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S宏程序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资料整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宁 纪威 +3 位作者 俞延峰 韩航涛 樊明锁 张良 《中国医院统计》 2019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为方便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资料的整理开发SAS宏程序。方法通过一个实例——某地儿童肺炎日门诊量与气温、PM10、SO 2日均值资料的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开发和验证SAS宏程序Time_Stratified(IN_DSN=,OUT_DSN=,DATE_VAR=,LAG_EFFEC... 目的为方便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资料的整理开发SAS宏程序。方法通过一个实例——某地儿童肺炎日门诊量与气温、PM10、SO 2日均值资料的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开发和验证SAS宏程序Time_Stratified(IN_DSN=,OUT_DSN=,DATE_VAR=,LAG_EFFECT=,LAG_VARS=,COUNTS_VAR=)。结果按照SAS宏程序Time_Stratified的参数说明,分别指定输入数据集(IN_DSN=)、输出数据集(OUT_DSN=)、日期变量(DATE_VAR=)、滞后效应(LAG_EFFECT=)、滞后效应相关变量(LAG_VARS=)、频数变量(COUNTS_VAR=),就可以自动完成对输入数据集的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整理。结论利用SAS宏程序Time_Stratified整理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资料简单方便、灵活高效,避免了资料整理过程中错误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分层 病例交叉设计 SAS
下载PDF
大气一氧化碳短期暴露与哮喘死亡关系的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威 蔡苗 +5 位作者 龙政 王黎君 韦晶 周脉耕 林华亮 殷鹏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4期243-249,301,共8页
目的在全国水平定量评估大气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短期暴露与哮喘死亡之间的关联。方法基于2015—202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605个监测点的哮喘死亡数据,结合每个哮喘死亡个案的居住地址和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大气污染物数据... 目的在全国水平定量评估大气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短期暴露与哮喘死亡之间的关联。方法基于2015—202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605个监测点的哮喘死亡数据,结合每个哮喘死亡个案的居住地址和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大气污染物数据集中大气CO污染数据,利用双线性插值法进行个体暴露估计,应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来探索CO短期暴露与哮喘死亡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研究发现CO短期暴露与哮喘死亡风险增加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在5日累积滞后(lag04 d)时CO暴露时效应值最大,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101(1.024~1.184)。暴露—反应关系曲线提示,哮喘死亡的风险随着CO质量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双污染物模型及利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前(2015—2019年)样本的敏感性分析显示,CO与哮喘死亡增加之间的关联与主模型基本保持一致。结论我国大气污染物CO短期暴露与人群哮喘死亡风险存在显著正向关联,提示我国政府仍应不断推进大气污染防控的相关决策和措施,进一步降低大气CO质量浓度,这对降低人群哮喘负担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死亡 一氧化碳(CO) 大气污染 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
下载PDF
用SAS程序整理病例交叉设计资料 被引量:7
3
作者 彭晓武 余松林 +2 位作者 相红 许振成 彭晓春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5-138,共4页
Maclure于1991年提出了病例交叉研究方法〔1〕,利用暴露效应的时间差作自身对照,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它是继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后发展的一种新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适合于多变量的时间序... Maclure于1991年提出了病例交叉研究方法〔1〕,利用暴露效应的时间差作自身对照,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它是继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后发展的一种新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适合于多变量的时间序列资料的分析,已广泛用于环境污染与健康关系的研究中。在我国,张政、詹思延〔2〕和胡以松〔3〕分别于2001年对这一研究方法作了系统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例交叉设计 SAS程序 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整理 病例对照研究 时间序列资料 自身对照
下载PDF
极端高温天气与宜昌市居民非意外死亡关系时间分层病例交叉分析
