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梦阳时事诗研究
1
作者 郑艳玲 芦炽暄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55-59,共5页
李梦阳诗歌内容注重对时事的描写,在《空同集》收录的两千多首诗歌中,反映政治时事的诗占据了约五分之一。其时事诗以批判宦官污吏、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李梦阳的时事诗创作具有直陈史实、气势壮阔、善用比兴... 李梦阳诗歌内容注重对时事的描写,在《空同集》收录的两千多首诗歌中,反映政治时事的诗占据了约五分之一。其时事诗以批判宦官污吏、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李梦阳的时事诗创作具有直陈史实、气势壮阔、善用比兴的艺术特征。他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开辟了明代诗歌创作的新局面,对明代及以后诗歌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梦阳 《空同集》 时事诗
下载PDF
从阮大铖时事诗看其功名观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成文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93-94,共2页
阮大铖一生创作诗歌三千余首,因为人品问题,其所作诗歌曾一度被世人所忽视,但在晚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其诗歌及创作思想还是占有一定文学地位的。在肯定其山水田园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来重点研究其时事诗,从中探索其对国家内忧外... 阮大铖一生创作诗歌三千余首,因为人品问题,其所作诗歌曾一度被世人所忽视,但在晚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其诗歌及创作思想还是占有一定文学地位的。在肯定其山水田园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来重点研究其时事诗,从中探索其对国家内忧外患的关注和其个人的"怀才不遇",进而管窥其复杂的功名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大铖 时事诗 功名观
下载PDF
《永平诗存》中时事诗述评 被引量:1
3
作者 景红录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3-8,共6页
《永平诗存》中的时事诗涉及到清军入关、太平天国运动、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也有自然灾害、官吏贪暴等社会民生方面的诸多细节,为研究清代社会生活情况、了解当时士人思想状态提供了鲜活丰富的历史材料。作者多站在维护王... 《永平诗存》中的时事诗涉及到清军入关、太平天国运动、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也有自然灾害、官吏贪暴等社会民生方面的诸多细节,为研究清代社会生活情况、了解当时士人思想状态提供了鲜活丰富的历史材料。作者多站在维护王朝统治的立场上来描述和评论历史事件,但有时也能从儒家民本的原则出发,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这成为其时事诗中最具有思想和艺术价值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平存》 时事诗 历史事件 艺术价值
下载PDF
试论郑善夫时事诗
4
作者 邓作惠 庄丹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3-66,共4页
作为明代"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阵营的重要组成成员,郑善夫是福建文学发展史上较早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著名诗人。其诗"黄河冰凌,得杜之骨",既能以杜诗作为古典诗歌最高审美典范,又能"知其所长、又知其弊",... 作为明代"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阵营的重要组成成员,郑善夫是福建文学发展史上较早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著名诗人。其诗"黄河冰凌,得杜之骨",既能以杜诗作为古典诗歌最高审美典范,又能"知其所长、又知其弊",是明代中叶学杜的集大成者。通过其"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笔调下的时事诗,不仅可以认识诗人在明弘治、正德年间的突出贡献,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明中后期文学思潮与文学风格的历史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善夫 前七子 时事诗
下载PDF
社会政治的呐喊——试析北宋思想家李觏的时事诗
5
作者 吴智昌 彭为福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37-39,共3页
