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飞行时间成像系统的数字仿真技术 被引量:5
1
作者 卢纯青 刘兴潭 +1 位作者 武延鹏 杨孟飞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6-66,共11页
飞行时间传感器的仿真主要用于评估基于光相位信息的深度数据的处理算法,现有的方法包括基于对场景三维模型生成的特定噪声模式的仿真模型和基于光信号传播的物理过程仿真模型两大类,为飞行时间成像系统建立了特定的仿真平台.但现有的... 飞行时间传感器的仿真主要用于评估基于光相位信息的深度数据的处理算法,现有的方法包括基于对场景三维模型生成的特定噪声模式的仿真模型和基于光信号传播的物理过程仿真模型两大类,为飞行时间成像系统建立了特定的仿真平台.但现有的工作并未考虑环境光干扰对测量数据间的非线性耦合关系,而这种关系是附着/着陆敏感器的重要设计要素之一.本文针对小行星附着任务的需求,研究并建立了包含环境光矢量的飞行时间成像仿真环境,验证了包括环境光模型的飞行时间成像仿真方法,对于飞行时间成像技术在光照条件下的成像性能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时间成像 相位测距 环境光 场景生成 数字仿真
下载PDF
基于超短回波时间成像定量评估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皮质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仕红 朱震方 +3 位作者 叶春涛 彭玉 尹浩霖 林光武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7年第4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超短回波时间成像技术(UTE)进行在体定量评估骨质疏松。方法以治疗前后完整随访的26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及10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胫骨中下段骨皮质的超短回波时间MRI成像,通过其与参照物信号强度的...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超短回波时间成像技术(UTE)进行在体定量评估骨质疏松。方法以治疗前后完整随访的26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及10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胫骨中下段骨皮质的超短回波时间MRI成像,通过其与参照物信号强度的比对得到被检测部位骨皮质短T2成分信号的相对比值,结合受试者骨密度及骨代谢物等观察该值在不同分组患者中的意义。结果正常对照组胫骨骨皮质的UTE总体相对信号(0.53±0.06)高于骨质疏松组(0.37±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骨质疏松治疗后组的骨皮质相对信号强度高于治疗前,但两者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的骨吸收标志物CTX、P1NP与胫骨骨皮质相对信号强度存在负相关,治疗后的M-MID与其亦存在负相关。结论以参照物比对法定量胫骨骨皮质的UTE信号可潜在用于骨质疏松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超短回波时间成像 骨转换标志物 骨皮质
下载PDF
肝移植后缺血性胆管炎超声造影到达时间成像分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廖梅 吕艳 +3 位作者 郭欢仪 曹君妍 童歌 任杰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9年第2期144-149,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到达时间成像(P-MFI)在肝移植后缺血性胆管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8例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胆管炎(ITBL)病例,60例肝移植术后正常病例,12例健康对照组,分别对各组病例进行肝脏的超声造影检查,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得...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到达时间成像(P-MFI)在肝移植后缺血性胆管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8例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胆管炎(ITBL)病例,60例肝移植术后正常病例,12例健康对照组,分别对各组病例进行肝脏的超声造影检查,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P-MFI图像。观察比较各组到达时间图像特征,2名医师对超声造影动态图像及到达时间成像进行诊断信心评分。结果健康对照组图像与肝移植术后正常组特征:肝动脉首先显影为红色,胆管壁与门静脉管壁紧随其后:颜色多为黄绿色或绿色,最后是门静脉与大部分肝实质显影为深蓝或紫色,胆管壁显示清晰。缺血性胆管炎组特征:肝动脉首先显影为红色,门静脉壁随后显影,为黄色或绿色,胆管壁随后显影为绿色(4例),见零星点状绿色显示(6例),颜色显示为稀疏深蓝或紫色(14例),胆管壁无颜色填充(14例),大部分病例胆管壁显影较晚,充填不完整。门静脉及肝实质显影,多为蓝色或蓝紫色。对于ITBL组,两位医师对超声造影与P-MFI的诊断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0.000,0.000);对照组中两位医师对超声造影与P-MFI的诊断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0.050,0.083)。诊断ITBL敏感性,特异度及准确性由68.4%、100%、89.1%提高至89.5%、100%、96.4%(医师1),由57.9%、94.4%、97.2%提高至89.5%、97.2%、94.5%(医师2)。两位评价者一致性较高(Kappa=0.811)。结论超声造影到达时间成像技术融合时间参数,更直观、清晰的显示组织、病变的血流灌注情况,大大丰富了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范围、超声造影必将在临床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到达时间成像 缺血性胆管炎
