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电双频指数在评估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昏迷程度和判定预后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明 钱俊英 +5 位作者 李涛 解建 徐拥庆 姜志明 张众慧 孙楠楠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在评估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患者昏迷程度和判定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ICU病房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的昏迷患者,复苏后24h内行BIS监测,同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观察...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在评估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患者昏迷程度和判定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ICU病房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的昏迷患者,复苏后24h内行BIS监测,同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观察6个月预后。分析GCS评分与BIS的相关性及不同的GCS评分所对应的BIS值,比较不同GCS评分组间的BIS值和死亡率。分析BIS值与预后的关系,计算BIS值判定心肺复苏成功的昏迷患者6个月预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结果BIS值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808,P〈0.01),随着GCS评分的升高,BIS值逐渐升高(P〈0.01),死亡率逐渐下降。死亡及植物状态率和意识恢复率与BIS值均具有相关性(x^2=22.42,P=0.000),预后越差,BIS值越低(P〈0.05)。BIS值≤40提示预后不良,敏感度100.00%,特异度65.00%;BIS值〉60提示预后良好,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3%和88.89%。BIS值为0的患者神经系统查体均符合脑死亡的诊断标准。结论BIS监测是评估心肺复苏成功患者昏迷程度和判定预后的有效指标,BIS值为0可成为诊断脑死亡的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心肺复苏 昏迷程度 预后 脑死亡
下载PDF
电针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迁延性昏迷患者昏迷程度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丹丹 庞猛 王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迁延性昏迷患者昏迷程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015年4月-2018年3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46例重型颅脑损伤迁延性昏迷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予醒脑静、神经节苷脂等促醒药物...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迁延性昏迷患者昏迷程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015年4月-2018年3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46例重型颅脑损伤迁延性昏迷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予醒脑静、神经节苷脂等促醒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同时给予高压氧、被动肢体活动及音乐声刺激治疗、光刺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电针刺激治疗,2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比治疗前后昏迷程度、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及治疗效果。结果随着疗程延长,2组的GCS评分、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收缩期峰流速(Vs)及平均峰流速(Vm)均逐渐增高(P均<0.05)。在第2个、第3个疗程中,观察组GCS评分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Vs、Vm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1.2%(52/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1%(3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迁延性昏迷患者可进一步改善昏迷程度,脑血流动力学改善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刺激 重型颅脑损伤 迁延性昏迷 昏迷程度
下载PDF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胃潴留的动态观察及与血糖、昏迷程度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军 于志伟 +1 位作者 杨芳雨 鲍月红 《中国医药导刊》 2010年第9期1505-1507,共3页
目的:调查分析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胃潴留好发时间段及血糖和昏迷程度对胃潴留的影响。方法:对入住神外ICU且行鼻饲喂养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每隔4小时监测胃残余量、血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共观察10天。统... 目的:调查分析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胃潴留好发时间段及血糖和昏迷程度对胃潴留的影响。方法:对入住神外ICU且行鼻饲喂养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每隔4小时监测胃残余量、血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共观察10天。统计分析胃潴留好发时间段及血糖和昏迷程度对胃潴留的影响。结果:在使用胃肠营养泵严格控制速度的情况下,76.4%的患者发生胃潴留,其中76.9%的患者在第6、7天发生胃潴留,血糖及病人的昏迷程度与胃潴留分别呈低度相关及中度相关。胃滞留与患者预后呈中度相关。结论:胃潴留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好发于鼻饲喂养后的第6、7天,对血糖较高及GCS较低患者的应加强监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 胃潴留 血糖 昏迷程度
下载PDF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患者昏迷程度、自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王秀容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1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患者昏迷程度、自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患者92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7例(常规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患者昏迷程度、自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患者92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7例(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45例(常规护理干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昏迷程度、自理能力及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心理、生理、环境、社会关系)、巴氏量表(BI)(自我照顾、运动能力)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高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昏迷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取得了较高的护理满意度,临床实施价值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对性护理 病毒性脑膜炎 症状性癫痫 昏迷程度 自理能力
