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与“史料”:明清小说理论何以编年?
1
作者 杨志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3-92,共10页
明清小说理论编年史并非仅仅是小说理论本身的单一编年,而是对影响小说理论发展的诸种要素的整体编年,它将立体而有效地揭示明清小说理论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得接受者得以生成各自理解的明清小说理论史。为此,需要突破现有认知视域下... 明清小说理论编年史并非仅仅是小说理论本身的单一编年,而是对影响小说理论发展的诸种要素的整体编年,它将立体而有效地揭示明清小说理论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得接受者得以生成各自理解的明清小说理论史。为此,需要突破现有认知视域下小说理论史料的范围,将包括文人交游、书坊刊刻、小说编创、官方政令等作为史料的重要来源,进而揭示明清小说理论演进并非仅是理论本身前后影响的线性形态,而是诸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以客观、真实地展现明清小说理论演进的稳固特征与新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理论 编年史 史料 视角 价值
下载PDF
期待视野:明清小说理论的文学接受意识
2
作者 冯利华 《天府新论》 CSSCI 2010年第1期152-155,共4页
期待视野是读者的内在审美尺度,影响阅读兴趣,决定接受效果。明清小说理论蕴涵丰富的接受意识,相关探讨已涉及到读者的期待视野。这一时期,小说阅读群体与创作目的皆发生变化。为追求商业利润与"寓教于乐"的阅读效果,小说创... 期待视野是读者的内在审美尺度,影响阅读兴趣,决定接受效果。明清小说理论蕴涵丰富的接受意识,相关探讨已涉及到读者的期待视野。这一时期,小说阅读群体与创作目的皆发生变化。为追求商业利润与"寓教于乐"的阅读效果,小说创作转向对接受者的关注,而过分注重迎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则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作品的艺术水准相去甚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接受 期待视野 明清小说理论
下载PDF
论明清小说理论对艺术真实的探索 被引量:2
3
作者 楚永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2期38-41,共4页
明清小说理论对艺术真实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 :实录观念把历史的准确记录作为真实性 ;“贵幻”说否定了实录观念 ,对小说的文学特性加深了理解 ,肯定了虚构的作用 ,提出了“幻中见真”的观点 ;其后出现的写实思想向“实录”回归 ,但不... 明清小说理论对艺术真实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 :实录观念把历史的准确记录作为真实性 ;“贵幻”说否定了实录观念 ,对小说的文学特性加深了理解 ,肯定了虚构的作用 ,提出了“幻中见真”的观点 ;其后出现的写实思想向“实录”回归 ,但不是简单重复 ,而是在否定之否定中对艺术真实有了较完善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理论 艺术真实 实录观念 "贵幻"观念
下载PDF
求幻奇于人间世界——明清小说理论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4
作者 阮国华 《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60-66,共7页
(一)明清小说理论领域中关于幻奇问题的探讨实际上包含着几方面的内容,或者说有几条发展线索:一是从一般意义上说奇道幻,谈的是小说创作中的艺术虚构问题,其目的在于使小说从历史实录中挣脱出来,获得独立的艺术地位。这是因为,尽管从先... (一)明清小说理论领域中关于幻奇问题的探讨实际上包含着几方面的内容,或者说有几条发展线索:一是从一般意义上说奇道幻,谈的是小说创作中的艺术虚构问题,其目的在于使小说从历史实录中挣脱出来,获得独立的艺术地位。这是因为,尽管从先秦萌芽式的小说起,自觉不自觉的艺术虚构就成为了其显著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理论 幻奇问题 小说创作 艺术虚构 志怪搜神
下载PDF
论明清小说戏曲理论与佛教心性论的关系
5
作者 汤凌云 《湘南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66-70,共5页
明清小说戏曲理论具有丰富的佛教心性论内涵。明清小说戏曲思想家认为,艺术的虚构性出于创造之心,因而推重真实性情的书写,提出"写心"、"曲为心曲"等直切心源的学说,主张以平常心境进行审美活动。探讨明清小说戏曲... 明清小说戏曲理论具有丰富的佛教心性论内涵。明清小说戏曲思想家认为,艺术的虚构性出于创造之心,因而推重真实性情的书写,提出"写心"、"曲为心曲"等直切心源的学说,主张以平常心境进行审美活动。探讨明清小说戏曲理论与佛教心性论的关系,不能忽视贯穿其中的般若空观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戏曲理论 佛教心性论 般若空观
下载PDF
新起点、新视角、新成果——江苏省明清小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6
作者 齐慧源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57-58,71,共3页
关键词 明清小说理论 学术研讨会 江苏省 综述 成果 会员代表大会 文化事业单位 专家学者
下载PDF
我国明清时期“幻奇派”小说理论的成就 被引量:1
7
作者 阮国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47-56,共10页
从汉魏六朝开始,我国萌芽状态的小说理论实际上已出现了两个分支:一支崇尚写实,往往被人们称之为“写实派”小说理论;一支强调幻奇,注重和提倡志怪搜神,我们不妨称之为“幻奇派”小说理论。后者从自汉魏时期开始萌芽发展到明清时... 从汉魏六朝开始,我国萌芽状态的小说理论实际上已出现了两个分支:一支崇尚写实,往往被人们称之为“写实派”小说理论;一支强调幻奇,注重和提倡志怪搜神,我们不妨称之为“幻奇派”小说理论。后者从自汉魏时期开始萌芽发展到明清时期渐趋成熟,从而成为明清小说理论不可缺少的一翼,与同时趋向成熟的“写实派”小说理论双壁联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理论 明清时期 成就 汉魏六朝 汉魏时期 写实 萌芽 成熟
下载PDF
真幻不二:明清小说戏曲真实性的审美原则 被引量:1
8
作者 汤凌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30-36,共7页
明清小说戏曲思想家普遍重视从"真"与"幻"的关系来探讨的艺术真实性。小说戏曲的真实是审美的真实,是"理"与"事"的契合,是幻中有情,事中含理。真幻不二是明清小说戏曲真实性的审美原则。这一... 明清小说戏曲思想家普遍重视从"真"与"幻"的关系来探讨的艺术真实性。小说戏曲的真实是审美的真实,是"理"与"事"的契合,是幻中有情,事中含理。真幻不二是明清小说戏曲真实性的审美原则。这一审美原则指向三个层次:一是即幻即真的佛理禅思;二是即幻悟真的般若空观;三是真幻双泯的审美境界。相应地,"游戏笔墨"、"惟虚故活"、"化工文字"等审美理想也广为明清小说戏曲美学所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戏曲理论 真实性 真幻不二 审美原则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美学的真幻关系论 被引量:1
9
作者 祁志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4-129,共6页
六朝以前人们对小说的虚构特点尚未自觉。唐宋出现了对小说虚构特点的初步自觉,但对真幻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尚缺少丰富深刻的认识。明清是中国古代小说美学真幻关系论的成熟时期,众多杰出的小说评点家结合当时流行的小说文本,将真幻相... 六朝以前人们对小说的虚构特点尚未自觉。唐宋出现了对小说虚构特点的初步自觉,但对真幻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尚缺少丰富深刻的认识。明清是中国古代小说美学真幻关系论的成熟时期,众多杰出的小说评点家结合当时流行的小说文本,将真幻相即的深刻剖析渗透到创作发生、艺术构思、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等环节的分析中去,从而将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关系的分析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小说 明清小说美学真幻关系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