下载PDF
平面波射线追踪与面炮波场滞后时间成像
4
作者 王有新 王延光 +1 位作者 杜启振 余鹏 《油气地球物理》 2006年第2期10-13,共4页
面炮(Arealshot)偏移技术是对实际炮集数据按照不同方向传播的平面波进行时间延迟并形成组合炮记录,然后分别作组合震源下行波的向下波场外推和组合记录上行波的向下波场延拓,在相遇深度得到该方向平面波成像的技术。本文基于面炮深度... 面炮(Arealshot)偏移技术是对实际炮集数据按照不同方向传播的平面波进行时间延迟并形成组合炮记录,然后分别作组合震源下行波的向下波场外推和组合记录上行波的向下波场延拓,在相遇深度得到该方向平面波成像的技术。本文基于面炮深度偏移技术,充分利用射线追踪计算量小和波动方程波场延拓具有良好振幅的特性,提出了用平面波射线追踪计算平面波组合震源下行波前走时和面炮波场滞后时间成像的深度偏移方法,着重讨论了有限差分程函方程(Eikonalequation)计算平面波传播时间和组合记录上行波场的滞后时间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炮偏移 平面波射线追踪 滞后时间成像
下载PDF
超短回波时间成像k空间轨迹失真的校正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超 周波 +3 位作者 张志 杨春升 陈方 刘朝阳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7-608,共12页
超短回波时间(ultra-short echo-time,UTE)成像在科研和临床诊断上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其k空间轨迹极易受到梯度涡流和梯度延时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失真,会严重影响磁共振图像重建的质量.该文分析了轨迹失真对UTE图像的影响,并提出... 超短回波时间(ultra-short echo-time,UTE)成像在科研和临床诊断上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其k空间轨迹极易受到梯度涡流和梯度延时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失真,会严重影响磁共振图像重建的质量.该文分析了轨迹失真对UTE图像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轨迹失真校正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明显减轻UTE图像中轨迹失真的影响、改善图像质量,还可以降低UTE技术对磁共振成像(MRI)硬件系统性能的要求,有助于UTE方法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短回波时间(UTE)成像 k空间轨迹失真校正
下载PDF
MRI超短回波时间成像序列结合T2*映射技术用于在体耳软骨无创检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雪 张唯唯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1-279,共9页
提出使用磁共振图像(MRI)超短回波时间(UTE)成像序列结合T2*映射技术,对耳软骨T2*值进行在体无创检测,探究既能对耳软骨进行非侵入性成像又能定量评估在体耳软骨生物成分的方法,为耳软骨再造和修复整形手术评价的标准化提供新思路。首先... 提出使用磁共振图像(MRI)超短回波时间(UTE)成像序列结合T2*映射技术,对耳软骨T2*值进行在体无创检测,探究既能对耳软骨进行非侵入性成像又能定量评估在体耳软骨生物成分的方法,为耳软骨再造和修复整形手术评价的标准化提供新思路。首先,使用1个UTE和5个短回波时间(TE)的成像组合序列采集30名志愿者右侧外耳的MRI图像;然后,利用采集到的每名志愿者的图像进行组内刚性配准及手动分割耳软骨与外耳轮廓(包含耳软骨及周围组织,如皮肤、脂肪和其他软组织)的预处理;接下来,分别运用单指数和双指数衰减模型在分割出来的耳软骨和外耳区域进行T2*值测量;最后,分别使用这两种模型拟合耳软骨信号强度随回波时间变化的衰减曲线,并比较拟合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显示,在30例右耳的单成分分析(单指数模型)实验中,外耳的T2*m平均值为(49.269±16.979)ms,耳软骨的T2*m平均值为(23.799±9.629)ms。在双成分分析(双指数模型)中,外耳的短成分T2*s平均值为(11.713±3.111)ms,长成分T2*l平均值为(65.128±13.132)ms,耳软骨的短成分T2*s平均值为(5.577±1.830)ms,长成分T2*l平均值为(30.628±8.413)ms。统计分析显示,单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的T2*m,和双成分分析计算得到的T2*s、T2*l,在外耳和耳软骨区域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曲线拟合中,双指数模型优于单指数模型(R^2[bi]=0.999±0.001 vs R^2[mono]=0.905±0.014,P<0.05)。实验结果表明,超短回波时间成像序列结合T2*映射技术对在体耳软骨进行T2*值无创检测具备可行性,有望为软骨组织工程和3D生物打印技术制作的耳软骨-支架复合物应用在耳廓修复和再造中提供医学影像学的支撑,也为小耳畸形外科整形手术术后定量评估耳软骨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超短回波时间成像 T2*映射 耳软骨 成分分析 无创评估
下载PDF
原子时间成像研究评述(特邀)
7
作者 李景镇 蔡懿 +5 位作者 曾选科 陆小微 陈红艺 徐世祥 朱启凡 朱永乐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3-89,共17页
原子时间成像开辟了微观(分子/原子)动力学研究的新时代。在原子水平上,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是统一的,都是研究原子的运动和原子态的变化。原子时间成像只能是全光成像,利用光的两重性(既是信息载体,又是研究资源)记录瞬变动态过... 原子时间成像开辟了微观(分子/原子)动力学研究的新时代。在原子水平上,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是统一的,都是研究原子的运动和原子态的变化。原子时间成像只能是全光成像,利用光的两重性(既是信息载体,又是研究资源)记录瞬变动态过程(事件)调制的光场信息。本文对原子时间成像的基本原理、最佳成像系统及其成像的典型技术进行评述。目前已利用多级光参量放大闲频光(直接)成像技术,记录了有效成像频率为40×10^(12) frame/s的高空间分辨率等离子体光栅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高速成像 原子时间成像 分幅频率 分幅时间 曝光时间 时间分辨率 本征空间分辨率 时间信息质量因子 空间信息混淆比
