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时间城市规划的行为决策建模及上海陆家嘴地区案例探索
1
作者 王德 任熙元 胡杨 《国际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50,共11页
揭示居民时空活动背后的行为决策机制,模拟不同政策情景下个体在城市时空环境中的活动选择,对于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落实时间城市的规划政策、推动数字化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在时间城市规划的语境下,本文明确了行为... 揭示居民时空活动背后的行为决策机制,模拟不同政策情景下个体在城市时空环境中的活动选择,对于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落实时间城市的规划政策、推动数字化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在时间城市规划的语境下,本文明确了行为决策建模对于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意义,提出“时间—空间—决策—活动”四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并梳理了时空间行为决策建模的基本要素、效用假设和拟合算法。本文以上海陆家嘴为研究案例,探索出一条“数据采集、模型构建、偏好分析、政策制定、效果预测”的实践路径,并进一步认为时间城市规划应充分了解居民的行为决策机制,协调好个体时间与城市时间的关系、时间规划与空间规划的关系、适应性规划与引导性规划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城市规划 行为决策模型 时空间行为 通勤时间规划 上海陆家嘴
原文传递
时间城市规划的概念、内容与方法——兼论时间城市规划的时间观、空间观与人间观
2
作者 柴彦威 陈昱龙 罗雪瑶 《国际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1,22,共10页
在梳理总结多学科背景下的城市时间理论以及近期国内外时间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以时间地理学理论和行为地理学理论为核心视角,提出时间城市规划的概念与内容,阐释时间城市规划的时间观、空间观和人间观等理论基础,... 在梳理总结多学科背景下的城市时间理论以及近期国内外时间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以时间地理学理论和行为地理学理论为核心视角,提出时间城市规划的概念与内容,阐释时间城市规划的时间观、空间观和人间观等理论基础,论证时间城市规划的实践方式和未来展望。时间城市规划采用“时—空—人”的整合视角,以时空间行为规划为核心方法论,从空间规划、时间规划、现代技术背景等三个角度讨论具体实现路径,并强调规划者应具备相应的时间意识,创新城市规划的理论视角和实践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城市规划 时间 时间 空间观 人间观 时空间行为规划
原文传递
时间城市规划的上海探索——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的时间路径
3
作者 吴秋晴 王睿 奚文沁 《国际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5,共8页
社区作为城市内涵式创新发展基本单元的作用正逐步被强化,尤其是将时间维度融入社区规划与建设体系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社区功能结构、空间组织与治理运营等模式的认知。2014年,上海在国内率先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一基于时空... 社区作为城市内涵式创新发展基本单元的作用正逐步被强化,尤其是将时间维度融入社区规划与建设体系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社区功能结构、空间组织与治理运营等模式的认知。2014年,上海在国内率先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一基于时空间行为视角的单元概念,尊重城市的发展流变,强化对社区各时间要素的综合治理,以积极应对城市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社区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复杂诉求。笔者通过梳理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的演进特征和典型实践,提炼上海社区规划探索中的三个主要时间路径:一是通过整体优化生活圈的时空结构来系统提升社区空间的时间价值;二是通过精准引导个体行为的时空匹配来维护社区资源的时间秩序;三是以更具韧性的时空动态治理多维回应社区生活的全时诉求。在人本价值导向回归的背景下,对相关策略的整理与实施评估将为时间城市规划在各地社区层面的实践应用提供借鉴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城市规划 社区 生活圈 时间路径 上海探索
原文传递
凯文•林奇的时间城市设计思想解析与启示
4
作者 胡杨 秦昕祎 +1 位作者 王德 蔚丹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凯文•林奇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城市设计理论家之一,其著作《此地何时:城市与变化的时代》(WhatTimeIsThis Place?)开创性地将时间概念引入城市设计,拓展了人们对城市时间性的认识,为城市设计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系统梳理凯文•林奇的... 凯文•林奇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城市设计理论家之一,其著作《此地何时:城市与变化的时代》(WhatTimeIsThis Place?)开创性地将时间概念引入城市设计,拓展了人们对城市时间性的认识,为城市设计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系统梳理凯文•林奇的时间城市设计思想,从3个层面剖析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创新贡献:一是揭示时间的主观性、共享性和规范性特征,提出构建兼具连续性和精确性的城市时间结构;二是从过去、现在和未来3个维度阐述塑造城市意象的时间路径;三是提出主动引导与被动适应相结合的策略,以管理城市社会和环境变化。凯文•林奇对时间在城市发展、环境塑造和生活体验中价值的思考和探讨,为推动城市设计理论创新和实践范式转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凯文•林奇 城市时间 时间城市规划与设计