4
作者 明小燕 韩阳 +3 位作者 杨忠诚 王早霞 谢曙光 范传刚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69-1175,共7页
目的分析极端高温天气与湖北省宜昌市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关系,为降低居民非意外死亡的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系统记录的宜昌市城区2014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46170例非意外死亡者的相关数据以及同期宜... 目的分析极端高温天气与湖北省宜昌市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关系,为降低居民非意外死亡的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系统记录的宜昌市城区2014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46170例非意外死亡者的相关数据以及同期宜昌市城区5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每日的污染物监测数据和城区气象数据,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_(92.5)且持续1 d(P_(92.5)–1 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_(92.5)且持续2 d(P_(92.5)–2 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_(92.5)且持续3 d(P_(92.5)–3 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_(95.0)且持续1 d(P_(95.0)–1 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_(95.0)且持续2 d(P_(95.0)–2 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_(95.0)且持续3 d(P_(95.0)–3 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_(97.5)且持续1 d(P_(97.5)–1 d)、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_(97.5)且持续2 d(P_(97.5)–2 d)和温度不低于研究期间平均温度的P_(97.5)且持续3 d(P_(97.5)–3 d)共9种极端高温事件对宜昌市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湖北省宜昌市46170例非意外死亡者的病例天数为46170 d,匹配的对照天数为157134 d;宜昌市46170例非意外死亡者中,P_(92.5)–1 d死亡3371例(7.30%),P_(92.5)–2 d死亡3041例(6.59%),P_(92.5)–3 d死亡2597例(5.62%),P_(95.0)–1 d死亡2436例(5.28%),P_(95.0)–2 d死亡2205例(4.78%),P_(95.0)–3 d死亡1960例(4.25%),P_(97.5)–1 d死亡1343例(2.91%),P_(97.5)–2 d死亡1148例(2.49%),P_(97.5)–3 d死亡882例(1.91%);在排除了湿度(RH)、细颗粒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_(2))、二氧化氮(NO_(2))、臭氧(O3)、一氧化碳(CO)以及死亡者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后,时间分层病例交叉分析结果显示,P_(92.5)–1 d、P_(92.5)–2 d、P_(92.5)–3 d、P_(95.0)–1 d、P_(95.0)–2 d、P_(95.0)–3 d、P_(97.5)–1 d、P_(97.5)–2 d和P_(97.5)–3 d等9种极端高温事件均与宜昌市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呈正相关且关联具有滞后性,除P_(92.5)–2 d和P_(92.5)–3 d极端高温事件的作用持续到Lag3 d外,其他7种极端高温事件的作用均持续到Lag1 d,9种极端高温事件均以Lag0 d的效应值为最大,分别为P_(92.5)–1 d(OR=1.09,95%CI=1.04~1.14)、P_(92.5)–2 d(OR=1.08,95%CI=1.03~1.14)、P_(92.5)–3 d(OR=1.11,95%CI=1.05~1.16)、P_(95.0)–1 d(OR=1.15,95%CI=1.09~1.22)、P_(95.0)–2 d(OR=1.17,95%CI=1.10~1.24)、P_(95.0)–3 d(OR=1.17,95%CI=1.10~1.25)、P_(97.5)–1 d(OR=1.23,95%CI=1.15~1.32)、P_(97.5)–2 d(OR=1.27,95%CI=1.18~1.38)和P_(97.5)–3 d(OR=1.31,95%CI=1.19~1.43);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极端高温事件对宜昌市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在性别亚组和年龄亚组中依然存在,男性和女性居民均以P_(97.5)–3 d的Lag0 d效应值为最大,分别为男性(OR=1.36,95%CI=1.21~1.54)和女性(OR=1.24,95%CI=1.08~1.43),高年龄组居民对极端高温事件更为敏感,P_(92.5)–1 d、P_(92.5)–2 d和P_(92.5)–3 d极端高温事件仅对70~79岁和≥80岁年龄组居民非意外死亡有显著影响,P_(92.5)–1 d在Lag0 d的效应值分别为70~79岁(OR=1.17,95%CI=1.06~1.29)和≥80岁(OR=1.19,95%CI=1.10~1.29),P_(92.5)–2 d在Lag0 d的效应值分别为70~79岁(OR=1.15,95%CI=1.05~1.28)和≥80岁(OR=1.22,95%CI=1.12~1.32),P_(92.5)–3 d在Lag0 d的效应值分别为70~79岁(OR=1.15,95%CI=1.04~1.29)和≥80岁(OR=1.23,95%CI=1.13~1.34)。结论极端高温天气可增加宜昌市居民非意外死亡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意外死亡 极端高温 关系 时间分层病例交叉分析 宜昌市
原文传递
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42
5