原文传递
磁共振弛豫时间定量成像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亚型的价值
8
作者 朱刚明 董永德 +5 位作者 朱瑞婷 谭源满 陶娟 刘晓 陈德成 杨概 《天津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770-775,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弛豫时间定量成像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分子亚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对79例IDC患者行MRI常规扫描及弛豫时间定量成像,根据病灶免疫组化结果分为不同的免疫组化指标组、分子亚型组,比较各组病灶MRI征象、T_(1)值、T_(2)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弛豫时间定量成像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分子亚型的预测价值。方法对79例IDC患者行MRI常规扫描及弛豫时间定量成像,根据病灶免疫组化结果分为不同的免疫组化指标组、分子亚型组,比较各组病灶MRI征象、T_(1)值、T_(2)值差异,并采用受检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单独使用T_(1)、T_(2)值及二者联用对IDC分子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79例患者共82个病灶中,Luminal A型16个(19.51%)、Luminal B1型11个(13.41%)、Luminal B2型27个(32.93%)、酪氨酸激酶受体-2过度表达型(Erb-B2过表达型)14个(17.07%)、三阴型(TNBC)14个(17.07%)。各分子亚型患者年龄、病灶分布、最大径、形态、边缘、强化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指标中仅Ki-67阳性组T_(1)值高于阴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Ki-67阳性病灶T_(1)值临界值为2145 ms,约登指数为0.368,敏感度为53.47%,特异度为83.33%,曲线下面积(AUC)为0.640(95%CI:0.527~0.744)。Luminal A、Luminal B1、Luminal B2、Erb-B2过表达型、TNBC分子亚型间T_(1)、T_(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uminal型病灶T_(1)、T_(2)值均低于TNBC型(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T_(1)、T_(2)值鉴别Luminal型/TNBC型的效能优于单独使用T_(1)、T_(2)值。结论T_(1)mapping可作为预测IDC肿瘤Ki-67高低表达程度的方法之一,联合使用T_(1)、T_(2)值可提高预测Luminal型/TNBC型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导管 乳腺 磁共振成像 弛豫时间定量成像 分子亚型
下载PDF
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STIC)、三维超声在胎儿结构畸形中的应用价值
9
作者 马孝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0115-0118,共4页
深入研究胎儿结构畸形中应用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STIC)、三维超声方法的实际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自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胎儿结构畸形患者,总计100名。对患者实施不同检查方式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仅应用三维超声检... 深入研究胎儿结构畸形中应用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STIC)、三维超声方法的实际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自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胎儿结构畸形患者,总计100名。对患者实施不同检查方式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仅应用三维超声检查,而观察组患者则联合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STIC)与三维超声技术进行检查。结果 结果显示出,在颈项透明层影像特征方面,观察组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检出率;在胎儿结构畸形影像特征方面,联合方法的检出率也显著高于三维超声;在对胎儿结构畸形病理分期的预测价值方面,三维超声与STIC技术联合使用显著高于三维超声方法。本次研究将临床指南与患者临床表现作为判断诊断的金标准。两项指标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STIC)、三维超声技术联合使用,在胎儿结构畸形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超声 三维超声 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 胎儿结构畸形
下载PDF
磁共振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10