李觏的时事诗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是他的社会政治呐喊的重要部分。在他的时事诗里,他关心时政民瘼,为人民疾苦奔走呼号,拥护社会政治改革,鼓吹富国强兵的主张,并以切肤之痛,抨击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李觏的时事诗是李觏诗中的精华部分。
关键词 李觏 时事诗 社会政治
下载PDF
大文本视阈下的近代时事诗叙事 被引量:1
6
作者 晁冬梅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9-196,共8页
大文本是指特定时空中众多作家针对某个事件或主题所写作品的文本汇集及其互文关联。重大事变频发而引起连锁效应,新式传媒发达并参与纪咏活动,这是近代时事诗大文本形成的必要条件。大文本叙事就是指大文本所承载的叙事行为。它包含体... 大文本是指特定时空中众多作家针对某个事件或主题所写作品的文本汇集及其互文关联。重大事变频发而引起连锁效应,新式传媒发达并参与纪咏活动,这是近代时事诗大文本形成的必要条件。大文本叙事就是指大文本所承载的叙事行为。它包含体量大、指涉广、风势强三大特点,因而表现出独特的风神肌理。近代时事诗大文本叙事可从文本内、文本外两重视阈来观测:文本外,指向同一事件诗歌纪咏之多地联动,涉及创作主体、创作风势、传播方式等层面,呈现为最广泛的地域性和群体性;文本内,指向大量单篇时事诗之大文本组构,有平行文本、互补文本和衍生文本等组构形式,呈现为单个文本不断增聚的态势。大文本叙事的提出,既合乎近代时事诗创作撰集和编选传载的真实情状,又为近代时事诗研讨提供适用的概念术语和理论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文本 时事诗 叙事 成形 组构
下载PDF
略论晚清大儒俞樾的时事诗
7
作者 卢康华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5-20,共6页
朴学大师俞樾生活的年代,恰是晚清走向灭亡的时段。俞氏一生勤于著述,除了大量经、子之学的著作外,诗歌创作一直伴随始终。但他的诗作却一向被学界认作较少时代气息,甚至有人因此近乎全盘地否定其诗歌价值。本文立足文本细读,对俞樾的... 朴学大师俞樾生活的年代,恰是晚清走向灭亡的时段。俞氏一生勤于著述,除了大量经、子之学的著作外,诗歌创作一直伴随始终。但他的诗作却一向被学界认作较少时代气息,甚至有人因此近乎全盘地否定其诗歌价值。本文立足文本细读,对俞樾的时事诗展开论述,一方面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恰如其分地评价其诗歌成就;另一方面,诗史互证,对后人更加鲜活地认识历史,亦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樾 时事诗 晚清政局 历史
下载PDF
张问陶时事诗刍议
8
作者 羊玉祥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42-47,共6页
本文研究了张问陶关于描写清代中叶白莲教起义的时事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剖析了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作者的矛盾心态,肯定了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及人民性,分析了其诗“沉郁空灵”的性灵特色及其重大影响.
关键词 张问陶 时事诗 现实主义 文学评论
全文增补中
魏源的时事诗刍论
9
作者 郭瑞林 《船山学刊》 2002年第1期34-38,共5页
魏源是鸦片战争前后的重要诗人,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不少时事诗。他以诗歌作武器,用诗歌来揭露英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来抨击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苦难;同时,还用诗歌来指陈时务,筹画方略,呼唤改革。魏源的时事诗,... 魏源是鸦片战争前后的重要诗人,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不少时事诗。他以诗歌作武器,用诗歌来揭露英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来抨击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苦难;同时,还用诗歌来指陈时务,筹画方略,呼唤改革。魏源的时事诗,是时代的号角,是民族的心声,在近代诗歌史上有着突出地位和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源 时事诗 《秦淮灯船引》 改革 思想内容 《寰海》 《江南吟》 《都中吟》
下载PDF
汉末诗史——曹操时事诗的叙事特点
10
作者 高铭泽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第11期110-112,共3页
曹操的时事诗亦可称为诗史,但和杜甫的诗又不相同。由于阶级的差距,曹操的"史"多是记录统治阶层,朝廷内部的矛盾,而杜甫的"史"则以民间疾苦和自己的遭遇为主。这样一来,曹操的视角就更加宽阔,政治倾向也截然不同。
关键词 曹操 时事诗
下载PDF