作者 任艳军 李秀央 +3 位作者 金明娟 陈坤 项海青 刘庆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57-660,共4页
为评价大气颗粒物污染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应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分析了杭州市2002~2004年间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平均浓度短期增加与人群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同时分析了其他气态污染物(NO2和SO2)的急性... 为评价大气颗粒物污染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应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分析了杭州市2002~2004年间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平均浓度短期增加与人群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同时分析了其他气态污染物(NO2和SO2)的急性健康效应.结果表明,调整气象因素后单污染物模型显示,滞后期为2d,PM10、SO2、NO2日平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与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比值比(OR)分别为1.006[95%可信区间(CI):1.003~1.009],1.017(95%CI:1.007~1.028)和1.020(95%CI:1.009~1.032).多污染物模型中,PM10受到SO2影响,效应估计值略有下降,OR值为1.004(95%CI:1.000~1.009).其他污染物效应则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大气污染 可吸入颗粒物 病例交叉研究 时间分层
下载PDF
广州市气象因素对胎膜早破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伍金娟 苏向辉 沙晓燕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2年第3期197-204,共8页
目的探讨广州市气象因素对孕妇胎膜早破的影响。方法应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拟合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不同季节各气象因素对胎膜早破的影响。进行(0~5)d的滞后分析和多因素模型... 目的探讨广州市气象因素对孕妇胎膜早破的影响。方法应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拟合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不同季节各气象因素对胎膜早破的影响。进行(0~5)d的滞后分析和多因素模型分析,计算各气象因素每增加1个单位,胎膜早破风险增加的比值比。结果在春季,气温日较差(DTR)在lag1 d对胎膜早破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每增加1℃,胎膜早破风险增加4.4%(95%CI:1.2%~7.7%);风速在lag0 d对胎膜早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每增加1 m/s,胎膜早破风险增加14.0%(95%CI:0.6%~29.1%)。在夏季,DTR在lag4 d对胎膜早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每增加1℃,胎膜早破风险增加4.7%(95%CI:0.3%~9.3%);日均气温在lag0 d对胎膜早破的影响最大,日均气温每增加1℃,胎膜早破的风险增加18.3%(95%CI:9.2%~28.1%)。秋季各气象因素的升高并不增加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在冬季,相对湿度在lag5 d对胎膜早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相对湿度每增加1%,胎膜早破风险增加1.8%(95%CI:0.7%~3.0%);日均气压在lag5 d对胎膜早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气压每增加1 hPa,胎膜早破风险增加3.2%(95%CI:0.7%~5.8%);日均风速在lag1 d对胎膜早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风速每增加1 m/s,胎膜早破风险增加10.5%(95%CI:0.3%~21.7%)。结论广州市春季DTR和风速、夏季的气温和DTR、冬季的湿度、气压和风速的增加会导致胎膜早破风险增加,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素 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 胎膜早破
下载PDF
大气污染物对上海市某医院儿科呼吸病门急诊就诊量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
7
作者 符佩华 李居龙 +5 位作者 张静 张巧珍 金慧敏 宋敏 张妍涵 顾蓁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4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评估大气污染物(PM_(10),SO_(2),NO_(2))浓度与某综合医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量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13年5月1日至2022年3月20日浦东新区某医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资料、上海市大气污染物资料及浦东新区气象资料,采用... 目的评估大气污染物(PM_(10),SO_(2),NO_(2))浓度与某综合医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量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13年5月1日至2022年3月20日浦东新区某医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资料、上海市大气污染物资料及浦东新区气象资料,采用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相结合的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的方法,探讨大气污染物(PM_(10),SO_(2),NO_(2))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量的相关性。