作者 郭玲玲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血管病变诊断中磁共振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以期提升诊断准确性,改善治疗预后。方法:分析2020年11月到2021年11月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基本资料,选择9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所有患者实施磁...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血管病变诊断中磁共振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以期提升诊断准确性,改善治疗预后。方法:分析2020年11月到2021年11月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基本资料,选择9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所有患者实施磁共振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time of flight MRA,TOF MRA)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后者为金标准,二者在血管病变检测中的结果差异,分析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测效能。结果:经DSA诊断,92例患者中存在血管狭窄70例,占比76.09%,经TOF MRA诊断,92例患者中存在血管狭窄65例,占比70.65%,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TOF MRA诊断真阳性63例,真阴性20例,准确率90.22%,敏感性90.00%,漏诊率10.00%,特异性90.91%,误诊率9.09%。结论:使用磁共振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检测能够精准确定脑梗死范围,清晰显示患者脑血管狭窄情况,帮助医师准确了解患者病情及严重程度,进而制定针对性有效干预方案,提升治疗有效性,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 急性脑梗死 血管病变
下载PDF
四维超声时间-空间关联成像技术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孙桂春 黄新园 黄金 《医疗装备》 2024年第5期27-29,33,共4页
目的探讨四维超声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技术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医院收治的疑似胎儿心脏畸形的97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STIC技术筛查,比较2种方法的筛查时间及... 目的探讨四维超声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技术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医院收治的疑似胎儿心脏畸形的97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STIC技术筛查,比较2种方法的筛查时间及图像采集时间;所有孕妇随访至产后,并以引产病理结果和活产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为胎儿心脏畸形的诊断金标准,分析二维超声、四维超声STIC技术单独筛查和两者联合筛查的诊断效能,以及与随访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四维超声STIC技术对胎儿心脏畸形筛查时间、图像采集时间短于二维超声(P<0.05);经引产病理诊断和新生儿出生后超声心动图确诊胎儿心脏畸形46例,占比47.42%;相较于单独诊断,二维超声、四维超声STIC技术联合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灵敏度、准确度较高,且四维超声STIC技术高于二维超声(P<0.05);相较于二维超声、四维超声STIC技术单独诊断,两者联合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特异度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显示,二维超声、四维超声ATIC技术单独及两者联合诊断胎儿心脏畸形与随访结果单独一致性分别为中度、高度、极高度一致。结论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诊断中联合应用二维超声和四维超声STIC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降低漏诊和误诊风险,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心脏畸形 四维超声时间-空间关联成像 二维超声 诊断效能
下载PDF
组织多普勒成像和时间-空间相关成像评价孕晚期子痫前期胎儿心脏功能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葛婷婷 林晓娟 赵旭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和时间-空间相关成像(STIC)评价孕晚期子痫前期孕妇的胎儿心脏功能,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产检并确诊的孕晚期子痫前期孕妇121例,其中轻度子痫前期孕妇61例(MPE组),重度子痫前期孕妇60例(SPE...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和时间-空间相关成像(STIC)评价孕晚期子痫前期孕妇的胎儿心脏功能,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产检并确诊的孕晚期子痫前期孕妇121例,其中轻度子痫前期孕妇61例(MPE组),重度子痫前期孕妇60例(SPE组),另选同期孕晚期正常妊娠孕妇115例为正常对照组,按照孕28~31^(+6)周、32~35^(+6)周、36~40周3个时间段分别应用TDI和STIC连续评估各组胎儿心脏功能,测量二、三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a)、收缩期运动速度(Sa),以及等容收缩时间、等容舒张时间及射血时间,计算左、右室Tei指数和短轴缩短分数(SF),以及二、三尖瓣环Ea/Aa,比较各组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SPE组、MPE组孕28~31^(+6)周、32~35^(+6)周、36~40周二、三尖瓣环Sa、Ea/Aa及左、右室SF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左、右室Tei指数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组孕36~40周左、右室SF均小于MPE组,左室Tei指数大于M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组孕28~31^(+6)周、32~35^(+6)周、36~40周右室Tei指数均大于M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TDI和STIC可以评价孕晚期子痫前期孕妇的胎儿心脏收缩、舒张和整体功能减低,胎儿长期暴露于高血压的宫内环境中可导致其心脏功能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组织多普勒成像 时间-空间相关成像 子痫前期 心功能 胎儿
