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明分使群”看荀子的社会历史观
1
作者 严曦 《华夏文化》 2024年第1期12-15,共4页
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人,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理论既批判、总结了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学说,又对秦汉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身处社会结构剧变的战国末期,因而他的思... 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人,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理论既批判、总结了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学说,又对秦汉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身处社会结构剧变的战国末期,因而他的思想理论更具有现实性,这一点在其历史观中得到体现。以往的研究者多从“法后王”、“天人相分”等角度来分析荀子的历史观,而本文则选择从“明分使群”的角度来探讨荀子的社会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体系 社会历史观 明分使群 天人相分 战国末期 先秦儒家思想 法后王 战国时期
下载PDF
论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伦理思想 被引量:1
2
作者 姚云 王汉卿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26-31,共6页
荀子“明分使群”思想体现了社会等级划分、人伦关系等级秩序以及经济利益的差异性。这些思想具有历史继承性、对下层民众生活的关注性以及社会资源分配差异性,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缩影,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 荀子“明分使群”思想体现了社会等级划分、人伦关系等级秩序以及经济利益的差异性。这些思想具有历史继承性、对下层民众生活的关注性以及社会资源分配差异性,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缩影,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对其进行批判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够为新时代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建设及公民社会美德的培育,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明分使群 社会思想
下载PDF
“明分”之道——荀子“明分使群”思想解读 被引量:3
3
作者 丁成际 《社会科学论坛》 2011年第11期64-68,共5页
荀子思想中鲜明地贯穿着"明分"的思维与原则,对社会秩序的建构来说,荀子提出了"明分使群"说。在荀子看来,群体秩序化维系关键在于:一是靠"礼",以礼分施,以礼为组织原则与方法,把社会构成一套整齐的有机体... 荀子思想中鲜明地贯穿着"明分"的思维与原则,对社会秩序的建构来说,荀子提出了"明分使群"说。在荀子看来,群体秩序化维系关键在于:一是靠"礼",以礼分施,以礼为组织原则与方法,把社会构成一套整齐的有机体,以达到"各尽所能、各取所值"的理想的群体生活。二是要分理好君臣、父子这两对群体之间的关系,在荀子这里,父权从属于君权,血缘从属于政治,社会秩序的诉求主要依靠政治来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明分 明分使群.
下载PDF
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控制论
4
作者 吴凡明 杨健康 《湖南社会科学》 2004年第4期16-18,共3页
荀子认为人类以“群”作为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存在方式 ,它是以一定的秩序化状态而存在的。他以人之性恶为理论根据 ,论证“义”即礼法不仅是人类群自我实现秩序化的手段和改造人性的标准 ,而且又是维护“分”即现实社会不同阶层的职... 荀子认为人类以“群”作为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存在方式 ,它是以一定的秩序化状态而存在的。他以人之性恶为理论根据 ,论证“义”即礼法不仅是人类群自我实现秩序化的手段和改造人性的标准 ,而且又是维护“分”即现实社会不同阶层的职业分工和等级差别的决定因素。确立和维持“分” ,就可消除现实社会战乱纷争 ,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达到“明分使群”。他从人性本恶出发 ,以义———分———群作为其构建社会秩序化的因果逻辑链环 ,环环紧扣 ,步步演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苟子 明分使群 隆礼 重法
下载PDF
“明分使群”是荀况经济思想的核心
5
作者 曹应旺 《经济问题探索》 1984年第9期62-66,共5页
荀况生活于战国末期,其时正是封建统一的前夜。荀况的经济思想是研究如何发展封建经济的问题,是为即将出现的封建统一的国家服务的。荀况看到了人同自然的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是荀况最重视的是封建生产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 荀况生活于战国末期,其时正是封建统一的前夜。荀况的经济思想是研究如何发展封建经济的问题,是为即将出现的封建统一的国家服务的。荀况看到了人同自然的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是荀况最重视的是封建生产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荀况反映封建生产关系的核心范畴是“明分使群”。理解荀况的“明分使群”是理解荀况经济思想的关键。“明于天人之分”与“明分使群”“明分”一方面要明确分别人和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明确分别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对于前者,荀况在《天论》一文中概括为“明于天人之分”;对于后者,荀况在《富国》一文中概括为“明分使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分使群 荀况 天人之分 封建生产关系 社会关系 强本节用 核心范畴 中国封建社会 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思想