结果三种大气污染物(PM_(10),SO_(2),NO_(2))浓度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量呈正相关。其中PM10浓度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量的影响在累积6d(Lag0~5)的效应最强,SO_(2)与NO_(2)的影响在累积8 d(lag0~7d)的效应最强。PM_(10)浓度每上升10μg/m^(3),累积6d(Lag0~5)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上升1.10%(95%CI:0.97%~1.23%);SO_(2)与NO_(2)浓度每上升10μg/m^(3),累积8d(Lag0~7)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分别上升5.64%(95%CI:5.16%~6.13%)与5.41%(95%CI:5.15%~5.66%)。男性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受到PM_(10)与SO_(2)的影响更大;PM10对0~6岁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效应强于7~14岁学龄儿童,SO_(2)与NO_(2)对7~14岁学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就诊量效应强于0~6岁婴幼儿与学龄前儿童。结论大气污染物(PM_(10),SO_(2),NO_(2))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就诊量呈正相关,并表现出滞后与累积特征。男性与0~6岁儿童受大气污染的危害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大气污染物 呼吸系统疾病 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
原文传递
2021年绵阳市大气污染物与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数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
8
作者 王保东 史映红 +2 位作者 文献英 钱琳 何玲玲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87-191,共5页
目的 探讨2021年绵阳市大气污染物对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数的影响,为心脑血管病人制定健康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分析绵阳市2021年大气污染物与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数的联系。结果 在控制气象因素后,单污染模... 目的 探讨2021年绵阳市大气污染物对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数的影响,为心脑血管病人制定健康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分析绵阳市2021年大气污染物与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数的联系。结果 在控制气象因素后,单污染模型发现二氧化硫(SO_(2))浓度每升高10μg/m~3,每日心脑血管死亡数增加,表现为当日效应,OR值为41.078(11.637~77.284);二氧化氮(NO_(2))浓度每升高10μg/m~3,每日心脑血管死亡数增加,表现为滞后效应,滞后2 d(NO_(2)lag2),OR值为5.093(1.557~8.751)。多污染模型发现,在控制气象因素和一氧化碳(CO)后,SO_(2)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每日心脑血管死亡数的影响相比单污染模型有所增加;在控制气象因数和PM_(2.5)、PM_(10)后,SO_(2)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每日心脑血管死亡数的影响相比单污染模型有所下降;在控制气象因素和CO后,NO_(2)lag2每升高10μg/m~3对每日心脑血管死亡数的影响相比单污染模型有所增加。结论 绵阳市污染物中,固态污染物PM_(2.5)、PM_(10)对与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数无影响,SO_(2)和NO_(2)对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数有影响,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心脑血管每日死亡数 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
原文传递
太原市PM_(10)暴露对学生呼吸系统症状的急性影响
9
作者 张志琴 刘旭辉 +1 位作者 苏兵 马利刚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747-751,共5页
目的探讨太原市PM_(10)暴露对学生呼吸系统症状的急性影响。方法收集2017—2019年太原市空气污染国控监测点1 km范围内所有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学生呼吸系统症状监测数据,按照发病日期、学校所对应的空气污染物监测点匹配相应污染物浓度,... 目的探讨太原市PM_(10)暴露对学生呼吸系统症状的急性影响。方法收集2017—2019年太原市空气污染国控监测点1 km范围内所有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学生呼吸系统症状监测数据,按照发病日期、学校所对应的空气污染物监测点匹配相应污染物浓度,应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设计,选择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PM_(10)暴露对学生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研究期间太原市PM_(10)每日浓度中位值为122μg/m^(3),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50μg/m^(3))307 d,占28%。