以新闻为诗:杜诗的一大开拓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啸天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85-89,共5页
杜甫以新闻为诗的具体表现为:不仅纪录而且报道;有较强的现场感;融入访谈内容;"即事名篇"———类新闻标题。从汉末建安时代诗人以时事入诗,到杜甫的以新闻为诗,是一次质的飞跃。而中唐元和时代的新乐府运动,则部分地继承了... 杜甫以新闻为诗的具体表现为:不仅纪录而且报道;有较强的现场感;融入访谈内容;"即事名篇"———类新闻标题。从汉末建安时代诗人以时事入诗,到杜甫的以新闻为诗,是一次质的飞跃。而中唐元和时代的新乐府运动,则部分地继承了杜甫以新闻性为诗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时事诗 新闻性 即事名篇
下载PDF
戴复古诗歌屈骚精神的美学风范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方形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1-74,共4页
屈原与屈骚精神是戴复古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有关历史人物话语。纵览戴复古之作,可见其诗学的主体精神溯源屈子,远绍杜圣,近承放翁。此种诗性精神对他的时事诗、山水诗、咏物诗创作影响甚巨,而这一接受历程在南宋时期显得弥足珍贵。
关键词 戴复古 屈骚精神 时事诗 山水 咏物 美学风范
下载PDF
曹丕诗歌的内容与风格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飞之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21-30,共10页
对于曹丕诗歌的评论,从古到今,或称其语言俚俗,或断其内容狭窄,不少论者都作了很不切实的贬抑。从后来刘勰所谓“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可见早在晋宋时期那种贬抑的程度就很为严重。尽管刘勰称许曹丕的“乐府清越”... 对于曹丕诗歌的评论,从古到今,或称其语言俚俗,或断其内容狭窄,不少论者都作了很不切实的贬抑。从后来刘勰所谓“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可见早在晋宋时期那种贬抑的程度就很为严重。尽管刘勰称许曹丕的“乐府清越”,以及“洋洋清绮”的创作才能,但同属齐梁时代的论者钟嵘却说:“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他对当时尚存的曹丕百许篇诗歌,除了颇为肯定如《西北有浮云》等十余首五言诗之外,而对其他百分之九十的诗篇,都用语言俚俗来加以否定。推究他这种评论所依据的原则,主要有两条:第一是专门评论五言诗,在品评的范围上“止乎五言”,故对声誉素著的七言体《燕歌行》也不予一提;第二是以“文温以丽”的五言《古诗》为规范,多是强调情意的温厚和词藻的婉丽,轻视那种语言通俗而富有民歌风味的质朴浑融的乐府诗风。这种偏颇的论见对后来不少学者很有影响。如有人说“子桓《西北有浮云》、《秋风萧瑟》,非邺下诸子可及”,有人又说:魏文“乐府虽酷是本色,时有俚语,不若子建纯用己调”,有人还说“乐府雄壮之调,非其本长”。这都是对钟嵘旧论的因袭和引申,都是从诗歌的风格及其语言角度,对曹丕那些较为质朴的乐府诗所作的贬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丕 建安 乐府 时事诗 钓竿 建安
下载PDF
晚清女性作品中的英雄气力与慧心抒写——以女杰张默君诗词为个案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峰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8-100,共3页
张默君自幼生活在传统士大夫家庭,一生多以旧体作诗,她虽沿着旧有的轨道写作,但诗文不断被注入新的思想内容,作品和时代兴衰、社会治乱、民族兴亡联系紧密。1918年至1920年,35岁的张默君赴欧美考察教育,特殊的出国游学经历开拓了她的视... 张默君自幼生活在传统士大夫家庭,一生多以旧体作诗,她虽沿着旧有的轨道写作,但诗文不断被注入新的思想内容,作品和时代兴衰、社会治乱、民族兴亡联系紧密。1918年至1920年,35岁的张默君赴欧美考察教育,特殊的出国游学经历开拓了她的视野,丰富了诗歌主题,在民主思想和女权意识的引导下,诗文思想境界得到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默君 近代女性 域外 时事政治
下载PDF
题诗红叶上 为颂革命红——试论陈毅诗词的诗史特色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锡刚 《青海社会科学》 1983年第1期85-90,共6页
陈毅同志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当代历史的几个重大转折时期。他的诗词,记录了自己的战斗生涯。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我国自五四以来半个世纪的一部革命诗史。
关键词 陈毅 作品 政治 时代气息 纪游 题赠 莫干山 时事诗
下载PDF
清代楚雄地区的文人文学
16
作者 杨玉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31-43,共13页
关键词 姚安县 楚雄地区 景物 人物志 甘雨 现实主义创作 时事诗 火把节 精神气韵 学术
