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幻小说的时间想象及其社会文化机理
1
作者 江玉琴 《中国文学批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4-162,192,共10页
科幻小说的时间叙事为文学世界打开了一扇奇异大门,线性的时间轨迹被拓展想象为多重的、循环往复的、平行的时空奇景。中国21世纪科幻的时间想象主要呈现为三种方式:线性时间想象、拟真时间想象、时间场想象。这三种时间想象表达了21世... 科幻小说的时间叙事为文学世界打开了一扇奇异大门,线性的时间轨迹被拓展想象为多重的、循环往复的、平行的时空奇景。中国21世纪科幻的时间想象主要呈现为三种方式:线性时间想象、拟真时间想象、时间场想象。这三种时间想象表达了21世纪科幻对科技发展的反思与批判,对个体独立意识与生命意志的彰显,对身体与社会、宇宙共生关系的强调。21世纪科幻时间想象立足未来观照现实经验,聚焦身体意识与情感动力洞察宏观与微观世界,以人与世界、宇宙的共生共存想象超越现实的栓楷,以有限身体探索无限宇宙,追寻人类生命的永恒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科幻 线性时间想象 拟真时间想象 时间想象
原文传递
时间的赋形——论新诗的“客观化”时间抒写
2
作者 马春光 《百家评论》 2024年第2期109-114,共6页
随着现代时间观念的渐次渗入,现代诗人的时间体验发生深层转变,新诗的时间抒写呈现出“客观化”的整体特征。时间的客观化引发新诗“时间审美”范式的内在转换,现代诗人将时间从古典诗歌的自然化意象体系中解脱出来,将之充分“客体化”... 随着现代时间观念的渐次渗入,现代诗人的时间体验发生深层转变,新诗的时间抒写呈现出“客观化”的整体特征。时间的客观化引发新诗“时间审美”范式的内在转换,现代诗人将时间从古典诗歌的自然化意象体系中解脱出来,将之充分“客体化”,时间本身的形状、色彩和声音成为时间想象与书写的对象。为抽象的时间赋形,是中国新诗在现代时间观念指引下的“客观化”审美方式,区别于古典诗歌“物象化”的呈现方式,内在地体现出新诗的美学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时间想象 客观化
下载PDF
人工智能科幻叙事的三种时间想象与当代社会焦虑 被引量:37
3
作者 王峰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0-197,282,2,共10页
当代人工智能焦虑来自于对人工智能技术失控的恐惧,而这一失控的焦虑相当程度上来自于人工智能科幻叙事的潜在影响。科幻叙事树立了一个未来的影像,我们将技术发展与这未来影像相联结,产生了各种焦虑或乐观的版本。这一影响遍及整个社... 当代人工智能焦虑来自于对人工智能技术失控的恐惧,而这一失控的焦虑相当程度上来自于人工智能科幻叙事的潜在影响。科幻叙事树立了一个未来的影像,我们将技术发展与这未来影像相联结,产生了各种焦虑或乐观的版本。这一影响遍及整个社会叙事,引发脱离实际的焦虑或乐观情绪。这里区分科幻叙事中的三种时间想象:远景想象、中景想象和近景想象,指出不同时间想象的不同社会叙事功能,将技术发展与科幻叙事所赋予它的想象成分相剥离,以客观的方式看待人工智能,这样一来,人工智能的焦虑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平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科幻叙事 社会叙事 时间想象 社会焦虑
原文传递
略论中国社会想象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谭诚训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9-133,共5页
通过与西方社会想象的比较我们发现,中国社会想象具有时间想象、人伦想象、两极想象等基本特征。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告诉我们,解决任何社会发展问题,除了源于世界的先进思想,还要源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固有的社会想象特征的... 通过与西方社会想象的比较我们发现,中国社会想象具有时间想象、人伦想象、两极想象等基本特征。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告诉我们,解决任何社会发展问题,除了源于世界的先进思想,还要源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固有的社会想象特征的认识与把握,是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视角与参考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想象 时间想象 人伦想象 两极想象 社会发展问题
下载PDF
想象的分类及培养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四周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第1期50-60,共11页
从空间想象到直观想象,不是表述形式上的改写,而是本质内涵上的突破。除了空间想象以外,还有时间想象和因果想象,尤其是因果想象为人类所独有,是人类灵性的主要体现。人类是因为想象而好奇,而不是因为好奇而想象。想象主要发生在潜意识... 从空间想象到直观想象,不是表述形式上的改写,而是本质内涵上的突破。除了空间想象以外,还有时间想象和因果想象,尤其是因果想象为人类所独有,是人类灵性的主要体现。人类是因为想象而好奇,而不是因为好奇而想象。想象主要发生在潜意识里,有了对它的全面认识和分类,才能从感觉、表象、概念、信念等入手进行想象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 直观想象 空间想象 时间想象 因果想象
下载PDF
谈语言学的时间 被引量:1
6
作者 倪复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在语言中,时态和时间往往是不对应的,这给理解"真实的"时间带来了困难,甚至会产生误解。鉴于此,在借鉴国内外涉及语言学的时间资料的基础上,对语言学的时间的内涵、特性和功能逐一进行分析,认为语言学的时间是语法时间和语言... 在语言中,时态和时间往往是不对应的,这给理解"真实的"时间带来了困难,甚至会产生误解。鉴于此,在借鉴国内外涉及语言学的时间资料的基础上,对语言学的时间的内涵、特性和功能逐一进行分析,认为语言学的时间是语法时间和语言组织时间的统一,它是想象的时间,是真实的时间、社会和历史在语言中的表征,是语言生产必不可少的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时间 语言组织时间 真实的时间 想象时间
