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安地区明代、清代干旱灾害与气候变化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景波 陈颖 周旗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2-89,共8页
根据延安地区历史时期旱灾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明清旱灾差异和气候的不同。结果表明,延安地区明代(1368-1643年)276年内,共发生旱灾115次,平均每2.4年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17次,中度旱灾52次,大旱灾34次,特大旱灾12次。清代(1644-1912年)... 根据延安地区历史时期旱灾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明清旱灾差异和气候的不同。结果表明,延安地区明代(1368-1643年)276年内,共发生旱灾115次,平均每2.4年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17次,中度旱灾52次,大旱灾34次,特大旱灾12次。清代(1644-1912年)的269年里,共发生旱灾35次,平均7.7年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6次,中度旱灾25次,大旱灾3次,特大旱灾1次。延安地区明清旱灾差异显著,明代旱灾频次是清代的3.2倍;明代旱灾等级比清代高,前者大旱灾与特大旱灾占旱灾总数的40%,后者的仅占11.6%。明代干旱气候事件频繁,清代干旱气候事件少见。延安地区明代旱灾发生频繁和等级高的原因是当时气候变干和干旱气候事件频繁出现引起的,说明明代是气候较为干旱的时期。延安地区清代旱灾频次低和等级低是当时降水量较多的结果,说明清代是较湿润的时期。明代和清代大旱灾发生时的年均降水量为440mm左右,特大旱灾发生时的年均降水量为360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地区 旱灾差异 明代 清代 灾害等级 干旱气候事件
下载PDF
北京地区明代、清代干旱灾害与气候事件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陈颖 赵景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6-182,共7页
根据北京地区历史时期旱灾资料,利用数学统计方法中的参数区间估计研究了明清时期该地区旱灾的差异和气候的不同。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明代(1368-1643年)276年内,共发生旱灾166次,平均1.66年发生1次;轻度旱灾47次,中度旱灾56次,大旱灾55... 根据北京地区历史时期旱灾资料,利用数学统计方法中的参数区间估计研究了明清时期该地区旱灾的差异和气候的不同。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明代(1368-1643年)276年内,共发生旱灾166次,平均1.66年发生1次;轻度旱灾47次,中度旱灾56次,大旱灾55次,特大旱灾8次。在清代(1644-1912年)的269年里,共发生旱灾62次,平均4.34年发生1次;轻度旱灾24次,中度旱灾25次,大旱灾10次,特大旱灾3次。北京地区明清旱灾差异显著,明代旱灾频次是清代的1.7倍;明代旱灾等级比清代显著高,前者的大旱灾与特大旱灾占旱灾总数的27.6%,后者的大旱与特大旱灾仅占5.7%。明代干旱气候事件频繁,清代干旱气候事件少见。北京地区明代旱灾发生频繁和旱灾等级高的原因是当时气候变干和干旱气候事件频繁出现引起的,指示明代是气候较为干旱的时期。北京地区清代旱灾频次低和等级低是当时降水量较多的结果,指示清代是较湿润的时期。明清时期大旱灾发生时的年均降水量为390mm左右,特大旱灾发生时为230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旱灾差异 明代与清代 灾害等级 气候变干 干旱气候事件 区间估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