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湛心学的流变与明清哲学的转折——兼论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滥觞
1
作者 戢斗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8-46,共9页
陈湛心学的流变并非如《明儒学案》所示合流于阳明心学一种去向。陈湛心学与阳明、程朱、关中、东林、蕺山、南园等学派紧密互联,呈现出流变的多向性。而其趋向,则是走向以朴素唯物主义为体、以自然人性论和实学为两翼的早期启蒙思潮。... 陈湛心学的流变并非如《明儒学案》所示合流于阳明心学一种去向。陈湛心学与阳明、程朱、关中、东林、蕺山、南园等学派紧密互联,呈现出流变的多向性。而其趋向,则是走向以朴素唯物主义为体、以自然人性论和实学为两翼的早期启蒙思潮。陈湛心学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主力军之一,其流变的态势与明清哲学的转折高度耦合,早期启蒙思潮兴起的线索由此清晰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湛心学 明清哲学 早期启蒙思潮 学派流变
下载PDF
21世纪宋元明清哲学综合研究突破的可能性之探寻——从胡适“近世哲学”概念谈起
2
作者 吴根友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8-411,共4页
胡适用“近世哲学”概念将自北宋至清代近千年的学术、思想史看作是一个大的思想史单位,以相对中立的价值态度来分析宋明理学的理论贡献与理论失误,强调这近千年的思想史及其问题意识的内部转化过程。与宋元明清思想研究者相比,胡适以... 胡适用“近世哲学”概念将自北宋至清代近千年的学术、思想史看作是一个大的思想史单位,以相对中立的价值态度来分析宋明理学的理论贡献与理论失误,强调这近千年的思想史及其问题意识的内部转化过程。与宋元明清思想研究者相比,胡适以其整体性观念和科学理性的精神来重新解释清代学术,把科学精神与重视民众物质需求的现代性思想结合起来,构筑起清代学术与西方现代思想之间相互对话和理解的平台,凸显了清代学术的现代性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近世哲学 现代性 宋元明清哲学
下载PDF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 被引量:34
3
作者 张再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63,共12页
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乃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该哲学不仅从身体出发以其突出的此在、性感和历时的性质而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其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如果说西方哲学史是... 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乃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该哲学不仅从身体出发以其突出的此在、性感和历时的性质而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其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如果说西方哲学史是一我思之于我思对象不断逼近的线性论的历史的话,那么中国哲学史则体现为一根身的道体一辟一阖的循环论的历史。就其大的脉络而言,先秦哲学标志着身体的挺立,宋明哲学则意味着身体的退隐和与之相偕的心识的觉醒,而明清哲学则代表着向身体的回归的运动。这一中国哲学史的内在理路的揭示,既历史与逻辑一致地是对身体而非心体这一中国哲学本体的真正澄清,又对于我们把握整个人类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以一种历史的辩证法为我们表明,正如西方的意识哲学的启蒙曾经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现代文明那样,在后现代日行日近的今天,对中国古老的“身体之书”的重新解读,也必将使中华文明再次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哲学 中国哲学 先秦哲学 宋明哲学 明清哲学
下载PDF
论胡适“近世哲学”概念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根友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6,共6页
通过对胡适“近世哲学”的思想概念的反思,综合20世纪以来有关宋明理学与清代学术的研究成果,超越宋明理学研究与明清之际学术研究两大阵营对立的各种观点,力求更加全面地看待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对中国现代学术与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 胡适 近世哲学 宋明理学 明清哲学
下载PDF
戴震哲学的现代阐释——读《戴震哲学思想新探:戴震与乾嘉学术的现代性研究》
5
作者 韩书安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第11期126-128,共3页
作为清代学术思想的核心人物——戴震及其哲学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吴根友教授长期耕耘于明清哲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继《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2004)、《明清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诸问题... 作为清代学术思想的核心人物——戴震及其哲学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吴根友教授长期耕耘于明清哲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继《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2004)、《明清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诸问题》(2008)、《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2015)、《中国哲学通史·清代卷》(2020)等书之后,近期他又推出《戴震哲学思想新探:戴震与乾嘉学术的现代性研究》(2022),系统总结三十余年来研究戴震哲学的心得体会,可谓是戴学研究史上一部里程碑式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哲学 戴震哲学 现代价值观 乾嘉学术 现代性研究 明清哲学 戴学研究 现代阐释
下载PDF
孙奇逢光大朱熹《易》学思想精华的几个方面
6
作者 李之鉴 《洛阳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13-16,共4页
《读易大旨》代表了孙奇逢《易》学思想的最高成就。孙奇逢的《易》学思想 ,从“《易》本模写天地而作”、“《易》模写天地间事理”、“无卜筮而知吉凶”三个方面与朱熹《易》思想相通 ,有传承 ,也有超迈。
关键词 孙奇逢 朱熹 模写 《易》学思想 读易大旨 明清哲学
下载PDF
《周易外传》中的政治哲学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梅珍生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3-99,共7页
《周易外传》是王夫之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在此书里,王夫之提出了政治活动中一系列值得深思的政治哲学问题。他阐发了政治活动中"智统四德"的政治理性,强调了"智"对于"四德"的引导作用,对传统社会里过... 《周易外传》是王夫之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在此书里,王夫之提出了政治活动中一系列值得深思的政治哲学问题。他阐发了政治活动中"智统四德"的政治理性,强调了"智"对于"四德"的引导作用,对传统社会里过多地讲"智依四德"的倾向作了合理的纠正;在社会公正问题上,他强调了"大公于百姓"的"无心"的观念;在政治目标方面,他强调"依人建极",只有体现"乾坤之全"的道或者政治设计,才足以成为合理政治的"中和之极";他反对"专一之主"的独断,提出了《周易》式"民主"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周易外传 明清哲学 依人建极
原文传递
论刘蕺山对理气论的重塑
8
作者 申鹏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5-70,共6页
刘蕺山的理气论是针对晚明理学之弊而发。为解决理学出现的种种弊端,他从重新诠释体用思想开始,以合一思维取代分解思维。针对朱熹的理气论,他提出理气相即的思想,把理气论最后落脚点落在气上,重视气的承载性。他又把其理气论贯入心性论... 刘蕺山的理气论是针对晚明理学之弊而发。为解决理学出现的种种弊端,他从重新诠释体用思想开始,以合一思维取代分解思维。针对朱熹的理气论,他提出理气相即的思想,把理气论最后落脚点落在气上,重视气的承载性。他又把其理气论贯入心性论,通过性情、意念等概念的重新诠释,来解决理学心性论出现的问题。辗转救治之下,他所建构的重气的理气论开启了理学由虚向实的走向,成为明末清初学术转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蕺山 理学 理气 体用 性情 意念民 心性论 明清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