下载PDF
明分使群
6
作者 王志跃 《竞争力》 2008年第11期74-74,共1页
人的力气不如牛,牛马却都能够为人所用,原因何在?荀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显然是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实际上他试图在理论上去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够支配自然界,役使万物,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具有不同于自然界... 人的力气不如牛,牛马却都能够为人所用,原因何在?荀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显然是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实际上他试图在理论上去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够支配自然界,役使万物,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具有不同于自然界中其他自然生物的特点,就在于人“能群”,即人具有组织社会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分使群 关系问题 人与自然 自然界 荀子
下载PDF
荀子“明分使群”
7
作者 李嘉晖 《企业管理》 2021年第3期39-40,共2页
荀子的管理思想体系十分完整,围绕"明分使群"的思想展开。荀子的管理目标非常清晰,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富强的治世之国。在这样的管理目标下,荀子对管理中的组织职能、领导职能、决策职能、用人职能、激励职能等各方面都做... 荀子的管理思想体系十分完整,围绕"明分使群"的思想展开。荀子的管理目标非常清晰,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富强的治世之国。在这样的管理目标下,荀子对管理中的组织职能、领导职能、决策职能、用人职能、激励职能等各方面都做出了相当丰富的阐述。本文以现代管理学视角,分析荀子"明分使群"思想中蕴含的管理思想,研究领导者和管理者应该如何进行组织管理,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依赖,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协同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明分使群 归属感 责任感
下载PDF
荀子“明分使群”思想运用
8
作者 李嘉晖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第6期156-157,共2页
天人关系是先秦诸子立论的基点。孔孟的仁政、墨子的非攻和老子的小国寡民等美好社会理想均依托于对天道的信仰。荀子在中国管理思想史上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明分使群”思想通过“天人之分”和“性伪之分”的形上根基重建... 天人关系是先秦诸子立论的基点。孔孟的仁政、墨子的非攻和老子的小国寡民等美好社会理想均依托于对天道的信仰。荀子在中国管理思想史上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明分使群”思想通过“天人之分”和“性伪之分”的形上根基重建,将良性社会秩序建构在对现实人性的认肯和人类主体的能动实践层面,从而实现社会制度化建设和人的主体性价值伸张的内在逻辑统一,其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方面的内容异常丰富。本文研究选题从现代管理学角度为研究出发点,以现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荀子“明分使群”思想在员工归属感和责任感培养中的具体运用方法与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明分使群 归属感 责任感
下载PDF
论荀子“明分使群”观中“分”之范畴与现代管理学“科层制”的共性之处
9
作者 宋曼璐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20年第13期0256-0256,共1页
笔者认为,管理哲学的内容十分具有现世价值,其实质为思辨形而上维度与科学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的辩证统一,是技术理性与以哲学的批判精神反思管理实践和经验的有机结合。对于这种在行政上极具使用价值的思想,从古至今,由西方到中国,对其... 笔者认为,管理哲学的内容十分具有现世价值,其实质为思辨形而上维度与科学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的辩证统一,是技术理性与以哲学的批判精神反思管理实践和经验的有机结合。对于这种在行政上极具使用价值的思想,从古至今,由西方到中国,对其都有思想家进行相关论述,而这些论述中必然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荀子“明分使群”观内蕴含的“群而无分则争”中“分”的解读与现代管理学中“科层制”的相通点进行探究,旨在于东西方管理学的共性中揭示出现代企业运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内在运行机制究竟以何种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分使群 层制 各司其职
下载PDF
“明分使群”:作为社会秩序化机制的荀子社会分类学
10
作者 郑鹏 《社会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53,共23页
荀子群学的发现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学化的产物。它所指涉的社会学核心问题是群如何有序地整合趋恶的个体。回答这一问题,不能止步于寻找社会控制工具,还要揭示荀子群学为完成社会秩序化所设计的社会机制。在《荀子》一书中,“分”是... 荀子群学的发现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学化的产物。它所指涉的社会学核心问题是群如何有序地整合趋恶的个体。回答这一问题,不能止步于寻找社会控制工具,还要揭示荀子群学为完成社会秩序化所设计的社会机制。在《荀子》一书中,“分”是比“群”流布更为广泛的概念。据此可将视角由“群”转向“分”,构建荀子群学内在的社会秩序化机制。“明分使群”是荀学的本土性分析性概念,其理论基础是荀子社会分类学,正是由于该社会机制的作用,荀子“群居和一”的理想社会之等差结构才得以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学 明分使群 社会机制-结构 中国社会思想史
原文传递
明分使群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