下载PDF
昏迷程度的评定方法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德新 王育珊 《中国社区医师》 2002年第1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昏迷程度 诊断 治疗 Glasgow昏迷评分法 Glasgow-Pittsbergh昏迷量表
下载PDF
脑电双频谱指数用于患者昏迷程度监测及护理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桂兰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第3期397-398,共2页
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是将脑电图的功率和频率经快速傅立叶转换和双频分析得出的混合信息拟合成一个最佳数字,用0~100的数值表示,反映大脑皮质的功能状况,
关键词 脑电双频谱指数 昏迷程度 监测 护理
下载PDF
颅脑外伤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对恢复期昏迷程度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祁海晖 宋孟若 陈华群 《中外医疗》 2023年第21期83-86,共4页
目的 探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外伤患者对恢复期昏迷程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给予单纯... 目的 探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外伤患者对恢复期昏迷程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给予单纯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观察组56例给予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恢复期昏迷程度。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71%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6,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2,P<0.05)。结论 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在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恢复期昏迷程度,降低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血肿清除 去骨瓣减压术 颅脑外伤 昏迷程度 并发症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对重度昏迷患者昏迷程度和预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胜荣 《中国医刊》 CAS 2013年第6期74-75,共2页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对重度昏迷患者程度及其预后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62例重度昏迷的患者,入院后进行BIS 12小时监测及G-P评分和GCS评分,比较脑电双频指数与各评分间的相关性,将患者预后情况联系BI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IS与GC...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对重度昏迷患者程度及其预后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62例重度昏迷的患者,入院后进行BIS 12小时监测及G-P评分和GCS评分,比较脑电双频指数与各评分间的相关性,将患者预后情况联系BI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IS与GC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792,P<0.05),与G-P评分呈正相关(r=0.901,P<0.05).随访半年,患者的BIS在>70的阶段预后好,明显高于<30、30~70两个阶段,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BIS在重度昏迷患者的昏迷程度评估及预后判断上具有较高的参考意义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深度昏迷 昏迷程度 预后
下载PDF
纳洛酮对脑出血意识障碍患者昏迷程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陈苑新 黄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9期115-116,共2页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脑出血意识障碍患者昏迷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10-2014-02我院收治脑出血意识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治疗,观察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治疗...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脑出血意识障碍患者昏迷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10-2014-02我院收治脑出血意识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治疗,观察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及对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为7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0d、20d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能有效减轻脑出血意识障碍患者的昏迷程度,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治疗效果,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洛酮 脑出血 意识障碍 昏迷程度 神经功能
下载PDF
Rotterdam CT计分与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昏迷程度相关性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文佳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959-961,共3页
目的:探讨Rotterdam CT计分与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昏迷程度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此114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均接受颅内压监测及颅脑CT扫描,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 目的:探讨Rotterdam CT计分与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昏迷程度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此114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均接受颅内压监测及颅脑CT扫描,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估昏迷程度,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评估预后状况,对不同颅内压、不同昏迷程度、不同预后患者Rotterdam CT计分予以比较,并以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Rotterdam CT计分与颅内压、GCS评分、GO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正常颅内压患者Rotterdam CT计分相较于高颅内压患者,明显更低(P<0.05);中度昏迷患者Rotterdam CT计分相较于重度昏迷患者,明显更低(P<0.05);预后良好患者Rotterdam CT计分相较于预后不良患者,明显更低(P<0.05);Rotterdam CT计分与颅内压呈正相关,与GCS评分、GO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Rotterdam CT计分与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昏迷程度有相关性,Rotterdam CT计分对患者预后有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Rotterdam CT计分 颅内压 昏迷程度 预后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对重度昏迷患者昏迷程度和预后评估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华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12期279-280,共2页
