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明同域分布的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食蟹獴(Herpestes urva)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及其两者共存机制,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红外相机监测获取数据,后采用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为探明同域分布的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食蟹獴(Herpestes urva)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及其两者共存机制,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红外相机监测获取数据,后采用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对该地区的鼬獾和食蟹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鼬獾属于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其日活动模式为双峰型,活动峰值出现在01:00—05:00和21:00—24:00;与雨季相比,旱季的活动峰值均提前1 h,活动高峰期延长3 h。食蟹獴为典型昼行性动物,其日活动模式为单峰型,活动峰值出现在11:00—18:00,与雨季相比,旱季活动高峰期提前并延长1 h。两者间的日活动模式重叠指数较低(Δ=0.17),但旱季(Δ=0.22)高于雨季(Δ=0.12)。两者主要通过改变时间生态位来避免对食物资源和领域的竞争,从而实现共存。展开更多
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水鹿(Cervus equinus)与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分化及共存机制,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红外相机对二者进行持续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水鹿(Cervus equinus)与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分化及共存机制,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红外相机对二者进行持续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来对比分析二者的日活动节律。结果表明:水鹿与毛冠鹿均偏向于晨昏活动,但二者的日活动节律相似度较低(Δ=0.80,P<0.01),水鹿日活动节律有3个活动高峰,分别在03:30-04:00、06:00-08:00、18:00-23:30,而毛冠鹿仅有2个活动高峰,分别在07:00-12:00与17:00-21:30。水鹿早上的活动高峰明显比毛冠鹿提前,而晚高峰结束时间比毛冠鹿晚2 h。二者在旱雨季间的日活动节律差异显著(水鹿:Δ=0.93,P=0.03;毛冠鹿:Δ=0.88,P<0.01),二者在旱季早上的活动峰值较雨季晚半小时,毛冠鹿傍晚(19:00)活动峰值比雨季(20:00)提前1h。和雨季相比,二者均在旱季傍晚的活动高峰值更大、活动高峰期更长,而在雨季的活动高峰值和活动高峰期二者之间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二者间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较低(Δ=0.80),且旱季的重叠指数(Δ=0.83)和最大活动高峰值(0.12)均高于雨季(Δ=0.74;高峰值为0.10),但整体上和季节间均差异显著(P<0.01)。本研究表明同域分布水鹿和毛冠鹿可以通过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来减少二者在食物、空间与时间资源上的竞争以实现共存。研究结果可为同域分布下近缘物种的更深入的共存机制研究和针对性保护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为探明同域分布的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食蟹獴(Herpestes urva)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及其两者共存机制,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红外相机监测获取数据,后采用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对该地区的鼬獾和食蟹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鼬獾属于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其日活动模式为双峰型,活动峰值出现在01:00—05:00和21:00—24:00;与雨季相比,旱季的活动峰值均提前1 h,活动高峰期延长3 h。食蟹獴为典型昼行性动物,其日活动模式为单峰型,活动峰值出现在11:00—18:00,与雨季相比,旱季活动高峰期提前并延长1 h。两者间的日活动模式重叠指数较低(Δ=0.17),但旱季(Δ=0.22)高于雨季(Δ=0.12)。两者主要通过改变时间生态位来避免对食物资源和领域的竞争,从而实现共存。
文摘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水鹿(Cervus equinus)与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分化及共存机制,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红外相机对二者进行持续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来对比分析二者的日活动节律。结果表明:水鹿与毛冠鹿均偏向于晨昏活动,但二者的日活动节律相似度较低(Δ=0.80,P<0.01),水鹿日活动节律有3个活动高峰,分别在03:30-04:00、06:00-08:00、18:00-23:30,而毛冠鹿仅有2个活动高峰,分别在07:00-12:00与17:00-21:30。水鹿早上的活动高峰明显比毛冠鹿提前,而晚高峰结束时间比毛冠鹿晚2 h。二者在旱雨季间的日活动节律差异显著(水鹿:Δ=0.93,P=0.03;毛冠鹿:Δ=0.88,P<0.01),二者在旱季早上的活动峰值较雨季晚半小时,毛冠鹿傍晚(19:00)活动峰值比雨季(20:00)提前1h。和雨季相比,二者均在旱季傍晚的活动高峰值更大、活动高峰期更长,而在雨季的活动高峰值和活动高峰期二者之间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二者间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较低(Δ=0.80),且旱季的重叠指数(Δ=0.83)和最大活动高峰值(0.12)均高于雨季(Δ=0.74;高峰值为0.10),但整体上和季节间均差异显著(P<0.01)。本研究表明同域分布水鹿和毛冠鹿可以通过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来减少二者在食物、空间与时间资源上的竞争以实现共存。研究结果可为同域分布下近缘物种的更深入的共存机制研究和针对性保护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