发病当天至前1天(lag0~lag1 d)、前3天至前7天(lag3~lag7 d)、累积2天至累积8天(lag01~lag07 d)的PM_(10)暴露对学生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的危险度评估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强效应期为污染后第4天,PM_(10)每升高10μg/m^(3),学生呼吸系统症状发生增长1.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1.8%]。按照年级分人群分析结果显示,空气污染对幼儿园学生影响最大,其次为小学低年级(一至三年级)、中学(初高中)和小学高年级(四至六年级),PM_(10)每升高10μg/m^(3),学生呼吸系统症状发生分别增长2.0%(95%CI:1.6%,2.5%)、1.5%(95%CI:0.3%,2.7%)、1.4%(95%CI:0.7%,2.1%)和0.8%(95%CI:0.2%,1.4%)。结论太原市PM_(10)暴露对学生呼吸系统症状发生具有急性健康影响,且对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影响程度不同,学校应合理安排学生户外活动类型及活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症状监测 学生 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
下载PDF
寒潮与燃煤取暖相关一氧化碳中毒风险的关联性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明君 单冰 +3 位作者 付琳 韦金丽 彭秀苗 崔亮亮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6期399-404,432,共7页
目的以济南市为例,分析家庭燃煤取暖造成的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事件的时间分布,探讨寒潮与CO中毒急性效应的关联。方法收集济南市2007—2021年家庭燃煤取暖造成的CO中毒事件,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评估了10种不同寒潮... 目的以济南市为例,分析家庭燃煤取暖造成的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事件的时间分布,探讨寒潮与CO中毒急性效应的关联。方法收集济南市2007—2021年家庭燃煤取暖造成的CO中毒事件,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评估了10种不同寒潮定义及其滞后0~10天对CO中毒的影响。结果2007—2021年济南市共有4093例家庭燃煤取暖造成的CO中毒事件,研究发现,寒潮与济南市CO中毒风险的增加有关。分别以P_(01)、P_(05)和P 10作为寒潮温度阈值时,最大效应水平分别出现在定义P_(01)(3)、P_(05)(5)和P_(10)(5)滞后6天时,其比值比分别为2.58(95%CI:1.59~4.19),2.06(95%CI:1.57~2.7)和1.62(95%CI:1.36,1.93)。结论不同寒潮定义与CO中毒的关联存在差异,但随着低温阈值的降低和寒潮持续时间的增加,寒潮对CO中毒的关联也相应增加,寒潮与CO中毒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家庭燃煤取暖 一氧化碳中毒 时间分层病例交叉
下载PDF
太原市空气PM2.5污染对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急性效应的病例交叉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利刚 郭建娥 《预防医学论坛》 2022年第6期416-421,共6页
目的 分析太原市空气PM污染对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数的急性影响。方法 收集太原市2016-2018年期间大气污染物资料(PM、SO、NO、CO、O)、气象资料(平均温度、相对湿度)以及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个案。采用时间分层... 目的 分析太原市空气PM污染对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次数的急性影响。方法 收集太原市2016-2018年期间大气污染物资料(PM、SO、NO、CO、O)、气象资料(平均温度、相对湿度)以及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个案。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分析每日PM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数影响的超额危险度(ER)。结果 太原市空气PM日平均浓度与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次数具有相关性,当日效应最大,当日PM浓度每升高10 μg/m可致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增加0.76%(95%CI:0.52%~0.99%)。性别和年龄可能是效应修正因子,PM对男性(ER=0.94,95%CI:0.60~1.28)的影响大于女性(ER=0.61,95%CI:0.28~0.95),对0~14岁的儿童(ER=1.06,95%CI:0.76~1.35)和60岁及以上老年人(ER=1.18,95%CI:0.56~1.81)的影响大于15~59岁的青壮年人口(ER=0.53,95%CI:0.04~1.02)。结论 PM污染可明显导致医院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增加,儿童和老年人风险更高,因此应继续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PM_(2.5) 呼吸系统疾病 日门诊人次 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
原文传递
大气颗粒物污染与脑卒中死亡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任艳军 李秀央 +4 位作者 陈坤 刘庆敏 项海青 金达丰 陈仁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78-881,共4页
