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相与双相电击易损性上限发生时间的不同及其对测定除颤阈值的启示
1
作者 李翠兰 胡大一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42-244,共3页
目的:比较单相和双相电击易损性上限(ULV)的精确发生时间。方法:采用单相和双相电击法对10个离体兔心脏标本测定ULV的发生时间。结果:双相电击ULV发生在比单相电击更长的偶联间期上(双相186±9ms;单相17... 目的:比较单相和双相电击易损性上限(ULV)的精确发生时间。方法:采用单相和双相电击法对10个离体兔心脏标本测定ULV的发生时间。结果:双相电击ULV发生在比单相电击更长的偶联间期上(双相186±9ms;单相173±5ms,P<0.001)。单相与双相电击ULV分别发生在T波峰值之前8.0±9.7ms和峰值之后5.9±9.3ms(P<0.001)。结论:与单相电击相比,双相电击延迟了ULV的发生时间,提示临床通过测量ULV来预测除颤阈值时,对单相电击应扫描T波的上升支,而对双相电击应扫描T波的峰值和下降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电击 易损性上限 除颤阈值 ULV 心脏起搏
下载PDF
易损性上限的电生理机制及临床评估除颤效用性的指导价值
2
作者 周建 金奇 吴立群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年第5期397-399,共3页
多项前瞻性、随机、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降低心室颤动(VF)引起的心脏性猝死的死亡率,其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电生理机制 易损性上限 临床评估 多中心临床试验 抗心律失常药物 价值 心脏性猝死
原文传递
心肌缺血对心室颤动的诱发和除颤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翠兰 胡大一 +1 位作者 Behrens Steffen Michael R.Franz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9年第1期40-43,共4页
近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成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高危病人的优先选择。由于大多数需要ICD治疗的病人常伴有缺血性心脏病,因此急性心肌缺血对ICD病人的除颤失败和心脏猝死可能起一定作用。本文在离体灌流兔心... 近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成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高危病人的优先选择。由于大多数需要ICD治疗的病人常伴有缺血性心脏病,因此急性心肌缺血对ICD病人的除颤失败和心脏猝死可能起一定作用。本文在离体灌流兔心脏标本上测定了急性心肌缺血对单相动作电位(MAP)各参数以及心室颤动(VF)诱发和除颤的影响。结果表明,心肌缺血15min缩短MAP时程(复极达90%,APD90)(154±8msvs102±18ms,P<0.001)和复极时间(RT90)(185±6msvs138±13ms,P<0.001);使激活时间(AT)增加(31±5msvs36±8ms,P<0.01);同时使RT90弥散明显增加(37±16msvs69±29ms,P<0.01)。心肌缺血对易损性上限(ULV)和除颤阈值(DFT)稍有影响,但无统计学意义(ULV:274±53Vvs294±44V,P=NS;DFT268±42Vvs271±33V,P=NS);却使易损窗(VW)的宽度增加三倍(对照25±22ms,缺血15min时75±26ms,P<0.001)。复极时间与VW边界的相关分析表明,VW左边界和10个MAP中最短的RT90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单相动作电位 易损性上限 除颤阈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