下载PDF
24小时城市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以伦敦、纽约和东京为例
5
作者 蔚丹 胡杨 殷若晨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0,共8页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城市的运行和生活呈现出全天候的特征,24小时城市理念应运而生。首先,探讨24小时城市的概念、发展历程及推进策略;通过梳理24小时城市发展的4个阶段,揭示其内涵已由单纯促进夜间消费转向兼顾社会公平。其次,...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城市的运行和生活呈现出全天候的特征,24小时城市理念应运而生。首先,探讨24小时城市的概念、发展历程及推进策略;通过梳理24小时城市发展的4个阶段,揭示其内涵已由单纯促进夜间消费转向兼顾社会公平。其次,以伦敦、纽约和东京为例,剖析经济、政治、文化3种主要动力在24小时城市中的主要作用和特点,并总结出优化空间利用、加强交通配套、改进夜间照明、完善管理体系等关键举措及挑战。最后,提出我国城市应实施以公平和需求为导向的24小时城市战略,在完善顶层设计、整合时空资源的同时,引入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探索灵活的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城市规划 24小时城市 夜间经济 全天候 经验启示
下载PDF
城市生活时间规划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6
作者 陈梓烽 谭一洺 《国际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7,74,共8页
近年来,“时间城市规划”等规划实践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试图以鲜明的时间要素(如15分钟步行时间)回应城市资源配置失效等问题。本文提出时间城市规划的一种新形式--城市生活时间规划。这类规划直接对城市时间系统进行规划和调控,即... 近年来,“时间城市规划”等规划实践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试图以鲜明的时间要素(如15分钟步行时间)回应城市资源配置失效等问题。本文提出时间城市规划的一种新形式--城市生活时间规划。这类规划直接对城市时间系统进行规划和调控,即按照城市的生活时间需求,将城市的生活时间资源或供给按照一定的时间布局方式进行配置,以促进城市不同个体的生活时间需求与城市生活时间资源、布局的协调,最终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其具体内容包括统筹城市总体时间资源、调整城市时空间结构的全局性规划,为落实总体规划目标而进行城市设施运营时间的调控,以及直接引导和干预个体生活时间利用的新型规划措施。本文系统阐述了城市生活时间规划的概念与目标,并论述了在多源数据支撑下开展城市总体生活时间规划、城市设施运营时间规划、居民个体时间利用规划的具体方法。本文旨在推动对城市生活时间研究及其规划的关注,为新发展背景、新技术条件下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资源的精细化配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活时间规划 时间城市规划 时间节奏 时间资源 时空间行为
原文传递
个体移动性视角下城市设施时空协同分析方法与实例研究
7
作者 宋颖 廖静莹 《国际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9,共9页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个人的生活和出行呈现出新的特征,人们对设施在时间上的可供性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当前各种实时数据的涌现和基于位置服务的普及,使得城市设施和服务能够满足这一现实需求。然而,目前对于个体移动与城市设施之...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个人的生活和出行呈现出新的特征,人们对设施在时间上的可供性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当前各种实时数据的涌现和基于位置服务的普及,使得城市设施和服务能够满足这一现实需求。然而,目前对于个体移动与城市设施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者的空间位置关系,相对忽视了时间要素对居民获取资源过程的影响。因此,本文从个体移动性的视角出发,解读个体移动与设施服务间的时空关系,提出理解城市设施间时空协同的理论框架;总结相关研究提出的时空可达性、余弦相似度等分析方法,并用实例研究解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聚焦时空协同中移动个体与设施服务间在多层次上的衔接问题,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和总结的分析方法能够为后续全面揭示城市动态和个体移动之间的关联、制定与评估城市时间规划政策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支持,有助于将基于空间可达性的空间设施规划拓展至涵盖个体移动发生全过程的时空调度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移动性 时空协同 城市设施服务 供需匹配 时间城市规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