作者 郭洪楠 孙竞阳 殷路 《才智》 2012年第34期132-132,共1页
战国末期,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生于战国末期赵国的荀子,是这一时代的见证者。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论出发,荀子提出了"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从解决社会存在的矛盾,荀子提出应以"制礼义以分... 战国末期,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生于战国末期赵国的荀子,是这一时代的见证者。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论出发,荀子提出了"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从解决社会存在的矛盾,荀子提出应以"制礼义以分之"来解决。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运用"明分使群"的思想,不断加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运用社会组织实现和谐,调整社会结构构建和谐,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明分使群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原文传递
群学:荀子的开创性贡献及对其精义的阐释 被引量:6
12
作者 宋国恺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8-14,共7页
荀子为中国社会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群学创始人,是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阐释了荀子的群学,在以"群"的概念为核心的基础上,形成围绕这一核心概念的概念群和概念体系,提出"群"的若干命题,阐释合群、能群、善群、... 荀子为中国社会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群学创始人,是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阐释了荀子的群学,在以"群"的概念为核心的基础上,形成围绕这一核心概念的概念群和概念体系,提出"群"的若干命题,阐释合群、能群、善群、乐群的要旨,并将此贯穿践行于中国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各个层面,进而形成社会规范,约束个体行为,浸润群体生活,调节社会关系,影响社会变迁;荀子创立的群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中国社会学绵延发展的基石以及弥足珍贵的优秀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分使群 中国社会学史 荀子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群居和一
13
作者 王志跃 《竞争力》 2008年第12期74-74,共1页
对于“群居和一”的论述,是苟子社会思想观念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接着他关于“明分使群”思想而来的,是对“明分使群”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而着重于对“使群”观念的阐发,其核心在于,苟子认为,所谓的“使群”,就是由人形成的... 对于“群居和一”的论述,是苟子社会思想观念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接着他关于“明分使群”思想而来的,是对“明分使群”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而着重于对“使群”观念的阐发,其核心在于,苟子认为,所谓的“使群”,就是由人形成的社会群体,要和谐相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思想观念 明分使群 社会 和谐相处 苟子
下载PDF
中西之“群”:亚里士多德与荀子政治思想的比较
14
作者 常晶 《长治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7,共7页
亚里士多德和荀子的学说都以人的社会性为出发点,在论证“群”与“分”的关系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可以指导政治实践的群体秩序。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公民共同体以契约为基础,城邦的至高而广涵性反映了以横向关系为特征的格局;荀子的思想中... 亚里士多德和荀子的学说都以人的社会性为出发点,在论证“群”与“分”的关系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可以指导政治实践的群体秩序。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公民共同体以契约为基础,城邦的至高而广涵性反映了以横向关系为特征的格局;荀子的思想中,国家是家庭父子关系的延续,家国是一体同构的,“维齐非齐”的“明分之群”建立的是纵向等级结构。由此,亚里士多德设计了以公民共同管理国家、法治为特征的共和政体;而荀子则提倡君主至上、隆礼重法的“王制”。二者在中西早期政治思想中分别奠定了“政道”与“治道”两种不同的政治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荀子 公民 共和政体 明分使群 王制
下载PDF
荀子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思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克谦 《管子学刊》 2023年第4期85-95,共11页
荀子在对人的类本质、人类社会基本结构的认知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治理方面带有普遍意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指出“群”“分”“义”是由人的类本质决定的社会构成要素;人类社会必须通过“明分”来“使群”,即通过明确社会角色权力义务来使社... 荀子在对人的类本质、人类社会基本结构的认知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治理方面带有普遍意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指出“群”“分”“义”是由人的类本质决定的社会构成要素;人类社会必须通过“明分”来“使群”,即通过明确社会角色权力义务来使社会运作;一个社会必须在等级差别和社会公平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君主、官吏以及作为社会精英的士君子是社会治理的责任主体,他们承担着“群居和一”、达成社会治理目标的重任。荀子的社会治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孔、孟和老、庄那种基于血缘宗法制、小国寡民自然社会伦理的政治观念,带有更多人类社会的普适性,也更适合广土众民大一统政治局面下社会治理的实际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社会治理 明分使群 维齐非齐 居和一