目的评价大气颗粒物污染对人群脑卒中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采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分析杭州市2002—2004年间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平均浓度短期增加与人群每日脑卒中死亡的关系,同时分析其他气态污染物(NO2和SO2)的急性... 目的评价大气颗粒物污染对人群脑卒中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采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分析杭州市2002—2004年间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平均浓度短期增加与人群每日脑卒中死亡的关系,同时分析其他气态污染物(NO2和SO2)的急性健康效应。结果共纳入9906例脑卒中死亡病例,粗死亡率约为83.54/10万。调整气象因素后,3d内PM10、SO2和NO2日平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人群脑卒中死亡则分别增加0.56%(95%CI:0.14%~0.99%)、1.62%(95%CI:0.26%-3.01%)和2.07%(95%CI:0.54%~3.62%)。多污染物模型中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进行缺失值填补后,单污染物模型中均有关联效应,多污染物模型中则无统计学意义的关联。结论大气颗粒物污染以及SO2和NO2污染物浓度短期升高均与脑卒中死亡增加存在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颗粒物 大气污染 病例交叉研究 时间分层
原文传递
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进展
13
作者 张斐斐 刘志东 +1 位作者 张彩霞 姜宝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8-581,共4页
近几十年来,病例对照研究衍生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本文对其中四种方法(二阶段设计、病例镜像研究、暴露交叉研究以及病例-病例-时间-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适用情况、优点及局限性进行综述。
关键词 二阶段设计 病例镜像研究 暴露交叉研究 病例-病例-时间-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青岛市大气污染物对心脑血管疾病住院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钦城 郑玉新 +2 位作者 朴金梅 蒋梦会 崔莲花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83-287,共5页
目的探讨青岛市大气污染对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的急性影响。方法采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分析青岛市2014—2016年大气污染物(PM_(2.5)、SO_2、NO_2)浓度短期升高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急性住院的影响。结果在控制同期气象因素后,在单污染... 目的探讨青岛市大气污染对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的急性影响。方法采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分析青岛市2014—2016年大气污染物(PM_(2.5)、SO_2、NO_2)浓度短期升高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急性住院的影响。结果在控制同期气象因素后,在单污染物模型中,大气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心、脑血管疾病住院增加,该影响均表现为当日效应,住院当日OR值达到最高,分别为1.011(95%CI:1.010~1.012)和1.010(95%CI:1.009~1.012);大气SO_2浓度每升高10μg/m^3,心、脑血管疾病住院增加,该影响均表现为当日效应,住院当日OR值分别为1.095(95%CI:1.089~1.100)和1.102(95%CI:1.096~1.109);大气NO_2浓度每升高10μg/m^3,心血管疾病住院增加,该影响表现为当日效应,OR值为1.060(95%CI:1.056~1.064),滞后3 d(lag3)的脑血管疾病住院的OR值最高,为1.064(95%CI:1.060~1.068)。在多污染物模型中,PM_(2.5)、SO_2及NO_2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的OR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OR值高于单污染物模型。在性别和年龄的分层分析中,PM_(2.5)和SO_2浓度增加对脑血管疾病住院的影响表现为女性高于男性;SO_2浓度增加对65岁以下人群心血管疾病住院的影响较高,NO_2对脑血管疾病住院的影响表现为65岁及以上人群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青岛市大气污染物对人群健康有短期影响,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住院人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心脑血管疾病 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
原文传递
热浪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每日死亡与疾病负担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亦晨 彭丽 +6 位作者 周弋 肖绍坦 李小攀 孙良红 陈涵一 陈华 曲晓滨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57-663,共7页