下载PDF
MR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技术在左心室肥厚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申兵 侯博 杨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8期69-71,共3页
目的观察磁共振(MR)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技术在左心室肥厚(LVH)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3月期间我院200例LVH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病变类型分别纳入高血压性心脏病组(HHD组)118例、肥厚型心肌病... 目的观察磁共振(MR)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技术在左心室肥厚(LVH)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3月期间我院200例LVH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病变类型分别纳入高血压性心脏病组(HHD组)118例、肥厚型心肌病组(HCM组)82例,另纳入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3.0T心脏MR扫描,扫描序列包括电影成像、延迟强化及对比增强前后T1 mapping成像。比较三组左心室壁厚度、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增强前后T1 mapping参数[Native T1、Post T1、细胞外容积(ECV)],绘制T1 mapping各参数鉴别HHD与HCM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读取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等参数信息。结果HHD组、HCM组左心室壁厚度、LVM均大于对照组(P<0.05),LVEF均小于对照组(P<0.05),HHD组左心室壁厚度、LVEF均小于HCM组(P<0.05),LVM大于HCM组(P<0.05);HHD组、HCM组Native T1、Post T1、ECV均大于对照组(P<0.05),HHD组Native T1、Post T1、ECV均小于HCM组(P<0.05);ROC曲线显示,Native T1、Post T1、ECV单独及联合鉴别HHD与HCM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60%/72.00%、89.00%/73.20%、44.90%/68.30%、97.50%/67.10%,对应的AUC分别为0.842、0.863、0.625、0.919。结论MR T1 mapping技术在LVH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磁共振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技术 左心室肥厚诊 诊断
下载PDF
高分辨率血流成像联合时间-空间关联成像评估胎儿静脉系统异常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温瑞 李天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88-1892,共5页
胎儿静脉系统变异种类较多,且易伴发复杂心血管畸形;产前超声针对胎儿静脉系统进行检查具有重要意义。高分辨率血流成像(HD-Flow)联合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不仅能显示胎儿静脉系统微细血流,还可实时显示其空间走行和血流方向。本文就... 胎儿静脉系统变异种类较多,且易伴发复杂心血管畸形;产前超声针对胎儿静脉系统进行检查具有重要意义。高分辨率血流成像(HD-Flow)联合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不仅能显示胎儿静脉系统微细血流,还可实时显示其空间走行和血流方向。本文就HD-Flow联合STIC评估胎儿静脉系统异常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静脉系统 畸形 超声检查 产前 高分辨率血流成像 时间-空间关联成像
下载PDF
二维超声心动图联合时间-空间复合成像对胎儿Berry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15
作者 张文栋 马斌 +3 位作者 苏晓荣 郭文静 王瑷琳 李天刚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0期829-832,共4页
目的 总结胎儿Berry综合征的二维超声心动图和时间-空间复合成像(STIC)图像特征,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产前超声诊断为Berry综合征胎儿的二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及STIC图像资料,总结胎儿Berry综合征的超声心动图... 目的 总结胎儿Berry综合征的二维超声心动图和时间-空间复合成像(STIC)图像特征,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产前超声诊断为Berry综合征胎儿的二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及STIC图像资料,总结胎儿Berry综合征的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 8例Berry综合征胎儿均表现为主-肺动脉间隔缺损(Ⅰ型3例、Ⅱ型5例)、主动脉弓离断(A型6例、B型2例)及右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3例为孤立性Berry综合征,5例合并其他心内结构异常(2例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2例合并右位主动脉弓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1例合并右室双出口)。8例患儿的STIC图像均清晰显示了主动脉弓离断位置及左、右肺动脉起源。结论 二维超声心动图联合STIC可准确诊断胎儿Berry综合征,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时间-空间复合成像 产前诊断 Berry综合征 胎儿
