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介时空观的演化:智媒时代时间结构与空间形态研究
1
作者 张文娟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3-79,104,共8页
时间和空间历来是关涉人类存在的两个基本向度,而智能媒介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时空坍缩以改造社会形态。文章将媒介时间区分为线状云结构的大众电子媒介时间和人格化的点状云结构的智能媒介时间,前者向后者的演化是媒介化社会向深度媒... 时间和空间历来是关涉人类存在的两个基本向度,而智能媒介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时空坍缩以改造社会形态。文章将媒介时间区分为线状云结构的大众电子媒介时间和人格化的点状云结构的智能媒介时间,前者向后者的演化是媒介化社会向深度媒介化社会迈进所显示的时间特征。同时,智能媒介空间是一种具身流动的复合空间,智能媒介时空交织融合进而极致发展的结果便是一种新型媒介时空集合的崛起。文章借用“元宇宙”一词来概括和前瞻这一智媒社会的高级时空形态,这不仅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伴随而来的还将是新的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媒时代 媒介 媒介时空 元宇宙
下载PDF
数字拱廊街与赛博闲逛者:网红城市短视频的时空体验——一种本雅明视野的媒介思考
2
作者 胡建强 《视听》 2024年第10期140-144,共5页
本雅明笔下的“拱廊闲逛”是一种鲜明的现代性媒介实践:“拱廊街”犹如一套巨大的媒介装置,为“闲逛者”建构起了景观化、私人化空间以及碎片化时间的独特体验。而今日,人们对于网红城市短视频的观看式游历,则犹如本雅明笔下“拱廊闲逛... 本雅明笔下的“拱廊闲逛”是一种鲜明的现代性媒介实践:“拱廊街”犹如一套巨大的媒介装置,为“闲逛者”建构起了景观化、私人化空间以及碎片化时间的独特体验。而今日,人们对于网红城市短视频的观看式游历,则犹如本雅明笔下“拱廊闲逛”这一媒介实践的数字化重现与延伸。数字媒介技术构建起了一道“数字拱廊街”,将“拱廊街”式的时空体验进行复刻,而用户则化作了“赛博闲逛者”。但本雅明意义上作为一种文化体验的“拱廊闲逛”在当下已被改造成一种无偿的数字劳动,这背后体现的是日益强大的技术逻辑与数字资本的扩张脚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红城市 短视频 拱廊闲逛 媒介实践 媒介时空
下载PDF
融媒体背景下媒介时空中的弹性化、流动化对主流新闻的重塑与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黎凡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25-29,共5页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运用为实现信息的共享传播提供了路径支持,在便捷的信息传播中,也实现了对新的时空关系的重塑,使得人们原有的感知和社会运动方式也被重塑。媒介时空的弹性化、流动化也对传统主流新闻...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运用为实现信息的共享传播提供了路径支持,在便捷的信息传播中,也实现了对新的时空关系的重塑,使得人们原有的感知和社会运动方式也被重塑。媒介时空的弹性化、流动化也对传统主流新闻媒介模式带来了较强的冲击,甚至在媒介时空弹性化以及流动化的影响下,位居主流、权威的传统新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媒介模式以及功能定位。信息化技术发展是不可逆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作为主流的传统新闻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实现自身的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阅读需求,才能更好地维持主流新闻的权威地位。媒介时空下网络新闻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及个性化特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能满足不同群体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在媒介时空弹性化以及流动化的影响下,实现主流新闻的重塑是当前主流新闻传播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时空 弹性化 流动化 主流新闻 重塑
下载PDF
无声的语言:时空作为媒介——基于隐喻的媒介观 被引量:2
4
作者 申依婧 《东南传播》 2022年第12期34-37,共4页
作为传播研究的关键要素,时空与媒介的关系可谓早而有之,紧密缠绕,但却鲜为将时空作为媒介主体进行研究。在线性传播路径中,媒介的讨论话语倾向于“平台渠道”等物质性实体,其意义阐释并不受到重视;但在隐喻的媒介视角下,“时空作为媒... 作为传播研究的关键要素,时空与媒介的关系可谓早而有之,紧密缠绕,但却鲜为将时空作为媒介主体进行研究。在线性传播路径中,媒介的讨论话语倾向于“平台渠道”等物质性实体,其意义阐释并不受到重视;但在隐喻的媒介视角下,“时空作为媒介”能够得到合理论证,以“无声”的传播特征履行“非语言符号”的优势参与到人类传播的方方面面。在以技术为主导的媒介研究现状下,“时空作为媒介”与人类传播密不可分的关系得以置入多领域传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空间 媒介 时空媒介 非语言
下载PDF
嵌入与边界:社会时空对媒介使用模式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喻国明 曲慧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3,共5页
本文以全民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不同社会时空下的媒介使用模式问题展开实证研究。研究一方面验证媒介"时空体积"指标的适用性,另一方面在对不同时空媒介使用行为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基于使用差异的、受众立场上的媒介分类模式... 本文以全民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不同社会时空下的媒介使用模式问题展开实证研究。研究一方面验证媒介"时空体积"指标的适用性,另一方面在对不同时空媒介使用行为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基于使用差异的、受众立场上的媒介分类模式,包括社交媒体在不同时空下的细分式使用、广播媒体整体使用类型迁移等,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介使用研究提供新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使用 社会时空 媒介时空体积 使用模式