[背景]随着全球持续变暖,热浪发生的强度与频率不断增加,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正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目的]探讨热浪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每日死亡及疾病负担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2017年期间5—9月浦东新区居民非意外死亡、心脑血... [背景]随着全球持续变暖,热浪发生的强度与频率不断增加,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正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目的]探讨热浪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每日死亡及疾病负担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2017年期间5—9月浦东新区居民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资料以及同时期的气象因素与大气污染物数据(PM10、SO2和NO2),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并以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的方法控制长期趋势,定量评估热浪对浦东新区居民每日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与寿命损失年的影响,并依据性别、年龄以及文化程度进行分层,比较不同层间效应值的差异性。[结果]研究期间,浦东新区合计发生热浪事件25次,累计持续148 d。居民非意外死亡93040例,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33402例,呼吸系统疾病死亡8842例。与非热浪日相比,浦东新区居民热浪日累积滞后5 d每日非意外死亡风险上升(RR=1.13;95%CI:1.06~1.19),其寿命损失年增加58.68(95%CI:6.70~110.67)人年;热浪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与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影响的RR值分别为1.23(95%CI:1.12~1.35)、1.23(95%CI:1.03~1.48),其寿命损失年分别增加42.40(95%CI:18.10~66.71)人年、12.09(95%CI:1.45~22.73)人年。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热浪日累积滞后5 d非意外死亡的RR值(95%CI)与寿命损失年增加数分别为1.19(95%CI:1.11~1.27)与58.22(95%CI:23.01~93.44)人年,高于中学及以上文化水平人群[1.05(95%CI:0.96~1.16)与0.46(95%CI:-36.72~37.63)人年]。[结论]热浪可以增加浦东新区居民的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与寿命损失年,其影响存在滞后与累积特征,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更易受热浪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非意外死亡 寿命损失年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
原文传递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新方法 被引量:6
16
作者 詹思延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0年第3期205-209,共5页
药物流行病学(pharmacoepidemiology)是近年来临床药理学与流行病学两个学科相互渗透、延伸而发展起来的新的医学研究领域,也是流行病学的一个新分支。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进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药物流行病学... 药物流行病学(pharmacoepidemiology)是近年来临床药理学与流行病学两个学科相互渗透、延伸而发展起来的新的医学研究领域,也是流行病学的一个新分支。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进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药物流行病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一方面表现在研究领域日益丰富,除药物的安全性与药效的评价外,还包括了对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和药物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评价等;另一方面表现在药物流行病学本身及时引进和发展了一些新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流行病学 研究方法 病例-交叉设计 病例-时间-对照设计
原文传递
2011—2013年广州市热浪与感染性腹泻发病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段瑶 李昱颖 +1 位作者 胡文琦 马伟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03-1006,共4页
目的探讨2011—2013年热浪对广州市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影响。方法利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探讨热浪对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影响,将研究对象按年龄、性别分成男性、女性组及≤14岁、15~60岁、>60岁年龄组,分别探讨热浪的效应。结果热浪... 目的探讨2011—2013年热浪对广州市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影响。方法利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探讨热浪对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影响,将研究对象按年龄、性别分成男性、女性组及≤14岁、15~60岁、>60岁年龄组,分别探讨热浪的效应。结果热浪发生后,该地区总人群和>60岁人群感染性腹泻的发病危险均在滞后第1天时下降,RR值分别为0.882(95%CI:0.779~0.998)和0.594(95%CI:0.370~0.954);男性人群和≤14岁人群感染性腹泻的发病危险分别在滞后第3天和滞后第14天升高,RR值分别为1.173(95%CI:1.009~1.364)和1.186(95%CI:1.018~1.382);热浪对女性和15~60岁年龄组人群感染性腹泻的发病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浪可增加男性人群和≤14岁人群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风险,且存在滞后效应,应注意预防热浪发生后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感染性腹泻 病例交叉 时间分层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