下载PDF
7T磁共振成像在脑小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
16
作者 黄沛钰 刘晨 +1 位作者 甄志铭 张睿婷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156,共6页
脑小血管病在老年人群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可显著增加脑卒中和痴呆的发生风险。迄今为止,该疾病尚无有效的临床和体液生物标志物,诊断鉴别高度依赖于MRI。然而,由于临床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所限,脑小血管损害难以直接评价,因此研究者们主要... 脑小血管病在老年人群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可显著增加脑卒中和痴呆的发生风险。迄今为止,该疾病尚无有效的临床和体液生物标志物,诊断鉴别高度依赖于MRI。然而,由于临床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所限,脑小血管损害难以直接评价,因此研究者们主要使用一些反映脑实质损害的影像标志物来评估小血管损伤。近年来,随着超高场(7T)MRI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脑小血管病领域的研究亦日趋广泛。7T-MRI能够直接评估脑小血管结构、功能,并显著提高微小脑实质病灶的检测敏感性,为脑小血管病机制研究和精准诊断提供了重要工具。本文将回顾近年来基于7T-MRI的脑小血管病研究,并讨论潜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为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磁共振成像 超高场强 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下载PDF
基于短时FrFT的双基雷达舰船成像最优时间段选取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段渝 杨青 +3 位作者 李中余 龙杰 武俊杰 杨建宇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5,共8页
双基雷达系统因其拥有较好的隐蔽性、抗干扰性、灵活性而应用广泛。舰船目标由于受海情影响存在三维运动,瞬时投影平面容易反复叠加,使图像出现严重散焦,大大降低成像分辨率,因此选取最优的成像时间段成为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成像研究... 双基雷达系统因其拥有较好的隐蔽性、抗干扰性、灵活性而应用广泛。舰船目标由于受海情影响存在三维运动,瞬时投影平面容易反复叠加,使图像出现严重散焦,大大降低成像分辨率,因此选取最优的成像时间段成为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成像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在双基几何构型下,文中结合图像对比度评判指标,提出一种基于短时分数阶傅里叶变换(FrFT)时频分析的成像时间段选取方法,获得在不同阶次下的时频分析曲线信息,利用估计频率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PDF)选取多普勒频率较平稳的连续时间段,通过最大化图像对比度确定阶次与成像时间段,自适应地获得最佳的成像结果。该方法为最优成像时刻与时间长度的选取提供解决方案,仿真实验结果论证了该成像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合成孔径雷达 双基雷达 舰船成像 最优成像时间
下载PDF
应用空间-时间成像相关技术行胎儿心脏产前筛查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丹丹 孙美玉 +2 位作者 施展 刘明颖 李辉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6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空间-时间成像相关(STIC)技术在临床胎儿心脏产前筛查应用及推广的可行性。方法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心脏畸形高危胎儿214例(经二维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正常胎儿心脏),尽量在无胎动时获取有效的STI... 目的探讨空间-时间成像相关(STIC)技术在临床胎儿心脏产前筛查应用及推广的可行性。方法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心脏畸形高危胎儿214例(经二维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正常胎儿心脏),尽量在无胎动时获取有效的STIC容积数据,应用Uittenbogaard等提出的获取条件评分方法加以改良后进行STIC容积数据采集评分,最高分为10分,6分以上(含6分)为成功获得,6分以下为未成功获得。根据是否能清晰显示心脏各部分结构将所有成功获得的STIC容积信息被分为临床不可用、临床可用和临床最佳。结果根据STIC容积采集评分标准,采集的胎儿心脏容积信息评分结果为149例(69.6%)成功获得容积数据,65例(30.4%)未成功获得;影响成功率因素中,胎动因素最常见;将研究的前半年和后半年两个时间段的成功率进行比较,后半年的成功获得率明显提高(P<0.05)。对采集的胎儿心脏容积信息进行临床效果评价,临床效果最佳为27例(12.6%),临床可用为139例(65.0%),临床不可用为48例(22.4%);将研究的前半年和后半年两个时间段的临床价值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后半年的临床效果最佳率和临床可用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STIC技术在临床实践中获取临床最佳效果率较低,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增加对STIC技术采集和应用的熟练程度和技巧则会明显改善信息采集的成功率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超声检查 胎儿 心脏 空间-时间成像相关技术