下载PDF
荀子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微
16
作者 曹久悦 孙孝科 《哲学进展》 2023年第7期1438-1443,共6页
作为战国末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以其锐利的目光与理性的思索洞察和剖析当时的社会现象,并为其时的社会问题应对给出了自己的理想答案。荀子核心思想中的“隆礼重法”、“足国裕民”、“尚贤使能”、“明分使群”等有效助益当时的社... 作为战国末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以其锐利的目光与理性的思索洞察和剖析当时的社会现象,并为其时的社会问题应对给出了自己的理想答案。荀子核心思想中的“隆礼重法”、“足国裕民”、“尚贤使能”、“明分使群”等有效助益当时的社会治理,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礼法模式的基石。荀子的上述系列治国理政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的德法兼治、共同富裕、人才强国、和谐社会建设等基本国策存在着内在的关联与惊人的契合,从而凸现出荀子思想历久弥新的理性光辉与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国家治理 隆礼重法 明分使群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试论荀子礼治思想对孔孟德治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被引量:5
17
作者 谢树放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8,共6页
荀子建立在天人观人性论哲学基石上的以礼为本、"隆礼重法"的礼治思想是对孔孟德治思想的继承与超越。他的天人相分、化性起伪的唯物主义礼治思想是对孔孟德治思想唯心主义的超越,他的明分使群、以义制利的智性主义礼治思想... 荀子建立在天人观人性论哲学基石上的以礼为本、"隆礼重法"的礼治思想是对孔孟德治思想的继承与超越。他的天人相分、化性起伪的唯物主义礼治思想是对孔孟德治思想唯心主义的超越,他的明分使群、以义制利的智性主义礼治思想是对孔孟德治思想德性主义的超越,他的"隆礼重法"、德主刑辅的现实主义礼治思想是对孔孟德治思想理想主义的超越。剔除其封建糟粕,它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仍可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相分” “化性起伪” 明分使群 “隆礼重法”
下载PDF
荀子“礼乐政治”刍议 被引量:2
18
作者 隋思喜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4-60,共7页
荀子主张通过一种礼乐政治来建构一种德性生活秩序,从而实现"明分使群"的社会生活。按照"原先王"与"法后王"的致思理路,荀子展开了礼乐政治之"道"和"政"的基本架构。在这一基本架构... 荀子主张通过一种礼乐政治来建构一种德性生活秩序,从而实现"明分使群"的社会生活。按照"原先王"与"法后王"的致思理路,荀子展开了礼乐政治之"道"和"政"的基本架构。在这一基本架构上,荀子探讨了"有位之人如何实现有其德"和"有德之人如何实现正其位"两个基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分使群 礼乐政治 原先王 法后王
下载PDF
荀子的军事思想 被引量:2
19
作者 姜国柱 《管子学刊》 1997年第1期37-42,共6页
荀子的军事思想姜国柱战国末期,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长期兼并战争,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趋于形成,荀子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的学说,把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推到了时代的高峰,而成为先秦哲学思想的集... 荀子的军事思想姜国柱战国末期,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长期兼并战争,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趋于形成,荀子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的学说,把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推到了时代的高峰,而成为先秦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与此同时,他的兵论,亦颇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乐论》 政治与军事 国富兵强 尚贤使能 音乐 军事思想 人的本性 明分使群 战争 度量分界
下载PDF
荀子“先王制礼论”的再审视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国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20,共5页
"先王制礼论"是荀子关于礼的起源的论述。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事实上,荀子在其理论体系中,不仅回答了"先王制礼"的可能性,而且还阐述了"先王制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先王制礼论"与"... "先王制礼论"是荀子关于礼的起源的论述。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事实上,荀子在其理论体系中,不仅回答了"先王制礼"的可能性,而且还阐述了"先王制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先王制礼论"与"性恶论"、"明分使群说"、"化性起伪说"以及"礼有三本说"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荀子极富特色的礼学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王制礼论 礼有三本说 性恶论 明分使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