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寇纪念碑建设运动”与明治天皇制国家的建立
1
作者 景梦如 《思想与文化》 2020年第2期330-349,共20页
1888年1月,时任日本福冈警察署长的汤地丈雄发起了一场"元寇纪念碑建设运动",该运动以建立龟山上皇铜像为目标,宣扬"忠君爱国"精神,在当时影响广泛.从史学角度看,这是利用历史、建构记忆、树立民族主义意识和认同... 1888年1月,时任日本福冈警察署长的汤地丈雄发起了一场"元寇纪念碑建设运动",该运动以建立龟山上皇铜像为目标,宣扬"忠君爱国"精神,在当时影响广泛.从史学角度看,这是利用历史、建构记忆、树立民族主义意识和认同的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发展的"元寇纪念碑建设运动",既是明治时期日本向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道路前进中的"目击者",也是"参与者".本文着眼"参与者"角度,考察建碑运动在日本从封建国家向近代天皇制国家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地丈雄 元寇纪念碑建设运动 明治天皇制国家
原文传递
从“Religion”到“宗教”——明治前期日本人的一些思考和理解 被引量:8
2
作者 渡边浩 商兆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共7页
本文旨在讨论19世纪后半期,日本知识分子如何认识和理解欧美的"religion",以及当这个词被译作"宗教"后,日本人又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词汇。根据外国使节的观察,当时的日本人尤其是上层社会有关"religion"... 本文旨在讨论19世纪后半期,日本知识分子如何认识和理解欧美的"religion",以及当这个词被译作"宗教"后,日本人又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词汇。根据外国使节的观察,当时的日本人尤其是上层社会有关"religion"的意识甚为薄弱;明治时代前往欧美学习的日本人,也震惊于西方"religion"的繁盛。在明治初期众多"religion"的译词当中,"宗教"一词最终脱颖而出。"宗教"一词意指拥有"宗旨"形式的"教",或者各种各样"宗"派的"教";其中的"教",来源于儒学意义上的"教化"。基于江户时代的传统以及当时追求"文明"的需求,明治知识分子将"宗教"视作维持臣民道德的工具而加以特别重视,出现了有关日本应当采纳何种宗教的种种讨论。这些探索最终导致了明治天皇制国家的成立。这一体制是拥有中国思维模式的明治知识分子以西方为榜样构造出来的,是一种将中国与西方风格折衷而形成的奇特的"教育·宗教"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明治时代 明治天皇制国家
原文传递
西村茂樹の国民道德論と儒教改良思想——近代的国民形成における道德の役割
3
作者 那希芳 《日本学研究》 2009年第1期369-388,共20页
笔者一直关注明治时期“国民国家”形成过程中国民道德建设的问题,及儒教所起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西村茂树的国民道德论,试图得到阐明上述问题的一些启示。本文分两部分。第一,追溯西村国民道德论的形成历程(强调统治者修身→注重学校... 笔者一直关注明治时期“国民国家”形成过程中国民道德建设的问题,及儒教所起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西村茂树的国民道德论,试图得到阐明上述问题的一些启示。本文分两部分。第一,追溯西村国民道德论的形成历程(强调统治者修身→注重学校的修身教育→提倡国民道德)。第二,论述了西村对于道德实践与道德理论关系的认识的变化(重视道德实践→确定理论根据→建立道德学),在认识到道德理论的重要性后,西村着手融合东方儒教与西方哲学创立新的道德学,在此分析了其道德学的方法论和特征。笔者从新的角度(即“国民形成”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西村国民道德论的变迁过程。西村的儒教改良思想此前很少有人提及,笔者通过《德学讲义》(《增补改定西村茂树全集》中首次收入)分析了西村的儒教改良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国家 修身 国民道德 儒教改良
原文传递
An Analysis of Japan's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over the Seven Postwar Decades
4
作者 Han Dongyu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7年第3期47-64,共18页
During the seven decades since the war ended, Japan has undergone "changes of direction" involving group expressions of regret, accompanied by the intellectual "soul- searching" of quite a few academics. Ultimatel... During the seven decades since the war ended, Japan has undergone "changes of direction" involving group expressions of regret, accompanied by the intellectual "soul- searching" of quite a few academics. Ultimately, however, the country has been unable to comple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ts political values. Its consciousness of superiority, dating back to the Meiji era, and its dream of being restored to the status of a "normal country" have distorted Japan's idea of the war and its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As a result, at the critical postwar moment when Japan most needed to develop a truthful view of its history, its national will expressed itself in the rejection of this possibility. Japan has manufactured Sino-Japanese friction and manipulated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pretext of a supposed "China threat" into relaxing the constraints upon Japan, and has attempted to abandon the thought and deeds of the postwar international order. Not only has this repeatedly subverted the standards by which the intemational "left" and "right" assess Japan; it has also once again placed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a precarious 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war Japan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Meiji era normal country "left" and"righ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