目的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在重度昏迷患者昏迷程度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我院ICU昏迷患者50例,记录入院24h内的APACHEII评分,并测量48h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48h内连续监测BIS值,每8h评价昏迷评... 目的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在重度昏迷患者昏迷程度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我院ICU昏迷患者50例,记录入院24h内的APACHEII评分,并测量48h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48h内连续监测BIS值,每8h评价昏迷评分,计算并比较平均值。并监测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及28d死亡率。结果经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BIS与昏迷评分及呈正相关(r=0.520,<0.05),BIS与G-P呈正相关(r=0.591,<0.05)。而且,BIS值越高,48h NSE越低,ICU住院时间越短,28d死亡率越低,神经学不良转归率越低。结论连续BIS在重度昏迷患者昏迷程度和预后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帮助医师直观、可靠的评估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S 重度昏迷 昏迷程度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下载PDF
经外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昏迷程度及预后的影响
12
作者 王建华 侯建金 莫教彬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21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经外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昏迷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于龙岩人民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12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受试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外侧裂组与颞叶皮层组,各64... 目的:探讨经外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昏迷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于龙岩人民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12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受试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外侧裂组与颞叶皮层组,各64例。两组均实施血肿清除术治疗,颞叶皮层组经颞叶皮层入路进行手术,外侧裂组经外侧裂入路进行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率),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d、1周昏迷程度[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观察两组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肺部感染、脑疝、颅内再出血、癫痫)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结果:外侧裂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颞叶皮层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颞叶皮层组,手术出血量少于颞叶皮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术后1周时,两组GC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且外侧裂组高于颞叶皮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裂组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颞叶皮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裂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显著优于颞叶皮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外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昏迷情况,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裂入路 颞叶皮层入路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 昏迷程度 预后
下载PDF
脑电双频指数与昏迷患者GCS评分、GCS-Pittsburgh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李涛 张明 +4 位作者 钱俊英 解建 徐拥庆 姜志明 杨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1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判定昏迷患者昏迷程度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35例ICU病房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7分的昏迷患者,昏迷后24 h内行BIS监测,同时行GCS评分和GCS-匹斯堡(Pittsburgh)评分,观察6个月预后。采用Spearman相...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判定昏迷患者昏迷程度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35例ICU病房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7分的昏迷患者,昏迷后24 h内行BIS监测,同时行GCS评分和GCS-匹斯堡(Pittsburgh)评分,观察6个月预后。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BIS与GCS评分、GCS-Pittsburgh评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BIS与GCS评分和GCS-Pittsburgh评分均呈正相关(P<0.01),r分别为0.820、0.873;预后良好者BIS显著高于预后不良者(P<0.01)。结论 BIS监测在评估昏迷患者昏迷程度和判定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昏迷程度评分 预后
下载PDF