下载PDF
传宣簪笔侍承明:试论高树《金銮琐记》
17
作者 刘路路 《文教资料》 2019年第5期4-5,3,共3页
晚清民国诗人高树《金銮琐记》以纪事诗记述了清末政情及宫廷情况,包括其任清政府军机章京时的所见闻,其中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以及袁世凯的活动等时事诗;抒发人际遭遇的遣怀诗、书画作品等兴致诗,记述当时的社会风情、人文活动,... 晚清民国诗人高树《金銮琐记》以纪事诗记述了清末政情及宫廷情况,包括其任清政府军机章京时的所见闻,其中包括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以及袁世凯的活动等时事诗;抒发人际遭遇的遣怀诗、书画作品等兴致诗,记述当时的社会风情、人文活动,史料与文学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树 《金銮琐记》 时事诗 遣怀 兴致
下载PDF
论曹操诗文的死亡美学意味
18
作者 程勇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2-97,共6页
曹操诗文具有浓厚的死亡美学意味,这形成其作品"清峻通脱""古直悲凉"的审美风格。曹操诗文的死亡美学意味主要体现在他前期的时事诗及后期的游仙诗中。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末战争及瘟疫流行造... 曹操诗文具有浓厚的死亡美学意味,这形成其作品"清峻通脱""古直悲凉"的审美风格。曹操诗文的死亡美学意味主要体现在他前期的时事诗及后期的游仙诗中。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末战争及瘟疫流行造成民众的大批死亡,楚地悲情之风以及汉乐府体制对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亦具有重要影响,而儒家、道家及道教死亡美学思想亦影响了曹操诗文死亡美学意味的形成。曹操在诗文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死亡美学意味,不仅直接奠定了当时整个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审美基调,而且深深影响了中国后世文学创作及中国人基本的死亡美学态度。研究曹操诗文中的死亡美学意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死亡美学意味 时事诗 游仙 原因分析 影响
原文传递
元代中后期诗风转变中的萨都剌
19
作者 查洪德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2年第3期216-216,共1页
萨都剌是元代中后期诗风转变的体现者,其诗作脱胎于并突破元代中期诗风,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风格。顾嗣立称他是“于袁、赵、虞、杨之外别开生面者”。萨都剌诗的“别开生面”可从几方面把握:其一是“风流俊爽”与“开阖变怪”;其二是变... 萨都剌是元代中后期诗风转变的体现者,其诗作脱胎于并突破元代中期诗风,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风格。顾嗣立称他是“于袁、赵、虞、杨之外别开生面者”。萨都剌诗的“别开生面”可从几方面把握:其一是“风流俊爽”与“开阖变怪”;其二是变元代中期的“元气”为诗成后期的“清气”为诗;其三是中期诗雍容、蕴藉、儒雅,而后期诗动感、直白、放浪。萨都剌诗中最能体现其独特精神的,是那些直接暴露元朝在帝位争夺中的阴谋与杀戮的时事诗。这样的诗,此前从未有过,不仅是诗歌内容的拓展,更是诗歌精神的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精神 风转变 顾嗣立 歌内容 萨都剌 时事诗 别开生面 俊爽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叙事诗写作的史诗化与现代化追寻
20
作者 杨四平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2年第6期216-216,共1页
中国诗歌“抒情独大”,致使叙事诗不发达;但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急切期盼与实际行动中,中国现代诗人创作新型中华民族史诗的热望和尝试从未停歇。先后出现了晚清客观写实性的“时事诗”和“杂事诗”之类的“诗史”式写作,20世纪20年代... 中国诗歌“抒情独大”,致使叙事诗不发达;但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急切期盼与实际行动中,中国现代诗人创作新型中华民族史诗的热望和尝试从未停歇。先后出现了晚清客观写实性的“时事诗”和“杂事诗”之类的“诗史”式写作,20世纪20年代以历史和神话为题材的长诗史诗化写作,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诗人和左翼诗人的呐喊型叙事诗写作、民族主义诗人的颓废型叙事诗写作和现代主义诗人的歌咏型叙事诗写作,以及40年代庄严的“民族革命的史诗”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 杂事 现代叙事 客观写实性 现代民族国家 时事诗 民族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