原文传递
时间透镜成像系统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郭淑琴 俞梦杰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4-96,118,共4页
在高非线性光纤中利用四波混频(FWM)效应产生时间透镜,由输入色散光纤、时间透镜,以及输出色散光纤三部分构成光信号处理的时间成像系统.时间透镜将泵浦光的二次相位通过四波混频作用传递给信号光,啁啾化的信号光在经过光纤的色散之后... 在高非线性光纤中利用四波混频(FWM)效应产生时间透镜,由输入色散光纤、时间透镜,以及输出色散光纤三部分构成光信号处理的时间成像系统.时间透镜将泵浦光的二次相位通过四波混频作用传递给信号光,啁啾化的信号光在经过光纤的色散之后可以引起脉宽的放大或压缩.数值计算表明:在时间成像系统中,采用较宽的泵浦光会导致信号光脉宽的放大倍数M值下降,但泵浦光输入功率的强弱对放大因子M值没有影响.考虑到光纤的损耗会导致色散线路上信号功率的衰减,为使色散与非线性效应动态匹配,将输入输出两段光纤的色散由固定值改进为指数渐减,可以使放大倍数更趋近于理论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透镜 FWM效应 时间成像系统 放大因子
下载PDF
超声参数-造影剂到达时间成像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炎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廖梅 童歌 +3 位作者 曹君妍 吕艳 郭欢仪 任杰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3期210-214,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参数-造影剂到达时间成像(P-MFI)技术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炎(ITBL)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随访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ITBL的25例肝移植受者(ITBL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肝移... 目的探讨超声参数-造影剂到达时间成像(P-MFI)技术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炎(ITBL)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随访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ITBL的25例肝移植受者(ITBL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肝移植术后随访中移植肝功能正常受者作为对照组(33例)。由2名分别具有8、2年腹部超声诊断经验的医师(医师1和医师2)采用双盲法,分别对所有病例进行超声造影及P-MFI诊断信心评分。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ITBL组与对照组年龄以及医师1和医师2对两组受者超声造影和P-MFI诊断信心评分。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受者性别、胆管吻合方式、原发病以及医师1和医师2对两组受者P-MFI诊断信心评分差异。采用Kappa检验评价医师1和医师2的诊断一致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受者年龄、性别、胆管吻合方式和原发病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ITBL组和对照组受者平均P-MFI编辑时间分别为(8.2±1.8)s和(6.8±1.9)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16,P<0.05)。对照组动脉首先显影,为红色;随后胆管壁与门静脉管壁显影(几乎为同一时段),胆管壁显影清晰,20例为黄绿色或绿色,9例为绿色和蓝色混合,4例为蓝色与紫色相间;最后为门静脉与肝实质显影,颜色多为蓝色和紫色。ITBL组动脉首先显影,为红色;随后门静脉和肝实质显影,门静脉壁为黄色或绿色,门静脉及肝实质为蓝色或蓝色与紫色相间;最后胆管壁显影,胆管壁显影较晚且不清晰,其中8例颜色充填较好,为绿色,4例为零星点状绿色,10例为稀疏深蓝或紫色,3例无颜色填充。医师1超声造影和P-MFI平均诊断信心评分分别为(4.4±0.5)分和(4.8±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5,P<0.05)。ITBL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2、5例P-MFI诊断信心评分高于超声造影,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88,P<0.05)。医师2超声造影和P-MFI平均诊断信心评分分别为(4.2±0.6)分和(4.7±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2,P<0.05);ITBL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0、6例P-MFI诊断信心评分高于超声造影,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98,P<0.05)。两位阅片者对于ITBL组和对照组受者评判一致性分别为较好和一般(Kappa值=0.706和0.455)。结论P-MFI技术可更直观、清晰显示胆管壁、肝脏血管及肝实质血流灌注情况,能为肝移植术后并发ITBL的诊断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增强检查者的诊断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缺血性胆管炎 超声造影 超声参数-造影剂到达时间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