动态脑电图在昏迷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凌 刘强 +2 位作者 崔蓉 李宇晖 贾超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5年第1期38-39,共2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临床对通过脑电图了解昏迷病人的脑功能情况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由于昏迷病人的脑电图改变比较多样,这对于了解是否昏迷、昏迷程度及预后、部分昏迷的原因和神经系统损害的部位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对我院2001~2003年重症监... 随着社会的发展,临床对通过脑电图了解昏迷病人的脑功能情况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由于昏迷病人的脑电图改变比较多样,这对于了解是否昏迷、昏迷程度及预后、部分昏迷的原因和神经系统损害的部位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对我院2001~2003年重症监护室收治的35例昏迷病人的43份动态描记时间为1~12 h的脑电图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病因、昏迷程度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昏迷病人 临床应用 人中 动态脑电图 脑电图改变 神经系统损害 昏迷程度 重症监护室 脑功能 预后
下载PDF
昏迷病人在高压氧舱中治疗的护理
15
作者 卢海英 周平 《黑龙江医药》 CAS 2009年第1期109-110,共2页
昏迷病人因其神志不清,意识障碍,无法与其沟通,所以对高压氧治疗(英文简称:HBO)中的护理要求也不同,有其特殊的一面。我院于2000年7月至今共收治各类疾病引起的昏迷病人102例,现将高压氧舱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 昏迷病人 高压氧舱 护理要求 管道脱落 气管切开 术区引流管 空气加压舱 昏迷程度 吸氧装置 负压吸
下载PDF
提高脑外伤昏迷病人置鼻饲管成功率护理体会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益 彭登琼 +1 位作者 刘霞 徐鸿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1年第12期135-,共1页
关键词 脑外伤昏迷 鼻饲管 昏迷病人 置管成功率 气管切开 昏迷程度 吸痰器 开颅术 食管下端括约肌 舌后坠
下载PDF
强化护理干预在颅脑血肿清除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淑芬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1期3679-3681,共3页
颅脑血肿清除术是临床处理脑出血的重要手段,能迅速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减轻神经损伤。研究指出,给予颅脑血肿清除术后昏迷患者科学有效护理干预服务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减轻昏迷程度,加快术后康复,降低并发症风险[1]。近年来,针对颅... 颅脑血肿清除术是临床处理脑出血的重要手段,能迅速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减轻神经损伤。研究指出,给予颅脑血肿清除术后昏迷患者科学有效护理干预服务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减轻昏迷程度,加快术后康复,降低并发症风险[1]。近年来,针对颅脑血肿清除术患者,临床通常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虽可确保患者术后安全性,但难以完全满足患者实际性需求,尤其是术后昏迷患者,需加强护理服务,配合术后治疗,降低神经功能损伤,促进病情转归[2]。强化护理干预是近年临床护理界提出的新概念,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护理服务,护理操作更加规范化、深入化,对于疾病康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18例颅脑血肿清除术后昏迷患者,旨在探究强化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护理干预 昏迷患者 昏迷程度 应用观察 加强护理 护理操作 临床护理 神经损伤
下载PDF
感知水平唤醒干预在急诊ICU颅脑损伤伴昏迷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田甜 张彩玲 《临床医学工程》 2022年第2期263-264,共2页
目的探讨感知水平唤醒干预在急诊ICU颅脑损伤伴昏迷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急诊ICU收治的100例颅脑损伤伴昏迷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感知水平唤... 目的探讨感知水平唤醒干预在急诊ICU颅脑损伤伴昏迷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急诊ICU收治的100例颅脑损伤伴昏迷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感知水平唤醒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昏迷程度及脑功能。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的GCS评分、EEG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更高(P<0.05)。对照组干预4周后的GCS评分、EEG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知水平唤醒干预可有效减轻急诊ICU颅脑损伤伴昏迷患者的昏迷程度,促进其脑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昏迷 感知水平唤醒干预 昏迷程度 脑功能
下载PDF
昏迷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3
19
作者 闫晓明 王国佳 +1 位作者 范立艳 王季芳 《吉林医学信息》 2008年第Z2期33-34,共2页
昏迷是意识完全丧失的一种严重症状。病人对语言无反应,各种反射(如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等)呈不同程度的丧失。1病人昏迷程度和临床表现1.1浅昏迷病人对光、声音等刺激无反应,但对较强的刺激有痛苦表情。吞咽反射、咳嗽反... 昏迷是意识完全丧失的一种严重症状。病人对语言无反应,各种反射(如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等)呈不同程度的丧失。1病人昏迷程度和临床表现1.1浅昏迷病人对光、声音等刺激无反应,但对较强的刺激有痛苦表情。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对光反射仍然存在,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昏迷病人 角膜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对光反应 吞咽反射 导尿管 咳嗽反射 昏迷程度 肌肉松弛 大小
下载PDF
经颅直流刺激联合高压氧舱促醒治疗在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赖小勇 《医疗装备》 2021年第17期131-132,共2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刺激联合高压氧舱促醒治疗在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医院收治的115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57例)和试验组(58例)。对照组予以高压氧舱促醒...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刺激联合高压氧舱促醒治疗在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医院收治的115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57例)和试验组(58例)。对照组予以高压氧舱促醒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经颅直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昏迷程度。结果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昏迷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0 d后,试验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昏迷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刺激联合高压氧舱促醒治疗能够改善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神经功能,减轻昏迷程度,促进其苏醒,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昏迷 经颅直流刺激 高压氧舱促醒 神经功能 昏迷程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