下载PDF
想象训练在三级跳远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7
作者 汤永春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25-28,30,共5页
通过三级跳远运动员“想象训练”实验结果的分析,对三级跳远运动员“想象训练”的时间分配,“想”和“练”的结合关系,在最佳时间内掌握“想象训练”技能及“想象训练”在三级跳远运动中的作用做了系统论述。
关键词 想象训练 三级跳远 技能 最佳“想象时间
下载PDF
论郭小东小说创作的时间写照——以《当太阳成为河流》为例
8
作者 卓秀娜 《嘉应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63-69,共7页
忏悔精神一直贯穿在郭小东小说创作中,小说中的人物在忏悔中自我救赎。不管是小说的想象时间艺术,还是叙事的碎片化,郭小东都是在寻找一种契合心灵的文学表述,既能更好地演绎忏悔精神,同时又以忏悔来重构"文革"和知青记忆,阐... 忏悔精神一直贯穿在郭小东小说创作中,小说中的人物在忏悔中自我救赎。不管是小说的想象时间艺术,还是叙事的碎片化,郭小东都是在寻找一种契合心灵的文学表述,既能更好地演绎忏悔精神,同时又以忏悔来重构"文革"和知青记忆,阐释了他眼中与别的作家不一样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时间 碎片化叙事 相术 忏悔
下载PDF
朗读中的意境美
9
作者 缪建华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1期200-201,共2页
本文拟从时间、空间角度探讨朗读中的意境美问题。立足于朗读是一种再创造活动,由传统的将朗读作为一种基本技艺和启蒙手段上升到审美的层面发掘朗读内涵的愉悦。跨越时空的想象是关键,从朗读中得到意境美的体验,获得审美愉悦是最终目的。
关键词 朗读 意境 时间想象 空间想象 审美愉悦
下载PDF
论西渡诗歌的时间主题
10
作者 马春光 《中国诗歌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255-270,共16页
西渡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正午”“午后”意象,透露出其“严峻的正午思想”,是他“时间焦虑”的典型表征。基于噬心的时间体验,西渡注重对“世界之快”与“诗歌之慢”之辩证关系的诗性洞察。他细密的时间体验有效地拆解了客观时间在诗... 西渡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正午”“午后”意象,透露出其“严峻的正午思想”,是他“时间焦虑”的典型表征。基于噬心的时间体验,西渡注重对“世界之快”与“诗歌之慢”之辩证关系的诗性洞察。他细密的时间体验有效地拆解了客观时间在诗歌中的方向性和紧迫感,通过个人化的“时间想象力”让时间不停地回旋或凝固,进而获得观察、思考这个世界的崭新维度。在此基础上,西渡发展了一种细微的想象力和冥想的诗歌语言,呈现了现代时间暴政下生命个体的复杂精神体验。西渡诗歌的“时间悖论”,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存处境的洞察与抒写,在某种意义上彰显了当代诗歌的精神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渡 正午 时间主题 时间想象 诗意洞察
原文传递
从序列时间到轮回时间——论《唐人街》的小说结构
11
作者 党霄羽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5年第4期76-81,共6页
首发于《收获》长篇小说专号的《唐人街》是一部描写海外华人非法移民的长篇小说。这些小人物、偷渡者、边缘人群的故事,如果放在宏大的民族国家的视野之下,也可以看做是一套关于家国想象的叙事。本文从作为序列的时间、作为空间想象的... 首发于《收获》长篇小说专号的《唐人街》是一部描写海外华人非法移民的长篇小说。这些小人物、偷渡者、边缘人群的故事,如果放在宏大的民族国家的视野之下,也可以看做是一套关于家国想象的叙事。本文从作为序列的时间、作为空间想象的时间和作为轮回的时间三个角度,阐述《唐人街》时间概念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海外华人在想象中建构祖国所起到的作用。正是这些时间上的概念,在内在逻辑上把小说中的各色人物和他们形形色色的故事连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时间概念,对于这些底层人民的自我认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宜霖 《唐人街》 序列时间 轮回时间 空间想象时间
原文传递
使制度有效地运转起来——改革进程中制度运转的动力机制新解
12
作者 张晒 《政府治理评论》 2018年第2期137-152,共16页
社会的稳定有序和发展进步依赖于制度的有效运转。制度的有效运转离不开外在的动力条件。制度弹性及其带给制度执行者的空间想象力和制度韧性及其带给制度执行者的时间想象力是使制度运转起来的双核动力。理想状态下,制度弹性和制度韧... 社会的稳定有序和发展进步依赖于制度的有效运转。制度的有效运转离不开外在的动力条件。制度弹性及其带给制度执行者的空间想象力和制度韧性及其带给制度执行者的时间想象力是使制度运转起来的双核动力。理想状态下,制度弹性和制度韧性越高,越有利于制度的运转。但现实中,制度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制度弹性和制度韧性并非越高就越好。根据制度在不同实施阶段具有的特点和面临的条件,应该有针对性地赋予制度合适的弹性和韧性。在制度实施初始期,应该赋予制度弱弹性和强韧性;在制度实施平稳期,应该赋予制度强弹性和弱韧性;在制度实施深水期,应该赋予制度弱弹性和强韧性。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新制度之所以不能有效地运转,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制度弹性过低带给制度执行者的空间想象力不足,进而导致制度运转的显性动力匮乏;另一方面,制度韧性过高带给制度执行者的时间想象力溢出,进而导致制度运转的隐性动力匮乏。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设计新制度、完善旧制度,更要使制度保持合适的弹性和韧性,从而使制度有效地运转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运转 制度弹性 制度韧性 空间想象 时间想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