下载PDF
时空建构与时空渗透: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媒介技术逻辑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夏歌 林迅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60,126,共7页
媒介技术正在不断介入博物馆文化传播实践,并有效推动着博物馆文化信息的传播进程。从媒介时空观分析框架出发,研究媒介技术介入对博物馆文化传播活动的影响机理,可以发现,介入博物馆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技术类型可分为三类,分别为时... 媒介技术正在不断介入博物馆文化传播实践,并有效推动着博物馆文化信息的传播进程。从媒介时空观分析框架出发,研究媒介技术介入对博物馆文化传播活动的影响机理,可以发现,介入博物馆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技术类型可分为三类,分别为时间偏向型媒介、空间偏向型媒介和混合型媒介:一方面,媒介技术通过时空建构解构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源、组织跨时空叙事,为受众提供可体验的文化场域;另一方面,媒介技术通过时空渗透将时间和空间互相纳入彼此维度、重新组合并关照受众认知,建构出多样化文化场景,从而促进博物馆的文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技术逻辑 媒介时空 博物馆 文化传播 时空建构 文化场景
下载PDF
液态社会下公众媒介接触中的时空感知 被引量:2
7
作者 贾秀秀 《东南传播》 2020年第7期38-40,共3页
现代社会逐渐呈现液态化的特征,人类与社会、世界的连接方式、交流结构正在向流动性、不确定、瞬息万变、千姿百态的方向发展。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媒介,自然也会在其中感知社会的变化,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社会正在悄然地向液态化方向发展... 现代社会逐渐呈现液态化的特征,人类与社会、世界的连接方式、交流结构正在向流动性、不确定、瞬息万变、千姿百态的方向发展。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媒介,自然也会在其中感知社会的变化,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社会正在悄然地向液态化方向发展,人们在媒介接触过程中也会出现液态的变化,譬如时间感知上的瞬时性、不确定性和紧张性,空间感知上的多时空性、压缩性和瞬时性。人在媒介环境中的细微感知变化会更加清晰地描绘出社会变化的一角图景,以此来展现出更加完整的社会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社会 媒介时空感知 媒介素养
下载PDF
媒介时空观下身体问题的反思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洁玲 《东南传播》 2022年第3期38-41,共4页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演化,聚焦于传播中身体问题的研究愈发涌现,不过现阶段的身体研究大多聚焦于身体观念问题,但缺乏溯源意识。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对于身体媒介的认知?身体因何缺席退场?研究结合媒介时空观的理论视角,从媒介的时间偏...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演化,聚焦于传播中身体问题的研究愈发涌现,不过现阶段的身体研究大多聚焦于身体观念问题,但缺乏溯源意识。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对于身体媒介的认知?身体因何缺席退场?研究结合媒介时空观的理论视角,从媒介的时间偏向去考察身体问题,并将媒介的去空间化趋势和身体缺席联系在一起。基于此,研究以身体媒介作为对象,探讨媒介时间观念变化对身体缺席的影响以及媒介时间偏向下身体的空间意义的弱化,同时对身体缺席问题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问题 时间偏向 媒介时空 异化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的时空重构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丹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第24期69-69,79,共2页
新媒体带来了全新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时间与空间,这与其"微"传播、即时传播和全民传播不可分割。在时间重构上,新媒体将自然时间分割成零碎状态,改变并制约着受众的作息时间;在空间重构上,物理空间被压缩,... 新媒体带来了全新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时间与空间,这与其"微"传播、即时传播和全民传播不可分割。在时间重构上,新媒体将自然时间分割成零碎状态,改变并制约着受众的作息时间;在空间重构上,物理空间被压缩,地球村形成,而虚拟空间的膨胀不仅催生了网络民主,也使得私人边界越来越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媒介时空 地球村 网络民主
下载PDF
新传媒语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时空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必鲜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77-81,共5页
信息传播技术革命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公众时空观的变化,这构成了学术界和业界一直关注的新传媒生态的根本话题。以电视新闻节目为研究的具体对象,从新媒介语境下时空观的变化入手,并以电视新闻报道节... 信息传播技术革命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公众时空观的变化,这构成了学术界和业界一直关注的新传媒生态的根本话题。以电视新闻节目为研究的具体对象,从新媒介语境下时空观的变化入手,并以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的实践为参考,从理论而后实践的维度系统地考察了新传媒语境下时空观对电视新闻节目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新闻节目 新传媒语境 媒介时空
