street canyon is evidently in- fluenced by the viaduct: The position of the main vortex center is changed, especially there are two strong vortexes when the viaduct is placed at 10 m height above the ground. It is foun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particles number concentrations (PNCs) that the viaduct may mitigate the pollution level in the street canyon sometimes. The impact of the viaduct width on PNCs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height. The study of PNDs reveals that the mean PNCs at the wall of upwind building increase when a viaduct is placed in street canyon. In addition, it is found based on the study of mean particles residence time (PRT) that the removal of the particles strongly correlates to the mean PNC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iaduc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flow patterns and particles dispersion in street cany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et canyon VIADUCT particles number distribution CFD simulation mean particle residence tim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