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机制与风格:明星影片公司早期运作策略初探 |
孙蕾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
|
|
2
|
张石川及明星影片公司的文化策略及价值重估——在“鸳鸯蝴蝶派”的文化场域中 |
包燕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3
|
电影记忆与民国南昌--从明星影片公司江西电影行谈起(1933年-1949年) |
余克东
|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1
|
|
4
|
昨夜星沉:明星影片公司覆亡原因分析(1936~1940) |
付永春
|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5
|
从边缘到中心的“草根”——探析明星影片公司的文化特质 |
艾青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6
|
明星影片公司跨文化交往混杂性特质 |
艾青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7
|
明星影片公司与早期中国电影放映模式的开拓 |
艾青
|
《电影新作》
|
2015 |
0 |
|
8
|
明星影片公司江西电影行始末(1933—1937) |
余克东
姜滨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9
|
《美德夫人》四重奏:民族文化大众性与民间文化区域性竞合下的明星影片公司粤语片制作发行活动 |
刘晓臣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0
|
1933年明星公司对于电影新题材的开拓 |
韩畅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1
|
1920年代上海的电影制作公司——以文艺界人际网络为基础的电影制作业的展开 |
菅原庆乃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1 |
6
|
|
12
|
浅谈张石川对电影演员(明星)的发掘与培养 |
蔡必成
|
《艺术评鉴》
|
2019 |
0 |
|
13
|
电影《春蚕》:左翼文学与国产电影市场的结晶 |
袁庆丰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0 |
8
|
|
14
|
《春蚕》至今“思”无尽 |
刘宇清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15
|
左翼文学与国产电影的正面对接——以1933年的《春蚕》为例 |
袁庆丰
|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9 |
2
|
|
16
|
20年代明星公司电影类型化发展研究 |
艾青
|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7
|
寓居上海:石库门里弄与中国早期电影的“地方感”生产 |
艾青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18
|
论中国早期电影“教化”思潮 |
江萌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9
|
中国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
陆茂清
|
《武汉文史资料》
|
2014 |
2
|
|
20
|
为人民做事的音乐家贺绿汀 |
陈扬桂
|
《湘潮》
|
202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