下载PDF
试析公务员媒介传播角色与素养提升 被引量:4
11
作者 白传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4-126,共3页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也改变了人和媒介既有的关系。这既对媒介使用者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公务员作为特殊的媒介使用者,扮演着与普通媒介消费者迥异的角色与功能。本文结合实例,剖析公务员媒介素养...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也改变了人和媒介既有的关系。这既对媒介使用者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公务员作为特殊的媒介使用者,扮演着与普通媒介消费者迥异的角色与功能。本文结合实例,剖析公务员媒介素养的内涵及提升方式,以促进新闻执政或媒介执政能力的提升,避免传播实践中出现失误或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时空 公务员 媒介素养 传播空间
下载PDF
元宇宙重塑“面对面”交流路径
12
作者 高欣蕾 《记者摇篮》 2023年第4期24-26,共3页
元宇宙是未来虚实交互的新型社会形态,以沉浸式体验令人耳目一新,主要依托数字技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建构和身体与技术之间的具身连接,实现物理时间和物理空间的跨越,并在虚拟空间中实现原始式“全感官参与式”交流。虚实融合的元宇宙作... 元宇宙是未来虚实交互的新型社会形态,以沉浸式体验令人耳目一新,主要依托数字技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建构和身体与技术之间的具身连接,实现物理时间和物理空间的跨越,并在虚拟空间中实现原始式“全感官参与式”交流。虚实融合的元宇宙作为整合多种技术的全新应用与社会形态代表了一种媒介进化的方向,改变了用户信息的来源方式,即在获取信息时,不再是简单的浏览信息而是身处于信息内容中。为实现沉浸式交流,具身性的元宇宙虚拟化身的实现成为元宇宙的核心,确保了身体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身体在虚拟空间的持续性在场。因此,在元宇宙的参与下,用户的“面对面”交流不再是在传统同一时空下的简单交流,逐渐演变成了在各种新技术参与下的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虚拟“面对面”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媒介时空偏向 全感官传播 具身性
下载PDF
虚拟空间的“表演”策略对代际冲突的影响——基于微信平台家庭两代人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13
作者 郑言 《新媒体研究》 2023年第9期91-98,共8页
为探析ICTs介入后空间场景变化对物理空间中代际关系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方法 ,对家庭中亲代和子代群体在微信所构建的虚拟空间上自我呈现策略与数字化代际冲突的相关性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在微信所搭建的虚拟空间中,代际之... 为探析ICTs介入后空间场景变化对物理空间中代际关系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方法 ,对家庭中亲代和子代群体在微信所构建的虚拟空间上自我呈现策略与数字化代际冲突的相关性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在微信所搭建的虚拟空间中,代际之间的自我呈现策略存在差异,并且行为主体的自我呈现策略与数字化代际冲突存在相关性。研究还基于假设发现亲子沟通在自我呈现策略与数字化代际冲突中充当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呈现策略 数字化代际冲突 亲子沟通 深度媒介 场景理论 代际关系 媒介时空
下载PDF
论《穆斯林的葬礼》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之失 被引量:1
14
作者 岳莹 陶萌萌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135-137,共3页
20世纪80年代末,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荣膺茅盾文学奖并迅速走红,而其改编的电影上映后却遭遇冷落。《穆斯林的葬礼》电影改编过程中失败的症结,即在于两种艺术媒介时空之间的不可兼容性,对故事性的不同要求,以及在视觉造型转化等方面... 20世纪80年代末,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荣膺茅盾文学奖并迅速走红,而其改编的电影上映后却遭遇冷落。《穆斯林的葬礼》电影改编过程中失败的症结,即在于两种艺术媒介时空之间的不可兼容性,对故事性的不同要求,以及在视觉造型转化等方面的失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斯林的葬礼》 媒介时空视觉造型 文学作品改编
下载PDF
新媒介技术如何形塑交流——媒介后视镜视角下书信与微信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烨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6-96,共11页
书信怀旧现象反映了交流在社交媒体时代所遭遇的“存在的隐退”与“审美的危机”。在这一背景下,论文对15位兼有书信与微信使用经验的交流个体进行深访,从麦克卢汉所提倡的媒介后视镜视角,追问传播媒介及其技术如何形塑交流时空与切近... 书信怀旧现象反映了交流在社交媒体时代所遭遇的“存在的隐退”与“审美的危机”。在这一背景下,论文对15位兼有书信与微信使用经验的交流个体进行深访,从麦克卢汉所提倡的媒介后视镜视角,追问传播媒介及其技术如何形塑交流时空与切近关系。在现象学存在论的视域中,交流的本质是“切近”,它指涉了媒介技术/物如何“嵌合”交流之四重整体:时间、空间、语言以及交流之人。本文将这一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对“媒介物“”可供性“”媒介融合”与“交流之切近”等概念进行了理论反思,并深描了书信如何“嵌合”交流之四重切近,以及对比地展示微信之“功能可供”对本真交流的“拆解”与“订置”。文章指出,根植于时空性、延时异步的书信作为一种全时间性媒介“,道说”了历时性和与境化的友爱交流,而即时在线的微信作为一种全可及性媒介的本质是瞬时性与脱境化,导向了“失语”的均质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后视镜 现象学存在论 书信 微信 媒介时空 媒介使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